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一種杭州有杭州人、蕭山人、餘杭人和臨安人的說法,這是為什麼呢?

正宗話梅


蕭山,他原本是個獨立的市,後來是杭州為的發展擴大它的區域面積,所以把修身劃分為杭州的一個區,再者,蕭山本身工業發達,蕭山人是比較有錢的。所以說他本身他的自我認同感是比較高的,所以他一般外出說自己是蕭山人,不會說是杭州人,但是呢,杭州這幾年的融合和發展特別跨錢塘江,各大橋樑的建設還有地鐵的開通,交流更加方便,更加密切,所以也很快就是對這邊的所趨同了。

關於餘杭和臨安,富陽他們原本就是獨立的縣級市,經濟也是比較發達的,而杭州一般在通常的劃分中分為上城區,下城區,西湖,西湖區,拱墅區等等,原本他們是市中心地帶,而臨安,富陽,他原本是獨立的縣級市,所以他們在自我的認同感中也是比較強的,這種行政劃分的話。他們說自己是臨安人,富陽人,餘杭人,其實這個是沒有什麼問題的。而杭州人原本信息中心的區劃分的行政區域,所以說,上上城下城西湖,拱墅這一代的人一般統稱為杭州人,所以,後面的劃分和稱呼的習慣,外圍的縣級市都會以這種行政區域劃分為主。


旅遊杭州達人


看了這個問題,有點好笑,想到一句歌詞: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記得我小時候討論的是我們下城區怎麼怎麼樣,你們西湖區怎麼怎麼樣,哈!

作為杭州土著,談談杭州和下屬縣合併的個人感受。杭州首先合併的不是蕭山,是三墩,餘杭下的一個鎮。當時杭州已無地可用,直觀表現是市轄區內無田地了,三墩靠杭州那邊發展的最好,順勢並了,無反彈。然後是濱江區,蕭山的一部分,並進來時田地為主吧,拆遷賠償的,按當時不錯,也無反彈。再下去是蕭山吧,蕭山的當時的地位很高,全國縣級市gdp排前幾位的,心高氣傲,不太看得起杭州(這個和崑山和蘇州關係差不多),但是大勢所趨,也給並了,其實從蕭山官坊、民間牴觸都較大。但是10多年下來了,無論是地鐵、醫療,杭州對蕭山都相對傾斜,3條地鐵都經蕭山,浙二、兒保濱江院等等,不過本身經濟厲害,除了濱江區,融入感不強。不過可以反思下,最近幾年為什麼沒有濱江、餘杭發展快。餘杭融入極快,從早期的城西,到良渚、臨平,再到阿里巴巴那裡叫啥?(求補知識)發展的很快。餘杭對於杭州,就象鄞縣對於寧波,基本就是包圍。後來的富陽,臨安,建區時間不長,看後面怎麼發展吧,我估計還是走美麗鄉村、特色小鎮這條路,畢竟山區佔絕大面積。想想臨安天目山,居然撤縣建區,這真是佩服。大杭州,20年後再看這問題,都是搞笑,大家會都是杭州人!

以上一點淺見,都是自己感覺,也沒上網查資料,有紕漏請指教,勿噴,謝謝!


用戶334579336401


一個"城外人"的看法,本人老家位於大關中學附近,自爺爺輩從餘杭倉前遷至此地。小時候長輩們的對話中,經常會出現"今天你到哪裡去?""我到城裡去""我剛剛從城裡回來""城裡耍子兒"等等,可見人門心目中,武林門以內才是城裡,而武林門之外就是城外了。而到了現在,基本上這種說法就沒有了,因為城市在發展擴大,原來的郊區現在都成了繁華之地。

身份認同的主要來源有兩個,文化認同和利益認同。文化認同很好理解,主要是語言,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偌大的杭州城,差異肯定有的,但是融合交匯的現象也很多。利益認同,主要是老百姓息息相關的福利政策,所謂同城待遇。我國長期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居民和農民待遇千差萬別,城裡人看不起鄉下人,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社會開放產業發展城市擴大,讓郊區打了翻身仗,而原來高高在上的雙職工城裡人就靠點工資沒花頭了,反過來又被別人看不起。所以說,這些心態都是恨人有笑人無的垃圾心態,要不得。

至於同城待遇,每每被除外,廣大蕭山餘杭兄弟姐妹要吐槽也能理解,不過這裡要說明一下,很多時候,不是杭州不想統一同城待遇,而是涉及到原有兩地的利益調整和重新分配,遭到了兩地一定程度的軟抵抗,所以同城推進很不順利。你們想啊,原來這邊我自己一個人能說了算的,現在被別人上繳權力,重新分配,換誰都要牴觸的。所以,除外之說,不是說誰看不起誰,而是涉及到複雜的利益糾紛,而且直到最近2年,同城推進才算逐漸明朗。富陽臨安面臨同樣問題,也同樣需要時間。

最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外來人口的大量定居湧入,本地文化會慢慢的消退和融合。現在幼兒園小學的小朋友還有幾個會講方言?所以,在二三十年之後,估計也不會出現題主所說的問題了,即使要提自己是蕭山人,餘杭人,也不會像現在一樣,往往帶著一種驕傲,或者鬥氣的情緒,而是以平和的心態說出。


神羊舞蹈


個人所見,以為。浙江省內來說,只有溫州、麗水、衢州、寧波這4個市的市域範圍區縣市的老百姓外出,才會不管是來自哪個區縣市都說是溫州人、麗水人、衢州人、寧波人。

為什麼這4個市所屬區縣市老百姓這麼認可地級市?我認為,主要原因有:

1),溫州市:市域範圍自古比較穩定,地級市知名度較高,市區經濟較強。

2),麗水市:市域範圍自古比較穩定,整體經濟較差,麗水市區處於中心位置,是當地百姓外出中轉站,各縣知名度都較低。

3),衢州市:自古衢州府,千年文化認同。市區經濟在“三衢”轄區內還是起到中心作用的。

4),寧波市:寧波市作為副省級城市,知名度高,市區實力較強。雖然寧海縣是解放後從台州市劃歸寧波的,但是寧波帶動作用明顯大於台州,而且寧海自劃歸寧波後,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快於台州“北三縣”。

而杭州、金華、舟山、嘉興、紹興、湖州、台州這幾個市下屬區縣市老百姓外出,很多都會說XX縣(市)人,甚至部分已經撤市(縣)設區,已經變成所屬城市一部分了,出門還是說XX人。

認為具體大概是以下原因:

1),杭州市:地域轄區變化較大,蕭山(濱江由蕭山分出)是解放後從紹興地區劃歸杭州的,建德、桐廬、淳安三縣則是原來的嚴州府6縣兩兩相併為3縣,整體併入杭州市。文化、歷史、生活習俗相差較大。且蕭山區經濟實力在全國區縣市排名前列,自我自豪感油然而生。而三縣市劃歸杭州後,因地理位置處於錢塘江上游,以發展生態環保為主,經濟發展較慢,相較於同樣山區縣的紹興市新昌縣,明顯發展滯後,和周邊的金華、衢州下轄縣市相比,也沒有什麼優越感。因此上述區縣市對大杭州認同度較低。

2),金華市:其實金華市“八婺”轄區非常穩定,認同度不高主要原因就在於金華市區實力還不如下屬義烏市、永康市、東陽市,知名度甚至也低於上述區縣市,所以下屬區縣市,特別是義烏市一直以來要求“升格”的呼聲很高。個人以為,金華市和婺城區應該本著做大金華,寧可暫時做出部分讓步,將部分機構遷址金義都市區,然後將義烏改區,義烏收了,其他縣市也就安靜了。

3),舟山市:舟山市是由原來寧波的定海縣和江蘇省嵊泗縣合併升格而來,所以嵊泗縣對劃入上海呼聲較高,特別是這兩年大小洋山的開發,併入上海呼聲更高了。

4),嘉興市:嘉興市歷史和湖州市分分合合,海寧市則是解放後由杭州市劃歸嘉興管理,且市域內各縣市實力和市區相當。海寧迴歸杭州呼聲較高。

5),紹興市:紹興市歷史地域還是很穩定的,但是這兩年下轄縣諸暨市“脫離紹興,併入杭州”呼聲較大,主要原因是諸暨本身實力較強,而兄弟蕭山劃給杭州後發展明顯快於諸暨。特別是蕭山改區後地鐵、醫療等配套更上一層樓。

6),湖州市:市區實力較差,長興縣域經濟較強。安吉、德清離杭州近,融杭呼聲較高。

7),台州市:市區範圍有變動,解放後自己的寧海縣劃給了寧波,溫州的玉環則劃給了台州。而且,原來臺州府治臨海,後遷址椒江。溫嶺、玉環等縣市經濟實力較椒江強大,北三縣發展卻明顯滯後。





帶來光的男子


之所以有些人分的那麼清楚還是因為地域的問題,杭州主城區大家都知道有上城區 下城區 西湖區 江乾區 拱墅區 濱江區 這6個區加起來還不如一個餘杭區 臨安區來的面積廣闊。

當然杭州主城區的平原也就那麼大,想要擴張也難,俗話說 浙江都是七分山兩分水一分田 很好的說明了浙江的大部分地級市,杭州也不例外。


說杭州人的一般都是我上述說的那6個區,這六個區對杭州的歸屬感比較強,上下兩城更是杭州的精華所在,杭州的市中心就是從武林廣場一路向周邊擴散。


臨安為什麼會有臨安人的說法,主要還是離杭州主城距離太遠,不能被同化。更多的還是對古時的念想吧畢竟古代臨安就代表了杭州。

餘杭也是跟臨安一樣的情況 都是距離感太遠,不過所幸杭州現在向餘杭傾斜資源 打通交通,之後會慢慢改變餘杭人的習慣

臨安跟餘杭主要還是80年代的人說的比較多,年輕一輩的還是比較認同說自己的杭州人

再來說說蕭山, 蕭山其實對杭州是牴觸最強烈的一個區,杭州還是很想把蕭山慢慢改變的,但是幾十年了不管是蕭山民眾還是政府,都是很牴觸杭州 近幾年把蕭山設區也毫無進展。蕭山人更傾向於紹興,紹興蘿蔔蕭山種就是這個道理。蕭山以前經濟實力很強 也有一定的關係,所以蕭山人覺得比杭州人牛逼

但是在去年蕭山經濟被餘杭超過了 跟蕭山的排杭有很大的關係 。 在未來不管蕭山還是餘杭還是臨安 都會以杭州人而自豪!


生活如此多嬌多美好


我從小住在河坊街,左面是吳山、右面是柳浪聞鶯,分別五分鐘都可到達。杭州原來很小,超出南星橋、艮山門、梅花碑、武林門,基本都是菜地稻田被我們稱作為鄉下人。公交車也只有幾個主道區域行駛,8路從梅花碑到艮山門,3路從天水橋到南星橋、7路從湖繽到靈隱、1路從龍翔橋到拱宸橋、6路、龍翔橋到老餘杭。

而周邊的小具城肖山、餘杭、臨安、淳安等八個地區都是很窮很窮的地方,肖山人通過南星橋擺渡過來進杭城,以買梅乾菜、羅卜幹為主要營生,其他的縣城民間基本沒有來往。杭州很小很簡單,杭州人因為有山水為伴,小日子過的有滋有味的,沒有窮則思變的熱情,更設有競爭意識。

85年開始逐漸改變開放的熱湖從浙江溫、臺、寧、金地區掀起,杭州作為省會城市於是需要擴大規模,先從離杭州最近的肖山縣城突破,於是有國家土地證用政策,當時按50萬元/的人頭算,家庭人口多的上幾百萬都不稀罕。當地的個體經營戶帶動了整個經濟的發展,餘杭、臨安、淳安也都漫漫的開始帶動了起來……。

沒有什麼看不看的起誰的,如果要說杭州人真正佩服的應該是溫臺和金華義烏地區的民眾,是他們白手起家、吃苦耐勞的帶動浙江經濟的發展,並踏出國門生意做遍世界各地,提高了浙江的知名度。要說杭州知名度也是從馬雲的互聯網運作開始,享譽世界。

所以這些杭州、餘杭、肖山誰看不起誰都是吃了飯沒事幹的胡扯,最重要的不是以外在來定位身價,而是內在的文化修養來證明區域的實力。


Rxlyzrdh


怎麼沒有富陽呢?其實現在別人問我是哪裡人,我第一時間回答是富陽人,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是杭州人。主要是語言口音有很大的不同。一個城市要併入另一個城市,最主要的還是文化。富陽話和杭州話口音明顯有差別,到杭州買東西開口還是普通話,所以沒有感覺自己是杭州人了。可能所謂的併入,最主要的表現是在房價漲了上吧。富陽原來房價也不低,併入前17000,現在近25000,所謂新開樓盤限價搖號拿不到房子的不算。


夢絮6241762


什麼瞧不起瞧得起的,我想說並不是你是杭州人我是蕭山人或是餘杭人沒有認同感,作惡的是中國人內心根深蒂固的糟粕文化圈子文化,對任何地方的人都沒有認同感,比方說網絡上不喜歡美國、不喜歡日本、不喜歡俄羅斯,會惡言相向。懟完國家無聊了回到國內話題又開始懟新疆人、東北人、上海人、北京人等等,現在網上經常有城市間的對比,那傢伙可不得了,網友們懟的天昏地暗。別說城市懟城市了,兩個村子之間也互看不順眼、還有鄰居的、甚至自己家族有個別家庭爆發戶了,背後也得不到一句好。其實大家都是地球人、中國人、杭州人,不要有這麼多偏見。人與人之間需要愛而不是嫉妒跟恨。


浙江海納財務管理有限公司


正常情況 沒什麼嚴重的。餘杭還有老餘杭一說呢,還有是良渚(餘杭區一鎮)的,有說浦沿(濱江區一街道)的……我去北京還說杭州的呢,當時加一句杭州下屬縣市。主要看對話的情境吧。

是蕭山人,餘杭人,臨安人,也是杭州人,也是浙江人,也是中國人。

行政區劃的調整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原有的地域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是必然存在的,融合需要時間,沒有一成不變的。介紹杭州還有古為揚州之域的歷史呢,現在呢?揚州一地級市,杭州副省級省會城市。

扯遠了,如現在屬於杭州的三縣市,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是另一個州府的(建德路,睦州府,嚴州府……不說具體細節了)六縣,兩兩合併後,最終劃屬杭州管轄。六縣變三縣,這必然也有一個融合認同的過程,而實際的文化語言風俗等的差異至今仍然是存在的,也是正常的。而建德,按照史書說法,是三國黃武四年析富春置建德縣,建德之名始……

所以,我覺得行政區劃改變了,融合有過程要時間,也有承認文化的地域性傳承性差異性,這才是中華文化啊,“和“,”合”。另一方面,要民眾有認同感,有賴於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賴於政策的支持和引導,同城同待遇是必須要做的,當然這也是需要時間的,政府層面的不展開了,非官不懂。

區別對待的情況在哪裡都存在,農業戶口城鎮戶口的區別,企業單位事業單位社保的區別,從“不含餘杭蕭山”到“富陽臨安除外”……

我們可都是中國人啊,都是同胞啊……

相信還是會慢慢改變的……

怒髮衝冠解決不了問題……


新安舊釣徒


其實,絕大多數這些地方的人都會統稱自己是浙江人...

開個玩笑,放鬆一下。

這個問題有些時候在不同語境下,更加詳細的稱呼自己家鄉位置沒問題的。

比如上海,一兩百年前就有的說自己蘇州的,有說松江的,有說華亭的...即使現在,上海人也分桑海寧(黃埔 徐家彙 等市區)和鄉毋寧(崇明 奉賢 青浦郊區)人的稱呼。

當然,杭州市區小,也就是老杭州的地界。傳統意義上餘杭 中泰地區的會說著自己是老餘杭的(臨平餘杭就不是了),臨安因為劃歸時間短,也會說自己臨安的。但這些地方都不排斥所謂杭州人的叫法。

不過要說唯一不想承認自己是杭州人的,只有一部分狹隘的蕭山人。因為他們經濟好,和杭州互補強,在此前全國副省級城市擴大比賽中被劃到杭州成為一個區,於是一部分沒得到利益的(說白了就沒拆遷成的)開始叫囂蕭山是蕭山,遠古時期屬於寧波,而後屬於紹興...反正就不屬於杭州。

這群網絡噴子凡事以蕭山全國第一自居,化成區就跟自己吃了好大虧一般...甚至因為蕭山機場必須當地自籌一部分資金,所以現在一部分都硬說成蕭山國際機場是蕭山人自己建的,連英文名字都要改成XIAOSHAN,不能叫HANGZHOU...這群人不是腦子有坑嘛。

更多普通人也知道,劃哪裡無所謂,生活好才是真。舉個簡單例子,杭州划走了海寧,划來了蕭山,如果蕭山不是杭州的一個區,我敢說起碼飛機場不能建在蕭山,浙醫分院蓋不到蕭山,地鐵也絕通不到蕭山,甚至高鐵站也只是一個D級站...無他,就是一句話行政級別不夠!(可以對比周邊地市)

當然,絕大多數的蕭山人還是分的出好壞,平民生活改變得更富足了,也不會四處宣揚“蕭獨”。說實在的,哪兒來那麼多事兒,真的拿著普通人的工資,操著聯合國秘書長的心,累不累。

【看了好多蕭山人來噴我,特意補充說明一下】

首先,還是要說的就是我沒有任何詆譭蕭山以及蕭山的成績的意思,這麼大的成就不是我一個屁民能否定的。我就是啊想不通一小部分“蕭獨”狹隘屬性,搞不懂在想什麼。

其次,再來說說跑題了的“市劃區”的利弊,也是被噴的點“蕭山劃到杭州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我認為啊其實是杭州+蕭山(後面的餘杭和臨安也是)互惠互利。單純從經濟角度,以前蕭山發展飛速,但需要個更有力支撐“點”和產品出“口”,最近的就是杭州,也最為適合。而杭州也需要一個經濟大區作為自己補充,去和其他省會爭排名。

於是杭州獲得了數千億GDP,蕭山也獲得省會城市的紅利,比如醫療教育城建交通...

但是問題也就出在這個不均勻的“城市化紅利” ,因為蕭山原屬於農村戶口,而現在需要變成城市戶口。這就是老大難問題,全國擴大規模的城市都面臨這個問題,所以在很多方面會出現“蕭山 餘杭除外”。

這幾個字眼可以說是最讓他們“爆發”的,認為自己吃了虧,錢被杭州拿走,但是福利沒有拿來,所以“敵對”情緒越來越濃,感覺所有杭州人都欠了錢...

可說實在的,真的是因為”被杭州動了奶酪”了嗎?我不這麼認為,因為很大一群人覺得“吃虧”是因為自己不想放棄村裡的“地”,同時還想要拿城市的“利”!“紅利”沒拿到所以覺得低人一等,但讓你放棄“土地”又不幹...是不是矛盾呢?

話說回來,如果我有地,我也不要什麼老子的社保醫保及報銷,說不準那天拆遷就幾百上千萬,可這難道不是城市化的福利麼?

當然了,這種揭老底的話,很多人確實不愛聽,不過實話就是這樣,孤木不成林,沒有蕭山杭州排名沒那麼高;沒有杭州,蕭山跟海寧 柯橋差不多吧。或者說歸紹興管理,蕭山就不一個區了嗎?(參考上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