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厚老實可以得天下嗎?劉備根本就是暗黑者兼行伍用兵的高手

有關劉備的翻案文章近幾年隨著曹孟德的歷史評價丕變,在華文世界中相當流行,但在歷史學家開始還原他真實面貌的同時,過去大家誤會多年的"忠厚、老實、大義、仁德"等形象卻隨著影視劇,反而比過去更深入人心、更廣為人知,這讓現代的"大耳公"形象變成了兩極化,這是相當有趣的現象。

忠厚老實可以得天下嗎?劉備根本就是暗黑者兼行伍用兵的高手

在開始進入正題前必須先說明一個觀念,任何一個在歷史上留名的領導者,他絕對不可能只憑著所謂的"正義"和"仁義道德"、"親民、愛民"等形象就可以大行其道,成為優秀的君主,特別是在成王敗寇特別明顯的亂世時代,向來只有梟雄出頭的份,不可能有完全的"正人君子",最後卻能與眾人一爭天下,甚至笑到最後。那些仁義和老實忠厚的形象,都是包裝精美的陰謀韜略罷了,打仗還讓敵軍先過河的仁義之師宋襄公,是不可能獲得戰國亂世的勝利的。《三國演義》中為了宣揚劉備的正統地位,用了非常大的篇幅去美化他和蜀國的眾將,相信大家一定對那樣的形象非常熟悉,不就是正統、正派,實力雖然最弱但是最有骨氣也最為人民著想的仁德之君,以仁治世,卻老是敗在以力服人的曹操手下嘛。這是哪門子的歌功頌德方式?劉備若是地下有知,他應該會笑倒在曹操的懷裡吧!

忠厚老實可以得天下嗎?劉備根本就是暗黑者兼行伍用兵的高手

正史上的劉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在演義中曹操與他煮酒論英雄的故事確有其事: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演義中寫到劉備聽到此言把筷子都給嚇掉,因而假託受天雷大作之驚所致,含糊帶過,其實這是出自於《華陽國志》

於時正當雷震,備因謂操曰:"聖人云'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

《三國志》和《華陽國志》都未對曹操之後的反應多所著墨,反倒是《三國演義》很多嘴的寫下"將聞言失筋緣故,輕輕掩飾過了,操遂不疑玄德。"這反倒是貽笑大方的推論。曹操連劉備是條潛龍,絕非是尋常歸順的朝臣都可以看穿,又豈會看不穿他是被哪件事情給嚇掉筷子?這是以狹隘之智去揣度古人大智的最佳負面教材,戒之、慎之。

忠厚老實可以得天下嗎?劉備根本就是暗黑者兼行伍用兵的高手

先說曹操所言"英雄"的定義是什麼?當然是"胸懷大志",具備想要"匡復亂世"企圖的當世之傑。先不論你對曹操有怎樣的偏見,就正史上的作為看來,他就是沒有篡漢,而且性格相當多變曲折的曹操,你永遠無法透過史書上寥寥數筆的記載去參透他。但可以確定的是他最先確實是有想要"終結亂世"」的企圖的,甚至最初,他還算是對漢室最忠心的諸侯。但最後在漢室腐儒和迂臣多次想要暗殺他、將他除之而後快的事件發生過後,他對漢室的態度才開始慢慢的轉變。曹操和劉備在"煮酒論英雄"的當下,曹孟德的忠心還沒被打擊,但是等到數個月後爆發第一次的"疑似暗殺曹操事件"後,他開始對這個漢室心存疑慮,並正式展開他內心的黑化,但此時他所講的"英雄"絕對是指有"終結亂世"大志的人,像袁紹那種只想割據一方當個土霸王的諸侯,對曹操而言那根本不是"胸懷大志"的英雄應所為的事。只不過,曹操以為被程昱評論為"

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的大耳公是和他同一等級的英雄,他可能只看對了一半,因為劉備確實是想要"終結亂世",只不過他終結的方式是想要讓他自己來成為真正的"漢室"。

忠厚老實可以得天下嗎?劉備根本就是暗黑者兼行伍用兵的高手

那麼,正史中的劉備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

這一段是先說明劉備的身世,他確實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接著有一段記載說明了劉備的性格。

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餘,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叔父子敬謂曰:"汝勿妄語,滅吾門也!"

劉備是單親家庭,從小和母親以販賣草鞋和織蓆為生,他們家的東南角有一棵五丈高的桑樹,遠遠的看就像是一個小車蓋罩住他們家,只要經過的人都會覺得這棵樹不平凡,也有人會說這戶人家以後必出貴人。而劉備小的時候和同宗的玩伴在底下玩耍時,還會開玩笑的說:"我以後必定要乘坐有像這樣羽蓋當頂的馬車出入。"(意為帝王之車),而他的叔父聽到後常會緊張的告訴他:"你千萬別亂講話,這是會滿門抄斬的!"

忠厚老實可以得天下嗎?劉備根本就是暗黑者兼行伍用兵的高手

這段記載在正史中的故事很有趣,《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祖籍是蜀國人,修史時是晉朝,整本書裡面他雖然儘量公允但寫作角度還是會比較偏魏國(畢竟以時人的角度看,魏國才是正統),但是在蜀書的開頭他就用這種有點傳奇式的寫法來撰寫劉備的傳記,甚至是劉備童年所言的話語,都和當年漢朝開國帝王劉邦在見到秦始皇車駕所言:"大丈夫當如是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事實上劉備的個性和他這位遠祖真的非常的相像,兩人都善於收買人心、廣納豪傑,出招不按牌理,而且非常能屈能伸,並不在意個人榮辱,所以他們可以在眾多歷史事件中甘為小人,屈就人下,忍耐而等待機會再起,但若有一朝你被他們逮住機會,他們都會狠狠地咬你一口,絕不會放過你。

忠厚老實可以得天下嗎?劉備根本就是暗黑者兼行伍用兵的高手

例子有很多,就像是劉備在徐州時利用呂布來當他的看門大將(守著曹操和袁術),等到天下名將呂布為曹操所敗後,他評估自己絕非曹操的對手,於是決定出賣呂布到底,乾脆建議曹操把呂布這個反覆的三姓家奴給滅掉,一來讓自己的地位更穩固,二來呂布對他已無利用價值,三來他還想爭天下,要是讓曹操真得了呂布襄助,他劉備還能有戲唱嗎?(呂布死前曾和曹操建議:"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以歷史上的個性看起來,劉備像是一個黑道的老大,他從不走正規的路線和你競爭,都是"來暗的"、"體制外"的方式來取勝,而曹操反倒像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企業主,他永遠只計劃著如何獲得最大利益,但他絕不容許自己發生閃失和失敗,並且要求自己的公司必須在各方面都領先對手一大步。

忠厚老實可以得天下嗎?劉備根本就是暗黑者兼行伍用兵的高手

真實歷史上的劉備面貌相當多,今天這篇文章大概一次講不完,謹先以一個部分去切入,其餘留待其他回再來分享。你可能不曉得,在劉備獲得後期的荊州群儒和益州群臣之前,他幾乎是自己手下最有戰略思想和最會打仗的一員大將,關羽和張飛(甚至趙雲)空有勇武,但他們都遠遠不及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那種可以自己規畫戰略、獨力作戰的將領,最多是好的將,而不是好帥。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多必須親力親為,甚至在用兵的謀略和韜略上都必須自己來,而他最出色也最成功的一場指揮戰役,就是你我都很熟悉的,《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出山之作:"火燒博望坡"。

忠厚老實可以得天下嗎?劉備根本就是暗黑者兼行伍用兵的高手

這段故事發生在劉備客居荊州,劉表令他駐紮在新野,而曹操在終結北方的袁家之後,決意揮師向南,因此派出大將夏侯惇、于禁等人駐軍在新野的博望附近觀望,準備隨時起兵伐荊,而劉表也疑心劉備有貳心,荊州許多豪傑在劉備這個江湖氣極重的老大來到後多歸順於他,因此特命他前往博望與"漢"軍一會。演義中為了突顯諸葛亮是不世出的謀略天才,因此特地張冠李戴把這場劉備軍難得的勝利歸功於諸葛亮武侯的出山,其實這真的是抹煞了劉皇叔這漂亮的一仗,且看《三國志》中是如何述說這段事蹟的:

表疑其心,陰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忠厚老實可以得天下嗎?劉備根本就是暗黑者兼行伍用兵的高手

這樣優秀的用兵技巧和計謀在史書上完全是出自於劉備之筆,同時劉表也並非是你想象中那昏饋老實、只愛妾夫人的荊州長者,這位"荊州八俊"之一能在亂世中生存自有他的道理在,他老早就看穿劉備之志絕非常人,因此運用借刀殺人之計讓他去和"官軍"正面衝突,而劉備卻在此展現他難得的軍事能力。本來,他在中原每次被打得大敗都是遇到一些不世出的軍事天才,像是數次被親征的曹操所敗,或是曹家一門將領中,最能獨當一面作戰的曹仁所敗。偏偏這次的對手是隻能擔任武將,而非帥才的夏侯惇,這情況就像是關羽引兵去和曹操對戰一般,兩人的軍事策略高度相差太多,豈有不敗之理?而劉備在這場戰役中伏兵、火計和佯敗之策都運用上了,不得不說他確實是很有軍事天分的,而他這樣的才情也在後來的奪益州、攻漢中和夷陵之戰獲得發揮,而這幾場對蜀國而言最重要的戰役,諸葛亮都沒有參與,反倒是蜀國最倚重的幾位戰術規劃家,如龐統、法正都是隨侍其中的一員,唯一是劉備自己規劃所打的大戰役,就是先盛後衰的夷陵之戰。

忠厚老實可以得天下嗎?劉備根本就是暗黑者兼行伍用兵的高手

大家心裡所想的諸葛亮都是用兵如神的軍師型角色,其實在歷史上,他的用兵技巧可能遠遠不如劉備,更別提和其他策士級的謀臣相比,《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對諸葛武侯的評論為:

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這一段話可能會讓很多軍師之神的粉絲崩潰,諸葛亮連年興兵北伐卻始終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於戰場上的機變應對、為將的軍事韜略,都不是他這個人的強項所致!因此在下一直認為,諸葛亮是一個很棒的行政總管、總理級別的人物,但他打仗絕對不像演義所描寫得那麼出神入化,更不會時常上演用兵如神的"軍師奇策",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當劉備在世時,要打重要戰役時,沒有一場戰爭是讓諸葛亮擔任主要的軍隊策士,來為戰爭出謀畫策的,因為劉備自己,就是行伍用兵的高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