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臥風雨橋,聆侗鄉故事


醉臥風雨橋,聆侗鄉故事



從玉屏縣城區驅車十多分鐘來到了茅坪新區,這裡現在住著的大多是以前玉屏侗族自治縣平溪鎮茅坪村村民。


醉臥風雨橋,聆侗鄉故事


遠遠地看到一張笑臉迎來,是52歲的姚茂全,茅坪村菜園組村民,現在用自家門面做飲食營生。沒等記者開口,姚茂全樂呵呵地自報十多萬元的年收入,和以前1萬多元的年收入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


醉臥風雨橋,聆侗鄉故事


姚茂全口中的“以前”是十多年前。那時,玉屏的對外交通不錯,縣內相對不完善。整個縣城區被舞陽河穿城而過,劃成了兩大板塊,只有一座一百多米長的北門橋把隔斷了的兩個城區又連成了一體。而今,一座玉屏風雨橋飛架,讓出行的尷尬成為歷史。


醉臥風雨橋,聆侗鄉故事


這一天,全長198.4米的玉屏風雨橋正式建成通行;這一天,一橋接通了老城區和茅坪新區,步行僅5分鐘就能到河對岸,人們再也不用沿著河岸繞行個把小時進城了。


醉臥風雨橋,聆侗鄉故事


“九幾年的時候,每次回家為了節約時間都要坐小木船回去,遇到漲水的季節出門就成了難事。”姚茂全站在風雨橋上,看著橋底下緩緩流過的河水,神情有些凝重。


醉臥風雨橋,聆侗鄉故事


牽一髮而動全身,一座玉屏風雨橋關乎的是百姓生活,它改變的不僅是新老城區的地理格局,更改變著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人和這座城的未來。


醉臥風雨橋,聆侗鄉故事


在玉屏風雨橋修建之前,坐船過河是當地人的首選,他們上岸的地方有兩個,一個叫上碼頭,一個叫下碼頭。


醉臥風雨橋,聆侗鄉故事


“那些年修房子很困難,建材全靠船拉過去,到岸上了又還要靠人力背到工地,運費高了兩到三倍。”姚茂全回想起修老房子的艱難,有些無奈。


醉臥風雨橋,聆侗鄉故事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走“直線”總比走“C”字快,這是最樸素不過的道理。玉屏風雨橋建成後,最直接的效應就是從老城區到茅坪新區的距離縮短了。


醉臥風雨橋,聆侗鄉故事


今年33歲的洪願,安家在老城區,但要經常去茅坪新區看望岳父岳母。“玉屏風雨橋可以過行人了,從這邊步行過河也就十來分鐘的事情,到岳父岳母那裡蹭飯是常有的事。”洪願笑著說。


醉臥風雨橋,聆侗鄉故事


方便出行,是該縣修建玉屏風雨橋的初衷,但風雨橋的文化價值卻不可小覷。


醉臥風雨橋,聆侗鄉故事


眾所周知,玉屏是侗族聚居地,侗家兒女擅長於建築,特別是橋樑建築。風雨橋在建築結構上更為獨特,建橋時不用一顆鐵釘,只在柱子上鑿通無數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銜接,斜穿直套,縱橫交錯,結構極為精密。其堅固程度較高,可延用兩三百年而不損。


醉臥風雨橋,聆侗鄉故事


關於玉屏風雨橋,它的構成元素都是有講究的。橋長198.4米,寓意玉屏1984年成立玉屏侗族自治縣;橋寬13.5米,寓意1984年建縣時有13.5萬人口;中間最高塔樓20.11米,代表2011年動工修建。


醉臥風雨橋,聆侗鄉故事


橋上全部是本土書畫家的書畫作品,其中有該縣84個村原始風貌、油茶的採摘和茶油的製作過程及書法作品。


醉臥風雨橋,聆侗鄉故事


在當地,玉屏風雨橋既是通行的要道和遮風避雨的場所,又是休息娛樂的好去處。逢年過節,茶餘飯後,橋上便集結了不少男男女女對唱侗歌。在酷熱季節,邀上三五好友,散步於橋上,感受河風帶來的清涼也是不錯的選擇。


醉臥風雨橋,聆侗鄉故事


玉屏風雨橋,點綴著舞陽河的風景,清涼著玉屏的空氣,面向藍天白雲,訴說著一個城市的故事。


醉臥風雨橋,聆侗鄉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