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10萬北伐軍能夠打倒總兵力不下70多萬人的北洋軍閥?

既無忘


北伐軍打北洋軍,是一場不對等的戰爭,是一場以弱攻強的戰爭,即便是信誓旦旦發動北伐的蔣介石,恐怕也不敢說自己會贏得這場戰爭。

可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北伐軍偏偏收拾了吳佩孚和孫傳芳,又一路打到了山海關,將北洋政府首腦、奉系軍閥張作霖給逼得不得不退回老巢。

不過,張作霖這一走卻也捲走了一個時代,他在返回瀋陽的路上被日本人給炸死了,少帥執掌奉系後,迫於幾方勢力對奉系地盤的覬覦,不得不扯起了青天白日旗,徹底終結了北洋政府時代。

對於北伐的勝利,可謂是在人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蔣介石宣誓北伐的時候,確實沒多少人,絕對不到10萬人。

當時,粵軍在打趴了陳炯明後,廣東終於掌控到了孫先生他們的手裡,不過,駐紮在廣東的卻不僅只是粵軍,還有桂軍、湘軍、滇軍,沒有統一的編制,所以,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後才會將他們統編為“國民革命軍”,統一指揮。

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起家部隊——黃埔軍被改編成了第1軍,下轄5個師,蔣介石自任軍長,後來讓給了被他視為心腹的何應欽。

譚延闓所部湘軍則被改編為第2軍,下轄4個師,仍由譚延闓任軍長。

朱培德所部滇軍被改編成第3軍,下轄3個師,朱培德任軍長。

李濟深所部粵軍被改編成第4軍,下轄4個師,李濟深任軍長,後被人譽為“鐵軍”。

李福林的“福軍”則被改編為第5軍,下轄2個師,李福林仍任軍長。

所以,廣東境內的部隊便這麼被改編成了5個軍,不過,蔣介石發動北伐時可不是隻有這5個軍的話。

1926年1月,湖南的所謂“攻鄂軍”也接受了國民政府的改編,番號第6軍,下轄3個師,由程潛任軍長。

1926年3月,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三人此時方取得桂系的掌控權沒多久,也有野心率領桂軍走出去,所以也將所部改編為第7軍,李宗仁任軍長。後來,第7軍在戰場上打出了赫赫威名,被譽為“鋼軍”。

1926年6月,唐生智所部也被接受了改編,番號為第8軍,唐生智任軍長。

至此,北伐戰爭中的八大主力軍便聚集到了蔣介石麾下,不過,北伐軍和北洋軍閥的槍桿子一比,仍然處於劣勢,人沒有北洋的多,裝備也多數不如北洋的精良。

蔣介石之所以能夠北伐勝利,原因可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北伐軍自身的原因,另一個方面則是北洋軍閥的原因。

從北伐軍的角度來看,此時的北伐軍正是氣勢興盛之時。

第1軍出自黃埔,軍官多受過革命思想的薰陶,是一支有理想、有思想的革命之師,又是蔣的嫡系部隊,各種好處自然少不了,絕對是北伐戰場上的一柄利劍。

李宗仁新掌桂系,也是意氣風發、壯志凌雲之時,又攜勝利之勢,為了更高的政治目標,此時第7軍絕對戰意滔滔,軍心熊熊。

孫中山病逝後,蔣介石、汪精衛他們也展開了“造神”運動,所以,所謂的總理遺志,或多或少也對鼓舞和強化軍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讓軍隊有了悍不畏死的犧牲精神,有了靈魂。

此外,國民政府雖然也和北洋政府一樣,是各方勢力捏著鼻子“牽手”組成的,可是,此時不論是哪一方,他們都心知肚明國民政府處於劣勢,所以也能放下各自的成見,精誠合作,不像北洋政府如同一盤散沙。

當然,雖然北伐軍開始時不過10萬人,可是到了後來,在利益的誘惑下,卻不斷地有軍隊打起了國民政府的旗號,比如閻錫山、馮玉祥,所以,北伐軍的實力越往後越強。

所以,北伐之師能夠將戰鬥力發揮到極致。

從北洋軍閥的角度來看,此時的北洋軍閥卻是一盤散沙,各自為政。

北洋軍閥在袁世凱死後逐漸分裂成了皖系、直系和奉系,從1912年到1928年,三家基本上各自掌控北洋政府4年。

袁世凱活著的時候,孫先生他們即便是在廣東一隅,也難有安身之所,所以才不得不逃到日本。

可是,袁世凱一死,北洋各系不再聽命於任何人,只服從於自己的利益,誰都想掌控北京政府。段祺瑞當國,則直系和奉系打皖系;曹錕、吳佩孚掌權,則奉系打直系;張作霖當了北京政府的家,直系的吳佩孚、孫傳芳也不會乖乖聽話,反奉的號角也沒停過。

這麼一來,北洋政府便無力顧及南方,從而給了孫先生在夾縫中生存的土壤。

如果當時段祺瑞發動武力統一南方的戰爭的時候,直系能夠好好配合,即便不予支持,但也不給他製造阻礙的話,恐怕孫先生又得逃去日本了,更沒有機會在1924年籌辦黃埔軍校了。

即便是到了蔣介石北伐之時,北洋各系能夠像國民政府各派一樣暫時拋開成見,一致將槍口對準蔣介石的話,北伐軍絕難有勝算。

只可惜,北洋各系混戰不停,給了孫先生可趁之機,更給了蔣介石可趁之機,讓蔣得以逐個擊破!

這恐怕也是北伐軍能夠取得勝利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北洋軍閥缺的不是人,不是錢,也不是槍,而是一股能夠將所有人擰在一起的力量——用革命黨人的話說,便是革命信仰。

所以,北洋軍閥註定了會被打落。


吾與吾國


十萬北伐軍之所以能打敗七十萬北洋軍,是因為北伐軍的真實數目並不止十萬人,而北洋軍雖然確實有七十萬人,但是北洋軍卻一點都不團結。因此,真實的北伐戰爭,其過程是反反覆覆的,並非是想象中的摧枯拉朽式的,一邊倒式的戰爭。



先講一下北伐戰爭之前的背景。

孫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後,廣東革命政府的內部分成了左、右兩派。後來有一些人意識到了內鬥是很愚蠢的,畢竟北洋軍閥這個大敵都還未除,革命黨自己卻內鬥,這不是在做親著痛仇者快的事情麼?

於是,最後大家坐下來開會,達成了一個正確的共識:咱們先北伐,先打倒了北洋軍閥之後再說。

與之同時,北洋軍閥方面也是內訌不斷,各派軍閥之間相互打,一天都沒有消停過。

首先是吳佩孚,他是最二的。因為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吳佩孚被馮玉祥給坑了,其部的十幾萬精銳全部被消滅。因此吳佩孚在湖北東山再起後,便號召北洋系聯合剿馮。他的這一號召,立馬得到了張作霖和閻錫山的響應。

為什麼張作霖和閻錫山要響應呢?當時的張作霖和閻錫山,也比吳佩孚好不到哪去。張作霖在打敗吳佩孚後,他與和馮玉祥也有矛盾。當時的情況是張作霖實力略強,馮玉祥的實力稍弱。馮玉祥為了扳倒張作霖,便再次暗中下黑手,拉攏了直系的孫傳芳,讓他在南方起兵驅逐張作霖的勢力。

孫傳芳在得到馮玉祥的暗示之後,暗中聯合陳調元,二人在江南大敗張作霖的奉軍,並全殲奉系三個主力師,成功的控制了江浙皖贛閩五省,孫傳芳自稱五省聯軍總司令。號稱有二十萬之眾,但是其實都是臨時擴充的部隊,戰鬥力並不強。而且,孫傳芳只是名義上的五省總司令,其實這五個省,都各自的省督軍。

因為被孫傳芳這麼一干,張作霖在南方吃了大虧。於是,奉系的勢力迅速向北回縮,退到了河北一帶。豈不料,馮玉祥還有坑張作霖的第二套方案。他在鼓動孫傳芳倒奉的同時,還同時策反了奉系大將郭松齡反奉。

到了1925年的年底,郭松齡和馮玉祥開始的合夥的坑張作霖。


郭松齡帶兵出關,直取奉天。而馮玉祥則乘機揮師向東,直取河北和平津,把自己的戰線推進到了山海關一線。

此時的張作霖,慘不忍睹,他當時連下野的打算都有了。後來是在日本人的幫助下,他才平定了郭松齡叛亂。但經此一戰,奉軍的精銳也內耗的差不多了。

張作霖受次大辱,他怎麼可能不找馮玉祥報仇雪恨呢?!至於閻錫山,他之所以也要反對馮玉祥,是因為張作霖退出關外後,馮玉祥的勢力控制了陝西、綏遠、河北、河南等幾省。只要看地圖就明白了,馮玉祥已經將山西省給團團圍住。為了自保,閻錫山便選擇了與張作霖和吳佩孚合作,三家一起聯合打倒馮玉祥。

1926年4月,張作霖、吳佩孚、張宗昌、閻錫山等各派軍閥,組成了“討赤聯軍”。向馮玉祥的國民軍大舉進攻。國民軍不敵北洋軍和晉系聯軍的夾攻,被迫放棄了北京,撤至南口預設陣地防守。這一下,北方開始了四個月的大混戰。

從以上敘述可以看出,北伐軍在廣東誓師北伐之前,當時的北洋軍其實也很慘。

吳佩孚雖然有二十萬大軍,但是起碼有一半都是新兵,沒什麼戰鬥力;

孫傳芳雖然也有二十萬大軍,但是有一半以上也都是新兵,難堪大用;

張作霖雖然有三十五萬大軍,但是張作霖被馮玉祥和郭松齡坑的太慘了,最能打的奉系精銳部隊,在奉系內戰中,都給耗的差不多了。

並且最最關鍵的是:北伐軍誓師時,當時馮玉祥才是眾矢之的,吳佩孚和張作霖都在合夥揍馮玉祥。尤其是吳佩孚這個死腦筋,他就是認準了打馮玉祥,蔑視的認為廣東北伐軍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對湖南省的防禦不做任何有效準備。(這也是為什麼北伐軍第一站要先攻吳佩孚的原因)

到了1926年7月9日,蔣中正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一職。北伐軍正式北上時,吳佩孚的精銳主力還在北方跟馮玉祥死磕,後院起火了他還不知道。


於是,北伐軍也就只用了兩個月,就直接拿下了只有北洋軍烏合之眾把守的湖南省,兵峰直指湖北!

需要注意的是,北伐軍誓師時,雖然只有十萬人,但是拿下湖南後,北伐軍就地吸收投降的北洋軍,再加上北伐軍的擴充。當時的北伐軍兵力,實際上已經不止十萬人了。

而吳佩孚由於失策,先丟了湖南,後來又在北方跟馮玉祥死磕時,損失慘重。到了他返回湖北與北伐軍交戰時,他手上的兵力最多也就十萬人。這也就是說:吳佩孚與北伐軍在湖北決戰時,他的兵力是處於劣勢的。

並且,吳佩孚與北伐軍幹仗時,張作霖和孫傳芳都不去救他!他們兩人都想讓吳佩孚跟北伐軍打一個兩敗俱傷,然後自己再去摘桃子,所以他都不去支援吳佩孚,對湖北的戰局採取觀望態度。

這個時候的吳佩孚,他是以湖北一省的兵力單挑擁有了廣東、廣西、湖南三省的北伐軍,他要不輸都見了鬼了!



後來,北伐軍擊敗吳佩孚,將湖北省會武昌團團包圍。吳佩孚見大勢已去,便率領餘部逃到了河南。準備找河南督軍靳雲鶚借兵反撲。結果同為直系的靳雲鶚拒不出兵,他反而直接派人繳了吳佩孚部隊的械,逼走了吳佩孚。

在這種尷尬情況下,吳佩孚根本就無力反攻湖北。所以吳佩孚這一系,與其說是被北伐軍打敗的,倒不如說是自己的人不團結,自己把自己玩死的。

吳佩孚被消滅後,就輪到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了。他跟吳佩孚一樣,雖然號稱擁有二十萬大萬,坐擁東南五省。但事實上,他的政治根基非常淺薄。這一點前面也提過,孫傳芳統治的五個省,每省各有督軍。雖然名義上聽他指揮,然而各省的督軍在背地裡卻是各懷鬼胎。

比如,福建和浙江兩省,就非常反感孫傳芳的統治,一直都有自治傾向。當北伐軍一路東進之時,兩省的本土軍隊望風迎降,直接就向北伐軍倒戈了。浙江的本土派,浙江自治運動領袖夏超,甚至直接舉兵謀反,接應北伐軍進入浙江。於是,浙江和福建兩省的孫傳芳軍,就這麼直接崩潰了。

孫傳芳見閩浙兩省完蛋了,便把自己的主力壓在江西,準備在北伐軍進逼南昌的時,與北伐軍展開決戰。結果仗還沒開打,孫傳芳的長江海軍就開始與北伐軍秘密媾和,戰場倒戈了。



後來,孫傳芳精心準備的南昌決戰,果然不出意料的以大敗收場。而這一大敗後,孫傳芳在江南地區也就完全站不住了!當時他手上雖然還有江蘇、安徽兩省的機動部隊,然而這並沒有什麼用。因為北伐軍已經控制了六個省,現在的實力對比是:北伐軍以六個省的優勢,削他區區兩個省,北伐軍把他吊起來打都可以。

其實說老實話,如果北洋軍閥當時能夠聯合起來,他們實力還是很強的!馮玉祥手握二十幾萬大軍,還不是被他們給群毆了。然而搞笑的是,北伐軍北伐時,他們卻是不管誰挨北伐軍的打,其它兩派就是不去救,坐視盟友被北伐軍消滅。等到北伐軍逐一消滅吳佩孚和孫傳芳後,已經坐擁八省之地!下轄的武裝編制多達二十幾個軍,兵力高達三十萬之眾。區區北洋系,已經不在話下了。

所以說,吳佩孚和孫傳芳被打垮。主要是他們不團結,被北伐軍分而擊破。並且,他們的實力被嚴重誇大了。這兩人雖然號稱有四十萬大軍,但其實精銳不多。而北伐軍雖然只有十萬人,但實力不可小覷。當北伐軍陸續拿下吳孫兩人的地盤後,自己的實力也在隨之加強。最後,雙方的實力差距發生了倒轉。

強者變成了北伐軍,吳佩孚和孫傳芳的北洋軍反倒變成了弱者。


之後,北伐軍內部也發生了分裂,也就是著名的寧漢分裂。張作霖的奉系乘機南下,武裝支援孫傳芳。當孫傳芳有了張作霖的支持後,北洋軍和北伐軍的實力再次被拉平。

不過這個時候,天平再次向北伐軍傾斜。兩股有生力量的加入,使得北伐軍的實力再次壓過了北洋軍。什麼力量呢?就是馮玉祥和閻錫山這對冤家。

馮玉祥被北洋聯軍打垮後,直接就去了蘇聯找援助。等到北伐軍誓師後,他就從蘇聯立馬趕回了西北老家,並在蘇聯顧問的幫助下整頓軍隊,改組軍隊,於1926年9月在綏遠的五原誓師,宣佈擁護三民主義,國民軍全體加入國民黨,響應北伐。

他的這一舉動,使得北伐軍的實力憑空又增加了二十萬兵力!

在馮玉祥宣佈加入北伐軍後,閻錫山也宣佈加入國民國民軍,山西全省響應北伐。十萬晉系蓋頭換臉,也高舉了青天白日旗。

這個時候的實力對比,是以蔣介石和李宗仁為首的兩廣北伐軍,和以馮玉祥、閻錫山為首的北伐國民革命軍,四派人馬一起圍毆張作霖和孫傳芳!

這四派人打張作霖,不是吊著打麼?

所以總的來說,北伐戰爭並不是想象中的十萬人馬對抗七十萬大軍。雙方真實的實力對比沒有數據上展示的那麼懸殊。雖然北伐軍在早期面對吳佩孚和孫傳芳時,兵力上確實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北伐軍一邊打,一遍慢慢補強,兵力是隨著戰爭增加的。而吳佩孚和孫傳芳的兵力是越打越少,最後全部被北伐軍消滅。

最後等到張作霖登場時,北伐軍的實力已經完全壓倒張作霖了。於是二次北伐時,北伐軍在兵力完全吊打張作霖。奉系僅僅堅持了兩個月就敗退回東北,根本不堪一擊。

另外,北伐軍相比於北洋軍,還有兩個很大的優勢。這兩個優勢是裝備和信仰!

北伐軍的的裝備水平,整體上比北洋軍好太多了。按照當時蘇聯顧問的統計:北伐軍約十萬人,裝備有九百多支機關槍;北洋軍高達七十萬,卻只有一千多支機槍。

北伐軍是擰成一股繩,而北洋軍卻是分散在各地。這就好比北伐軍是一個拳頭,北洋軍是五根手指頭。手指頭戳人戳不疼,但一拳頭過去立馬能把手指頭打骨折。


而信仰優勢,這個是北伐軍獨有的,北洋軍完全沒有。

當北伐軍在北上後,利用基層黨員,不斷的在新佔領的省份宣傳革命,擴充實力,可謂是越打越強。而北洋軍閥仍然是清朝時期的那種老套路,先用巨資砸出一支軍隊,然後就沒有任何的預備兵員了。軍隊一旦打沒了就沒了,沒有二次武裝的能力。

這種軍隊,被日本人戲稱一次性軍隊……

而北伐軍有革命信仰的軍隊,軍隊損失了隨時刻可以補。新擴編的部隊依靠基層黨組織的鼓動,兵源沒有問題,素質方面也沒有問題。這樣的進軍隊,才是近代化軍隊。

一支近代化的軍隊打舊時代的軍隊,這要是打不贏,都是活見鬼了。


Mer86


今天對比的話,北伐軍實際上不是隻有10萬人呢,如果變換一下角度,遠比人們想象的還要多,馮玉祥,閻西山最後都倒戈了,可以說,北伐不是一場單純的軍事鬥爭,更是一場政治鬥爭,成功不是單純的軍事勝利。

北伐軍已經是準現代化的軍事力量,在許多方面很有效果,相比之下,北洋軍就不行了,雖然號稱酒70多萬,實際上可能更高,但是他們的兵力分散的,在局部戰場上不能達到數量的優勢,他們的軍事體制還是一種軍閥式,缺少的就是那種現代體現,以及作戰的靈活,執行能力起來不行,北洋軍閥實際上有多少個派系組成很混亂,不是大家想象的團結一體,敗了沒有意外。


浴火


北伐軍北伐的時候,只有10萬左右兵馬,而進攻的對手卻是全國的十數個軍閥,各軍閥控制的總兵力,粗略統計在200萬人左右。在這樣巨大的差異中,北伐軍想要取勝,看上去非常不可能。

然而實際上,北伐軍北伐的時候,北洋軍閥雖然數量眾多,但是在北伐軍遠交近攻之下,大部分軍閥是中立或者靜觀其變的。北伐軍真正面對的對手只有直系的吳佩孚、孫傳芳,奉系的張作霖,以及直魯聯軍張宗昌。其中,張作霖傭兵35萬,吳佩孚、孫傳芳、張宗昌各傭兵20萬,北伐軍面對的四大對手總共傭兵95萬。

但是另一方面,北洋軍閥並非鐵桶一塊,奉系軍閥和直係軍閥歷來不合,而直係軍閥的吳佩孚和孫傳芳也是互不統屬,至於張宗昌,雖然傭兵20萬之眾,但是戰力低下,純粹就是來湊數的。

所以,北伐軍面對的處境,基本上是北洋軍閥各自為戰的情況。而這其中,唯有吳佩孚的實力最強,只要消滅了吳佩孚,北伐差不多就等於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北伐前期,北伐軍面對的對手壓力,其實只有20萬人,這樣一來,北伐軍還是能夠應付的。

事實上,北伐軍在北伐的時候,除了軍事打擊,也正是採取的各個分化的策略。由於奉系軍閥與直接的矛盾,在北伐之初,面對北伐軍與吳佩孚直系軍的交戰,奉系張作霖果然採取的是靜觀其變,甚至關鍵時刻吞滅吳佩孚的策略,因而並未對吳佩孚提供任何支持。而另一方面,北伐軍成功穩住了孫傳芳,使北伐軍能夠集中全力對付吳佩孚。

果然,獨自面對北伐軍的吳佩孚,完全不是北伐軍的對手,很快就被北伐軍打敗。吳佩孚失敗以後,其他各路軍閥的失敗其實也就很快到來了。打敗了吳佩孚,北伐軍重點進攻孫傳芳,孤立無援的孫傳芳,其五省聯軍也很快敗北。

當吳佩孚和孫傳芳都失敗的時候,奉系的張作霖才感到危險到來了,開始選擇與直系的殘部進行聯合,以抵抗北伐軍。然而,這個時候的聯合已經非常晚了,在北伐軍勢不可擋的攻勢下,張作霖只有退回東北。對了,還有張宗昌,北伐軍攻打各方的時候,張宗昌一直在觀望,最終並沒有被北伐軍打敗,反而被奉系軍閥繳了械,好不諷刺。

張作霖退出關外以後,北伐軍實際上已經取得了北伐的勝利。且不久之後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張學良東北易幟,北伐軍取得了形式上的完全勝利,至此,北伐結束。

當然,北伐軍能夠取勝的因素,除了更多的軍閥處於中立,而真正的對手並不多以外,北伐軍其實並不是在孤軍作戰,西北馮玉祥手握20萬重兵,是當時舉足輕重的地方勢力之一,他的國民軍其實也聯合北伐軍參加了對北洋軍閥的戰爭。如果沒有馮玉祥對北洋軍閥的牽制和直接打擊,北伐軍取勝還是比較困難的。


蘇綻


主要就是北伐軍訓練更好,組織度高,以及北洋軍閥自身的種種問題,最終北伐軍擊敗了北洋軍閥。

首先就是北伐軍的戰鬥力更強,組織度更高。北伐軍接受的是像樣的現代軍事訓練,有包括蘇聯教官在內的一系列人員。可是北洋軍閥的部隊基本就是湊數的,很多士兵往往不會瞄準,只會放槍聽個槍響,當時軍閥交戰幾乎就是聽個槍響,子彈多的一方能夠取勝。而且北伐軍是為了主義而戰為了思想而戰,作戰意志堅定,而北洋軍閥的部隊更多的是為了錢和舒坦的日子,兩者自然不可同日而語。所以面對訓練有素又意志堅定的北伐軍,北洋軍閥部隊自然無力應對。

然後就是北洋軍閥配合太差,組織度太低。北伐軍主要討伐的是孫傳芳、吳佩孚、張作霖三個軍閥,雖然總兵力雄厚,但是其彼此之間缺乏呼應和支援,根本就不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能夠被北伐軍各個擊破,其兵力優勢也無從展現。

民心。北伐軍和基層工農的聯繫較深,在北伐過程得到了基層工農群眾的大力支持,比如幫助北伐軍炸鐵路,橋樑襲擾北洋軍,引導北伐軍通過小路等奇襲北洋軍。同時,也通過罷工罷市等支援北伐軍的作戰。

而且北伐軍在作戰中,實力是不斷壯大的,像馮玉祥等軍閥就加入了北伐軍陣營,北伐軍征戰過程中兵力規模開始擴大,又得到了各方面的補充,實力要比最初強得多。


前沿陣地


中國近現代的戰爭是一個不斷凝聚民心的過程!

西洋人跟太平天國沖垮了大清國的團結,從此人心離散,派系叢生。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封疆大吏都有自己的軍隊。後中山先生號召民主,清滅亡後,袁世凱在世時北洋一片團結,南方革命難以取勝。袁世凱一死北洋各系誰都不服誰,一會兒直系打奉系,一會兒皖系打直系。

南方蔣中正領導的北閥軍此時是相當的團結。把被洋各系連打帶招安,勉強統一了中國!但是內部仍然有派系林立,如閻錫山,李宗仁,張學良,其實也只是聽調不聽宣。日本侵略中國時中國各系空前團結,最終取得了勝利!

毛主席領導的共產黨經過不斷整風,確立了以毛主席為核心的黨中央,人民解放軍空前團結,所以打國軍如催枯拉朽般容易!後來全國在毛主席領導下在朝鮮能力抗世界十六強國!所以,只有中國團結一致的組織,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探索王陽明


北伐軍能以十萬之眾擊潰北洋軍閥三巨頭八十餘萬精銳之師,主要原因有四點:其一、北伐軍是精銳部隊,獲得了蘇聯和中共的權力支持,且採取了各個擊破的正確戰略;其二、北洋軍閥內部不團結,三巨頭各懷鬼胎以鄰為壑;其三、北伐軍不斷的壯大,誓師時只有十萬之眾,但是越打越多,馮玉祥、閻錫山等地方實力派也加入了北伐軍;其四、東北軍首領張作霖被日寇關東軍炸死,張學良直接歸附北伐軍。

北伐軍的軍官以及士兵主體都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或者在校生,他們戰鬥素養高,戰鬥意志頑強!北伐軍獲得了蘇聯的軍事支持,主要提供了軍火和教官,北伐軍蘇式裝備,基層組織都有蘇軍教官!北伐軍是國共合作的產物,共產黨的骨幹作用在軍隊中效果明顯,葉挺的獨立團號稱鐵軍,所向披靡!蔣介石一生戎馬倥傯,他在臺灣回憶起戰爭生涯時,最懷念的還是北伐時代,他說那時上下一心、眾志成城、一呼百應,戰無不勝!



當時北伐軍的征伐對象是孫傳芳、吳佩孚、張作霖,此三人是當時的北洋軍閥三巨頭!孫傳芳坐擁東南,擁兵二十餘萬;吳佩孚盤踞華北,精兵三十萬;張作霖則雄據東北與直隸,有可戰之兵四十餘萬!北洋軍閥貌似強大,但是內部不團結,外部不得民心,中央政府走馬觀花的更換大旗!直、皖、奉三派內鬥十餘年,許多名將凋謝在內鬥之中,統治區也人心渙散,另外還有歐美日蘇等強國干涉內政!因此北洋軍閥看似強大,實則就是紙老虎,一戳就穿!


北伐軍首先集中兵力在兩湖戰場打擊吳佩孚所部。北伐正式開始後,國民革命軍連克長沙、平江、岳陽等地,8月底取得兩湖戰場上的關鍵一戰——汀泗橋、賀勝橋戰役勝利。10月,北伐軍進抵武漢,先後佔領武昌、漢陽、漢口,全殲吳佩孚部主力!與此同時,在蘇聯和中共的幫助下,同年9月17日,以馮玉祥為總司令的國民軍在綏遠五原誓師,宣佈全軍加入國民黨,並率部進軍陝西、河南,有力地配合了北伐軍攻擊河南。接著北伐軍擊潰孫傳芳的主力,張作霖援軍也被北伐軍擊敗,張作霖回到瀋陽後被日寇炸死,張學良率領東北軍全體歸附國民政府!北伐戰爭取得最終勝利,如果北伐軍與東北軍主力相戰,那麼鹿死誰手不好說了!



大秦鐵鷹劍士


諸葛小村姑趕緊來解答:很多軍事小白最喜歡的就是簡單地用軍隊的人數做為基礎比較,然後困惑於為什麼人多的打不過人少的。曾經的小村姑也有這樣的困惑,當我們看過《孫子兵法》、《海權論》、《戰爭論》、《毛澤東選集》這些軍事、政治著作之後,就會豁然開朗。


在這些小白心目中,還停留在歐洲18-19世紀的時候,大家排成一列,舉槍齊射,然後拼人數,拼擊中率,大家掩殺過去。當時大家還約定,不準射擊中層指揮官呢。


現在的軍隊打仗,講求諸兵種配合,充分利用地形、天氣等因素。70萬軍隊,聽上去真的很龐大,其實裡面更多的是水分,就拿一個步兵連來說,110人的標準配置,其中,炊事班就有5個人,兩挺重機槍,每挺重機槍要4個人操作,那麼就是6個人沒有參與直接攻擊,5挺輕機槍,需要配備5個機槍手+扛彈藥的士兵,其餘還有通訊兵等,也就是說,110人的標配,參與軍事攻擊的,也就8-90個人而已,如果擴大到師、軍這樣的大單位,後勤人員的比例會更高,還要分出部分兵力守衛:司令部、指揮部、糧食、城池、軍械庫等等,因此說70萬軍隊,能夠直接參戰的,有25萬,就已經頂天了。

況且,這70萬軍隊,人員複雜,派系林立,甚至軍服都不統一,士兵的兵器也不是統一標準,甚至山東的軍隊都不能夠用山西軍隊的子彈。軍隊隸屬於不同的指揮體系,北洋政府的大總統,要和馮玉祥、張作霖、馮國璋、段祺瑞、吳佩孚這樣的大佬周旋,不可能直接指揮到旅、團一級,因此,所有的戰爭指令需要層層下達,可以看得出來,這就存在時間差了,往往數分鐘的差異,戰爭的局勢就改變了。由於不同的派系存在,這些擁兵自重的將領對總部的命令也不一定會絕對服從,為了自己的私利,反而是相互掣肘,坐山觀虎鬥。

再次,這70萬軍隊並不是步調一致、整齊劃一的,也不是擁擠成一大坨的,指揮大兵團作戰,講究的是軍隊、兵種協調,我們不能將炮兵放在衝鋒位置,不能夠將步兵放在糧道,諸軍兵種各司其職,適當穿插,迂迴包抄,才是用兵之策,而不是一股腦地胡亂衝擊。


當時的北伐軍,士氣高漲,總兵力雖然不如對方,可是命令層級比對方少,命令下後的執行效率反而比對方高,另外,北伐軍只顧攻擊,後勤反而人少,佔領了城池後,分兵並不多,因此很多戰場局部,都保持絕對優勢。


打個比方,對方70萬人分成20個部分駐紮,每個部分也就平均3.5萬人,分別駐守,電話聯絡還不那麼發達,得靠電報或者通訊兵,某個部分單獨面對北伐軍10萬人的猛烈攻擊,如何判斷成敗呢?


因此,作為一個愛好軍事的現代人,需要多讀書、多出去看看山川地理,多做軍事沙盤預演,才能夠初步瞭解軍事內涵,而不是簡單地比較人數。

………………

諸葛小村姑,熱愛讀書!為您報道,歡迎關注!歡迎轉發,感激不已!


諸葛小村姑


首先,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明確兩個概念。

第一,“10萬北伐軍”由哪些勢力組成?

1926年至1927年的北伐軍,國軍是主力。 國軍全稱國民革命軍,最初是1925年廣州國民政府成立以後,將管轄下的各地方勢力整合而成的。

初期包括黃埔軍校軍、“建國湘軍”、“建國滇軍”、“建國粵軍”和福軍。而北伐最初的十萬大軍,還包括26年改編的“攻鄂軍”廣西軍隊和湖南唐生智軍。

1928年,北伐後期,支持北伐的馮玉祥手下的國民軍聯軍和閻錫山手下的北方國民革命軍也加入北伐軍。

北伐軍雖然人數處於劣勢,但有生力量相對充足。並且全軍基本處在統一調度之下

第二,“70多萬的北洋軍閥”又指哪些勢力?

北洋軍閥分為直系、奉系、皖系以及其他勢力。

而北伐軍要討伐的對象,主要是以吳佩孚、孫傳芳為首的直係軍閥和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

而為什麼北伐軍能大敗北洋軍,我們可以從雙方分別思考。

北伐軍方面,除了我們熟悉的國共合作和共產黨員起到了先鋒模範作用,還有北伐軍得到廣大工農群眾支持。

北洋軍閥統治之下,各地受軍閥控制。普通民眾不僅受到苛捐雜稅的壓迫,還要擔心時不時發生的軍閥相互之間的爭鬥。(除孫傳芳統治的南方五省。五省社會安定,百姓和樂,孫傳芳在五省受到愛戴。)

同時,北伐軍有正確的戰略方針並得到蘇聯支持。

考慮到兵力、支援補給和社會基礎,北伐軍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和“先打吳佩孚,後打孫傳芳,再打張作霖”的方針。北伐軍優先考慮北上拿下吳佩孚手中的湖南、湖北。佔據兩湖之後,北伐軍就長江防守奉系或南下攻擊孫傳芳都有力不少。

奉系、直系分別受日本和英美支持,所以,蘇聯對北伐軍的支持也使得北伐軍有了與北洋軍閥抗爭的軍事和國際支持。

再說北洋軍閥方面。由於北洋軍閥各派系之間長期爭奪,各系一時交好又一時翻臉。所以,在面對大舉進攻的北伐軍時,北洋軍閥並沒有有效合作,而是繼續各自為政。


例如,1926年,孫傳芳曾與馮玉祥合作反奉,卻在隨後和張作霖合作共同討伐馮玉祥。這促使了馮玉祥之後翻臉加入北伐軍。

1926年冬,孫傳芳曾邀請段祺瑞和吳佩孚商討合作共抗北伐軍,卻也最終不歡而散。
北洋軍閥內部的矛盾使得1+1=2都沒能做到,就更別說七十萬大軍能夠聯合應對北伐軍了。

此外,還有很有趣的一點。

雖然吳佩孚,張作霖,孫傳芳等人在國民軍眼中都是該打該殺的人物,但是這三人在面對日本時,也時不時展現一點民族氣節。

1935年日本搞“華北自治”,想扶持吳佩孚,遭到吳佩孚的拒絕。39年,受日本特務指使,日本牙醫將其殺害。

而張作霖由於拒絕日本方面開礦、移民和在葫蘆島築港等要求,在1928年被關東軍炸傷致死。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還多次策反孫傳芳,也都遭到拒絕。

今天,我們慶祝北伐軍的勝利,但也能從失利的北洋軍閥身上看到:一個人,只有心性堅定,才能成功。一個民族,只有團結一致,才能勝利。

<strong>


鄧海春


一把菜刀可以砍倒一片大白菜!

儘管這樣的比喻不太恰當,但是當時的北洋各地方軍閥之間的關係形同水火,征伐不斷,自身本就是一堆散沙,儘管當時名義上都處於北洋政府的統治下,但是各自為營,不聽從統一的安排和調遣,因此,在廣州國民軍北伐時,順利地攻下了全國部分地區,收復了大部分軍閥和軍閥的軍隊。細算起來北洋軍閥的迅速戰敗原因有三:

北伐軍蒸蒸日上,北洋軍一盤散沙!

1926年,國民革命軍已經初具規模,經過了黃埔軍校四年的辦學,已經為國民革命軍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軍事指揮人才,形成了正規的軍隊模式和建制,形成了7個軍10萬餘士兵的軍隊規模。而此時的北洋軍閥處於群龍無首,靠內部互相鬥爭奪地盤和政治權力的時期。這樣一張一弛形成鮮明的對比,儘管南方革命軍佔據的地盤較小,北洋軍閥佔據了中國大部分地盤,但是軍事作戰能力的強弱一目瞭然。北伐軍擁有了相對的優勢。

北伐軍為信仰,北洋軍為錢財!

北伐軍隊並不同於舊式軍閥,北洋軍閥是由於有相同的信仰和理想聚在一起的一群人,儘管有些人心懷鬼胎,但是不影響大部分人的心中充滿著理想和鬥志。而北洋軍閥儘管手下士兵眾多,但是大多數士兵只不過是為了混碗飯吃,誰有錢跟誰打仗,為其佔地盤並且收繳當地的賦稅。這些士兵打仗時遇見血氣方剛的北伐軍,一旦犧牲過大,便作鳥獸散,誰也不願意為了幾個大洋把自己的命搭進去。

有奶便是娘,北洋軍閥臨陣倒戈!

除此以外,北洋軍的將領更是在北伐形勢下,及時的轉變了自己的態度,臨陣倒戈,比如說“鐵骨錚錚”的西北軍將領馮玉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看到了老冤家吳佩孚被北伐軍打敗後,及時的轉移了陣營,搖身一變成為了北伐軍的一支部隊,配合北伐軍共同對抗北洋軍閥,除此以外還有山西的閻錫山也在關鍵時刻脫離了北洋軍閥的陣營,加入了北伐軍的大部隊。因此儘管戰爭一開始北伐軍只有10萬人,北洋軍閥擁有著70萬餘人的部隊,但是在實際的戰爭過程中,兩邊戰壕之中的交戰雙方的力量對比並不是1:7。最後張學良更是帶著父親遺留下來的東北軍改旗易幟,歸附了革命軍。

蔣需要軍功立威,蘇聯支持北伐!

再說一個深層次的事情,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去世,此時的廣州革命軍內部權力爭鬥不止,蔣作為後起之秀急需要一些功績樹立自己的威信,因此才下定決定北伐並且取得了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