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北京首家“發洩屋”:標配砸酒瓶,加400砸電視送鍵盤 有人專砸假模特

新京報訊(記者 吳嬌穎 實習生 梁寶欣)花158元,身著防護服、頭盔和橡膠手套,選一根棒球棍,進入一個封閉房間,30分鐘內砸碎約25個酒瓶,一個月內,超過600人體驗這種“發洩”的感覺。這個位於798藝術區的北京首家“發洩屋”,近日成為備受年輕人推崇的“網紅”。“發洩屋”的工作人員稱,他們打造的體驗房間,讓參與者可以通過擊碎、損壞和破壞所提供物品來達到減壓和享樂目的。

探訪北京首家“發洩屋”:標配砸酒瓶,加400砸電視送鍵盤 有人專砸假模特

發洩屋

”位於北京798藝術區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攝影/

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新京報記者探訪“發洩屋”發現,這裡不僅可以砸酒瓶,還可以砸電話、砸鍵盤、砸電視,以及砸人形模特。多位體驗者告訴記者,他們是被“發洩屋”這種新奇的方式吸引而來,有人表示砸完確實可以緩解壓力,也有人稱“比較暴力,不太適應”。

心理專家表示,有人提供有人“買單”,說明“發洩屋”是一種生活需要,但不建議採用這種方式“發洩”情緒,“這種‘發洩’容易讓體驗者追隨這種破壞性方式,有的發洩者面對目標替代物發洩得很過癮,會認為這是一種有效緩解情緒的方式;一旦替代物不在眼前,就可能對原有物進行攻擊。”

一個月超600人前來體驗 有人專砸假模特

4月16日,記者來到位於北京798藝術區內的這家“發洩屋”探訪。雖然位置比較偏僻,但店門左側展示櫥中身穿白色防護服和頭盔、手持棒球棍的模特,被砸爛的電視,以及不斷重複播放的體驗者打砸酒瓶、碎片飛濺的“發洩”視頻,吸引了不少路人駐足觀看。

大眾點評網站顯示,這家“發洩屋”售出最多的雙人套餐價格為298元,內容包括防護服、頭盔、手套、靜音耳塞、一張拍立得照片,以及兩大框約50個啤酒瓶和砸瓶子的武器——棒球棍,發洩時間限30分鐘。

探訪北京首家“發洩屋”:標配砸酒瓶,加400砸電視送鍵盤 有人專砸假模特

”內可供打砸的物品,但需另外加購。

攝影/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工作人員小河(化名)告訴記者,店內還提供電話、電視、洗衣機、模特等被砸物品,但是要另外加錢。店內價目表顯示,玩具30元起、辦公用品50元起、家電125元起,“電視400元一臺,可以附送一個鍵盤;女模特300元,男模特350元”。

小河介紹,一個月內,約有超過600人前來消費體驗,“我們的客人大部分是打電話預約的,上週日預約了17撥,還有中途直接來的,週末高峰需要排隊。”除了酒瓶,被砸得最多的是飲水機和電視,“前天中午,一對情侶過來,砸了一個男模、一臺電視機和一臺飲水機。”

在“發洩屋”工作了四個月的小河說,一些有故事的客人給她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有一個女孩帶著婚紗照過來,砸爛後用剪刀剪成了碎片;還有個女孩,帶來了成套的口紅和化妝品,砸完又自己清洗乾淨。”有人專門來砸假模特。“有個男孩每次來都會砸一個女模特,來之前他會打電話詢問,有貨他才會來”,小河說,那一段時間,店裡的人形模特消耗很快,“一天至少四五個”。

“有一對情侶來的時候很和諧,砸了酒瓶和家電,砸完之後還AA付款。”小河說,體驗結束後,男孩才透露,他們是特意來這裡分手的。還有人問有沒有兒童模特,“我說沒有,她就選了一些小孩的玩具砸,小汽車、電子琴之類。”

“發洩”結束,有人“很爽”有人“很累”

這家“發洩屋”去年9月開業,據報道,這裡一天內最多砸掉2000個酒瓶。目前,店裡有3個體驗房間,小房間可以容納3個人,大房間可以容納8-9個人,記者在一個牆壁刷成灰色、播放著重金屬音樂的體驗房間看到,牆角堆積著此前發洩者砸碎的酒瓶以及模特碎片,“這是不到20來天積攢的量”。

探訪北京首家“發洩屋”:標配砸酒瓶,加400砸電視送鍵盤 有人專砸假模特

房間內牆角滿是被砸碎的物品,大部分是酒瓶。攝影/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我當時剛從校園走出來,沒有適應社會的快節奏,有點煩悶,所以到‘發洩屋’看看”,一位今年1月曾前來“發洩”的女孩告訴記者,“我砸了三箱半的酒瓶子,砸完感覺當時很爽,但是一出來就回歸現實了。”

從事金融行業的艾迪來北京旅遊時在798偶然發現了“發洩屋”,他說,自己是一名90後,面臨來自生活和工作的多重壓力,“覺得好奇就來體驗一下,砸完感覺還挺釋放壓力的”。在艾迪看來,“發洩屋”這種模式是時代的產物,“挺適合年輕人的”。

但也有不少體驗者認為,這種打砸的“發洩”方式比較暴力,“不會再去”。

“我們是第一次來,砸了兩筐酒瓶”,一對前來“發洩”的情侶告訴記者,“感覺有一定的解壓作用,但其實不太適應這種方式,挺累的,比較暴力”。還有一位女性體驗者表示,砸完後沒感覺到減壓,“我個人不會再去,砸東西挺暴力的,破壞慾真的會讓人上癮,而且也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還可能使事情變得更糟。”

探訪北京首家“發洩屋”:標配砸酒瓶,加400砸電視送鍵盤 有人專砸假模特

探訪北京首家“發洩屋”:標配砸酒瓶,加400砸電視送鍵盤 有人專砸假模特

”的顧客正在房間內體驗打砸發洩。

攝影/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小河告訴記者,“發洩屋”的一個房間正在重新裝修,“有很多客人問有沒有不那麼‘暴力’的發洩方式,比如撕書、捏娃娃,我們打算增加一些更溫柔的‘發洩’項目”。

未成年人由監護人陪同也可體驗“發洩”

這家位於北京的“發洩屋”一開業就迅速走紅,這股“風潮”逐漸向其他城市蔓延。去年底,廣州出現了綜合“密室逃脫”和“發洩屋”兩項功能的體驗店。今年初,福建泉州首次出現收費情緒“發洩屋”,這家“發洩屋”提供的“發洩”途徑更加多樣,顧客可以砸酒瓶、砸電器、摔碗,也可以打拳擊、枕頭大戰。

在北京的這家“發洩屋”,顧客進行體驗前需要簽署一份免責聲明。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只要遵守規則做好保護措施,體驗者一般不會受傷,聲明也顯示,為安全起見,必須年滿16歲才可以參加。體驗者小白告訴記者,此前自己到店準備發洩,碰到有個小學生在詢問是否可以體驗,被店主拒絕。

不過店內免責聲明還提道,“12-18歲青少年本人自願進行體驗,需在父母、成年直系親屬或法定監護人的陪同下籤訂免責聲明”。但記者探訪時發現,體驗並不需要提供身份證等年齡證明。“希望店家可以規定未滿18歲的青少年禁止參與”,小白表示。

  • 專家聲音

通過打砸“發洩”情緒 易形成不良動作習慣

有網友認為,“發洩屋”是一種破壞性療法,現實生活中多少次想砸東西的衝動,在這裡都可以正當宣洩。但也有人質疑,這種“暴力性”的發洩方式,是否會對發洩者產生不良的後續影響,使其更易怒?

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教授李獻雲表示,無論是打砸還是運動還是看電影,不同人群各有各的宣洩方法,能起到作用就可以。“如果發洩者心理問題嚴重,顯然不是發洩能解決的,必要的話需要接受心理治療。”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心理學專家李玫瑾則表示,有人提供有人“買單”,證明“發洩屋”這種模式是一個生活需要。但她並不贊同這種發洩方式。“這種暴力性的方式容易導致發洩者形成一種不良的動作習慣,並在發洩後跟隨這種習慣。”

李玫瑾解釋,所謂“發洩”,落到心理學的生理基礎上,即某些神經壓抑要通過人的身體末梢比如手腳、表情和言語釋放出來,有些人不擅長言語表達,更重的心理壓抑就需要動作來解決。

探訪北京首家“發洩屋”:標配砸酒瓶,加400砸電視送鍵盤 有人專砸假模特

其中一個體驗房間,牆上有壓力等英文字樣塗鴉,還有一顆破碎的愛心。攝影/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她認為,對一些到“發洩屋”砸模特、砸兒童玩具的人來說,這些被砸的物品實際上起到的是目標替代的作用。這種發洩會容易形成一些定式,也就是說體驗者會習慣使用這種方法。“面對替代對象,當你發洩得很過癮,達到目的後會認為這是一種有效緩解情緒的方式,一旦發洩的替代物不在眼前,就可能會對原有物進行攻擊。”

李玫瑾表示,緩解神經緊張,最好的舒緩方法應該是運動,比如跑步、游泳、健身,這些方式同樣可以把緊張、焦慮、煩躁通過神經末梢傳導出來。發洩是為了緩解,不要在緩解過程中增加副作用。

  • 背景

發洩屋”系舶來品 近些年走紅國外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發洩屋”這一概念來自國外。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日本不少企業就設有“發洩室”,據報道,松下的宣洩室中有許多仿真橡皮人,員工可以毆打橡皮人出氣。在日本中央商務區內,還有不少提供摔盤子、擠毛豆、砸紙房子、假機槍掃射的地方。

2011年12月,美國達拉斯市中心開設了一間“發洩屋”,預訂人數爆滿。

2016年,英國首個“憤怒屋”在諾丁漢郡開張。經營者扎克·斯潘塞將一間廢舊教堂重新裝修,在這裡,顧客可以20分鐘內用球棒、鐵棍或是錘子打砸各式物品。“憤怒屋”會為顧客配發安全帽、手套和護目鏡,但參與者需簽署免責聲明,“憤怒屋”將不對任何損傷負責。

新京報記者 吳嬌穎 實習生 梁寶欣

攝影記者 鄭新洽 編輯 張暢 賈文程

校對 陸愛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