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目前農村蓋房越來越高,你有什麼看法?

紀錄鄉土


如題主所說,時下在農村,個別素質不高的村民,鑽村兩委管理鬆懈的空子,蓋房時互相攀比,爭相比高,以致房子越蓋越高,鬧得鄰居不和,村民反目.

究其原因,主要是個別村民私心嚴重,無大局意識,不管別人,只顧自己,再就是互相攀比,你高我更高,有點比富,鬥富的畸形心理.還有就是村兩委軟弱煥散,缺乏對建房的監督與約束機制.

這種現象帶來的危害也是很多的.首先,破壞了一個村的整體規劃,影響了新農村進展.其次,鬧得村鄰不和,給鄉村帶來了不和諧因素.再次,牽扯了村幹部工作精力,使其不能靜下心來帶領群眾共同致富.

要改變這種不正常現象,主要靠他律,村幹部要切實負起責任,嚴格按村規民約辦事,對於個別不按規定辦事,盲日長高房子高度的,敢於碰硬,堅決制止這種行為.同時也要靠自律.村民蓋房也是如此,蓋之前先考慮下自己的行為有無失當,切莫幹出讓別人指脊樑骨的事情來.


鄉下退伍兵


從農村蓋房子上可以看出來,現在老百姓的生活確實好了,手中也的確有錢了。

我們小時候住的房子是土坯房子,屋頂是用稻草鋪的,過一兩年就要換一次稻草,因為雨水侵蝕導致稻草腐爛,屋裡就會漏雨,所以一兩年就要換一次。後來條件慢慢好了,蓋房子用磚砌了,屋面用上了大紅瓦,房子也變結實了,過去誰家要是蓋三間大瓦房,那家庭條件在村裡也是屬一屬二的。

到了九十年代的時候,我們這裡開始興起蓋樓房了,因為父親在外邊工作,家庭條件在村裡算是上等的,我家在村裡是第三家蓋樓房的。蓋的是二層小樓,也不是太高,但是在當時算是很風光了。

現在農村蓋樓房,我總感覺有一種攀比風,你家蓋二層,我家就要蓋三層。在我們這個地方經濟並不是太發達,但是就是有一些人虛榮心在作怪,看到別人家蓋樓房,自己家不蓋就感覺比人家低一等,所以寧願去借錢也要把樓房蓋起來。等樓房建起來以後,屋裡也不粉刷裝修,到處空當當的,連個家用電器都沒有,也不知道蓋這個樓房到底有什麼意義?

這幾年老百姓生活條件確實好了,但是把錢全放在建房子上了,說白了還是小農意識沒有轉變。




沃田朝陽


針對目前農村建房越來越高,你有什麼看法?

最近幾年,因為國家許多優惠政策不斷地向農村傾斜,農民的收入不斷地穩步上升,農民的住房也出現了質地飛躍發展,從最初的熱衷於建磚混結構的平房,到後來的樓房化。從最初的建兩層樓,到後來的鋪天蓋地的建三到五層樓。這些從一個方面說明農村經濟條件富裕了起來,從另一個方面說明農村人是在追趕城市浪潮。一般一個五六口之家,有兩層樓房,200來平方就足夠居住,但是,由於趕浪潮,許多人家的樓房三四層,基本上都是閒置沒有住人,簡直就是一種浪費。

有人說,外國人有錢用在賺錢上,中國人有錢用在建房上。的確如此,有的家庭人員打一生的工,掙一輩子的錢,不是用來擴大再生產,而是用來買房建房的,甚至有些家庭置房幾套,真正住人只有一套。還有些家庭,為了撐門面,借錢建房,舉債過日子,壓力山大,的確是個划不來的事。

我認為,農村私人閒置的土地寬綽有餘,建磚混的平房居住最好,一是進出方便,不用爬樓梯費力;二是平房建起來容易,投資又少,且冬暖夏涼;三是即使要建樓房,頂多建兩層就可以,累計建築面積200來平方,居住一個家庭人口綽綽有餘,何必建三層以上,簡直是浪費資源和財力。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看法,不到之處請斧正,謝謝!





湖北大老方


改革開放幾十年,現在的農民都不同程度掙到錢了。所以近幾年農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處舊貌換新顏,處處蓋洋樓。你追我趕,蓋的樓房是越來越高,越來越氣派了。不過也從側面彰顯了新農村的變化。

不過在這裡我要說的是,你若真是有實力,蓋高樓,開豪車,也理所應當,無可厚非。但是,在農村有很大一部分,蓋房是為了撐面子,借錢,貸款,蓋高大的空殼樓房。外表看是很漂亮,屋裡幾乎空蕩蕩。

對於這部分人,我個人覺得就沒有什麼意義了。量力而行,住著舒服就行,房屋不在高大,屋內充實,夠住就行。何必借錢貸款撐面子呢?

貸了款欠了債,還要遠離親人外出打拼掙錢還債。給自己的生活又增添了很多壓力,生活品質自然就下降了。

個人覺得農村蓋房,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來蓋房,超出自己利用的空間面積。也沒什麼價值,必定是農村空房出租率很低。多蓋的就屬於資源浪費了。你可以省出錢來投資,更有發展的地方。何必搞面子工程呢?把家庭打理得更漂亮,更溫馨,一家人團團圓圓,輕輕鬆鬆,幸福過日子不是更好嗎?





焦灼的海洋


目前,農村自建房確實存在著越來越高、越來越大的現象,其原因應該主要是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現實的需要,二是攀比顯擺的問題。

發展經濟的現實考慮

在城郊、及規劃或預計開發的地方,為了未來的出租或賠償,在有限的宅基地上先把房子蓋高,使面積最大化,以期在未來的發展中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客觀地說,這種思路無可厚非,因為資源畢竟是有限的。

無端的顯擺或攀比心理作祟

在一些偏遠、偏僻的地方,雖然看不到上述情況的可能性,但是也有的人將房子建得很高(一般講四層以上)、或者面積很大,這首先是出自那些先富起來的人,他們甚至不一定定居於農村,但是衣錦還鄉的傳統觀念讓他們把房子建高建大,以期得到應有的尊重和虛榮心的滿足。而其他新建房者,也盲目地跟風,甚至不惜借債建房。

這就有點讓人不可理喻了,因為當代人已經不是以前的那種大家庭,一般也就是夫妻加上兩幾個子女,最多還有一兩個老人,四五個人而已,相當於一人一層樓,而平常一般是沒有那麼多人在家的。就算從發展來看,即便是討兩個媳婦、再各生兩個子女,增加六個人,也不過十人左右而已,房子總是顯得空曠的。即便從環境生態學(或風水)方面來講,這種宅大人少的局面也並非是好事,因為簡單來說,衛生、安全、維護上的管理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所以,如果說上述第一種情況是當事人發展經濟的現實考慮而無可厚非的話,第二種情況並不值得提倡,還是以兩三層、夠住、舒適才是最佳的選擇。(圖片來源於網絡)




WILLSON39


農村的房子越蓋越高,不能一概而論。據本人的觀察,一般經濟條件好的,家裡有在外打工的,積攢了幾個錢,加上如今的人們手裡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積蓄,向親朋好友借上一些,就可以開工建房了。農村的房子現今修的都漂亮,裝修的也不差,放在城市裡,就是獨棟別墅,可惜出生錯了地方,不太值錢。不過,現在,沙子、磚頭價格翻了幾番,修建同樣的房子造價也是翻了一番,還不止。

一般情況之下就是二層、三層高度,再加蓋一層屋頂(2米左右),既是為了防水,也是為了隔熱,當然還可以堆放一些雜物,不常使用的農具。

在二、三層之上還要往上修建的,本人知道的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地處城鄉交界處,能把除了自己居住的多餘的房屋租出去,賺取租金,增加收入。再多的房子,自己能使用的就是那麼幾間屋子,再多打掃衛生都是負擔,所以能不能出租是重要的考慮。第二種情況是被徵收的地方,俗稱“拆遷”之地。在現實之中,因為拆遷而發家致富的已成為人人豔羨的“重大事件”。在小視頻、段子裡面,經常出現一妙齡漂亮女子,與男孩子回到老家,看到貧窮的村莊,破敗的土牆房屋,轉身走人,男孩子強扯著女子走到牆邊,讓她看,巨大的“拆”字赫然映入眼簾,該女了瞬間又是笑又是抱。“拆”字——意味著巨大財富,天下人誰都知道。為了獲得更多的補償款,將房屋加蓋層數,在拆遷的地方如同龍捲風一般,人人如此,家家這樣,大家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彼此彼此,說也不說誰;這種房子越修越高的情形是出於能夠獲得更多補償。為了降低成本,地基、承重牆等等都是偷工減料,長期居住安全風險比較大。

還有就是有錢人為了顯擺,讓大家知道自己事業有成,賺大錢了,所以修建一棟比其他人家還高的房子,讓其有一種“鶴立雞群”的感覺。這是極少數!

本人聽說,一個村要被徵收拆遷,欲修建萬達廣場,結果該村幾個月的時間,房子統統成為高樓大廈,最低的也是五層,有錢沒錢都是如此。可是時間到了今天,拆遷變成了謠言,村民負債,苦不堪言!


見腫消世界


不止房子蓋高的問題,我覺得農村缺少規劃是真正的問題,現在大力建房,未來都會成為爛費。

拿雲南來說,,這兩三年沒有怎麼規劃建檔立卡戶在原址上建了不少房子,存在農村人口分散,農村基礎設施缺乏,土地爛費,不利於管理的局面。

拿我岳母家來說,他家附近500米內就七八家人,家家政府補貼蓋房,資源爛費,為了他們那麼幾家人電線爛費,水管爛費,網線要架通也是浪費,成本巨大。

出路在哪裡?還是要規劃好連片建房,至少相對集中些,基礎設施才好配套也不浪費,未來新農村規劃不至於還要搬遷解決幾家人一片的問題。

資金有限,做長遠規劃最大利用才是出路。


大話文字


大家好,針對農村房子越蓋越高這個問題,我的想法是不太贊同的!其一,因為從房子的實際用途來說,農村動輒就三四層,真正住人的基本是一二層,上面的使用率非常低!其二,很多建三四層的房子,外面看起來挺好,其實裡面裝修一般,甚至毛坯入住,生活品質並不高,為什麼不把建三四層的錢拿來做好裝修呢?其三,現在農村的家庭人口通常在三四個人居多,三四層的房子確實太大的,很多房間根本用不上!

可是為什麼農村蓋房又會越來越高呢?原因也有以下幾個方面,一,農村攀比風歷來都有,張三蓋三層,李四可能咬牙要改四層,不能服輸,否則感覺抬不起頭!二,農村也一種風俗,後排蓋房必定要高度超過前排,否則好像不太好的!三,農村人的觀念是一輩子的大事就是一棟房子,所以會傾盡全力去蓋好蓋高,有光宗耀祖的心理在作祟!以上幾點才導致農村的房子越來越高!現在政府也發覺這種趨勢在漫延,所以未來可能會有指導性文件去規範農村建房,讓農村成為一個整潔有序的秀美山村,以上回答,謝謝大家!





周某看世界之少爺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過,幹百年來為生存艱難掙扎的中國農民,在改革開放後突然的富裕,令人有些許的不知所措。或是打工的被時刻約束後壓抑無處釋放,或是農民身份歷史給予的烙印帶來的卑微,讓他們迷失了,變得虛榮,敏感。表現出來的是時時刻刻,事事處處去鄉鄰攀比,即便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浪費半輩子的心血。題主描述的農村建房越建越高與實際需要與否去縣城買房是一樣的,是攀比的最高境界。或有迷信成分,我一定高過你家,以彰顯身份,壓人一頭帶來好運。這主要是農村教育的缺失後的充分體現。農民並沒有在物質富足的同時,擁有精神上的同步上升。可喜的是,國家已把振興三農作為首要目標,我們本是純樸善良的農民兄弟將與時俱進,屹立新時代的潮頭!


項曉高


樓房難道是城市特權嗎,為何要分等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