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的劉墉為什麼要用假的荔浦芋頭欺矇皇上呢?

陳翔六點半藝人


這是電視劇裡為了表現劉墉愛民而用的手法。

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上,劉墉要是這麼做,早就被荔浦人民活活撕碎了。因為那做法反而坑了百姓,是電視劇情裡的BUG。

按照電視劇的思路,劉墉覺得,廣西離京城甚遠,進貢荔浦芋頭會給百姓增加負擔,所以乾脆用修仁薯莨來冒充。皇帝吃了修仁薯莨,覺得原來所謂甘美的荔浦芋頭就是這麼個玩意,也就失去了興趣,自然免了進貢。百姓不用進貢,也就減輕了負擔。

但是這個劇情卻不符合歷史真實情況。

事實上,如果有機會“進貢”,對當地的百姓會有莫大的利益,有很多好處。

進貢,就要送“最好”的。為了培植出“最好”,皇帝會主動減免產地的稅賦徭役,以換得當地百姓有更好的生產勞作環境。

就拿電視劇裡的乾隆來說,讀《乾隆徐州府志》就可以發現,乾隆帝為了碭山貢梨,就大幅度減免了徐州府夏邑、虞城、蕭縣等多地的稅賦,可以說一個貢梨,就大大減輕了周邊各地數萬人的負擔。

而且,由於皇族在吃,那些同一品種但是不夠格“貢”的梨,也得到了其他高官和富商巨賈的青睞,遠銷各地,為當地人民帶來了不小的收益。

所以說,電視劇裡的這個情節,看似巧妙,但編劇方面不符合史實。劉墉這麼做,完全是好心辦壞事,幸好他沒到荔浦去上任,不然肯定要被當地人民擼胳膊挽袖子好好地盤一盤了。


純鈞LHGR


其實,真實的原因在電視劇裡劉羅鍋就已經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解釋。

首先:勞命傷財。

從廣西到北京,即便是現在坐飛機也要好幾個小時,更別提那個時候只能憑藉挑夫步行的年代了。劉墉問了押送貢品的官員,得到的結果就是馬不停蹄的走了3個月!這是什麼概念,加上這群人在北京等待的時間,如果他們回去的時候再稍稍慢一些,回到廣西的時候就可以著手準備下一年的貢品押送了!這還只是時間,這些挑夫們路上人吃馬嚼的消耗也很大,一塊在廣西普普通通的芋頭,運到北京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實在是太大了。因此,在電視劇中一心為民的劉墉自然要想辦法把這個事情攪黃了。因為他明白,向來鋪張的乾隆是不會因為民情而捨棄自己的私慾的。

其次,北京有一群惹不起的老爺們。

如果單單是乾隆喜歡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堂堂帝王吃一口芋頭,即便是難了點,將就將就也就罷了。但是,北京城可不止一個乾隆。劉墉在電視劇裡就說了,皇帝喜歡吃運過來,那太后呢?皇后呢?後宮嬪妃呢?皇子公主呢?王爺權貴呢?六部高官呢?哪一個也不是一個區區荔浦本地的官員能得罪起的,最終的結果就是把荔浦本地的老百姓給耗死!

因此,為了杜絕這種現象,劉墉才在家裡把荔浦芋頭調了個包,把乾隆吃的無比憋屈,直接讓御廚把荔浦芋頭給扔了。

當然,作為電視劇中相愛相殺的兩位主角,這事怎麼能少得了我們的和珅和大人呢,作為一個見過大世面(吃過荔浦芋頭)的人,他自然知道荔浦芋頭不至於如此難吃。因此,在乾隆的賜宴上擺上一盤芋頭,狠狠的坑了劉墉一把。若非有一個頂崗的倒黴蛋差點餓死,劉墉真的有可能因為此事栽個大跟頭。


一起看綜藝


影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的劇情,歷史中的劉墉除了寫一手好字外就是為官圓滑,劉墉和和珅也並不是影視劇中的那樣,關係好著呢,只有評書或影視劇中的劉墉是鐵骨錚錚直言犯上的清官。劉墉並不羅鍋,劉羅鍋的外號是乾隆的兒子嘉慶給起的,劉墉年邁的時候駝背,嘉慶給劉墉起了個外號劉羅鍋。



夜空中最亮的星329272


劉墉怕皇上吃到真的荔浦芋頭後讓廣西百姓進貢而增加廣西百姓負擔。他有意讓皇上吃假芋頭,認為不好吃而不讓廣西百姓進貢。


美爾塔


薯莨!其根莖與荔浦芋頭相似,但常規下並不是很像,要找長得像的才能亂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