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國首艘飛航式導彈潛艇?

無限溺愛尼糯米的A君


飛航式導彈潛艇可以發射反艦導彈的潛艇。而我國的第一艘飛航式導彈潛艇是舷號為351號,以033型為藍本改造的033G型潛艇。屬於R級潛艇。這一艘潛艇屬於實驗性質,所以只造了一艘就沒有下文了。但對我國常規潛艇的發展還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尤其是飛航式導彈潛艇的研發。

033G型潛艇隸屬於北海艦隊。與033型潛艇不同,它可以發射鷹擊-82反艦導彈。03賽季型潛艇從設計到最終生產出來用了10年的時間,1985年進行反艦導彈發射試驗取得成功於1986年6月設計定型。它與常規潛艇大體相同,前6後2共8架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與普通的講講不同的是,它可以發射6枚箱式鷹擊82反艦導彈。算是我國研製飛航式導彈潛艇的開山之作。

033G型潛艇只是實驗意義,實戰的話意義不大。相比起蘇聯的奧斯卡級核潛艇,033G弱爆了。首先連033G型飛航式導彈潛艇不能在水下發射。這是他最大的詬病。並且它發射反艦導彈的條件特別苛刻。要求海情小於等於4級,潛艇的航速不大於8節。發射時通過液壓裝置將發射筒上揚15度。可以單發、兩發或六發齊射。攻擊距離也比奧斯卡級核潛艇弱的多。奧斯卡級上面裝備的花崗岩反艦導彈攻擊距離500公。003G型潛艇裝載的鷹擊-82反艦導彈攻擊距離才為40公里。

033G型潛艇有很多的缺陷。由於加裝了反艦導彈發射系統,導致其比例不協調,水下航行噪音大。根本沒有任何先進性和戰鬥力可言。但是是我國在潛艇上佈置和發射反艦導彈的初步探索。


沐風談兵論道


在R級潛艇上改裝而來的33G潛艇,他在潛艇的艦橋兩側各增設了3座箱式鷹擊-8反艦導彈發射裝置,而且還是當時最先進的反艦導彈,連水面艦艇都沒有裝備。這艘潛艇從外型上相當好辨認,只要看到艦橋周圍那幾具傾斜導彈發射裝置就是他了。

鷹擊8反艦導彈射程達到了40公里,在80年代這已經算比較先進的了。但是33G潛艇的雷達不給力,最遠才能探測30公里,這是不是相當的尷尬,因此雷達不能突破有些拖了這款潛艇額後腿。不過從33型潛艇進行改性的33G明顯是一款試驗潛艇,就像一艘驗證機而已,因為其他的先進技術並沒有應用在這艘潛艇上,比如聲納還是和33艇一樣的,並沒有進行升級!

而33G潛艇雖然安裝了6座鷹擊8反艦導彈,但是並不能在水下發射,只能探出水面,當時的海軍也沒有水面或者天空雷達能夠提供支持,戰鬥力並沒有得到本質的提高。而這種在水面發射反艦導彈的潛艇設計,早在50年代的美蘇海軍就已經嘗試過,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反而暴露潛艇的位置!

因此這款中國首艘飛航式導彈潛艇33G潛艇只是一艘試驗艇,也並不適合現代戰爭的需求,並沒有進行量產。

然而,當時的中國海軍的裝備發展雖與美蘇相差巨大,但正是因為33G飛航導彈潛艇的誕生,讓連水上艦艇都沒裝備的鷹擊-8反艦導彈現在潛艇上得以裝備,並進而發展,更為中國中國海軍發展水下潛射導彈的相關技術提供了相當多的經驗,這就是中國海軍裝備發展的一座“里程碑”!


狼煙火燎


人民海軍歷史上,有一艘非常特殊的潛艇,專門用來發射鷹擊-82反艦導彈,就是北海艦隊大名鼎鼎舷號351的常規動力潛艇。

351艇,系033型潛艇的改進型號,因此冠名為033G型,1985年海上發射鷹擊-82反艦導彈成功,1986年6月通過設計定型。

現已完成了歷史使命退出了現役,351潛艇在瓦房店被切割,據網絡上未經證實的消息,最後一任陳姓艇長當時就在現場,心裡頭滿不是滋味。

以當下軍迷的眼光來看,351艇當然非常落後了,但卻是那時海軍最先進的常規潛艇了,除了裝備前6後2共8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和佈設水雷以外,比別的常規潛艇好歹有了6枚箱式鷹擊-8反艦導彈,儘管採取了非常奇葩的發射方式。

351潛艇必須得浮在水面,才能發射鷹擊-82反艦導彈,導彈被佈置在潛艇指揮台圍殼兩側的發射管內,採用和水面艦艇一樣的傾斜發射方式,無法實施潛艇水下隱蔽發射。

且發射鷹擊-82反艦導彈時,條件非常苛刻,除了只可水面發射以外,發射時的海情不大於四級,航速不大於8節,在具體發射過程中,用液壓裝置將發射筒上揚15°,可單發、2發或6發齊射。

但無論如何,351潛艇是海軍反艦導彈上潛艇的先鋒艇,儘管其發射方式非常落後,必須將潛艇浮出水面發射,然後緊急下潛逃之夭夭,以避開固定翼反潛巡邏機或反潛直升機以及敵水面艦艇的打擊。

毫無疑問,351潛艇反艦導彈的發射方式,已無法適應現代海戰的需求,因此033G型艇未曾批量生產,351艇就成了033G型的一棵獨苗,但351潛艇卻為發展潛艇水下發射反艦導彈設計技術積累了有益和寶貴的經驗。

現在,鷹擊系列潛射反艦導彈除了魚雷管發射以外,還能實施艇載垂直髮射,提高了常規潛艇對海上目標的打擊能力。


國平軍史


其實中國的飛航式導彈潛艇是一種實驗性質的常規潛艇,我們只建造一艘,編號為351,內部編號為“遠征51”。它是我國的33G型潛艇,目的就是實驗驗證我們能否製造類似於蘇聯的“奧斯卡”級飛航導彈潛艇。但是就目前這麼多年來看,總體上我們並不需要這樣的潛艇,而且也是整體性能並不具有我都想要的優勢。


33G型飛航導彈潛艇於1976年由701所研製設計,1978年完成改裝設計,1980年12月10日正式在武昌造船廠開工,因此被稱為“武漢A”。1982年11月27日下水,1983年11月20日離廠測試,1985年才在海上發射導彈成功,1986年6月設計定型。並且開始對33G艦體上進行改裝,使其能夠發射反艦導彈。

33G型改裝方式為艇體上層建築內兩側各增設了3座箱式C-801反艦導彈發射器,併為導彈發射增加了方位水平儀、自動測風儀、和魚雷導彈合用的射擊指揮系統並且對雷達做了相應的改造。改裝之後艇長76.6m、寬6.7m、最大排水量2100噸、潛 深200m、2臺4000馬力37-D柴油機和4臺2700馬力電機、航速15節、裝備的6枚C-801反艦導彈射程40km、戰鬥部165kg,另外還有8具533mm魚雷發射管帶16條魚雷或者28枚水雷,自持力45天。



可是我們總結一下當時我們所實驗的C-801反艦導彈,人家蘇聯海軍早就在50年代做了相應的嘗試。而且我們所設計的反艦導彈其射程只有40公里,而且蘇聯海軍奧斯卡級核潛艇所攜帶的反艦導彈擁有500公里的射程。前蘇聯利用奧斯卡級核潛艇攜帶大量的飛航導彈對敵航母可以實試飽和式攻擊。可是反觀我們自己所涉及的飛航導彈潛艇,射程無法優勢就是在數量上也無法做到飽和攻擊。這就導致一個重要的結果,我們所設計的飛航導彈潛艇並不具有多大的戰略價值。


俄羅斯奧斯卡級飛航導彈核潛艇

而且33G潛艇的雷達卻一直不能滿足軍方需要,即使改裝後探測距離也僅有30公里左右,這樣的飛航導彈潛艇根本無法突破敵方航母的防禦範圍,甚至無法發現敵方航母的位置。在33G潛艇上的聲納技術方面也沒有什麼重大突破,整體技術依然十分落後,當時33G潛艇所使用聲納系統與33型潛艇並無區別,探測距離僅10公里左右具體。而這樣的探測距離,根本就無法進入任何驅逐艦的近程範圍。


所以整體上33G,飛航導彈潛艇在整體戰略上並不具備任何戰略優勢,最終我們還是沒有發展這樣一型潛艇。而33G型也最終只是作為我們的實驗潛艇而存在了,並沒有像蘇聯日期大規模發展飛航式導彈潛艇。


淡然小司


我回答下,有幸於1988-1990在351艇服役並參加全訓科目,陳姓艇長 陳錫範名字很特別業務也是我支隊最優秀艇長之一,要是說351對於海軍意義,是非凡的,它有許多第一,第一條安裝反艦導彈的潛艇,第一艘安裝電腦指揮艇,及有些第一。。。,做為試驗艇他完成極多裝備論證。對於後來潛艇發展起到有啟發意義。意義是指那些?請問1988有多少人見過使用電腦IBM286,1988我們就使用愛普生打印機,GPS 這些是1988年事情30年前。對我意義是終生的光輝榮耀。再見遠征二號艇。


全金屬外殼pr


現在很多軍迷朋友對巡航導彈潛艇這種武器不太熟悉了,原因無他,巡航導彈潛艇已經和攻擊型核潛艇融合發展,目前世界上很少有專門型號的巡航導彈潛艇了,現有的巡航導彈潛艇也大都是美蘇冷戰時期設計建造的,比如奧斯卡級。

圖為33G型潛艇,他在水面發射導彈的時候,整個就是一導彈快艇。


我國現在也已經沒有巡航導彈潛艇或者核潛艇了,但是我國過去曾經建造過專門的巡航導彈潛艇,當然只是做個測試而已,他的整體佈局和蘇聯過去研發的651型潛艇非常類似,都是在艇體兩側佈置反艦導彈發射架,蘇聯建造過的最大的巡航導彈核潛艇奧斯卡級,也是採用這一佈置方式,只不過人家用的是垂直髮射系統。

圖為蘇聯海軍的651型巡航導彈潛艇,我國351艇的基本佈局就參考了他。


我國的這艘巡航導彈潛艇叫做33G型,舷號是351,彷彿想要對照蘇聯的651型潛艇。這艘潛艇的研發週期非常長,從設計到最後測試成功,用了快10年的時間,他代表的是我國海軍在1980年代的技術水平,而在當時,這樣的潛艇無疑是非常落後的,他雖然是我國第一艘可以發射反艦導彈的潛艇,但是他卻是在水面進行發射。

圖為宋級潛艇,他是我國海軍進行水下發射YJ83導彈,具備切實實戰能力的第一款潛艇。


他的發射架必須要浮出水面才能打開,而且他的雷達設備必須要在水面以上才能工作,鎖定目標,雖然他搭載的YJ8導彈的射程較遠,但是雷達的發現距離只有30公里左右,因此他的攻擊距離就侷限為30公里,蘇聯在上世紀70年代研發的查理級巡航導彈核潛艇的攻擊距離都有70公里,相比而言,我們的作戰半徑實在是太小了。

圖為潛艇在水下發射反艦導彈的畫面。


如果對比起當時蘇聯海軍的奧斯卡級核潛艇,人家搭載的花崗岩導彈射程600公里,奧斯卡級可以在偵查突擊群的支持下發動導彈突擊,導彈採用垂直髮射模式,數量達到24枚,而且可以實現水下發射,這樣的作戰實力無疑是351艇無法比擬的。由於需要浮出水面進行發射,因此351艇在攻擊的時候,作戰力量就是一艘導彈快艇的實力。

圖為我國導彈測試潛艇的結構圖,包括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


由於設計了巨大的導彈發射儲備艙段,351艇有一個巨大的龜背,就其比例而言是不協調的,水下航行的噪音很大,而且穩定性和機動性不好,可以說這艘潛艇是談不上什麼先進和戰鬥力的,他只是我國在潛艇上佈置和發射反艦導彈的初步探索。此後,我國研發成功了宋級,也就是039型常規潛艇,實現了YJ83反艦導彈的水下發射,才具備了現代化潛艇攻擊能力。

圖為我國新型的039B潛艇,他的武備非常強大。


時至今日,我國已經完成了常規潛艇的換代,新的039B型潛艇,可以在水下發射YJ18亞超結合反艦導彈,射程達到500公里,還可以發射對地打擊巡航導彈,導彈可以在潛艇的魚雷管內發射,性能已經今非昔比,成為世界上先進的潛艇武器,但是我們不應忘記我們曾經走過的路。


海事先鋒


那些年為了打航母,我們究竟都做了什麼?這是潛艇嗎?這不就是會潛水的導彈艇嗎!

這位網友的題文看似有點荒謬,不過實際上確實如此。該型潛艇就是我軍裝備的“33G1型”飛航式導彈常規潛艇。原本來說,該型潛艇應該被成為“巡航導彈潛艇”,只不過33G1型潛艇裝備的鷹擊-8反艦導彈,射程只有40公里,還遠遠構不成巡航導彈潛艇的等級,因此只能算作一種搭載了反艦導彈,飛航式導彈潛艇。(如果是東南某省的提問,那應該是“飛航式導彈潛艦”)。

至於“飛航式導彈潛艇”本身,美蘇在上個世紀50到60年代,都有類似的潛艇存在。蘇軍的就是651型常規動力巡航導彈潛艇,使用П-6反艦導彈。

看起來加裝了反艦導彈的潛艇,火力猛增。可實際上,由於早期反艦導彈不具備水下發射能力。所以所有的飛航式導彈潛艇,都需要到上浮狀態進行反艦導彈發射,這使得潛艇的最大隱蔽性就會喪失。如果對手的反艦火力夠強,那這無疑就是一種“自殺性作戰行動”。

中國當年改裝的基於蘇軍引進的R(羅密歐級)潛艇的仿製版033型,改進而來,舷號351,內部代號“遠征51”,正式型號33G型。裝備6枚鷹擊-8反艦導彈密封發射裝置。1980年開工建造,1983年交付,可以說的當時中國海軍反艦理論的一次嘗試。因此只有一艘。從實際來看,該艇擔負的任務無非就是在合適時機上浮對敵航母或者大型水面作戰艦艇進行致命一擊。如果一擊不中,那這艘潛艇基本死無葬身之地了。

因此,現在的鷹擊系列反艦導彈,都採用了魚雷管水下發射反艦導彈模式,確保了自身安全,並可以發動多次打擊。而33G型潛艇的做法,還是思路侷限於反艦導彈,一波打完的想法。更多還是“空、潛、快”的核心策略指導下發生的情況。

我是“頭條號:無名高地”,長期關注軍事裝備及相關領域,希望我的解答能給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今天是2018年的最後一天,預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萬事如意,身體安康!

無名高地


它的優勢是目標小,不容易被發現,速度快行動靈活,能夠給航空母艦或者其它戰艦以致命打擊。它是我們驅趕才狼的弓弩。


萍水相逢699


牛啊!這巡航導彈核潛艇,為祖國點贊,為海軍點贊


9698949291


如果是類似於洛杉磯型攻擊核潛艇,那是具有戰略戰術雙重能力的大事,法英俄是海軍大國,實際上倚重的就是人見人怕水下殺手核潛艇,打起來水面的都是浮雲,水下鑽出的對地對艦導彈才是噩夢,如果是核導彈,那更可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