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福建籍官員,洪承疇和鄭孝胥對清朝都有哪些貢獻?他們最終的結局如何?

文史磚家


在清朝近300年的歷史中,有大批漢人曾為它效力,甚至在清帝退位、王朝覆滅後,依然還有很多漢族的遺老遺少在懷念它,希望它能復興。在這些效力過清朝的漢族官僚中,有兩位福建人很值得介紹一下,因為前者幫助清軍入關平定天下,後者則幫助廢帝溥儀出關組建偽滿洲國,很是具有傳奇色彩。這兩位福建籍官員,便是洪承疇與鄭孝胥。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考取進士,最初擔任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累官至陝西督糧參政。崇禎帝即位之初,陝北地區爆發多股農民軍大起義,在形勢危急的情況下,洪承疇以文官身份走上戰場,並屢屢重創李自成、張獻忠等部,由此屢獲升遷,歷任延綏巡撫、三邊總督、兵部尚書總督五省軍務,並進位太子太保,被崇禎帝倚為朝廷的柱石。



崇禎十二年(1639年)初,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專司抵禦清軍侵襲的重任。洪承疇鑑於清軍勢力強盛、難以猝除,便提出“步步立營、且戰且守”的方針,準備跟對方打消耗戰。但崇禎帝為儘快結束戰事,嚴令洪承疇出兵速戰,結果導致他在松錦之戰中兵敗被俘,時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三月。洪承疇被俘後,本打算絕食殉國,但架不住皇太極的“溫情攻勢”,最終還是變節投敵。


多爾袞率清兵入關後,追隨他進入北京的洪承疇被任命為秘書院大學士,負責為清廷制定攻取天下的方略。多爾袞鑑於江南百姓抗清運動風起雲湧,便任命洪承疇為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江南總督,負責經略江南各省。待江南平定後,洪承疇又奉命經略湖廣、兩廣、雲貴等地,在消滅南明有生力量、鎮壓各地反清義軍活動中,立下“汗馬功勞”。



順治十八年(1661年)五月,洪承疇因老邁多病辭職,4年後病死在北京,終年73歲。毫不誇張地講,若沒有洪承疇,清朝不可能在短短十餘年時間裡便佔領南方各省、平定天下,由此而論,他的功勞其實遠大於吳三桂等人。然而洪承疇雖然有大功於清朝,並且位極人臣,但他最終的結局卻極度尷尬,生前只獲得三等輕車都尉的低級爵位,死後更是被官方史書列入《貳臣傳》,留下無盡的罵名。


洪承疇死後267年,他的福建同鄉鄭孝胥,幫助清廢帝溥儀完成創建偽滿政權的“壯舉”。鄭孝胥是福建閩侯(今福州)人,光緒八年(1882年)考取福建省鄉試解元,並由此踏上仕途。鄭孝胥的政治生涯豐富多彩,他不僅擔任過李鴻章的幕僚和駐日使節(在日3年,曾擔任駐調神戶、大阪總領事),還參加過戊戌變法運動,並與張謇、湯壽潛等人組建“預備立憲公會”,公開呼籲清朝儘速召開國會、實行立憲。



滿清覆亡前,鄭孝胥曾歷任廣西邊防大臣、安徽按察使、廣東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要職,因為在政壇上相當成功,所以對清廷感恩戴德。辛亥革命後,鄭孝胥以滿清遺老自居,憑著一手極其出色的書法,靠鬻字賣詩為生,並多次流露出對民國的敵視態度。1924年,溥儀鑑於鄭孝胥名望宿著且忠心清室,便任命他為總理內務府大臣,經常與他商議再度復辟的事宜。


同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此後7年間,溥儀相繼避難於醇親王府、德國醫院、日本使館和天津,而就是在此期間,鄭孝胥積極聯絡滿清遺老遺少,並利用自己跟日本人的交情,積極勸說後者幫助溥儀在關外復國。1931年11月,在鄭孝胥的極力攛掇下,溥儀秘密離開天津,然後乘日本人的汽船奔赴東北,並在次年出任偽滿洲國“執政”,兩年後又改稱“皇帝”。



偽滿政權建立後,鄭孝胥出任“總理”,並與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兼駐偽滿大使武藤信義簽訂《日滿議定書》,給與日本在偽滿的特殊政治地位與駐軍權。然而鄭孝胥並不希望偽滿被日本徹底控制,為此曾向國聯提出建議,希望國際社會“共管”東北,由此遭到日本的敵視和拋棄,擔任“總理”3年後便被迫辭職。3年後(1938年),鄭孝胥暴卒於長春,傳言是被日本人毒殺。鄭孝胥賣國求榮,最終落得如此下場,實屬罪有應得。


史料來源:《清史稿》、《鄭孝胥日記》、《我的前半生》等


文史磚家


清史稿說:“洪承疇,字亨九,福建南安(泉州)人。明萬曆四十四年進士”。他是崇禎皇帝極為寵信的明朝重臣。其一生所受朱家王朝恩澤,深之似海。這一點,他自己也從不諱避。洪承疇曾撰過一副對聯,掛在自家中堂之上:“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

然而,洪承疇卻辜負了朱由檢的“似海君恩”。松山兵敗,洪承疇被俘。同時被俘之人,還有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等人。清史有載:“獲承疇、民仰、變蛟、廷臣及諸將吏,降殘卒三千有奇。”然而,皇太極卻下令“殺民仰、變蛟、廷臣”,獨獨要求將洪承疇遞解送往盛京。皇太極的用意是清楚的:“上欲收承疇為用”。最後大家也都知道他降了滿清。畢竟連自己衣服都如此愛惜之人怎麼會想要自殺。(大漢奸范文程的經典名句)

當初,松山城被破後,明朝從上到下都判定洪承疇已身死殉國,崇禎帝除了賞賜大量財物給洪家外,還親自寫了悼詞:“又聞卿絕食數日,氣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猶不瞑。死事重於泰山,意氣化為長虹。”等到後來聽聞洪承疇已降清,其怒可想而知,難得的是他並沒有為難洪承疇家人。雖然皇太極非常看重洪承疇,但終皇太極一朝,洪承疇只是充當顧問角色,並沒受到重用。皇太極死後,洪承疇在攝政的多爾袞麾下迎來了大展拳腳的機會,並建議清廷恩威並施,對農民軍以打擊為主,對明朝百姓官員則以安撫任用為主,因此清廷入關沒多久北方民心就逐漸安定下來。

應該說在明朝的降臣中,洪承疇對清朝的貢獻是較大的,僅次於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清初的三代掌門人皇太極、多爾袞、順治賞識看重他不是沒有道理的。洪承疇死於康熙四年(1665年),享年73歲,算是善終。死後蓋棺論定被諡為“文襄”,在清朝前期這是相當高的評價了,與晚清的名臣左宗棠、張之洞諡號相同。

鄭孝胥(1860-1938),中國近代的政治人物、書法家。善楷書,取徑歐陽詢及蘇軾,得力於北魏碑。所作蒼勁朴茂。為詩壇“同光體”倡導者之一。福建省閩候人。1882年清光緒八年舉人,曾歷任廣西邊防大臣,安徽廣東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

鄭孝胥曾參與戊戌變法,與唐才常有過交往;立憲運動時期,鄭孝胥也曾經參加上海商務印書館、上海儲蓄銀行的創建以及新式教育的推動等。

辛亥革命後以遺老自居。1932年任偽滿洲國總理大臣兼文教總長。但是,鄭孝胥在擔任偽滿洲國大臣時,發現帝國處處受到日本人的監控,根本不是一個自主的國家。所以,鄭孝胥反對日本方面對滿洲國的壓制。1935年5月21日,日本關東軍把“不夠聽話”的鄭孝胥總理大臣的職務罷免了,換上另外一個聽話的總理大臣張景惠,理由是鄭孝胥自己不想幹了。

1936年正月,鄭孝胥率全家搬入長春柳條路自建新宅。1938年於長春過世,傳言是被毒殺。


Sylar弈


提問者的用意其實挺歹毒的。至少有兩個用意。

(1)清朝已經成為歷史,能提出這種問題的人該怎麼辦?提問者到底想做什麼呢

你作為後來人,如果不承認自己的祖先的選擇,那麼就請先刨掉自己的祖墳,改姓換名,因為作為一個毫無民族氣節的祖先的後人,活著都應該是一種侮辱。

提問者無非就是將清朝和偽滿洲並列意欲打倒清朝而已。更是“清朝非中國歷史”等謬論的變種,每年每個月都有類似的問答出現,我甚至懷疑有一批人專門在做這些。

對於這一問題,我已經在“清朝入主中原是不是侵略?為何有些人不承認清朝的正統地位”中進行了批駁。

很明顯,洪承疇對清朝建立並統一中國是有些貢獻的,但鄭孝胥有什麼貢獻呢?任何人都應該知道鄭孝胥是漢奸。拿一個人和幫助“偽滿洲”的漢奸作對比,那麼這個人是什麼人呢?這裡面還有地域攻擊的企圖。福建人又怎樣?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沒有任何辯駁餘地,也沒有什麼學術區別,不管你是學什麼的,首先要遵紀守法、做個人

清朝、元朝是中國的歷史這是明朝、民國這些直接推翻朝代都正式承認的,在新中國更是如此。明朝滅亡和任何朝代一樣都令人痛惜,但沒有自身的問題怎麼會造成農民起義?難道農民們想生存還是錯?

(2)洪承疇於清有大功;鄭孝胥則是清朝小人物,晚年更入“漢奸”支流

洪承疇生於1593年亡於1665年,享壽72歲。在任薊遼總督指揮松錦之戰戰敗被俘,投降清廷後任兵部尚書,負責南方的招降工作。在其降清之後,其對清朝的貢獻主要是:

因其為南方文人領袖之一,對明朝歷史典故規章頗多瞭解,在清朝與明朝的制度銜接上做了貢獻。特別是說服清廷統治者在儒家文化上給予重視,為後來“儒家化統治”打下更好地基礎。在邊疆特別是西藏問題上、給清廷做出過貢獻。

綜上所述,洪承疇無論怎麼說都對清朝有過貢獻。這是毋庸置疑的。但鄭孝胥對清朝的貢獻可以忽略不計。因為那時他的地位比較低。

鄭孝胥生於1860年,死於1938年,活了78歲。其25歲開始做李鴻章的幕僚,31歲赴日成為外交官。1894年回國後主要負責洋務方面的工作,成為湖南布政使。在1908年開始的“立憲運動”中參與了上海商務印書館等洋務企業和西式教育工作。

清朝滅亡後,鄭孝胥一直以“遺老”自居,整天夢想著復辟。因為與日本人關係緊密,在日本支持下於1924年“北京政變”後,協助溥儀出逃。

自此,在日本支持下運行“復辟”事宜。在“九一八事變”後,積極籌備“偽滿洲國”的建立並起草所謂的國歌。

1932年,偽滿洲國建立後,任國務總理、陸軍大臣、文教部總長。

在其任擔任偽職的六年中,鄭孝胥因與日本發生權力衝突導致1935年後失勢,1938年死於長春。雖然有人給其晚年的作為塗脂抹粉,正如汪精衛一樣,你要非要說黑煤球是白色的,那也沒辦法。


坐古談今


兩個都是漢奸。

一個協助滿清入主中原奪取漢人天下,一個幫助廢帝溥儀跑到東北依附小日本妄圖復辟。

相對於清朝,經略江南,主張漢化統治中原,洪承疇算是有些貢獻。

洪承疇率十三萬大軍在松山大戰中被皇太極打敗,使得明朝喪失了最後能與滿清在關外野戰的大兵團。作為敗軍之將,本應以死報國,剛開始他也是這麼做的,想絕食赴死。但是經不住孝莊太后(那會還不是哈)的美色誘惑喝下了送來的參湯,結果一步錯步步錯,從一個本可以成為民族英雄的可能滑落為一個徹頭徹尾的漢奸。至於他的結局,從他的老母棒打他,他的恩師痛罵他就能想到,在降清後的每個夜深人靜的夜晚,他的內心要受到怎樣的煎熬,要怎樣的輾轉難眠,要日日受到自己良心的譴責。而洪母罵子也成為傳統忠義教育中典型的事例。

而鄭孝胥則是逆潮流而動,蓋棺定論,不僅是漢奸,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罪人。

兩個人都不是什麼好東西。


我淡如菊


對比洪承疇和鄭孝胥。一個是明末重臣,投降後協助滿清入關有功;一個是清末名臣,協助溥儀出逃,保留了清朝的火種。

那麼我們具體分析一下二人到底誰對清朝的貢獻大一些。

洪承疇自幼飽讀詩書兵法,對於《史記》《孫子兵法》等研究甚深,可以說是集兵家之大成者。

在萬曆年間,僅僅二十四歲的洪承疇就順利通過了殿試,到刑部任職。後來憑藉他過人的軍事才能剿滅了陝西起義軍而名聲大噪,開啟了他的戎馬一生。



1639年,洪承疇調到薊遼抵抗清軍。初期與山海關、寧遠等地照相呼應,暫時處於上風。但到了1642年,清軍放棄薊遼,轉攻錦州和寧遠,洪承疇帶兵救援卻被阻斷了退路,兵敗被俘。

皇太極親自探看,噓寒問暖多有關照,最終洪承疇動容。之後就協助多爾袞率軍南下,當駐守的明軍得知洪承疇投降,十分驚訝,軍心動搖。入關後,得知起義軍佔領了北京,又快馬加鞭趕赴皇城,一舉趕走了李自成。



可以說洪承疇的投降是清軍能夠順利入關的關鍵,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軍事才能,更因為他在明軍中的聲望地位,“攻心為上”。

清朝建立之後,洪承疇主掌兵部,入內院,成為當時第一個被委以重任的漢臣。康熙繼位第四年,七十三歲的洪承疇壽終,諡文襄公。

鄭孝胥是繼晚清“四大名臣”之後的重臣。

在他的仕途早期,東渡日本參加外交活動,這一經歷讓他與日本政府結下了很深得淵源。甲午戰爭之後,鄭孝胥回國任職,先後擔任廣西邊防大臣、廣東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職務。



1911年,席捲全國的辛亥革命爆發了,清朝庭就像殘喘的老者,任憑時代的審判。這時鄭孝胥隱退,整日吟詩作對當一個快活文人,本來以為就要這樣了此一生,誰料想溥儀藉助日本的力量在滿洲復國,於是他先協助溥儀逃出北京,後來又被任命為國務總理。

理想的是滿洲復國後能夠延續清朝嚴威,誰成想最後只是日本人扶持的傀儡,這讓鄭孝胥接受不了,曾一度公開指責日本的劣行,反被撤職。

到了1938年,鄭孝胥在長春去世,一說是憂憤而死、一說是慘遭毒害。

洪承疇幫助滿清入關,並建立起了一個強盛的帝國;鄭孝胥雖然為清朝延續了火種,但也只不過是一具軀殼。洪承疇的貢獻要大的多,可能真的是“時也,命也!”


摯潷畫畫紅塵


洪承疇和鄭孝胥都處在一個國家動盪,歷史轉折的時期。但這兩個時期又有所不同,洪承疇在明末清初,當時的情形是農民大起義,清兵入關,明朝殘餘勢力割據。鄭孝胥處在清末民國的時代,當時國家正遭受列強侵噬,民主覺醒,清帝退位這樣一箇中國曆史大抉擇的時期。時代的不同,對於個人和國家而言,所作所為都會有所不同。

先說洪承疇。洪承疇作為明朝的重臣,戰敗被俘,在清太宗妃博爾濟吉特氏的親詣勸降下,投靠清朝。其對清朝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政治,軍事兩個方面。

一、軍事方面。因在明朝時剿滅張獻忠,李自成時,目睹了人民的疾苦和張李的種種暴行。在隨清軍入關的過程中,洪承疇向清朝統治集團提出建議,所過之處,事先宣佈王令,表明我們針對的是賊(張李起義軍)和明朝官員,不是老百姓。這樣是在清朝順利入主中原。在清朝入主中原成功後,洪承疇和清廷貝勒勒克德渾,出駐南京,鎮撫南方。先後剿滅了明魯王朱以海,唐王朱聿鍵,以及因“剃髮令”而舉事的明殘餘勢力,平定了福建,廣東。後來,洪承疇又移鎮長沙,探知了明將間內訌的情況,奏明清廷,剿滅了張獻忠的餘黨孫可望,李定國,白文選,劉文秀等,平定了貴州,雲南。

二、政治方面。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洪承疇向清朝統治集團提出了“漢化”的建議,要求統治者也要學習漢族的語言,瞭解漢族的風俗習慣,接受漢族的文化理念。同時,為了加強國家統治,完善統治機器,洪承疇建議清朝沿用一些明朝的典章制度,如內閣票擬製,保甲連坐法等。因對清王朝的統治做出了巨大貢獻,洪承疇受到了清王朝的禮遇。在康熙四年得以善終,享年七十三歲,清廷恩賜祭奠如制,諡文襄。

再說鄭孝胥。鄭孝胥作為晚清科班出身,身處社會歷史變革時期,其對清朝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對於帝制的延續上。可以說,其畢生所為,都是為了清朝帝制的延續。

一、清王朝時期。鄭孝胥經歷了清朝最後兩個皇帝,光緒和宣統。在當時國家遭受列強侵略,尋求變法圖強的形勢下,鄭孝胥參與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清廷內部的變革。在李鴻章,張之洞等處任職。為了延續清朝的統治,參與立憲運動,被推選為預備立憲公會會長。

二、民國時期。辛亥革命後,以清朝遺老自居,時刻準備為清朝復辟做準備。在受到宣統召喚後,積極為宣統出謀劃策,並遠赴日本,籌劃復辟。在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者建立偽滿洲國後,任重要職位。在溥儀稱帝后,任國務總理大臣。

鄭孝胥窮盡一生為清朝帝制的延續做努力,不惜與日本侵略者合作,破壞民族大義。其為了恢復清朝帝制,甚至提出與列強共管的妄想。最終,在1938年被死於長春,傳言為毒殺。





伶官撰



125878215蜂獾


貢獻不講了,他倆都是賣國者,但有區別。洪是投靠強強,剿滅舊主;鄭是追隨舊主,委身事敵。


白袍子云


不忘初心,品牌忠誠度的楷模,非老鄭莫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