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論——商業的智慧

方法論——商業的智慧

01 超越免費

免費帶來的一個結果是迅速形成壟斷,也讓商家的收入大幅減少,甚至讓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陷入緩慢發展的階段。

免費看似給了小公司進入市場的可能性,其實確讓小公司根本法陣不起來。

免費成功的邏輯是:免費之所有能夠成功,是因為過去一些東西有稀缺性,不得不購買,這時免費就變得特別吸引人。當那些東西不再有稀缺性,再免費就沒有意義了。

例如公司裡免費的飲料和零食,一些新來的員工剛來的時候會拿一點,但是用不了一兩個月就不再拿了,因為隨時想吃都能得到,沒必要放到自己那裡。沒有了稀缺性,免費的東西就不再吸引人了。

那麼怎麼才能超越免費呢?

1.1 稀缺性:超越免費的第一條是製造一種稀缺性,而這需要產品、服務本身具有一種難以複製的特性。

1.2 時效性

:如花錢看直播VS免費重播,精裝書VS平裝書VS電子書,看大片的首映或前幾場VS免費電影。我們算賬不僅要算看得見的金錢帳,還要算潛在的經濟得失,只會算前一種帳的人,一輩子不會有什麼大出息。

1.3 個性化:個性化的東西無法複製,自然也就不可能免費。如得到賣書、特斯拉賣車。

1.4 提供可用性(易理解性)的產品和服務。在任何時代能夠把事情解釋清楚不僅是一個有用的本領,而且是一個很賺錢的生意。例如有人把黑格爾的書(黑格爾的書很難讀懂)給你講懂,而你恰巧需要了解他的哲學思想,那麼你就會願意掏錢;例如得到APP上,解讀一本書要4.99元,還有很多人購買。

1.5 提供可靠而易用的服務。做生意一切的前提是可靠,如果不可靠,生意是做一單少一單。

1.6 具有數據黏性的服務,這也是大數據時代的一個特點。例如現在的手機,想從安卓手機換到蘋果手機就要三思了。

02 延伸思考——做人

在未來,超越免費不僅是我們做生意的原則,也是我們做人,自我成長所必須注意的地方。

2.1 製造稀缺性這一點其實在個人成長和工作中比銷售產品用處更大。今天不僅是商品過剩的年代,也是人才過剩的時期。

從職場價值鏈的角度去分析提升自身稀缺性的可能性。

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在《競爭優勢》這本書裡提出了一個概念——價值鏈分析。

他認為公司經營的每一個環節,都是為了創造價值——這些環節疊加在最後的產品上,形成了整體的客戶價值。組織可以從整體價值分拆出每個環節的價值,找到突破點,形成獨特的競爭力。這裡的獨特的競爭力,就是稀缺性的體現。

一個行業內,每個職場人都應該瞭解:

1)你所在的行業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2)你提供哪個環節的價值?

3)做好這個價值鏈,需要你有什麼能力?

從這個角度思考問題,職業定位會變得非常清晰——因為任務、職能、職位名稱、平臺,或者實現手段都會變,但是人性不變,需求也穩定。

這種基於價值鏈的職業定位有3個好處:

1)好遷移——你的價值不受公司、職位的影響,可在行業內自由遷移。春江水暖鴨先知,行業變換你先知。

2)能力提升得快——你不會被太多具體的瑣事矇蔽,不是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專注自己的核心目標。

3)能力可帶走——能力是自己能帶走的,職位、關係、資源卻未必能帶走。

做到這三點,你對崗位的“壟斷力”已經形成,就能自由地在去與留之間作出選擇,自身的稀缺性也會進一步提高。

其實不管是朋友、婚戀、創業還是友誼,一段好的關係,關係中的兩個人,離開對方都能獨立過好,只是因為更大的目標,才選擇走在一起。

目光盯著職位本身,越盯越狹隘。目光盯著本質,越盯越強,越盯越寬廣。這裡的本質也是稀缺性。

2.2 瞭解了時效性,你可能也體會了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因為這樣總是可以領先同輩人一步,讓自己成為具有時效性的人才,而不是廉價的人。

2.3 人的個性化,就是要做一個有趣的人。每一個人只有成為了有趣的人,有大家所喜歡的個性的人,大家才能喜歡你。

學習筆記分享——《谷歌方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