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神經科學:感官愉悅密碼 揭祕大腦黑匣子裡運轉的真相

腦神經科學:感官愉悅密碼 揭秘大腦黑匣子裡運轉的真相

1、關於“短暫”的各種解釋

經歷了失戀痛苦的人,大部分都能走出來,重新面對人生。

當然經歷了升職加薪贏取白富美的巔峰人生,最終也會歸於平淡。

國外曾經做過這麼一個研究,他們選取了幾名因為車禍失去雙腿的人,和幾個中了六合彩的人,跟蹤調查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變化。

結果發現,不管是那些失去雙腿的人的痛苦感,還是那些中了六合彩的幸運人士的幸福感,在六個月以後都歸於了當地的平均水平。

我們人類的大腦中好像有一根橡皮筋,只要不崩壞,總歸會迴歸到原處。

不管是痛苦、幸福這種人生的大命題,還是生活中手指受傷後的疼痛感,享受美食獲得的快感,還是對於一個人或者事的喜歡,最後都會均值迴歸。

這些現象,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解釋。

經濟學家把這個叫做邊際效用遞減,心理學家把它叫做“適應”,佛家把它解釋為“無”,快樂是虛無的,因為終究會消失,痛苦也是虛無的,因為同樣也會像幻覺一樣消失

羅伯特·賴特的《為什麼說佛學是真的》那本書裡,從進化學給了我們一個特別殘酷的解釋,人類的目的就是繁衍和生存,為了繁衍就得讓你多去交配,所以給予你快感獎勵

但是快感獎勵不能長久,否則你沉浸於一次快感裡一輩子怎麼辦?所以快感必須是短暫的。

但是人類意識到快感是短暫的,又覺得沒意義不去繁衍怎麼辦?於是進化又殘忍了進化出了一個讓我們自動忽略“快感是短暫”的這個機制的機制。

快樂如此,痛苦也是如此,所以佛家說生活本來就沒什麼意義。

腦神經科學:感官愉悅密碼 揭秘大腦黑匣子裡運轉的真相

2、腦科學:黑匣子裡的真相

當然,如果單純從經濟學、心理學、進化學去理解,懂是能懂,但是總會缺少點什麼。

它們都是把人當做一個黑匣子,從外面推測人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從而總結出一些宏觀的規律,這些規律總是局部的,不完善的。

這時候,認識自我最終極的方式之一:腦神經科學來了。

不像黑匣子在外面通過輸入輸出來總結規律,腦神經科學是直接給人家解剖了,直接觀察人類的快樂和痛苦是怎麼運作的,又是怎麼歸於平淡的。

對於腦神經科學家來說,大腦和計算機一樣(計算機其實就是仿造大腦的運行機制而發明出來的,從馮諾依曼到現在,這個底層邏輯方法論從未變過。)做的就三件事:接受信息、分析信息、採取行動。

限制快樂和痛苦的,居然是發生在接受信息的這一步。

所謂接受信息,就是要把外界的諸如聲音、光、電、觸覺這些物理信號變成大腦能理解的訊號。這件事情是有一種轉導蛋白質負責的,它接受到信號以後,形成一個離子通道,帶電離子的運動形成信號,傳給大腦。

關鍵就在於,離子通過對於外界刺激的反應,並不是由強度大小決定的,而是由強度的“變化”所決定的

也就是說,哪怕外界刺激再強大,只要它一直存在,離子通道也會關閉,只有刺激強度發生變化,通道才會重新被刺激打開。

什麼意思呢?

也就是上面例子裡,痛苦和快樂的事情,只要一直存在,那麼大腦對於這些刺激的反應通過就會慢慢關閉,大腦就感受不到這些信息了。

你失去的雙腿,一開始非常痛苦,慢慢的大腦對這件事情不感興趣了,沒有雙腿這個信號已經無法對大腦產生刺激了,所以沒感覺了。

同樣的生活中,有時候你家裡剛剛吃了辣條,家裡一股辣條味,你自己是沒什麼感覺的,但是當你朋友來你家的時候,就會一臉嫌棄“怎麼這麼濃一股辣條味?”

因為對你來說,嗅覺這個辣條刺激,長時間後大腦信號通過關閉,收不到了,但是你朋友剛接受,必然刺激強烈。

不僅僅嗅覺,還有觸覺,比如游泳的時候,剛下水滿冷的,過一會你就適應了。還有聽覺:家裡冰箱嗡嗡嗡的聲音,過一會你就習慣了。

視覺也一樣,你在太陽光下呆一會,突然進入暗的地方會一片黑暗,過一會才會慢慢適應過來。

這就是經濟學家的邊際效益遞減,心理學家的適應的腦科學的底層邏輯。

腦神經科學:感官愉悅密碼 揭秘大腦黑匣子裡運轉的真相

3、知道真相後我們能怎麼辦?

那麼,知道了這些底層邏輯,對我們來說有什麼用呢?

首先,肯定是對於一些生活中的現象有了更加客觀的理解,對於同理心的發展當然更進了一步。

另一個方面,還是回到我們人生的兩個終極命題來:快樂和痛苦。

對於痛苦,我們會更加坦然的去接納,因為你知道只要你大腦裡瞬間的刺激不是很猛(一下子外界信號太猛容易讓大腦宕機,很多神經疾病,甚至很多心裡障礙都和太過強烈的刺激有關。)痛苦都會過去,只要你交給時間。

對於快樂,我們就可以去利用這個大腦的底層機制了。

既然離子通道只有在變化的時候開啟,那麼我們就去調整快樂的信號,讓離子通道更多的開啟呀。

這樣我們不就可以讓自己更加快樂,更加幸福了嘛?

所以由此特質,我們可以理出兩種感受快樂的方法:

一、追求多樣性,新奇的、不一樣的刺激會讓我們快樂。

二、追求間隔性,間隔一段時間,哪怕以前經歷過的刺激,我們還是會感到快樂

新奇的,不一樣的刺激,和我們之前經常討論的遊戲思維,是不是特別像?很多遊戲設計師就是通過不管給予我們大腦新鮮的刺激,從而讓離子通道不斷打開,從而信號進入——多巴胺分泌——快樂循環開始。

你不斷的刷朋友圈也是,不斷的刷微博也是,不管的換另一半也是,換工作也是,刷抖音也是。你會發現工業化時代,新鮮刺激的密度已經如此之高了。

高到人們已經開始討論,這種快樂是否已經開始反過來奴役我們。

於是,我們開始思考,是否第二種:間隔的快樂,會更加的值得珍惜,更加的有意義

畢竟,古時候我們就有剋制的享受是一種自由的快樂,就有小別勝新婚等等各種快樂的表達方式。

再好吃的東西,一次吃太多就毀掉這個好吃了,好玩的遊戲你一下子玩到膩,你也毀掉了它應有的快樂。

這時候反而適可而止,變成了長期享受的前提,畢竟很多新鮮感都是我們被吸引的,而間隔和剋制帶來的,是你主動出擊的控制感。

當然,第一種方法也有高級版本,那就是追求比較“深”的東西,在同一個方向上不斷去探索,去發現新的東西,這也是一種“主動”。

比如很多人會定一個遠大的目標,然後沒進一步就會有新一步的刺激和快樂,最後越走越遠。

從這個角度來說,那些擁有使命感的人,對於越工作越快樂的迷戀,就不是不能理解了。

所以,快樂就是淺的東西間隔用,深的東西自帶新鮮感

腦神經科學:感官愉悅密碼 揭秘大腦黑匣子裡運轉的真相

(喜歡哲學、心理學、醫學、美學、IT、職場、營銷、旅遊、文化的朋友,可關注 大漠還魂草 。持續輸出優質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