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民間舞蹈」韃子秧歌(省級)


「黑龍江·民間舞蹈」韃子秧歌(省級)


“韃子秧歌”流傳於牡丹江寧安一帶。寧安是滿族先民肅慎的發詳地,滿族民間文化藝術蘊藏豐富。

“韃子秧歌”表演順序為:“花棍前引路,女真隨後邊,韃子壓陣角,老媽來回串”。

老韃官坐抬椅飲酒,見到美貌姑娘即上前調戲,老媽趕來周旋保護姑娘,並將銀牌天使灌醉,老媽帶領眾人把韃子團團圍住一頓痛打,表演結束。

“韃子秧歌”舞隊人數有六七十人之多人物扮相以戲曲人物為主,隊員手持的道具有彩棒、霸王鞭、花扇等,行進時,隊中打有許多面長方形旗幟。這些都和漢族秧歌相似。一旦扭起來,滿族文化特徵便顯現出來。大幅度地扭動的雙臂,轉動靈活的腰部,尤其是下裝(男)的步伐是“弓箭步”、“大別步”和“蹲襠步”,以短健為美。表演突出突出“逗”與“浪”,婦女動作優美歡快,獵人與武士動作剛勁粗獷,老媽和老韃官則充分體現出“浪”。受漢族民間藝術影響,“韃子秧歌”音樂及服飾滿漢交融。音樂由滿族小曲與漢族樂曲組成,行進中用漢族曲牌,進入場地表演則奏滿族小曲,這些都帶有濃厚的滿族生活特點。

“韃子秧歌”非常文明,講究禮數。每當正月各村扭秧歌,村村串演路遇時,都要由“大老爺”出面互相致禮。雙方“大老爺”出隊前,三次互相碰肩。施碰肩禮,這是典型的滿族禮節。這種“韃子秧歌”以白旗寨為中心流傳於鐵嶺的東部山區。從人物扮相到舞姿,都可看出這是滿族先民在自身歌舞形式的基礎上,融合漢族秧歌的某些成分而形成的滿族秧歌。


「黑龍江·民間舞蹈」韃子秧歌(省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