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區過年敲鑼鼓迎老爺的習俗由來是什麼?

羊駝是駝羊


潮汕地區過年敲鑼鼓迎老爺的習俗由來是什麼?

承載著幸福圓滿的全國人民以及世界華人的傳統民俗節日一一春節己逐漸離我們而去,人們懷著春節的美好祝願和對來年的幸福期昐又走上了各自的崗位。達此之際,而居南海之濱的汕尾海陸,潮汕一帶的民眾正在以比迎春節更大的的熱情和更隆重的儀式正在籌辦或己開始了各項"迎老爺",迎"王爺"或迎"三山國王",等大型"遊神"活動。汕尾,海陸豐潮汕一帶除要祭拜和全國各地相同的"關帝君","月娘","觀音"等等之外,還有獨特的就是祭拜"護海女神"林默娘也稱"媽姐","天后聖母"。5一而"老爺","王爺公"即"三山國王"則是海陸,潮汕,等地區的人們心中有著至高的地位。每年正月,各地都要舉行"三山國王"的"迎神""遊神"的盛大活動,實行全民祭拜,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合境平安。從年初十起到二月這段時間,各地都在籌備和舉行了大型的祭拜活動,如:澄海鹽灶鄉遊神:潮陽雙忠,潮州樟林營,潮州臥石鄉……等各處都分別舉行"遊紳話動。

而海豐青坑於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九也都有舉行此活動,稱"赤坑遊神節"。今年的"遊神"話動已開始準備就緒,只待十九日早早開始。

按每年習俗,將神廟中三位王爺神象抬出,用三頂神轎,放入神象,另有文武判官神象,全部由早安排好的轎伕抬了遊鄉。人員眾多,隊伍龐大,由馬頭鑼和禮炮車開道,而後是"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合境平安"大橫篇,高燈綵旗,大纛旂隊,彩標隊,花燈隊,學生禮樂操鼓隊,布馬隊,花藍隊 ,海豐大鑼鼓隊,八音班,塗地戲班,秧歌舞隊,童獅隊,金猴獻舞,八仙戲班,舞獅班三,四隊,舞龍的三,四隊,全部都邊走邊表演,然後是三頂神轎和文武判官的神象,守護隊,潮州鑼鼓班,一路燃放鞭炮,禮炮,穿街走巷,隊伍足有幾里長,群眾圍觀,萬戶空巷,附近各鄉都爭先一睹其熱鬧景觀,遊神完畢才將三位王爺送回國王宮座而由民眾自由祭拜,青坑王爺宮的廟名為"青谿祖廟"是被當為附近大小十多鄉的先祖奉祀。到二月廿五日又是"王爺誕辰",到時又有各鄉到祖廟演戲一連一個多月,各鄉各戶大辦牲儀實行祭拜,年年如是。

對"三山國王"的崇拜的習俗究竟為何如而來?據傳"三山國王"是發源於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周圍有巾,明,獨三座大山,因其風景秀麗,鍾靈毓秀,合稱為玉峰。相傳於隋朝之時,有一年在河婆鎮巾山白雲岩一巨大石室中突然出現一白麵,一紅面和一黑麵的三位大漢,自稱為異姓兄弟,受天命分別鎮守巾,明,獨三山,因此地為古潮州,惠州,梅州交界之處,地域以石為界,時人稱"玉峰山界石神"。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刺潮時所撰寫之(祭界石神文)便指這裡。因傳說其神恩顯赫,常為民眾救苦解難"水旱疾疫,有禱必應",為當地民眾所擁戴,而為其立"三山神"廟,以供百姓膜拜,至於三山神的傳說頗多。至唐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韓愈被貶潮州任刺使時連月淫雨霏霏,農作物受浸,澇災嚴重。韓愈親率官民求拜於"三山神"。果然靈驗,日出放晴。韓愈遂擇吉日良時,備下全豬全羊厚禮祭奠,並寫下(界石碑文)

名篇。

據明代時(明貺廟記)記載,宋太宗趙匡義征討太原叛軍,當兩軍對壘,戰事吃緊關頭,突然出現身披金甲的三位神將,弛馬揮戈衝鋒埯殺,王師遂大勝,班師凱旋之時,忽見雲中出現"潮州三山神也"六字,太宗皇帝回京後即頒下聖旨,敕封"三山神"為"三山國王",老大名連傑為"助政明肅寧國王";老二名趙軒為"清化威德報國王";老三名喬俊為"惠威宏應豐國王",並敕令工部和禮部"廣造廟宇,歲時合祭"。

於是"三山國王"威極人間神壇,由於三山國王文化的核心靈魂為"護國庇民","助唐興宋","忠君愛國",所以"國王宮"在嶺南地區分佈之廣,超乎想象,除梅卅,惠卅,潮汕,東莞,佛山,中山,江西,廣西,福建之外,遠至臺灣,新加坡,琉俅,東南亞,歐美,都有其廟宇,其中僅海陸豐一帶4000多個自然村於文革前有大小近幾千座"國王宮"廟宇,文革時大多被拆,後有部份修復重建。而青坑的"王爺宮"原建清嘉靖年間,於20多年前重修擴建。

而臺灣地區僅登記在冊並獲官方承認的便有510多座,信眾8O0多萬人。

對於潮汕海陸豐民眾對"三山國王"的狂熱膜拜,除了有傳說的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護國庇民"

,"助唐興宋","扶宋抗元"的核心文化。潮汕人主體是宋人,它保留著大量的古中原的精華和遺傳,保留著他們對漢人身份的認同。潮汕海陸人的先民都是由華夏民族,中原漢人幾次大戰亂而發生的四次大南遷所形成,而最後一次是宋朝末年,為扺抗元兵,在崖山一戰之前潮汕海豐人民就是與宋軍將士一起為保衛國家和入侵的元兵實行了殊死的戰鬥,在潮陽區小北麓一戰極為慘烈,宋軍將領與民眾死傷無數,宋軍退往海豐麗山一帶, 由文天祥部掩護陸秀夫揹著宋少帝昺從海豐後門海落船逃往崖山,而文天祥在海豐五坡嶺被元兵所捕,後被殺。因此在潮陽小北麓,仙坡鄉一饒平高塘,海豐麗江,五坡嶺等等地方都是古戰場,到處都是戰死的將士和斷劍殘刀,事後當地周圍民眾和散落逃亡的宋隨軍家屬民眾(估計也有好幾萬人)打掃戰場,將宋軍將領和士兵的屍骨合葬成塚,四時祭拜,以記念殉國戰士和亡宋之痛,開始為避元朝耳目,都模糊化成"XX神","老爺","王爺","三山神",直到元朝滅亡,明太祖朱元璋才追封死難將領為"大將軍","大元帥","三山國王"並封國王廟為"明貺",文天祥衣冠塚為"宋大元帥"。至此,潮汕,海陸的"老爺"特多,以至全民膜拜,四時供奉,但這些"老爺","王爺"的共同點都是"護國庇民","助唐興宋"為核心。現錄得"青谿祖廟"門前石壁詩一首為證:(注:20年前重建時,本人曾參與尋根調查,該詩為本人所撰。雕石為牆。)

雕樑琢石起騰龍,

地有鍾靈即玉峰。

萬古青山環拱衛,

千年谿水永朝宗。

庇民護國三英傑,

助宋興唐兩詔封。

地義天恩為社稷,

揚清激濁化民風。一











滄海一聲笑0541


這話說來就長了,這和漢人身份認同有關。華夏民族從北向南的大規模南遷第一次是商朝末年吳越先祖,笫二次是戰國末年,第三次是兩晉南北朝,笫四次是宋末。潮汕人是漢族河洛分支,可能是西晉滅亡時衣冠南渡的一部分在東晉南北朝受排擠而遷往福建,在福建休養生息形成獨特的漁家文化,在宋末因抵抗元軍異族而南下潮汕此後越來越封閉種群對同為漢人的客家人也不認同。潮汕地區是宋末抗元的根據地之一,因而紀念殉國將士的傳統流傳下來,但因統治者的壓制和滿清入關,而把紀念人物模糊化為“文天祥”“大老爺”,因長期偏離正統與世隔絕而形成獨特的潮汕文化。。。


閻王有旨生死無常


老爺其實就是古代的民族英雄,王公是先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