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傳統舞蹈】上口子高蹺秧歌(省級)


【遼寧·傳統舞蹈】上口子高蹺秧歌(省級)


上口子高蹺秧歌是遼南高蹺秧歌的一支,素有“遼南一枝花”之稱。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蘭小二(藝名)從關裡來到上口子地區,建立“蘭家班”,是最早的上口子高蹺會。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上口子高蹺會將高蹺秧歌中的“扭、浪、逗、相”進行了巧妙的結合,同時吸收了“耍孩兒”、“戈戈腔”和“海城喇叭戲”、“二人轉”等民間藝術的精華,通過隊形的變換和人物的精彩亮相渲染出火爆熱烈的氣氛,在大遼河地區廣泛流傳。

上口子高蹺秧歌能烘托隆重、熱烈的場面,表演過程十分連貫,每個程序都銜接自然。雖然有的在二三人的小場中增加“落子腔”(評劇),有的在動作中增加了雜技成分,但是整場表演仍舊動作利落、程序連貫,給人以視覺上的緊湊感。


【遼寧·傳統舞蹈】上口子高蹺秧歌(省級)


上口子高蹺秧歌在樂曲、服飾、技巧上保留傳統風格的同時,表演上有所發揮。入場時除採用全體隊員“架象”① 造型進場外,還邊舞邊加入各種絕活技巧,表演結束時全體隊員以編龍造型退場。使觀眾既看到了優美的舞姿又看到了高難度的動作。

上口子高蹺秧歌表演不受時間、地點、環境的限制,每逢節日、假日、慶典、婚禮、老人祝壽等,隨時隨地都可以演出。高蹺秧歌隊經常採取巡演的方式到異地交流,在交流傳統藝術的過程中,不僅恢復了上口子高蹺秧歌原有的風貌和獨特的技藝,還挖掘出不少以往沒有表演過的古老節目和形式,豐富了自身的表演內容,開發出了《三環套月》、《金雞獨立》、《蠍子爬城》等優秀傳統節目。

注:該項目被評定為國家級名錄項目時更名為“上口子高蹺”。

①架象:又稱“搭象”、“起象”、“上象”,寓意“太平有象”,象徵吉祥,是表演疊羅漢的群體造型,一般多用於入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