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市“濂溪區”概況

濂溪區,隸屬於 江西省 九江市,位於江西省北部, 長江中下游南岸,緊靠九江市中心,東臨 鄱陽湖,北襟長江相望 湖北、 安徽,西接 昌九工業走廊,南依廬山,總面積369.8平方千米,轄5鎮2鄉2街道,常住人口25.24萬人(2016年末)。

濂溪區素有“京九重鎮、鄱湖明珠”之稱,北有九江長江碼頭,西有 九江廬山機場,京九、武九、九合等鐵路; 昌九高速、景九高速、105國道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濂溪區地處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溼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著名的景點有原始風韻的碧龍潭、 淨土宗祖庭東林寺及西林寺、 鐵佛寺、 石門澗、第四紀冰川遺址、 鄱陽湖候鳥保護區等。東晉高僧慧遠在此結蓮社,開創佛教淨土蓮宗。宋明理學開山祖周敦頤卒葬於此。

濂溪區地域歷史淵源久遠。新石器晚期,已有先民繁衍生息。

夏、商、周為荊州和揚州域。春秋為吳之境西、楚之境東,俗稱“吳頭楚尾”。戰國初屬吳,繼屬越,後屬南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分全國三十六郡,隸九江郡。

漢高祖元年(前206),隸九江國 九江郡。四年,改九江郡為淮南國。六年,置淮南國豫章郡柴桑縣,地屬柴桑縣。始建國元年(9),新莽改制,以豫章為九江郡, 柴桑為九江亭,隸九江郡 九江亭。迄東漢復舊稱。

三國魏黃初二年(221),東吳孫權置武昌郡,柴桑為之屬。

江西九江市“濂溪區”概況

濂溪區

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割揚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7郡,荊州之武昌、桂陽、安成3郡而置江州,隸江州武昌郡柴桑縣。晉永興元年(304),分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2縣合立尋陽郡,隸江州尋陽郡柴桑縣。晉義熙八年(412),省尋陽縣入柴桑縣。

南朝梁太清二年(548),分柴桑縣置 汝南縣,同屬江州尋陽郡。

隋開皇九年(589),廢尋陽郡及柴桑、汝南縣,復立尋陽縣,隸江州尋陽縣。十八年,易名彭蠡縣,直隸江州。大業三年(607),廢江州改置九江郡,彭蠡縣易名湓城縣,隸九江郡湓城縣。

唐武德四年(621),廢郡復州,分湓城復置潯陽縣,隸江州潯陽縣。八年,湓城縣併入潯陽縣。天寶元年(742),改江州為潯陽郡,隸潯陽郡潯陽縣。乾元 (758),復改郡為州。

五代南唐升元三年(939),潯陽縣易名 德化縣。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分德化縣立星子縣。地屬德化、星子二縣。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據江州,改稱九江府,德化縣屬之;南康路改為西寧府,星子縣屬之。境分隸九江府德化縣,西寧府星子縣。

明洪武九年(1376),西寧府改稱南康府。

江西九江市“濂溪區”概況

濂溪區

中華民國3年(1914),國民政府內務部改定重複縣名。因避福建、四川轄縣之名同,改德化縣為九江縣。是年,地方行政分省、道、縣三級建置,隸江西省潯陽道九江縣、星子縣。民國15年廢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分九江縣潯陽鎮置九江市(地轄市)、廬山置廬山管理局,地先屬九江縣、星子縣,後屬地轄九江市、廬山管理局。

1980年3月,原地轄九江市升格為省轄市。5月,市內置 潯陽區,市郊置郊區,廬山置廬山區。時屬地轄九江市的工農兵、前進、新港、大橋、周嶺、水產6各公社和時屬廬山管理局的紅旗、向陽、登廬、東風、高壠5各公社劃歸郊區管轄。1983年7月,撤地並市,實行市管縣體制。1984年5月,為理順廬山管理體制,撤銷廬山區,另置廬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8月,郊區更名為 廬山區。

2016年4月8日,為避免與廬山市重名,更名為濂溪區。

位置境域

濂溪區,隸屬於 江西省 九江市,位於江西省北部, 長江中下游南岸,緊靠九江市中心,東臨 鄱陽湖,北襟長江相望 湖北、 安徽,西接 昌九工業走廊,南依 廬山,北有九江長江碼頭,西有 九江廬山機場,京九、武九、九合等鐵路; 昌九高速、景九高速、105國道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總面積369.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濂溪區南部為鄱陽湖盆地,在地質史上經歷岩漿侵襲,冰川活躍,因而地貌千姿百態。

氣候

濂溪區地處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溼潤氣候區,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5℃,極端最高溫度不超過32℃,廬山雨量豐沛,年平均降雨量1900毫米左右。春遲、夏短、秋早、冬長一大特點。濂溪區雲霧較多,全年平均有霧日達190天以上。

水資源

濂溪區境內較大水系20條總長182千米,均發源於廬山及其支脈,河網密度0.29千米/平方千米,地表逕流量年均3.7億立方米。地下水總貯量6562萬立方米,水質良好。水能資源可開發量為1.4萬千瓦。

礦產資源

濂溪區高嶺土儲量1000萬立方米,石灰石儲量3000萬立方米,綠肉石儲量1500萬立方米,黃沙、河沙儲量3500萬立方米,此外用於建築業的卵石、片石、砂碴等儲量在1億立方米以上。

生物資源

濂溪區農作物栽培品種223個,森林覆蓋率33.2%,主要植被有常綠闊葉林及落葉常綠混交林,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植物40餘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0餘種。擁有104個品種,其中中華鱘是世界上最珍稀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土特產品有“廬山三石”(石魚、石雞、石耳)、九江早椒、羅漢豆、萵筍、筍用竹等。

江西九江市“濂溪區”概況

濂溪區

石門澗位於廬山之西,上依錦繡谷、龍首崖、九奇峰,下鄰東西林寺、岳氏名園故址,面積7950畝。距九江市區15千米。景區“山水含清暉”、“雄、秀、險、奇”渾然一體,有“山水絕勝”、“廬山第一景”之譽。

《後漢書地理志》載:“廬山西南有雙闕,壁立千餘仞,有瀑布焉”。廬山第四紀冰川遺蹟極富典型性,冰川盤谷、冰川條痕、冰川擦槽等各成其形;鐵船、天池、桅杆、千佛等18峰聯襟,疊嶂爭峻雄;69座人物、動物等物體石像,渾樸天成,形態逼真;“石門銜日”、“龍虎爭勝”等天然壁畫,靈氣浩然,堪稱“神仙同化物”。景區植被覆蓋率90%,空氣溼度大,易生雲霧,為廬山最著名的“雲霧窟”,東晉即有“虎溪橋邊月,石門澗中雲”之頌;又因特殊的自然環境和地形,時而出現奇妙的“佛燈”、“佛光”景觀。

江西九江市“濂溪區”概況

濂溪區

剪刀峽位於廬山之北,牯牛嶺北邃谷中,臥雲壠旁。因小天池山與橄欖山夾峙,形態呈彎曲狀槽谷,宛如剪刀。起自東、西林寺,終於牯嶺街街心公園。面積4800畝,距九江市區14千米。峽谷成階梯狀上升,是廬山斷崖陡壁、深峽幽谷的典型區域之一,泉瀑交替,萬石橫肱,以“斷崖、怪石、飛瀑”名冠廬山山北。谷內是觀廬山瀑布雲的最佳點,在牯牛嶺夜眺,亦有幸可見谷內佛燈若隱若現。此谷原為從蓮花洞登山舊路之所由,民國26年(1937)擬建廬山吊車,擇定谷頂為山上車站終點。今乃徒步登山的最好路線。

谷內虎溪,傳為天下第36福地,匡俗在此修煉成仙。自晉以來,有寺院、道觀、草堂20餘處,多名隱士密修,晉柴桑縣令劉程之曾隱居臥雲壠,陶淵明築“西廬”與劉為鄰,唐白居易,宋蘇軾、范成大,明唐寅等到此遊歷,留下詩作和題刻。

江西九江市“濂溪區”概況

濂溪區

蓮花洞位於廬山之北,處於蓮花、圭壁、錦繡三峰之間的谷地,東依馬尾水、高壠大寨,西鄰剪刀峽、廬山雲霧茶場,南傍月弓塹、小天池,北接蓮花鎮彭家河。面積24000畝。距九江市區9千米。景區層 巒 疊 嶂,深澗大壑,溪瀑潺喧,原始地貌、自然植被完好,古樹奇柯,景物眾多。相傳劉越在此學道求仙,董奉“杏熟易谷以濟貧民”,宋周敦頤設濂溪書院,明萬嗣達置講學處,黃雲師築谷口草堂,清末為江西首條公路終點,法國人建教學和別墅,30年代,高官雲集,車轎過往,極一時之盛。

江西九江市“濂溪區”概況

濂溪區

馬尾水景區亦稱馬尾水生態旅遊風景區,位於廬山北山公路9-12千米處,東連吳障嶺,西鄰蓮花洞,面積9900畝。距九江市區25千米。景區處U型峽谷,四周由登廬公路、天花井山、九峰山和大山背山環峙,山勢雄偉,谷深泉幽,森林覆蓋率95%。秦、西漢即建聖宮。唐建九峰寺,劉長卿在此建亭,煮酒賦詩。九江至牯嶺街古驛道及民國15年(1926)勘測的汽車公路,都經此處。

主要景點有馬尾水瀑布、九峰寺、天花井山、獅子崖、後天宮、巨蟒汲水、思楚亭、玉女泉、神仙椅、三聖宮、清俸橋、因緣碑、茶山草堂、龍門大壑、竹樓群、將軍護、觀音潭等。

江西九江市“濂溪區”概況

濂溪區

吳障嶺景區位於廬山北山公路南側6千米處,清康熙《廬山志》載:“吳障者,吳所保障也。或曰,山卑不足以言障,昔有吳障者,家此山下,既死,葬此山,故名”。東北有塔尖山,其下有龍泉寺,北傍洞林山,西為虎山,虎山西北為天花井山,西南為鷹嘴崖,東南望馬祖山,面積6000畝,距九江市區20千米。吳障嶺嶺峻峽隘,林泉瀑石,一應俱全。嶺南為星子縣域,嶺北為廬山區域。山巔古有官亭,山間有驛道,即為洪都(南昌)至江州(九江)官道,亦稱一線天古道。嶺東小山小香爐峰,唐孟浩然留下“掛席幾千裡,名山都末蓬”的佳句。李白因“附逆永王”罪,坐系潯陽獄,題詩“穆陵吳北悉愛子,豫章天南隔老妻”。

江西九江市“濂溪區”概況

濂溪區

馬祖山景區位於吳障山東南,介於姑塘、威家兩鎮間。據民國《廬山續志稿》載,山名皆系“乙常寓此山,故山與寺等俱以馬祖名”,東北望姑塘、大孤山、蛤蟆石,近香積寺,西接九江至星子公路,面積10020畝。距九江市區16千米。馬祖山有二水,一級夏家橋、女兒港,一經廣信橋、黃婆嘴,2水同注鄱陽湖。唐禪宗六祖慧能徒弟道乙弘法所至;北宋趙與周敦頤同遊,留下《同周敦頤國博遊馬祖山》詩;元末朱元璋與陳友諒水軍大戰;清督關使者白全德撰寫《重建暢觀亭記》;清石達開與曾國藩爭奪九江;日軍侵佔江南,都曾在此佔山頭築壘佈防,屯水師扼鄱湖。新中國建立後,馬祖山林木資源得到保護,層巒疊翠。

江西九江市“濂溪區”概況

濂溪區

碧龍潭景區位於廬山小天池東南,南鄰五老峰、三疊泉,北傍吳障山,東望姑塘、鞋山,面積3750畝。距九江市區24千米。景區奇幽絕勝,舉目成趣,集自然風光、冰川遺蹟、文化遺存於一體。碧龍潭絢麗多姿,享廬山“第一潭”、“北山絕勝”殊榮。晚清學者陳三立尋徑踏蹬,慕名遊覽,怡情于山水之中,寫下《王家坡觀瀑》、《聽瀑亭記》。20-30年代,國民政府及歐美達官貴人來此休憩觀賞。地質學家李四光通過考察,確認冰谷第廬山第四紀冰川最具代表的“U”形谷,典型的冰川地貌。電影《李四光》中的許多鏡頭就拍攝於冰谷。

寺觀

江西九江市“濂溪區”概況

濂溪區

東林寺,位於廬山北麓,西林之東500米,南面香爐、經右、天池諸峰,北倚分水嶺、東林山、“寺前臨溪、入門為虎溪橋”。面積300畝,距九江市區12千米。東晉太元十一年(386)由江州刺史桓伊資助,慧遠興建。慧遠創設蓮社,大興淨土宗風,講學、著述30餘年,影響深遠,名震中外。唐太宗敕賜增修,並號“太平興龍寺”,列為中國佛教八大道場之一。

元延祜七年(1320),寺盡毀於兵禍。明初又重修。清咸豐年間,旋又毀於兵燹。清末復修。至解放前夕,僅剩破屋幾間。“文化大革命”中又遭毀。

江西九江市“濂溪區”概況

濂溪區

定慧寺,原名定慧庵,土名城牆溝,位於廬山北麓蓮花洞景區內,背倚雙劍鋒,面對城南山,距市區9千米。元末明初始建。據九江舊志記載,元末明初,一佛者明心覺顯的赤腳僧人曾在此清修,因薦藥治好明太祖之疾,圓寂後賜葬廬山。明末清初,僧人九百,香火極盛。清順治十七年(1660),刑部主事送“定慧禪林”匾額。清末,寺宇、佛像毀於兵火。民國五年(1916),福山和尚重修佛殿、寮房,維持香火。“文化大革命”間,僧人再度被逐出山門,經書、法器等皆被損毀,祖師墓塔亦被推倒。1971年始,住持釋觀行、釋從陽,復(拓)建佛殿,寮房等寺宇建築,修復歷任住持墓塔,定慧寺法事復興。

江西九江市“濂溪區”概況

濂溪區

鐵佛寺,俗稱鐵姑庵,喻鐵心修行的僧尼,位於廬山北,蓮花峰下。東鄰竹泉山莊、蓮花洞,西望太平宮、東西林寺,面積79.5畝,距九江市區10千米。唐貞觀年間(627-649)僧昆仲始建。宋重修,改為尼眾叢林,稱鐵骨寺,以諧“姑”音。明嘉靖時(1522-1566)大水,將豐雲庵沖決,但“唯佛座巋然,因眾倡重,旁有鐵骨庵”。民國初年,有過1次修復,據殘碑載:“養源別墅創於乾隆年間,乃我三十二姓祖輩捐資建設……民國初建,同人乃乘廬山鐵佛寺修葺……”。此次修復,規模甚大,有殿13重,佛像600尊,其中一鐵佛高2米餘,遠近聞名,香火旺盛。然經歷代戰火摧殘,尤以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的掃蕩,寺殿凋零破敗,僅存配殿、寮房各1間,當地林場作護林之臨時工棚。

江西九江市“濂溪區”概況

濂溪區

西林寺,號稱廬山北山第一寺。位於廬山北香爐峰下,東林寺之西,香谷之南,佛教人文和古建築歷史遺蹟兼有。面積60畝,距九江市區12千米。東晉太和二年(367),江州刺史陶範久幕慧永佛學精深,留其在廬山結宇講學、弘揚佛道,在此“指景瞻星,鳩徒揆目,剃草開林,增卑架山獻,夷峻築臺,疏巒抗殿”,築建一“長廊繞澗,科砌環池”寺院。隋開皇間重修。唐宋尤盛,與東林、大林並稱“廬山三大名寺”,宋太宗賜“太平興國乾明禪寺”額。元壬辰兵毀。明洪武十四年(1381)復建。清順治十一年(1654)古嶷開法西林;遂為禪寺。清至民國,幾度沉淪。“文化大革命”期間又遭破壞,客堂、齋堂被拆,廟基被闢為菜圃。

古蹟

江西九江市“濂溪區”概況

濂溪區

九江海關姑塘分關亦稱“新關”或“洋關”,在姑塘鎮姑塘村。

清雍正元年(1723)始建,民國27年(1938)閉關。分關原為清政府所設稅收關卡。後據《辛丑條約》第六款劃歸九江稅務司,由英國人管轄收稅,以抵鉅額賠償。分關背倚姑塘山,面臨鄱陽湖,由前、後、左3棟西式洋房組成,面積2028平方米,左側有監督稅收的炮臺1座,現僅存臺基。

1987年,列為江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九江市“濂溪區”概況

濂溪區

周濂溪墓為北宋理學家,熙寧六年(1073)病逝於九江濂溪書院,葬於離書院五、六里的慄樹嶺(今蓮花鎮譚畈村),享年57歲。周原配夫人陸氏、繼配夫人蒲氏墓亦葬周兩側。明代宏治三年(1490),九江知府童潮在墓前建祠、立肖像、置田地供祭祀,墓地時為“江州十景”之一。嘉靖三十八年(1559)巡撫何遷檄知府朱日藩將墓修葺一新,清咸豐五年(1855)彭玉麟、羅澤南、李續賓出資主修,又將墓頂結為龜形約6尺,徑1丈5尺。墓前碑碣有明萬曆李得陽詩碑,彭玉麟修墓碑,羅澤南重修周子墓碑,周生前所作太極圖碑等。墓冢“文化大革命”中被毀,今墓為1992年重修。

江西九江市“濂溪區”概況

濂溪區

白居易草堂位於廬山北慧遠古道之東側。東連剪刀峽,西接東林頭、化城茶場,南依北香爐峰、慧遠講經臺,北鄰東林寺、西林寺、臥雲壠、李拙翁墓。面積3000畝,距九江市區13千米。

唐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忠耿直言,得罪權貴被貶江州任司馬,次年秋即於此築草堂,並隱逸山居近三年。草堂唐五代被毀。歷史上雖有兩次再興,皆為移址而建。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在東林寺蘭牆之外;1987年在廬山花徑。此草堂湮沒千餘年內,僅留故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