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傳統音樂】大連吹咔樂(省級)


【遼寧·傳統音樂】大連吹咔樂(省級)


大連吹咔樂,當地稱之為“咔戲”,是民間鼓樂中一種獨特的演奏形式。所謂“咔”就是演奏者用喉嗓歌唱,通過氣息和音頻來振動哨片,再由咔碗把聲音傳播出去的一種演奏方法。據大連現存的碑文記載,“咔戲”於明代傳入遼南地區,現流傳於大連市各鄉鎮,影響鞍山、遼陽等地,主要用於婚喪嫁娶、集會節慶時演出。

大連吹咔樂為一人演奏,多人伴奏。咔京劇時一般用京胡、京二胡、笙、梆子等,最早咔京劇的皮黃戲①,主要劇目有《武家坡》、《鍘美案》等;咔評劇時多用板胡、二胡、笙、鼓等,主要劇目有《花為媒》等;咔現代歌曲還可以用電子琴、二胡、笙等,主要曲目有《打棗》、《牛郎歌》等。它的主要演奏特點是通過幾種樂器的不同組合與輪換取得獨奏、輪奏與合奏的效果,“串三件”②即是將這一演奏特點表現到極致的絕活之一。同時,大連吹咔樂可以仿聲擬音,如能惟妙惟肖地模仿禽啼鳥鳴和劇中人物的哭、笑、哀、怒的聲音。


【遼寧·傳統音樂】大連吹咔樂(省級)


大連吹咔樂雖然是鼓樂藝術的一部分,卻有著鼓樂藝術中一般器樂所無法表現的演奏難度,它要求吹奏與唱功的完美結合。由於吹咔時演唱者要歌唱,但不能張開嘴巴任由氣流通過,只能通過直徑約一釐米的咔吣子③傳遞氣息,加之咔出的音又比在喉嗓裡歌唱低一個調,因而氣息太弱,咔碗傳出的聲音就達不到標準音高的效果,氣息過強,又白費了力氣,有窒息的可能。所以,吹咔的關鍵在於氣息的調整與運用。為了使咔出的聲音更接近於戲文的唱腔效果,更具 “唱”與“說”的意味,演奏者往往選用嗩吶哨子連接一截牛角或銅管,以手做共鳴箱來進行演奏,藉以改變傳出氣流的方向與大小,從而改變音頻與音色。


【遼寧·傳統音樂】大連吹咔樂(省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