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聯在二戰快打完的時候才對日宣戰呢?

用戶3708573217


在遠東局勢中,蘇聯扮演 的角色其實並不光彩。

在二戰史的研究中,蘇聯對日宣戰問題一直是史學工作者們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長期以來,史學界看法不一,觀點各異。

有的人認為,蘇聯遲遲不肯宣戰,意在拖延,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英美拖延開闢第二戰場的報復,意在削弱日本的同時削弱美國。

有的人認為,蘇聯1945年8月8日宣戰,時間上被沒有違背雅爾塔決議精神,無可指責。

從軍事角度上將,如果蘇聯參加對日戰爭,對駐紮於中國東北的關東軍有力一擊,使日軍同時面臨多線多佔,多面受敵,這不僅會減輕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壓力,而且也會大大縮短戰爭時間,從而減少生命財產損失,加速日本投降。

但是蘇聯與日本卻長期保持著名義上的中立。1941年4月13日《日蘇中立條約》簽訂,蘇聯無疑是在隔岸觀火,而兩個月之後,蘇德戰爭爆發,蘇聯全力迎戰德國,無法分散兵力打擊日本,日軍由於深陷於中國戰場不可能有更多的兵力呼應德國北攻蘇聯,這樣蘇日之間就繼續維持著表面上的中立關係。

1943年底,蘇美英三國首腦戰時第一次會議在德黑蘭召開。第一次會議上,斯大林在羅斯福就太平洋戰場的形勢和美國取得的成就及投入的兵力發表講話結束後談了自己的看法。

他認為,蘇聯目前尚不能參加抗擊日本的戰爭,因為要集中全部兵力與德國作戰。蘇聯在西伯利亞的軍隊完全是防禦性的,必須在兵力增強三倍之後才能有足夠力量對日本發起陸地上的進攻。在德國最後被擊敗時,必要的蘇聯增援部隊就有可能調往西伯利亞東部,那時候,就可以打日本了。

眾所周知,德黑蘭會議的重要議題是開闢第二戰場問題,這也是蘇聯遭到德國入侵以來多次提出又未能解決的問題。在第二戰場問題上,英國始終強調客觀困難,態度不甚積極。美國軍界也有反對者,認為美國應集中精力對付日本,執行亞洲第一的戰略。

德黑蘭會議上,三大國就對德國發動全力以赴打擊一事取得了一致意見,並定於1944年5月再法國北部實施“霸王行動計劃”,開闢第二戰場,與此同時,蘇聯將配合發起反攻。

1944年6月,第二戰場終於開闢,在盟軍強大的攻勢下,腹背受敵的德國節節敗退,到了1945年初,戰爭形勢更加明朗,德軍潰敗只是時間問題,為了儘快結束戰場,規劃戰後秩序,處理德國及遠東問題。蘇美英三國首腦於2月4日-11日在克里米亞半島雅爾塔舉行會議。

三國首腦各有打算,斯大林除了關心戰後歐洲安排等重大問題外,還希望恢復沙皇俄國1904年日俄戰爭失去的土地和特權,並把這些作為蘇聯對日宣戰的條件提出來,羅斯福考慮的問題更多,但在遠東方面則主要是力促蘇聯早日參加對日戰爭。

2月11日,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共同簽署了《關於日本的協定》,即雅爾塔秘密協定,協定規定,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後兩個月或三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對日作戰,其條件一是外蒙古的現狀須予維持。條件二,由日本1904年背信棄義進攻所破壞的俄國以前的權益須予恢復,即甲、庫頁島南部及鄰近的島嶼必須歸還蘇聯,乙、大連商港必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必須保證,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須予恢復;丙、對擔任通往大連至出路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立蘇中合辦的公司共同經營,經諒解,蘇聯的優越權需予保留而中國須保持在滿洲的全部主權;條件三,千島群島(北方四島)必須交予蘇聯,經諒解,有關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鐵路的協定尚須徵得蔣介石的統一。

這個秘密協定,涉及中國的部分,最終成為了蘇聯對日宣戰的藉口,即中蘇談判不能獲得“圓滿”結果,蘇聯不會出兵參戰,然而中蘇莫斯科談判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進展。

蘇聯態度堅決,似乎認為自己在對日作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卻不知道的是,美國人曼哈頓計劃成功,杜魯門打算使用原子彈,不用俄國參戰,再也不用讓步的同時,迫使日本在蘇聯參戰之前投降,就能使得蘇聯無法分享遠東的“戰利品”及避免與蘇聯分戰日本。

待價而沽的斯大林得知消息後,與7月29日通過莫洛托夫向英美建議,要美國以盟國名義正式要求蘇聯參加對日作戰,杜魯門拒絕了這個提議。他認為“俄國在這個時候參戰,似乎是致勝的決定因素,”“不應該俄國人在日本享有任何控制權。”

於是8月6日,美國在廣島投向了第一枚原子彈,第二天在長崎投了第二枚。原子彈的投放,對於整個太平洋戰場的影響是十分大的,當然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政治上,貌似斯大林的所有打算會因為原子彈的投放完全落空。蔣介石一旦認清形勢,必然會做出一個蘇聯無利可圖的決定,從而拒絕蘇聯出兵。

於是8月8日下午5時,蘇聯對日宣戰。


文話史


蘇聯在1941年4月,和日本簽署了《蘇日中立協議》。斯大林想和日本保持友好睦鄰關係,確保東部和南部邊境的安全,好集中力量對付德國,而絕對不想兩面作戰。直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獲勝後,尤其是德國無條件投降後,蘇聯對日本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轉變。

因為有這個中立協議,加上佐爾格送去的準確情報,斯大林才能從遠東地區抽調18個師、1700輛坦克、1500架戰機,全力打贏了莫斯科保衛戰。這一戰役,不但對蘇聯,甚至對整個二戰格局,都有很大的影響。

1943年11月,美、英、蘇三巨頭參加的德黑蘭會議上,羅斯福和丘吉爾要求斯大林出兵太平洋戰場,斯大林雖口頭答應,但並未打算兌現承諾。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英美首腦再次要求斯大林,歐洲戰場結束後的3個月內,蘇聯必須儘快加入太平洋戰爭。

這一次,斯大林倒是爽快地答應了。但同時,他也提出了許多領土要求。所以,德國的無條件投降協議書於5月8日簽署,1945年8月8日23時,蘇聯外長莫洛托夫通知日本駐蘇大使,蘇聯正式對日宣戰。1小時後,戰爭打響。

從1945年3月中旬開始,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戰事越來越艱難,致使其不得不將部署在我國東北地區的精英部隊,調去支持援其他地區的軍事行動。而蘇聯,則自雅爾塔會議後,向遠東大規模增兵。5月9日,蘇聯大軍從東、西、南三面直壓我國東北。

蘇軍勢如破竹,加上蒙古軍隊的助攻,當時由日本建立的偽滿州國,很快被蘇聯人拿下。因此,就二戰中的亞洲戰場而言,蘇聯到戰爭快結束時,才宣佈對日作戰,真是摘桃子來了。當然,不得不承認的是,蘇聯對日宣戰,加快了日本無條件投降。


世界真的很大


二戰末蘇聯撕毀《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對日宣戰是以嚴重損害中國利益為前提的,實際上蘇聯如果早點對日宣戰的話將可以敲詐勒索出更多的好處,然而卻因為被蘇德戰爭拖住一度被納粹德國吊打不得不很晚才對日宣戰。

我們知道對近代中國傷害最大的兩個國家就是俄國和日本,俄國割佔了中國數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甚至要把邊界推到長城邊上,而日本更是多次打斷中國崛起還狂妄的想要併吞整個中國,另外俄國把佔領區的中國人屠殺殆盡而日本則造成數千萬中國人的死傷。因此這兩國可以說是近代中國最窮兇極惡的敵人,它們對中國造成的傷害是無法計量的直到現在依然嚴重影響著中國的發展,比如生存空間不足和臺灣問題嚴重困擾著我們,對於這段慘痛的歷史我們必須牢牢的記住!



回到蘇聯為什麼直到二戰末期才對日宣戰並出兵中國東北問題上,實際上此時中國是極度不希望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的,因為日本敗局已定並不需要蘇聯出兵這隻會讓其摘桃子,然而美國卻在雅爾塔會議上出賣了中國換取蘇聯對日宣戰。於是蘇聯不僅佔領了日本控制的庫頁島南部和北方四島報了日俄戰爭之仇,還出兵東北不費吹灰之力就把早已經是空架子的日本關東軍摧毀,把我們東北的財富洗劫一空不算還取得了駐軍和租借旅順港等諸多特權,最重要的是使得外蒙古脫離中國變成其事實上的第十六個加盟國,另外蘇軍在東北姦淫中國婦女等暴行也屢屢發生。



所以蘇聯撕毀《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對日宣戰並不經過中國同意出兵東北是以嚴重損害中國利益為前提的,試想如果美國不這麼見利忘義出賣盟友或者是我們自己稍微強大一點結果也不至於如此。其實貪婪的蘇聯如果在中國抗日戰爭最困難的時期對日宣戰並出兵中國的話我們的損失還要更加慘重,比如蘇聯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出兵的話那麼不要說外蒙古鐵定保不住,甚至是東北和新疆都很有可能保不住了或者就算保住了也不得不以讓出更多的主權利益為代價。

但是由於蘇聯正面臨著納粹德國的威脅後來更是爆發蘇德戰爭一度被納粹德軍打的丟盔棄甲找不到北,因此蘇聯不得不把只要精力用在對抗納粹德國上在東方擴張的野心受到了極大的遏制。可以肯定的說如果沒有納粹德國在西邊的巨大威脅面對日本的侵華戰爭蘇聯絕對會不甘落後要來插一腳,正如和納粹德國聯手瓜分波蘭一樣在諾門罕戰役之後和日本共同瓜分中國是大概率的事,當然也不排除以幫助中國抗日戰爭的名義強迫我們對其出讓大量國家利益的情況。

總是如果沒有納粹德國的威脅蘇聯一定會提早大規模介入二戰中的中國戰場,這樣蘇聯無論是站在日本這一邊還是中國這一邊所獲得的利益都會比二戰末期更大,好在貪婪的蘇聯也遭到了納粹德國的嚴重威脅一度被拖在了蘇德戰爭上,但即使是如此蘇聯還是大大擴張了自己的領土成為二戰最大的兩個贏家之一。

而中國則再一次遭受了和一戰一樣身為戰勝國卻被列強強迫讓出大量國家利益享受戰敗國待遇的命運,歷史一再的表明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捱打的這一血淋淋的事實,所以我們唯有不斷強大自身恢復祖先的榮耀實現偉大民族復興才能不再受到任何國家的欺負!


執斧傳播開天名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很多人都回答說蘇聯害怕兩線作戰,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這個原因的解釋上,實際上是不全面的,害怕兩線作戰只是其中之一,這道題其實應該更多的從《蘇日中立條約》的角度來解釋。

日本和蘇聯都害怕兩線作戰

從日俄時期開始,就因為對外擴張問題上,兩國關係就不好,一直處於敵對狀態,1939年的諾門坎事件是雙方矛盾的集中點和爆發點,雖然我們一直說是日本大敗,真實的戰況應該是兩敗俱傷,因此雙方達成停戰協定。

從1940年開始,戰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希特勒閃擊西歐獲得極大的成功,這對日蘇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蘇聯認為希特勒西歐戰事結束後可能會東進,因此,決定和日本講和;實際上日本也並沒有北上的打算,所謂的北上,也就是試探,擔心日本其他戰爭活動的時候,蘇聯南下,希特勒的成功讓日本摩拳擦掌,也想要大幹一番,想要南下,必須確保蘇聯不與其開戰。

國與國之間從來沒有什麼友誼,只有利益,為了能夠有一個安全的邊境,蘇聯以承認偽滿洲國政權,停止軍事援助國民政府,1941年日蘇雙方簽訂《日蘇中立條約》。

日蘇中立條約都簽訂了啥?

《日蘇中立條約》在1941年簽訂,這裡面有意思的一點就是,這個條約的有效期為5年,也就是說只要到了1946年,那就隨便打了。

所以,在1945年8月份蘇聯對日本宣戰在時間上是違反中立條約的,在條約中規定,“日蘇兩國保證維護兩國間的和平友好關係,相互尊重領土完整和不侵犯;如締約一方成為第三者的一國或幾國的戰爭對象時,另一方在整個衝突過程中保持中立。”

實際上日蘇都明白,條約都是表面化的,蘇聯在遠東地區長期駐紮了幾十萬軍隊,而日本關東軍也一直在擴充軍隊。

到1945年春天的時候,德國被擊敗,蘇聯也並未說直接向日本開戰,反而是盟軍需要藉助蘇聯的軍事力量,多次要求蘇聯對日作戰,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聲明:鑑於日本幫助德國進行反蘇戰爭,並同蘇聯的盟國美英交戰,中立條約已失去意義,提前一年廢除。

雖然蘇聯有了聲明,其實還是違反了日蘇中立條約,直到1945年8月才對日宣戰,將軍隊開入東北打擊關東軍。

為什麼蘇聯一直到最後才對日本作戰?

既然條約沒殺效力,為什麼不早點幹日本?從這裡面還是能看到蘇聯人精明的一面的,對於蘇聯來說,德國才是心頭之恨,日本人不過是皮膚之癢,蘇聯和美國一樣把德國放在重中之重,只有打敗德國才能確立自己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

打敗德國後,蘇聯立馬投入到對日作戰的準備,由於蘇聯距離遠東太遠,在德國戰場稍微整頓修整後就開始向遠東運輸,到8月份宣戰的時候,蘇聯已經集結150多萬軍隊,確保萬無一失。

在打敗關東軍後,蘇軍把日本在東北地區大量的設備打包回國了,一點也沒吃虧。


史論縱橫


我是寰宇長劍,我來回答

這個問題得從蘇聯與日本的歷史關係以及當時的國際大格局說起。

第一,蘇日關係。

1905年,日本為與沙皇俄國爭奪東北亞霸權在美英的支持下挑起戰爭並大敗沙俄,一舉將沙俄勢力趕出了東北亞地區。這樣一來,歷代沙皇苦心經營的太平洋出海口徹底喪失,沙皇俄國的資源地帶——遠東西伯利亞地區因為失去東北亞這個屏障完全暴露在美英日面前。正是在這個時候,俄羅斯民族與日本結下了血海深仇。沙皇俄國被蘇聯取代後,仇恨並沒有因此抵消,俄羅斯民族素有“戰鬥民族”的稱謂,最根本的一個特徵就是強調主動進攻和有仇必報!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蘇聯為了自身利益和民族仇恨,有充足的感情、意願、需求去痛擊日本人!

第二,在國際風雲變幻莫測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蘇聯人保持了充分的理性和高明的國家戰略!

地跨歐亞大陸的地緣態勢對蘇聯來說是一柄雙刃劍,即可以同時威脅亞太和歐洲,反過來也同時被亞太和歐洲威脅。更何況,蘇聯是全球唯一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的矛盾使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公敵,更是法西斯主義的仇敵。巧的是,東西國門口各蹲著一個必欲將其置之死地而後快的法西斯。

相比之下,位於亞太的日本相比於歐洲的納粹德國實力稍遜一籌,但如果處置不好,就會釀成心腹大患。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佔了整個東北亞,嚴重破壞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形成的亞太地緣平衡。感到威脅的首先是蘇聯,因為日本人侵佔下的中國東北距離蘇聯資源寶庫——西伯利亞太近,而這裡距蘇聯心臟地帶的歐洲部分有萬里之遙,期間卻只有一條單薄的西伯利亞鐵路,而且有一段還是沿著蒙古邊境線修築的。如果日本人突然發難,那麼西伯利亞鐵路這條唯一的大動脈就有被完全切斷的可能,這對於蘇聯來講無疑是個滅頂之災!

於是,九一八事變日本侵佔全東北後,蘇聯就可是往遠東的中蒙蘇邊境調集重兵,作最壞的打算。但是蘇聯人又守定底線——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動武。因為蘇聯人明白,九一八事變實際上已經點燃了下一場世界大戰的第一把戰火,既然戰爭不可避免,誰能做到後發制人,那麼獲得的戰爭利益自然就最大。

從1931年至1935年,駐紮遠東的蘇軍兵力逐年攀升,到1935年,蘇軍總兵力接近30萬人,配備作戰飛機近1000架、坦克800餘輛。而同時期的日本關東軍因為頻頻向中國內陸挑釁,軍力向南傾斜,留在東北的不過8萬人,而且還要對付活躍在白山黑水間數以十萬計的抗日義勇軍。

這場遠東的局部軍備競賽嚴重影響了日本的國家戰略,侵華派認為,以日本的戰爭潛力斷然不會在軍備競賽中勝出,要維護東北亞勢力範圍的安全只能是先征服南面的中國大陸和南洋資源地帶。在這種思維的引導下,日本決心發動對中國的全面戰爭,企圖速戰速決拿下中國。

看到日本矛頭轉移,蘇聯決定趁熱打鐵,全力援助中國抗日,進一步將日本推向南面。得到蘇聯援助的中國越戰越勇,從1938年至1940年,日本在中國越陷越深。

但是由於華北大地被日本人侵佔,因此日本人對於蘇聯的威脅依然存在,蘇聯逐漸對國民政府失去了信心。更重要的是,蘇聯的重心歐洲部分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納粹德國的腳步聲越來越近,雖說雙方因為現實問題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但明眼人都知道這實際上是為了更大的攤牌。因此,蘇聯人必須重新考慮全盤國家戰略。

既然國家戰略重心在西面的歐洲部分,那麼東面就必須和日本人理清關係,確保遠東大後方的絕對安全。於是,蘇聯人一面在諾門坎戰役中向日軍展示實力,一面又在戰火剛剛熄滅之際以戰勝國姿態向日本提出停戰要求。最終,蘇日雙方於1941年4月簽訂了中立條約,雙方以承認滿洲國和維持外蒙古現狀為交換條件,同時,蘇聯終止對國民政府的援助。

但是蘇聯並沒有迷信中立條約,在遠東地區還是保持著一支近百萬人的大軍,即便實在蘇德戰爭最激烈的時候也不敢過多的調動。

世界大戰進行到1943年,蘇聯轉危為安並取得了在歐洲戰場上的主動權。日本受到中國和美國的沉重打擊,江河日下。但是美國和中國在太平洋戰場和中國戰場打得異常艱難,非常寄希望於蘇聯能搭把手。但是蘇聯人明白,軸心國集團的敗亡已經進入倒計時,未來的競爭對手無外乎是美國,日本如果過早的敗亡勢必造成美國在亞洲一家獨大,要知道,未來的美國將是比當年的日本和德國更為難纏的對手。

所以,現在維持蘇日友好關係就可以作為日後與美國討價還價的籌碼。於是,蘇聯一面假惺惺的與日本就中日、美日戰爭搞調停使日本產生錯覺,讓日本繼續在亞太發揮作用與美國人死磕,至少蘇日現狀必須維持到德國戰敗。

蘇聯可謂算無遺策,在太平洋上付出巨大犧牲的導致美國國內對珍愛生命的呼聲越來越高,再加上美國人因為情報不準確對日本戰爭潛力做出不少誤判。他們認為,要消滅盤踞在中國東北日軍最大的戰略軍團——關東軍,必須依靠蘇聯。所以對蘇聯參戰的希望越來越高。所以,在雅爾塔會議上,美國迫不及待的將東北亞的大批權益轉讓給蘇聯,以此獲取蘇聯儘快對日作戰。

隨著納粹德國的敗亡和東北亞勢力範圍的獲得,賺得缽滿盆溢的蘇聯在波茨坦會議上痛快的答應了儘快出兵東北亞的要求。

1945年8月8日,蘇聯正式對日本宣戰。次日凌晨,150萬蘇聯大軍越過中蒙蘇邊境線,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日本關東軍。而早已預感來日無多的日本法西斯政府也早已失去再戰的信心,就在蘇軍出兵的第二天,日本政府決定無條件投降,並在15日通電全世界。但是早已經洞悉時代玄機的蘇聯人卻不願意停下進軍的步伐,東北亞對他們的意義太重要了。於是,在中國東北橫掃千軍如卷席的蘇軍各部隊不顧日軍投降,裝甲部隊以海岸線為終點急速狂奔,並最終將沙俄時期在東北亞的勢力範圍盡數收入囊中。


寰宇長劍


有一個歇後語叫:麻桿兒打狼——兩頭怕,用來形容二戰期間的蘇聯和日本,再形象不過了。自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鯨吞整個中國東北三省之後,為了牢牢佔據這塊兒肥沃的土地,日本幾乎已竭盡全力。

當時,外部唯一能夠威脅日本對東北三省統治地位的,只有位於北方的蘇聯。而且歷史上,日本與蘇聯的前身沙俄,為了爭奪東北三省,曾糾纏了數十年,更爆發過上百萬人規模的日俄戰爭。


因此,有前車之鑑,又深知沙俄對土地貪婪的日本,為了防範蘇聯對東北的進攻,瘋狂的擴充駐紮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在日本的極力擴充之下,被稱為日本“皇軍之花”的日本關東軍,在巔峰之時,曾擁有120餘萬兵力,同時,它也是日本陸軍武器最先進,裝備最精良的部隊。

而蘇聯,面對日本佔據的中國東北三省,也開始感到極度的不安。被沙俄佔據的遠東地區,尤其是沙俄竊取的中國外東北地區,距離蘇聯核心的歐洲地區萬里之遙,需要穿越環境極為惡劣的西伯利亞,而距離日本佔據的東北三省,卻近在咫尺。



因此,一旦日本向蘇聯遠東地區發動進攻,遠在萬里之遙的蘇聯主力部隊,根本反應不過來,更遑論及時救援了。為了保持對遠東地區的佔領,斯大林被迫在遠東地區駐紮了龐大的軍隊,來應對日本可能的挑戰。

尤其是當蘇聯獲知日本“北進”計劃,意圖吞併蘇聯西伯利亞地區之後,這種擔心和不安就愈發強烈。面對日本關東軍的瘋狂擴充,斯大林也對等的開始大規模調集部隊駐紮遠東,最高時,蘇聯遠東方面軍兵力高達140餘萬。

但對於此時的蘇聯而言,敵人絕不僅僅是遠東的日本一個,蘇聯面對的最大威脅,是位於歐洲地區不可一世的納粹德國。尤其當蘇德瓜分波蘭,兩國領土接壤以後,蘇德必有一戰,就成為兩國的共識。

而一旦蘇德交戰,如果位於遠東地區的日本關東軍也趁機對蘇聯發動進攻,蘇聯就將面對兩個強國的兩面夾擊,雙線作戰的蘇聯,將隨時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

而為了防止這種最壞局面的出現,蘇聯在沒有擊敗德國之前,絕不可能對日本宣戰。相反,斯大林和蘇聯最希望達成的,是與日本簽訂和平協議,從而能讓蘇聯能夠騰出手來,全力應付德國。



事實上斯大林也的確成功了,當日本的南進派戰勝北進派,日蘇雙方簽訂互不侵犯協議後。斯大林得以騰出手來,調回了遠東大批精銳部隊,而這批來自遠東的部隊,也成為莫斯科戰役勝利的重要力量。

而當斯大林率領蘇聯,最終在蘇德戰場上擊敗德軍,並攻入德國,滅亡希特勒之後,對已經徹底喘過氣來的蘇聯而言,進一步需要的則不再是維護祖國領土完整,而是進一步擴張,獲取更大利益了。


而此時,全世界只剩下一個法西斯國家的日本,就成為蘇聯最好的砝碼。因此,當斯大林在雅爾塔會議以犧牲中國利益為代價,獲得一系列好處後,斯大林毫不猶豫的撕毀了日蘇雙方的和平協議,向日本宣戰,指揮百萬大軍,向中國東北三省發動進攻,並最終覆滅了已經虛弱不堪的日本關東軍。


鳶飛九天2018


因為蘇聯也怕雙線作戰。

作為橫跨歐亞的大國,蘇聯面臨著日德兩面夾擊的嚴峻局面,因此斯大林為了避免這種不利局面就必須和其中一方保持相對的和平(停火)狀態。

首先是和德國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穩住元首。然後,下決心派出戰神朱可夫在中國東北的諾門坎地區吃掉關東軍的精銳,唯一的機械化師團,感到疼的日本政府就被迫與蘇媾和,簽署了蘇日互不侵犯條約,之後由於日本的南進派佔上風,日軍的進攻方向在東南亞,太平洋方向。而在這段時間裡,元首也沒閒著,波蘭,荷蘭,丹麥,芬蘭,比利時,當然還有高盧雄雞,統統納為元首後院中,當蘇德的雙方都把自家後院清理得差不多的時候就撕破臉開打。這一打就是4年,根本無暇顧及不到遠東的形勢。

因此,老毛子要想對日宣戰就必須完全根除來自西方納粹的威脅,元首還是很能打的,儘管是腹背受敵,也是見招拆招,硬是把戰爭拖到了1945年初,當然我們知道,最後是柏林被攻佔,德軍投降,歐洲戰場結束。

這邊仗打完了,那老毛子就可以騰出手來,遵照雅爾塔會議裡達成的協議,開始撕毀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對日宣戰,由大名鼎鼎的華西列夫斯基統帥,針對遠東地區的日軍展開全面進攻。深諳大縱深理論的裝甲部隊是如捲土一般地擊潰了關東軍,順利地中國東北,其次是收復了庫頁島,然後順便撈了一波千島群島。

當然,老毛子搞這些也是有條件的,畢竟地主家也沒有餘糧,老毛子首先是要了外蒙,中國東北地區的動脈中東鐵路,還有東北的門戶大連,旅順港的租借權。還有在北海道及其附近島嶼的駐軍權。


兵說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牽扯到了國際關係的縱橫捭闔和多方之間的談判,加上二戰後期特別是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參戰,世界形勢變化太大,打破了多方很多既有的判斷和協約。第一,日本自九一八事變後,軍方存在兩個戰略前進計劃,北上派和南下派爭執不休。北上派取得優勢之後,在1939年發動諾門坎之戰,然而歷經四個月,沒有佔到便宜,反而被蘇聯的朱可夫率部大傷銳氣,北上政策就被擱置。此時,日本基本上已經做出了決策南下,同時保有在中國的軍事行動。

第二,蘇聯對於二戰的局勢和態度也有一個變化。當德國法西斯閃電般攻佔周邊及北歐各國,蘇聯尚不能判斷出日本會不會再次大舉入侵,1939年就暫時和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盟約,避免兩線作戰,防止掣肘軍力。當基本確認日本放棄了北上之後,大兵從遠東退出集結西線,蘇德之間的關係開始劍拔弩張。德國也確實胃口太大,損害了蘇聯的諸多利益。斯大林這個時候就做好了兩國開戰的準備,自然遠東經略就讓位於燃眉之急。第三,日本打算南下之後,必然影響到美國、英國、法國在東亞的利益。然而,此時英法已經自顧不暇,不值考慮,主要就是美國的態度。1940年,德意日簽訂軸心國協議,日本的考慮就是萬一美日開戰,就不至於孤掌難鳴,同時讓德國承諾拖住英法。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局勢都是不斷妥協談判出來的結果。
第四,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國會激烈討論,最終羅斯福拍板決定加入二戰,太平洋戰場開闢,這個時期戰爭的變量與不穩定因素急劇增大。蘇聯開始與美國接洽,中國方作為東亞地區主戰場也積極加入。英法雖然已經失去競爭力,但也開啟了了多方博弈,1943年最終形成了幾國對於之後作戰的初步計劃,多國匯聚開羅,也就形成了戰時與戰後的基本格局。第五,蘇聯對日宣戰很晚,在於本國在西線的戰況還不明晰,直到1945年上半年才算基本上完成了戰略目標,特別是德國宣佈投降後,蘇聯經略東部就提上了日程,7月份,波茨坦公告的基本框架也大致確立。此時,距離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已經不遠,蘇聯軍隊集結於西伯利亞靠東與外蒙古,對日本正式宣戰。以意大利、德國為核心的歐洲戰場結束,只剩下東方戰場,勝敗基本分明。
總體來說,國際局勢紛繁複雜,隨時變化,無論是蘇聯美國還是日本德國,都在不斷打牌研判,直到日本失敗,還在寄希望於蘇聯方的中立與調停。

其實,也就是說明了各國的立場問題不是一個恆定的狀態,而是根據利益作出的階段性選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畢竟,兵者詭道也。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因為蘇聯在5月才結束了和德國的戰爭,此時蘇聯才算是騰出手來可以去和日本開戰了,而且根據其在雅爾特協定,其應該在結束對德作戰3個月內對日作戰,所以說1945年8月8日是出兵的最後期限了,再不出兵就是違約了。

蘇聯早在30年代末就曾經和日軍在張鼓峰、諾門罕等地區交戰過,但是此後兩國都不想繼續作戰。日本認為蘇聯難以對付,因此放棄了北上戰略,不想繼續和蘇聯作戰,但是日軍開始在邊境修建大量防禦工事防備蘇軍,這些工事在後來的戰爭中還是發揮了不小的作用的。

而蘇聯此時剛剛經過大清洗,軍隊此時的實際戰鬥力就不強,而且東亞地區本身就不是蘇聯的戰略重點,主要需要防備德國,因此也不想繼續和日本大動干戈。不過蘇聯自然明白日本的野心,因此向中國提供了不少武器裝備支持中國的抗戰。

後來蘇德戰爭爆發,蘇聯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對德作戰上,後來蘇軍通過佐爾格的情報認為日軍不會再次進犯,因此僅保留了少量部隊駐守其蘇日邊境地區。後來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蘇德戰爭結束,蘇聯已經有精力去和日本作戰了。而且根據簽訂的雅爾塔協定,蘇聯也應該在對德作戰結束3個月內對日作戰,8月8日正是最後期限,所以此時蘇聯才正式對日宣戰。


前沿陣地


在二戰的時候,蘇聯的境況非常的不利,德國和日本兩個國家對蘇聯構成了東西夾擊的形式,所以,蘇聯不能夠同時和兩個國家抗衡,只能先把日本這邊給放下來,集中精神對抗實力強大的德國。

一開始,蘇聯先與德國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暫時性的實現了西部的和平。蘇聯穩住德國之後將主要精力放到東方與日本週旋,日本選擇南下戰略之後,蘇日又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但此時的蘇聯在西方戰線陷入戰亂,先後參與瓜分波蘭、蘇芬戰爭和鯨吞羅馬尼亞領土的戰爭,斯大林在此時徹底放棄對日本的戰爭。

但是當西線納粹德國滅亡之後,蘇聯有必要在東方撿便宜,因為當時的日本已經精疲力竭,蘇聯只要付出微小的代價就能撈取遠東的利益。之所以選在戰爭快結束的時候對日作戰有以下原因:

第一,得知日本的內線在二戰還沒有開始的時候,蘇聯就先是穩住了德國,這樣,日本的矛頭就只能向南走,蘇聯也沒有了壓力,於是就沒有對日宣戰。而且,那個時候,蘇聯也有在日本投放間諜,得知日本沒有要攻打蘇聯的想法,所以,他們也可以把軍隊放到西邊,從而能夠更好的對抗德國。

第二,珍珠港事件一開始,美國覺得日本比較厲害,所以希望蘇聯能夠過來幫助他們,所以就向蘇聯承諾不會和德國有任何的關係,繼而讓蘇聯在打敗了德國之後,把日本也給消滅掉,所以,蘇聯就可以用這件事情來吊著美國的胃口,這樣,美國就會一直站在自己這邊了。可是,美國後來忍不住了,他們往日本扔了一個原子彈,這就讓蘇聯慌了,如果讓美國搶了他們的戰利品就不好了,所以,斯大林那個時候就趕緊的對日宣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