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臍裡的“泥”,到底要不要洗?看完心中有數

看著自己的肚臍時,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困惑:肚臍到底來自何處?通向何方?它能摳能洗嗎?

肚臍,可以說是我們身上一個神奇的存在,爸爸媽媽說摳肚臍會拉肚子,爺爺奶奶說肚臍直接連著腸子......

是否真的如此呢?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好好說說肚臍的那些秘密。

肚臍,一個神奇的穴位!

肚臍裡的“泥”,到底要不要洗?看完心中有數

肚臍,是我們與母體連接的地方,但事實上它並不簡單。

肚臍,在中醫裡也叫“神闕穴”,堪稱一個神奇的穴位,因為人體共有361個穴位,只有它既能看得見,又摸得著。

神闕穴更是五臟六腑之本,任、衝二脈巡行之地,是人體的先天與後天互通的部位,所以歷來被視作養生要穴。

下面小編教你幾招“養生點穴手”,對我們的肚臍略施小計,溫脾暖胃、健胃疏肝都輕鬆實現了。

灸一灸,溫脾暖胃好處多

艾灸肚臍可以起到振奮體內陽氣、溫通經絡的作用,經常艾灸肚臍可暖胃健脾,健康長壽。

中脘穴:健胃化溼

肚臍裡的“泥”,到底要不要洗?看完心中有數

用艾條灸中脘穴10~15分鐘,或用艾罐灸20~30分鐘。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的寬度。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溼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灸療可改善胃疾。

神闕穴:健脾補腎,散寒止痛

肚臍裡的“泥”,到底要不要洗?看完心中有數

★ 隔鹽灸

把純淨乾燥的食鹽敷於臍部(神闕穴),使其與臍平,上置艾炷,施灸三次,此法為隔鹽灸。

隔鹽灸可健脾補腎,現在正值倒春寒階段,效尤佳。

★ 艾懸灸

將燃燒的艾條直接懸在肚臍(神闕穴)正上方1釐米左右,進行施灸,以有溫熱感為宜。每次灸半小時左右,每天進行1次,連灸10次為一療程。

此法可有效防治因體質虛弱而出現的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

★ 隔姜灸

取約2釐米厚生薑一塊,置於神闕穴,再將艾炷置薑片上,點燃施灸。艾炷燃盡後,再放置艾炷反覆施灸,一般至局部皮膚潮紅為止。

此法稱為隔姜灸,能增強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按一按,健胃疏肝好輕鬆

肚臍上的對應穴點,既能夠反應各個臟腑功能的異常,又可用於調理臟腑功能。推薦3個防病揉腹方法,功效各不同。

揉臍腹:緩解便秘

肚臍裡的“泥”,到底要不要洗?看完心中有數


“揉法”是用指腹或手掌,緊貼身體某一部位做回動按摩。“

動作:兩掌相疊,以肚臍為中心,做順時針按揉。速度柔緩,用力均勻。

功效:增加腹腔壓力,刺激直腸神經,促進糞便排出,減輕便秘。

推少腹:疏肝理氣

肚臍裡的“泥”,到底要不要洗?看完心中有數


“推法”是用指腹或手掌,在身體一定部位沿一定方向往返推移的按摩手法。

動作:推少腹時,兩掌從兩肋乳根處開始,從上到下推向小腹,掌根用力。

功效:兩脅是肝氣容易鬱結的地方,經常推摩少腹可疏肝理氣,解決情緒問題導致的消化不良。

摩脘腹:健胃消食、疏肝養胃

肚臍裡的“泥”,到底要不要洗?看完心中有數


“摩法”是用指腹或手掌,在身體一定部位做環形移動的按摩手法。

動作:摩脘腹時,兩掌相疊從胸口開始,向小腹摩運。然後兩掌分開,沿腹股溝向兩側摩運,再沿兩肋向上,經乳根到達胸口。反覆幾十次。按摩時,正好可以刺激到中脘穴。

功效:中脘穴有健胃消食、疏肝養胃的作用,胃不好的人可常按。

肚臍泥,要不要洗 ?

肚臍,由於結構獨特,很容易藏汙納垢,形成所謂的“臍泥”。一個小小肚臍眼,儼然就是一個細菌窩。那是不是“洗洗更健康”呢?

且慢——臍泥,可不是你想洗就能洗的!

1、肚臍,能不洗就不洗

肚臍眼雖則細菌繁多,但要論規模,人體腸道內寄生著10萬億個細菌,卻照樣相安無事,所以,關鍵是它會不會致病。

事實上,肚臍內藏的細菌大部分是非致病菌,一般情況下,並不會興風作浪,引起疾病。所以,也沒必要刻意去清洗“臍泥”。

2、什麼情況下要洗肚臍?

下面幾種情況才需清洗肚臍:

  • 臍泥太多;
  • 肚臍眼有異味;
  • 肚臍有特殊分泌物或進入異物。

3、洗臍兩招式

★ 方法一

在洗澡前用一點食用油(或嬰兒油)塗抹在肚臍裡,待汙垢潤溼後,再用棉棒輕輕擦拭,完事後沖洗乾淨。

★ 方法二

洗澡時用溫水沖洗一會兒,再用棉籤蘸點沐浴乳(或肥皂),輕輕擦拭肚臍眼,然後用溫水沖走汙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