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待上海17歲男孩,跳橋事件的?是父母教育的錯,還是孩子的錯?

杉杉在路上


而且現在很多的父母,普遍上就覺得孩子出了這種事情,就是因為孩子不懂事、心理承受力差;有的就覺得小孩就沒有壓力,只有家長需要承擔各種事情才會有壓力;還有的就會經常說:我吃過的鹽比你走過的路還多,從經驗上俯視孩子,強行代替孩子做決定他們人生的事情。這種觀念上的認知,讓很多的孩子們覺得根本沒有辦法和父母進行溝通,於是他們寧願去和陌生人去說去宣洩,也不願意和父母談心,會覺得反正父母也不理解他,何必去自找沒趣。

另外,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是叛逆敏感的,很多類似的悲劇都是因為人們的不理解、不信任所導致的。在這個時期,孩子跟父母發生口角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關鍵是看父母如何正確的引導。如果只是一昧的保持父母的權威,去壓制孩子,遲早有一天,孩子會進行反抗的。“不在壓迫中重生,就在壓迫中滅亡。”我想這句話套用在這裡也是可以的。


可馨育兒


17歲男孩跳橋,讓家庭破碎,也讓孩子母親一生活在自責之中。可能存在幾個原因,第一,在家庭裡,母親管教嚴格,比較霸道,孩子在家裡發言權較少,當孩子受到委屈時,母親沒有進行較好的安慰,反而是直接批評,孩子一時接受不了,採取了極端的反抗方式。第二,社會發展太快,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趕上,思想壓力很大,作為家長我們不想讓孩子在工作生活中承受巨大的壓力,於是乎我們不自覺的在孩子學業階段,就對他們要求高,當然這個沒有錯,但我們太急功近利了,欲速不達。第三,孩子接觸生活較少,沒體會到生活不易。建議家長們,多帶孩子出去走走,體會生活。當然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旅遊!


黑牛老師


看到17歲男孩跳橋身亡,很多人大義凜然地抨擊現在孩子受溺愛承受不了打擊。其實,每個人在死亡面前的恐懼感是天生的,如果不是感到無盡的絕望和無助,他不會跳的那麼決絕,希望這些人都體驗過這樣的恐懼,再來表現你的道德優越感。

“和父母吵架的都是不孝順不懂事,自殺的都是矯情玻璃心,這麼早死了以後他的父母怎麼辦。”在中國的愚孝傳統文化氛圍下出生的小孩都很可憐,連死亡的勇氣都有,他真的脆弱嗎?

每一個孩子出生都是一張白紙,他的性格都是父母和父母為他們創造的環境所形成的。

再來聽聽一個00後大學生是怎麼說的。

"我很慶幸我的父母都是通情達理的人。從小到大,當我受了委屈或者心中有埋怨,他們不會一味的指責我,他們會耐心地傾聽我的想法,他們不會把我當做他們的“附屬品”,而是一個真真正正的人,可以擁有自己思想的人。他們願意傾聽接受我們年輕人的想法,我也願意理解體諒他們的擔憂。我不覺得父母與孩子之間會出現代溝,所謂的代溝,只不過是這些父母不願意花費心思去與孩子交流。這不是一日所成,是從小到大日積月累。

有父母抱怨孩子不夠優秀,請您捫心自問,您有多優秀呢?”

“有的時候孩子病了並不是他病了

而是這個家病了

只不過在孩子身上體現出來了”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三明石河66


世界上最難的事莫過於控制自己的情緒,母子二人,顯然都處在情緒激烈,亢奮狀態,悲劇已成,只有提醒,對錯無意。究其本,我們都是自己情緒的奴隸,都做出過太多讓自己後悔的事,遊走在悲劇的邊緣,沒有造成今日之惡果,或祖宗有德,或老天闢佑,或機緣未到,或僥倖使然,若不能痛改前非,今日之看客即明日之主角!將近成年卻缺少責任擔當,感恩之心的少年,如脫韁烈馬桀驁難馴;上擠下壓家庭事業分身乏術的中年婦女,若無放鬆心靈之所,無寵辱不驚之心,無平和豁達之境,如秋後荒原隨時爆發熊熊烈火,將半生努力化為灰燼,最後將自己送上祭臺,成為最慘烈的犧牲品!事件看似突兀,其實與虎園下車爭執,為一元面錢動刀無異,都是不修身養性之過。願逝者安息,願存者汲取慘痛教訓,願朗朗乾坤少一些戾氣,多一些寬容平和。🙏🙏🙏



桃子2420250


也許,是社會的錯,也是社會裹挾下的家長的錯。

社會,發展得太快了,驚人地快。

以前,家庭,幾乎就是一個小世界,父母、孩子,生活在其中,努力工作,撫育後代。這個世界,是很小,但自給自足,幾乎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擾。



外面,還有一個稍微大點的世界,街坊鄰里,也只是有些家長裡短,奇聞異事,家庭,像一塊礁石,雖有小風浪,但巋然不動。



再外面,還有另一個更大的世界,工作單位,多了些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不過,基本上不會波及家庭,除非重大變故。



外面的外面,是社會,但太遠了,偶爾,可以在報紙上看到一些新聞,也是很少的經過篩選過濾的。

……

突然間,互聯網來了,人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各種資訊,海量信息,人們在其中衝浪、游泳,家庭,也如船隻一樣,在其中漂游,但是,這艘小船,已經有些亂了。



智能手機又來了,這次,各種資訊、信息,不是人們自己去選擇獲取了,而是:

推送!



以前是衝浪,現在是浪衝,而且是大浪,於是,船——翻了……

互聯網時代,人們還是衝浪者,弄潮兒。

智能手機時代,統統成了溺水者!

這樣的社會、時代,有些悲劇,誰之錯?


鋼筆刀


下午好!教育:方法出問題。口氣,耐心,用心,換位思考。孩子:在學校與同學,鬧矛盾。耐心,問孩子的起因,原與尾。是孩子錯,帶著孩子見老師,向同學道歉。是同學的錯,帶著孩子見老師,讓同學向自孩子道歉。每一位家長和老師,都能這樣做,成為風尚,可以調和同學之間的磨擦,和諧同學友誼。對嗎????


玫瑰中潔_徐秀梅


在上海生活,壓力真的是太大,特別是上海本地的市民,因為五六代人都在上海生活,生活習性了,他們沒有絲毫退路,只有拼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