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華羅庚、陳景潤這種級別的數學大咖,做高考數學試卷能不能得到滿分?

張同輝6


肯定不能得滿分,理由如下:

1,對於知識點的側重點不一樣,一個是研究,一個是學習,對於很多扣字眼的數學題,沒有長期遇到是肯定會出錯的。

2,高中數學應試技巧已經生疏了,針對特別題目的特別方法如果用其他方法很費時間。

3,時間肯定不夠,答題格式也不會規範。

所以肯定不能得滿分


數學實驗室


真不一定考滿分!

數學上不知道有沒有數學家試過沒有,語文上是真有作家嘗試過,作家周國平,他的作品多次被選入中高考的語文題目的閱讀理解中,有一次,他做由他文章命名的高考閱讀理解題,結果怎麼樣?他只勉強的了六十分。當然也有其他作家嘗試過高考題,得分普遍在中游偏下。

並不一定說他們的水平不行,他們照樣是領域內的佼佼者!

高考的作用現在就是高校的門檻,獲得高分只是通行證,所考的科目和內容並不是本專業的高點。所檢驗的也大多是孩子們的認真、仔細、思維、學習習慣而已。作為一個領域內的專家,他的記憶和思維已經不再處於當年的水平,他們朝著一個專業深研下去,對於其他學科的分支並不是很精通。正如周國平,他可能對於寫作和哲學深有研究,但對於古文、錯別字的甄別、古詩詞的背誦肯定有所侷限,所以,做高考卷子不一定能夠的一個高分。但他的文章絕對是很棒的,著名作家韓寒更是如此,上學的時候,本身就是一個“學渣”,文章寫得好,做高考試卷肯定是不行的。

數學也大致相同吧,陳景潤、華羅庚這樣的數學家他們對於數學的某一分支研究很深入,但是對於一些基礎性的東西可能已經忘得差不多了,再說他們的體力、細心程度可能都已經過了巔峰時期,所以做高考試卷不一定得高分。

說白了,高考只不過是進入高校的一道門檻,它是需要一定應對策略和技巧。

走過高考的人都知道,即使當年的學霸,過幾年再做高考題,也可能考得一塌糊塗!


寐語小築


這個問題其實是個蠻搖擺的問題,你要說能答到滿分,總有槓精跟你說頂級的數學家就不失誤嘛?

我的回答是:“頂級科學家當然會失誤,但是概率極低。如果一次考試的話當然會有偶然性,全國高考大概有41次吧,我的結論單以華羅庚來說,得不到滿分的情況不超過一次。”

來我們一點一點地說

首先大家知道高考的出題人都是哪些人嗎? 大學教授

華羅庚二十一歲在自家雜貨鋪自學大學所有數學課程,到達清華以後就是熊慶來教授(被載入世界數學史冊的第一名中國人)都要說一句:“華先生,請過來一下,看看這道題目怎麼做。” 這是什麼水平,我告訴你:前些年我身邊流傳著一個數學天才的故事,相傳他從小到大數學題一道題都沒有錯過。高考也沒有,但是現在看這條問題的所有人可能都不會知道他的名字,包括我也忘了。華羅庚可是二十多歲就受到了全世界的矚目。

華羅庚二十一歲到二十三歲之間在國際頂尖期刊上一人就發表了十幾篇論文,可以說全中國只有這樣一個人。換句話說講述這個問題就是“1930年,(華羅庚當時二十一歲,就不往三四十歲寫了,欺負人)全中國有沒有一個人能把數學高考試卷拿到滿分。”我想這樣說你心中是有了答案的吧?

當年清華大學錄取華羅庚時,知道是什麼系嗎?“算學系”,請好好品味一下這個算字。而華羅庚被譽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一“算”一“數”差了十萬八千里。

我想還有人會說:“我現在就是大學生/研究生,可是我連我上小學弟弟的數學題有些都不會做。”當然,和這個題目的意思很接近,超過試卷題目一兩個level,有些題還是不會做。這很正常,因為我們都不是專業的。

這個提問下有個問題說的很好,出題的人是華羅庚的徒孫。那麼如果要類比的話應該是:你在高中時出題給你小學的弟弟(不超綱),那麼你的老師拿到試卷後有多大的幾率會做錯題

就醬


史話拾說


我認為,即使是像華羅庚,陳景潤這樣的數學大師,去做當今的高考數學試卷也不一定就能獲得高分。

高中的數學知識,涉及的範圍還是很廣的,代數,平面幾何,解析幾何,方程,數列,概率,不等式,導函數。。。但是內容深度還是不高的,僅僅是做一些初步的普及,中學數學最重要的目的,是通過對這些類型問題的學習,加上後期做題,不斷地訓練一個人的邏輯推理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具有的數學思維,只有這樣,你對於數學的理解才會逐漸加深。

然而一旦離開了普及數學的程度,進入專業數學學習那就完全是不同的世界了,一下子從廣度躍進到深度上去。

可能我們中學教材上半頁紙的內容也就某個數學工作者研究一生了。這個時候需要的主要已經不是邏輯思維了,而是對於艱深數學知識的熟練應用,甚至你也有能力去創造出一種新方法,發明一種新工具,來對付一個更加艱深的問題。

曾經有作者去做自己文章的閱讀理解,結果反而都沒有考及格。出現這樣的情況不一定就說明出卷老師的水平不行,而是側重點已經不一樣了,既然是參加高考,那就必須要在站在考生的立場去解答。顯然這種心態的轉變對於已經研究十幾年的數學大師來說是比較艱難的。

所以,即使哪天真的發現了,在我們身邊出現這樣比較滑稽的事情,我們也不必嘲笑,歸根到底僅僅是因為測試的方向不同而已。。。


科學認識論


這是對數學家的蔑視。高考題對於他們而言太簡單了。但他們想拿高分很難。為什麼,不是因為他們不會,或者會不小心出錯,而是因為現在高考閱卷制度。比如本來用二次函數,圓錐曲線就解決的問題,他們可能用了微積分。本來線性規劃的題,他們直接用矩陣方程,用簡單數列就解決的他們可能用現代數論。另外,分佈給小分是什麼概念,思路正確,結果正確但中間有跳步,或沒有標清定理,扣分。我是老師,有一年高考,公認數學水平最高的那位同學高考148分,平時不如他的好幾個滿分,丟的那2分他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回事。哎,這就是現在的高考,快回到八股時代了。知道為什麼高考狀元都是女生嗎,因為女生一板一眼比較規範,所以高考很佔優勢。


格物致知120


高考題不是知識點範圍廣。而是在極少數的知識點內過分做文章,繞彎子,設障礙,甚至故意“不懷好意的”引導你犯錯。

這種做法當然有他的積極意義,也的確可以鍛鍊人的思維能力。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個度,物極必反!

教育的目的應該是教會學生、或者引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而不是過分糾結於細節和技巧。

有些題目,雖然中學知識可以解決,但是需要太多的技巧,而這些技巧甚至缺乏普遍適用性,比如一些陰影面積題、一些變態的輔助線,等你看到答案會恍然大悟於“為什麼我沒想到”,但是這種“大悟”對你解決下一個問題沒有任何幫助。因此,你要做的就是做更多的題,去掌握更多零零散散的“技巧”。天天拿這種題來訓練,說的好聽點可以鍛鍊學生的思維,說直白了就是為了考試而做。

本來有些題目,等到學習高級的知識,可以輕鬆解決,非要用現階段的知識+所謂技巧+180道彎彎,才可以解出來。

記得我大學的數學教授說過:有些初中的平面幾何題,我很多都不會做,很多輔助線我都想不到,但是我不會做初中數學題這件事,並不妨礙我是一個大學的數學教授!

再來討論一下數學教育的意義。除非你大學階段以及以後階段從事數學、或者依賴數學工具的研究和工作,否則對於其他人,數學的作用應該是培養你的邏輯和分析的思維能力,而非掌握太多技巧。因為對於其他多數人,培養數學思想才是第一目的,就算你最後把學的公式、技巧都還給老師,但是那種思想已經烙印在你的靈魂中。

俞敏洪有句話說的不錯:讀過一本書然後內容全忘記了,跟壓根沒讀過這本書,是有著天壤之別的。言下之意,你讀書的時候思考過,這就是你的收穫,這也更應該是你的收穫才對!


李尋歡1936


考不了滿分是很正常的。

我長期從事電力系統的教學工作深有體會。比如全面的理論問題我熟悉和了解,但是涉及到具體的任何一個工作我就不如一個長期從事這個工作的人知道的多。我能考上註冊電氣工程師,他們可能二十分也考不上。你說誰厲害?一個線路作業工,幹上一年能知道杆塔的檔距,孤垂值,你問一個教授可能有這個要求,但未必能準確說出數值來。

陳景潤等是做你十輩子做不出的題,而你費了好大勁做出來的,陳景潤只要想做真做,可以說不用做。懂了嗎

清華北大的學生做過的題比你見過的都多。同樣是水,有的在大海里,有的在江裡,有的在小溪裡。你別以為澆了一顆向日葵,就難為大海里的波濤。


用戶8952794527680


開玩笑吧!最簡單的驗證方法:沒有數學方面的天賦,能做數學家?而且還是世界級級別的大師?他們讀書的時候,一套數學學習方式肯定是下了很大功夫的。還有人認為:這兩位大師高考數學得不了滿分,你們還真是可愛啊!俗語說得好: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數學是一門嚴謹的科目,這兩位大師肯定是循序漸進,舉一反三,彙總對比的。對於高考數學的知識點和框架,甚至是結構肯定是一目瞭然,知根知底的。隨便看下高中數學書,用他們獨特的方法與書中的方法一對比,這道數學題目所有的變化他們都會了如指掌。無論你出題人如何如何,在大師級別面前就是小丑一個。他們兩個人做這些題目,滿分絕對沒有問題。大多數人都是幾種方法去解答,他們是觸類旁通各種各樣的方法去解答。而且嚴謹明瞭!對於他們專業水平有懷疑的人,建議去了解一下華羅庚老前輩提出的:統籌相對論!瞭解一下他們把數學的運用到了何種境界和高度!


深海狼群鄧尼茨


如果問你讓孔子去參加論語的考試,你覺得他會得多少分呢,本來就是人家創的,話語權在人家,看實物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晞文手工


這個,有難度。

因為高考需要專門訓練過熟練程度,知識點對他們來說不成問題,但是有時候總是會有一點瑕疵,滿分確實是很難的事情。

陳景潤的算功應該不錯,不過速算能力怎麼樣不知道,華老可以心算六階行列式,所以計算的速度和準確率應該不是問題,就是看運氣。

如果改成145以上,華老是肯定沒問題的,陳景潤不好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