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大名能像歐洲中世紀一樣聯姻擴張嗎?

張路Vacant


當然可以,不光可以聯姻,日本的大名們還可以將自己的親戚送到別人家做養子,侵佔別人的家產。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就是分封制使然,日本的制度名義上雖然仍是中央集權,但是武家崛起後建立起的獨立政權卻更趨向於歐洲的分封制,這就讓各個大名家中出現了這麼一種情況:在很多情況下,大名並不能自己說了算,許多內政、外交政策,都是需要與重臣們商議後才可以做出結論。這樣一來,各家大名的政權,實際上就是以主君為中心的一個利益共同體,只要這個利益共同體沒有被破壞,誰當主君都是一樣的。

典型的例子就是鎌倉幕府,雖然鎌倉幕府三代絕嗣,但是河內源氏遠不止源賴朝這一系,他的許多兄弟還是有後裔的,只是當時的鎌倉幕府的有力御家人,為了強化自己在幕府的地位,不願迎接源氏作為養子繼承將軍,而是扶持了和源賴朝有遠親關係的藤原賴經出任幕府將軍,後來更是還迎接過天皇的皇子出任將軍。主君的絕嗣,並沒有讓鎌倉幕府崩潰,鎌倉幕府在北條家為首的有力御家人的帶領下,依舊走向強大,甚至擊敗了天皇(承久之亂),趕跑了侵略者(元軍來襲)。

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名也是如此,織田信長的次子信雄入嗣北畠家,成為北畠家的家督,這樣原本和織田家八竿子打不著的北畠家就變成了織田家的一門眾(親戚眾),三子信孝入嗣神戶家,神戶家將來也變成了織田家的一門眾,四子秀勝入嗣羽柴家,羽柴秀吉若是沒有子嗣,將來羽柴家也會是織田家的一門眾。這些被織田信長的兒子們繼承的家族,在信長兒子們的帶領下會團聚在嫡系織田信忠的身邊,成為織田信忠的家臣,無形中相當於軟擴張了織田家的版圖。

不光光織田信長如此,武田家也是這樣,武田信玄的四子武田勝賴入嗣高遠諏方氏,五子入嗣仁科氏,不光這樣,武田信玄還讓家臣春日虎綱繼承信濃的名門香坂氏,統率當地武士,這都是靠入嗣擴張的。當然,像穴山氏、木曾氏,也都成為了武田信玄的女婿,變成了武田家的家臣。

不過話雖如此,想要控制其他家族、擴張版圖,也是需要有硬實力的,織田家、武田家對上述的家族擁有絕對的優勢地位,因而才能順利吞併他們。否則,就像上杉家出身的佐竹義人入繼佐竹家等等,也沒有讓佐竹家成為上杉家的附庸。


指尖看日本


不知道到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關於三國的笑話,就是袁術是所有三國主要人物的爸爸。所以不光光是歐洲,全世界包括中國、日本都是一樣的,全部都是親戚之間的戰鬥。

如果深入瞭解日本歷史發現,戰國各大名之間關係相互聯姻,關係錯綜複雜。舉個例子,

德川家康的正室妻子是今川義元的外甥女,繼室是豐臣秀吉的妹妹;德川家康的兒子娶了織田信長的女兒;織田信長的養女嫁給個武田信玄的兒子;今川義元的兒子又娶了北條氏康的女兒;北條氏康的第七個兒子上杉景虎,又是上杉謙信的養子;織田信長的妹妹嫁給了淺井長政;兩人生的三個女兒又分別嫁給二代將軍德川秀吉,豐臣秀吉、京極高次;

反正如果梳理下去,德川家康家和幾乎所有的日本大名都有親戚關係。但是日本為什麼不能進行聯姻擴張呢?

主要一點在於,日本重視家名的傳承重於血緣的傳承。如果有兒子當然是更好,但是如果沒兒子,只有女兒的話,可能會讓男方入贅繼承家族。而兒子女兒都沒有的話,可能會從遠親或者家臣中收養養子繼承家族。

比較著名的就是上杉謙信本命長尾景虎,親生父親是長尾為景,長兄長尾景晴繼承了上衫定實的越後守之位,長尾景虎長大後擊敗長尾景晴,在上杉定實的調停下,以養子的身份繼承了長尾景晴的家督之位,景晴隱退。長尾景虎改名上杉謙信,又將家督之位傳給外甥兼養子上杉景勝。

是不是又亂了?反正只要記住,日本的大名家督之位傳來傳去,不一定傳給自己的兒子,甚至沒有血緣關係都有可能。當然因為大家間相互聯姻的功勞,即使再稀薄,也能繞到一點血緣關係。但是一般家名是不改變的,繼承之後,又和自己本姓的家族打的水火不容也是常有的事。

不過即使沒有像歐洲,尤其是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那樣:“讓他們去打仗吧,我們來結婚...”獲得大量的土地。日本還是有熱衷這種方式的,比如陸奧守護伊達稙宗,因為有11個兒子6個女兒,總是喜歡把自己的兒子送給別人做養子,或者用女兒聯姻。這種方法對於日本來說,雖然不能那麼輕易的吞併其他大名,但是也為伊達創造了身邊全是兄弟姐妹的安穩環境,可使這種環境也限制了伊達家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