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如何擺脫“票房毒藥”的偏見?

他们如何摆脱“票房毒药”的偏见?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

作者|申敏

“希望大家能夠拋開對我的偏見,好好聽這首歌。”在綜藝《我是唱作人》的首期節目裡,王源演唱前說了這樣一句話。不出所料,當晚登上了熱搜。

其實,大眾對小鮮肉的偏見並不僅僅存在於歌唱領域,只要是與小鮮肉相關的所有一切,都被人嗤之以鼻。演戲,被諷面癱;綜藝,被批立人設;公益,被嘲作秀……說什麼錯什麼,做什麼錯什麼,小鮮肉成為眾矢之的。他們在享受流量光環的同時,也在雲端俯視著深淵。這隻無形的手,想把小鮮肉拽下神壇,讓他們就此隕落。

於是,各種不友好的標籤貼在了小鮮肉身上。譬如,活躍於大銀屏的這群人,被稱為“票房毒藥”。不可否認,「IP+小鮮肉+大製作」爆款公式的失靈,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小鮮肉並非萬能,但也不能忽略其他變量,就給他們扣上“原罪”的帽子。

一部影視作品是團隊協作的結晶,而非鮮肉一己之力所能成就。儘管這幾年影視行業被一些小鮮肉攪得烏煙瘴氣,但凡事還需客觀看待。影片番位主次、資本追捧、營銷噱頭、粉絲經濟,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外力,把小鮮肉置於高處不勝寒的境地。

日前,王源參演的電影《地久天長》票房不佳,被評論員怒批“小鮮肉扛不起票房”。粉絲不服、路人吃瓜。流量們,究竟真是“票房毒藥”,還是被旁人帶著有色眼鏡審視、做了“背鍋俠”?

他们如何摆脱“票房毒药”的偏见?

小鮮肉“觸電”,全軍覆沒?

發軔於2014年的“小鮮肉”,一邊拉開流量時代的帷幕,一邊大舉進攻電影圈。選擇如此的發展路徑,道理顯而易見。電影咖向來高於劇咖,倘若人手沒有一部硬核電影,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頭部流量。

從四大三小,到去年選秀出道的新生代流量,均不約而同選擇了電影。日前,偶練九子的陳立農在拍攝完網劇《軒轅劍》之後,立刻段位飛昇,主演電影《春江花月夜》,甚至番位力壓另一位演員李現。粉絲開心之餘,是冷眼旁觀的路人無情嘲諷。影片還未開機,就有人唱衰票房。

他们如何摆脱“票房毒药”的偏见?

大眾對小鮮肉等於爛片的刻板印象,早已不是新鮮事。因為此前吳亦凡、鹿晗、黃子韜、楊洋、李易峰等流量鼻祖交出的電影成績單,的確有些不堪入目。

他们如何摆脱“票房毒药”的偏见?

縱觀初代流量主演的電影作品,從主創班底到投資成本,堪稱當時的頂級配置。誠然,早期的一些影片在粉絲豪爽包場下,確實取得還算不錯的票房成績,但倒掛的口碑也說明了飯圈外的大眾並不會為鮮肉的渣演技買單。

尤其在影視從業者見識到爆款公式的威力,瘋狂開啟野蠻收割紅利之後,為後來的流量失靈埋下了伏筆。鮮肉們在後期主演的一些電影,驟跌的票房足以證明他們在這幾年消耗人氣換來的“惡果”。

吳亦凡的《歐洲攻略》只有1.53億票房,四年間票房滑落1.28億。黃子韜的

《夏天19歲的肖像》甚至未過億,票房落點在937萬。李易峰的《心理罪》3.04億……跟預期反差極大的結果,讓抱著美好希冀的投資方們紛紛折戟,也讓小鮮肉成了大眾口誅筆伐的對象。而粉絲的閉眼吹,更是加劇了牽涉其中的多方矛盾。

他们如何摆脱“票房毒药”的偏见?

小鮮肉不再是穩賺不賠的“圈錢工具”。他們所到之處,往往會呈現出粉絲熱捧和路人群嘲兩方對峙的局面。或許是意識到了危機,一些小鮮肉們開始轉型。

自從王家衛的《繁花》大餅落空,吳亦凡便心無旁騖地一頭扎進音樂圈,個人巡演即將開啟。專注做原創音樂、無心戀戰表演,今年還暫未有影視計劃,種種跡象之下,再看他的微博簡介「歌手吳亦凡,其實我是一個演員」,值得玩味。不知道梅格妮還要等多久才能看到愛豆重返熒屏呢。

無獨有偶,前隊友鹿晗除了一部存貨《上海堡壘》,暫無影視新作。儘管網傳他會主演企鵝影視出品的電競題材超級網劇《穿越火線》,但到目前為止尚未官宣落地。另一位前隊友黃子韜則“安分守己”地回到電視劇和網劇裡,憑本色表演圈粉。

當然,硬幣有正反面。同樣,小鮮肉演電影,並非全軍覆沒,其中不乏一些正面案例,但“主角”是那些演技傍身、態度端正的人。

國民牆頭之一的劉昊然在陳思誠調教下,先後在《北京愛情故事》《唐人街探案》系列裡表現出演技。在與陳凱歌合作了《妖貓傳》後,劉昊然又跟陳飛宇一塊主演了陳凱歌的新片。即將公映的《雙生》,也因有了劉昊然的加入,大大提升了觀眾的期待值。

他们如何摆脱“票房毒药”的偏见?

除了老天賞飯吃的天生演員,還有一些開竅逆襲的鮮肉。早年張藝興在爛劇裡打滾,可到了去年的《一出好戲》,簡直脫胎換骨。在黃渤的點撥下,張藝興像打通了表演的任督二脈,不再是滿屏的大寫尷尬演技。此外,還有轉型告捷的李易峰,終於憑藉《動物世界》贏回了作為演員的口碑。

德不配位or偏見,何為“票房毒藥”源頭?

判定小鮮肉是否是電影撲街的“罪魁禍首”,要先明確番位——這個從日本進入中國的舶來詞。在日本影視作品裡,沒有男女主角的說法,而是用番位高低來區分演員等級。“一番”即主演,通常只有一個(雙主演會用W標明),其他演員則根據戲量多寡,依次為二番三番。

在日本擔綱一番的演員,猶如影視作品的主心骨,他們必須對整部作品的票房和口碑負責,而這些都將作為實績,被列入演員的履歷表。這意味著一番演員要承擔風險,他們的演藝生涯和影視作品成敗勾連在一起。若票房飄紅,一番演員就會身價飆升。但若票房撲街,一番演員很可能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困境——從主演梯隊除名、等級被降格、透支電影出品方的信任、片酬跳水、評論倒戈。任何一個負面效應,都足以變成壓死演員的稻草。

然而,中國影視圈引用了“番位”的概念,卻並未延續“一番擔票房”這個對演員權責的硬性約束。這與中國影視圈講究團隊作戰的行業風氣相關,但在一定程度上卻滋生了演員亂象。鮮肉主演之間屢見不鮮的撕番位大戰,給影片帶來熱度的同時,也模糊了觀眾對影片的關注焦點。為了壓番,粉絲會不遺餘力支持自家正主,甚至用一些極端手段惡意刷票房,從而引起院線不滿。雙方正面宣戰的結果,就是鮮肉演員無辜成了活靶子。從某種意義而言,作妖的粉絲把正主變成了“票房毒藥”。

另外,一些從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以小鮮肉為影片營銷賣點的出品方,或許壓根兒就沒把重點精力放在劇本和製作方面,而是指望盲目的粉絲愛屋及烏,為影片承擔票房。可是,粉絲力量畢竟有限,鮮肉目標受眾之外的其他圈層觀眾才是一部影片的主要票倉。起跑線上的方向錯了,肯定抵達不到目的地。而全程被高調拿來做噱頭的鮮肉們,好感度消減,也淪為了爛片代言人。

他们如何摆脱“票房毒药”的偏见?

除了上述與利益掛鉤的外界因素,以及老生常談的小鮮肉德不配位主觀要素,讓他們成為“票房毒藥”的原因,還有來自大眾的偏見。

在直男眼中,自帶女性磁鐵體質的小鮮肉就像一顆“毒瘤”,所以在評論鮮肉這件事上,他們往往會表現出異常積極的態度。

在虎撲論壇,一個名為「現在我覺得小鮮肉不是票房靈藥,而是票房毒藥。」的帖子,受到眾多擁躉者支持。其中一條高贊留言,既指出了小鮮肉的病症,也道破了容忍度越來越低的大眾對小鮮肉的成見。

「這些流量明星普遍業務能力不行,加上這些年被貼上的諸多負面標籤,讓觀眾先入為主的有一股牴觸心理。往往影片其實沒那麼差,因為討厭這個演員,導致影片評分,口碑偏低。流量演員是把雙刃劍,選他們來演戲在宣傳上,熱度上會好點。畢竟粉絲狂熱,會在各大社交平臺瘋狂製造熱度。但同樣的,觀眾現在對流量明星有牴觸情緒,會失去一些路人緣。」

他们如何摆脱“票房毒药”的偏见?

著名演員何冰曾表達過關於小鮮肉的看法:“網上都在罵小鮮肉,你見過小鮮肉回過嘴嗎?誰站出來回過嘴?這就說明這件事並不公平。因為當年我們是小鮮肉的時候也不會演,也是一年一部戲這麼過來的,你得給他成長的時間。”

可見,演技稚嫩並非致命硬傷,端正的態度才是關鍵,這也是小鮮肉打破大眾偏見、解除“票房毒藥”魔咒的第一步。比如自覺抵禦高片酬的誘惑,選擇能積累好口碑的作品;再如專注表演,靜下心鑽研演技,不要為番位主次、惡意輿論等創作之外的瑣事分心。

低調做人、高調錶演,總有一天努力會得到認可。李易峰閉關8個月完成的《動物世界》,換來他表演生涯的口碑高峰,成功逆轉大眾對他之前面癱演技的差評。易烊千璽主演的《少年的你》,32秒的首支預告片裡,沒有一句臺詞,僅憑被血漬染紅的雙目便傳遞出一個徘徊在死亡邊緣的年輕靈魂的掙扎與倔強。令人相當驚豔。

他们如何摆脱“票房毒药”的偏见?

而王源在《地久天長》裡的表演,雖算不上炸裂,但散發出的靈性和誠懇的態度是隔著屏幕能感受到的。某評論員怒批王源扛不起票房,把票房的成敗全部歸咎於一個戲量跟客串無異的鮮肉演員,著實有失公允。

尤其現在口碑變成電影票房的重要驅動力,好內容才是吸引觀眾的法寶。無視劇本、製作等硬性因素,把罪全部推到演員身上,其實犯了以偏概全的低級錯誤。不僅低估了觀眾與日俱增的審美,更是把小鮮肉給“妖魔化”。

我們在判定任何人事物時,都不能僅憑經驗主義就妄下結論。深入實地考察,瞭解真相再發聲,才是對他人的尊重,同時也是一種自重。

小鮮肉,能撐起中國電影半邊天嗎?

從人人追捧到人人喊打,小鮮肉的墜落不過這兩三年的事。當大眾一味把矛頭對準年輕面孔,難道不該先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否有理有據嗎?

新人需要磨練演技的機會,如果僅僅因為“小鮮肉”這三個字就給他們下“不努力、不會演戲”的定論,剝奪他們進步的空間和權利,無異於把中國電影的希望扼殺在搖籃裡。此舉,不僅阻礙了藝術的傳承發揚,更會影響到中國電影今後在世界影壇的話語權和競爭力。

別忘了,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這是不可逆轉的時代趨勢。“老人”總有謝幕的一刻,如果等到那時候再想著尋找“接班人”,為時已晚。新老演員青黃不接的斷層,最終損害的是中國電影的發展。所以,對那些態度端正、有表演敬畏心和潛力的小鮮肉,大眾是不是應該多些包容和耐心,秉持客觀中立來看待呢?

他们如何摆脱“票房毒药”的偏见?

有人先入為主地質疑小鮮肉的渣演技會拖垮中國電影。但其實小鮮肉沒那麼大的破壞力,中國電影也沒那麼脆弱。在指責小鮮肉的同時,應該對整條利益鏈的每一環都進行整頓規範。譬如,對利用小鮮肉流量快速變現的經紀公司要嚴格約束,對狂熱的粉絲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只有成長環境變得純粹,才更利於他們褪去浮躁、靜心打磨。

一部優秀的電影,需要諸多因素方能成就。“小鮮肉”只是表演環節的一顆螺絲釘,好的導演對其有醍醐灌頂之效,好的對手演員則能共同碰撞出靈感的火花。這些對小鮮肉的表演,都是加分項。當然,於自身而言,必須要下苦功,用演技證明自己。

年輕演員們,承載著中國電影的希望。作為大眾,應該公正監督。對“害群之馬”絕不姑息,對好苗子要予以呵護、而非無理打壓。經過淘洗後的“良幣驅逐劣幣”,才能讓更多優秀的青春面孔綻放在大銀屏上。

他们如何摆脱“票房毒药”的偏见?

行業觀察|趨勢分析|精彩劇評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