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都有哪些習俗?

伍味兒


我是北方人我們這裡是23小年,也是祭灶日。

這天晚上全家人都要在家等著祭灶,祭完才能外出,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吃喝不愁。

祭灶神要換上新的灶王爺,擺好貢品,一般都有米,麵食(我們這是花饃),水果,芝麻糖這些。長輩要燒香磕頭。祭完小孩就分著吃吃麻糖。

中國人過節過年上香拜神不能說是封建迷信只能說是心底的一份傳承,可能到七零八零後年輕人不會做這些了,但我們心裡對過節對傳統的認可還是不變的。






仁者見之為仁


根據題主問題,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臘月二十四呢?有什麼習俗?其實並不是只分南方和北方。下面我根據我所知來回答:

一.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臘月二十四?

首先我屬於南方人,定位廣西玉林,自我出生到2015年之前,所有的認知和事實裡,一直小年過的都是臘月二十三,俗稱廿三小年夜。

但小年除了臘月二十三南方就沒有小年過臘月二十四的嗎?在2016年,有幸和一個桂林的美女成為同事,從她口中得知,我們口中的小年,在她們所在地一直都是臘月二十四。當時真的很驚訝,因為我從來沒聽說過小年過臘月二十四的。

所以說,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臘月二十四,不僅分南北方,還分各個地區呢。

二.小年夜有什麼習俗:

1、祭灶王:

在我們當地,傳說小年這一天灶王神會上天去向玉帝報道這一年這家人的好壞,所以人們會準備好瓜果糖餅等好好的祭灶王,希望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可以多說好話,在來年的時候能生活安穩,幸福安康。


2.大掃除:

俗稱:掃年,據說這一天要做大掃除,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寓意是把家裡的汙垢,晦氣和所有不快都一併掃除,祈求來年的身體安康。

3.理髮,洗澡:

這一天,不管男女都要洗澡,不過我們南方的基本天天洗澡,這一習俗就沒顯得那麼有儀式感了。另外,男的一般在這天理髮。不管理發還是洗澡,都寓意從頭開始,乾乾淨淨迎接新的一年。



3.進年貨:

過了小年,距離除夕也就沒幾天了,所以人們都會在這一天把春節所需的年貨買齊。


三.結語:

不過隨著現在的生活越來越豐富,人們所有的儀式感已經基本淡化,另外,我只說了我家這一片的習俗,其他地方就不是很瞭解了。

你們所在地方小年夜又是哪天呢?又有什麼習俗呢?


by樵夫


在我們河南老家,小年毫無疑問一定是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的風俗與全國其他地方可能也是大同小異吧,我也來講講我們當地的風俗吧。

烙‘’火燒‘’。

這一天,媽媽都會早起,先把放了很長時間的‘’渣頭‘’放到碗裡,然後用溫水泡上。解釋下,這裡說的‘’渣頭‘’,是我們老家的土話音譯,至於到底譯成是‘’渣頭‘’還是‘’扎頭‘’抑或是其他,問媽媽,媽媽也不知道,我也搞不清楚哈。反正這個‘’渣頭‘’其實也就是發酵過的麵糰,由於放的時間久了,都乾裂了,聞起來有一股酸酸的味道。

待‘渣頭‘’泡好,媽媽開始和麵。一邊把麵粉、泡好的‘’渣頭‘’水加到和麵盆裡,一邊不#停的用手攪拌。慢慢的,盆子裡的麵糰約來越多,最後,麵糰佔據了整個和麵盆。說說這個和麵盆吧,它是那種釉子盆,盆裡有一層暗紅色的釉子,摸起來滑滑的,非常耐用。從我小時候記事起,就一直在用,也不知用了多少年,大抵有50年以上了吧。現在,在農村已很難再找到這種釉子盆。

待面和好以後,媽媽會用‘’鍋排‘’把盆子蓋上,放到床上,然後用被子蓋起來。條友們,你們知道為什麼要用被子蓋起來嗎?

中午過後,麵糰也差不多發酵好了,發好的麵糰,表面佈滿了大大小小的孔洞,聞起來有股酸酸甜甜的味道。媽媽趕緊切面、拍餅,包入肉餡或者芝麻餡;父親趕緊把鍋灶燒起來。於是炊煙裊裊,並伴隨著陣陣香味,籠罩了整個院落。我和姐姐們圍在灶臺,兩眼冒著興奮的光,聞著誘人的香味,饞涎欲滴。待燒餅出鍋,迫不及待,一口咬下去。肉餡的燒餅,滿嘴流油;芝麻餡的燒餅,滿口香甜。文字至此,腦海中似乎又回到了過去,聞到了火燒的味道。可惜,自從畢業上班開始,再也沒有在這一天吃到過媽媽做的火燒。



‘’祭灶‘’,就是祭祀灶王爺了。

這一天上午,媽媽都會打掃灶房。擦拭灶臺,清洗碗筷,清除灶房牆壁角落裡的灰塵。

待到傍晚十分,終於來到這一天最重要的時刻:祭灶。

擺上供果,灶糖,點上幾刀燒紙,跪在灶王爺神像面前,嘴中唸唸有詞。這個時刻,小孩子通常是不允許在場的,以免小孩子胡亂說話,開罪了灶王爺。



祭祀完畢,小孩子馬上拿起灶糖吃起來。灶糖很甜,但卻很黏。黏的手上,牙齒上到處都是。

認‘’乾爹,乾媽‘’

我們當地的風俗,在這一天,要為小孩子認‘’乾爹‘’‘’乾媽‘’,以便能夠讓孩子受到更多的保護,祈求孩子能夠平平安安,健康成長。

認‘’乾爹,乾媽‘’的儀式通常在午後進行。帶上一隻大紅公雞,帶著孩子,來到‘’乾爹乾媽‘’家。小孩子 跪拜磕頭,口稱‘’乾爹,乾媽‘’,禮成,變成為小孩子真正的‘乾爹,乾媽’。每逢過年過節,小孩子也要去看望‘’乾爹,乾媽‘’

這就是我們河南老家當地的風俗,是不是與你們的有些不一樣呢,大家都來聊聊吧。


正是江南好風光


新的一年新的開始,小年的到來,年的味道越來越濃了,離春節也就不遠,家家戶戶都開始忙活起來辦年貨,準備過個喜慶的好年了。不過小年到底是哪一天?有的地方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而有的地方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那麼,到底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還是臘月二十四?

小年到底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地區,小年具體日期並不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區為農曆臘月二十三,南方不少地方則是臘月二十四),甚至在一些日曆上,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都被標為“小年”。

此外,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

為啥南北的小年會相差一天

小年源於上古時期人們對火的崇拜,在殷商時期的“五祀”和西周的“七祀”中,“祀灶”都是重要內容。魏晉之後,作為“祀灶”對象的灶神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小年作為節日基本成型。

到了清朝,為了節省開支,皇帝會在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神的時候,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

自此開始便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區別。又由於清朝的中央政府在北京,所以北方人多選擇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而南方很多地方仍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

可以說,南北小年日子的不同,是受官氣的影響。

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

民以食為天,所以中國人將灶神視為一家之主,民間便有小年“祭灶神”的習俗。

不知道有沒幫助


0銀子說房0


這個問題好,我來回答。

小年,雖然叫小年,也是個大事兒,大江南北都很重視,相當與全國兩會前的預備會議,小年,意味著中國人最隆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已經拉來帷幕。

農曆,是中國的傳統曆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古代開始,上至達官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吃穿用度可能有差別,法典禮制可能有差異,但曆法,是千年不變,大家都是共同的農曆。

曆法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節日,小年開始拜灶王爺,就進入了過大年的熱身階段,向灶王爺彙報今年的年終總結,感謝灶王爺賜予的暖飽平安,同時對明年的光景提出請求。

南方的江、浙、滬、閔,一般都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北方基本都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說法很多,其中最受大眾認可的,應該還是“康熙說法”。

清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是個千古明君,一上任,就開始開始大規模的反腐敗,並大力提倡勤儉節約,堅決反對鋪張浪費,按照曆法規定,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是皇室祭祀的日子,皇室祭祀還是很隆重的,坤寧宮裝飾一新,康熙皇帝帶領皇室宗親、文武百官,開始了莊嚴而隆重的祭祀活動,就在這一天,勤政又勤儉的康熙帝,為了省錢,也為了給天下做個節約的表率,把本應該臘月二十四才拜的灶王爺,直接給拜了,還美其名曰,“先拜一天,意為更加尊重”,皇帝的進步言行,天下百姓爭先效仿,逐漸的,北方就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了。

為什麼南方沒改呢?因為,皇帝那時候親戚多,很多位高權重的親戚,都住在江浙滬閩一帶,天高皇帝遠,受的影響就比較小,他們甚至都沒感覺到,皇帝勤儉節約的思想和美德,就繼續了曆法的傳承,而他們的後代,也就沒改了。

總而言之,無論是二十三還是二十四,都是古老而神聖的傳承,在這一天,我們淨宅沐浴、焚香敬天,期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幸福安康。

在這裡祝願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繁榮昌盛、屹立萬年。







道桶


我的家在東北,這裡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

至於習俗那就是都醒的早,睡不好。

因為在小年臘月二十三這天,凌晨不到一點,就開始鞭炮聲接連不斷,有的是昨天的十二點沒過就開始放鞭炮,你剛睡著就被嚇醒,翻來覆去睡不著怎麼辦呢?也出去放鞭炮。

而且鞭炮聲特別沒有規律,一聲接著一聲你剛聽習慣,馬上就睡著了,炮聲斷了。“咦,怎麼停了?下一聲呢?”

你就等吧,下次響可能是十分鐘後、也可能半個小時後,等的剛又睡意只聽“砰砰砰”,又開始響了。

小年這天大多都吃餃子。早上起來老媽喊“吃餃子了”,即使你不愛吃也得吃啊,畢竟小年嗎,大家的心情都很好,跟著一起吃幾個吧。

到了中午,老媽又喊“吃飯了,吃餃子了”,我實在是沒忍住啊,就說“媽啊,我早上就沒吃飽”,要說母親是最疼愛自己的孩子的啊,關心的說道“那這次你就多吃點”,我此時的心情是崩潰的。

到了晚上了,“我晚上能不過嗎?”,顯然是不能的,吃餃子吧。

所以說小年給我的感覺很特別,特別的餓。





吐槽段子手一正浩


很多人會為小年是哪一天爭執。小年在北方為臘月二十三,然而在南方,小年是否也是臘月二十三?事實上南方的小年比北方晚一天為臘月二十四。那為什麼兩個地方的小年相隔一天呢?

小年即為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在我們國家小年意味著進去春節的開端。主要的習俗:祭灶和掃年。

掃年

掃年也稱為掃塵,實際上我們應該都知道每年過年前家裡都會做一次大掃除。南方人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掃年的習俗一直流傳下來,這寄託著寓意是辭舊迎新,迎接祥福的美好願望。

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民間流傳淵源的傳統習俗。過去的時候,差不多每家每戶的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稱這尊神為"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主要是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灶神是中國民間最富代表性,最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流行神,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最後春節將至,祝願大家闔家幸福,紅紅火火過大年!

 


情感諮詢師冷白


我是玉玲瓏格格,為大家介紹小年的風俗,那麼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都有哪些習俗呢?

傳說清朝的雍正帝每年臘月二十三會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別。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

因此在中國民間,小年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祭灶節,又稱為過小年,是一年裡最接近春節的一個節日,也是一年中農曆倒數第二的節日。

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祭灶節,又稱為過小年,是一年裡最接近春節的一個節日,也是一年中農曆倒數第二的節日。

2019年祭灶節:2019年1月28日 星期一

祭灶節歷史來源: 古人祭灶的日期,歷來說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國封建社會里,諸教並存,神靈之數高達萬千之多,民間習慣一概敬之。可能是為了簡化統一,易記易行的緣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稟報一次的說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並且把時間固定在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也就成了傳統的祭灶節日。

傳說:古代的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餬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 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囑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相處十分融洽。閒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心急如焚,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慷慨應允,囑他不要告訴別人。 見了兒子,老漢佯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一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回家裡。

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裡,老漢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此話被灶君聽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對玉帝講了這件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懲罰了光腳片,並收走了老漢的兒子。 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後,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祭灶節的習俗:

1、祭灶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

民謠有“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民間早就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就是說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據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糖(或蜜)融化,塗抹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曰為:上天言好事。

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此說法流傳的比較廣泛。

2、吃灶糖 祭灶神的貢品不需雞鴨魚肉,更不需牛羊三牲,只需祭上一些“糖瓜”,讓灶神嚐點兒甜頭,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幾句。

古語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灶糖是一種麥芽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

如今的現代人,更多的人用品嚐糖瓜,來度過小年節令。此外,餃子、火燒也是小年的特色節令食品。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麵。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3、掃塵 祭灶之後,人們便開始準備過年。

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春節前掃塵,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慣。 掃塵主要是將所有的房間徹底清掃一遍,主婦們通常先把屋裡的傢俱用被單等遮蓋起來,用頭巾或毛巾將頭包好,然後用掃帚將牆壁上下掃乾淨。掃完之後,擦洗桌椅、沖洗地面,用乾淨、整潔、亮堂來迎接新年的到來。

4、剪窗花 剪貼窗花也是小年較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剪窗花是舊時女子比賽心靈手巧的手工之一,每逢過年,巧手的女人就會揮舞著剪刀,在紅紙上作畫,那時候有功底的女子不需要畫圖樣,一般都是即興創作,隨意性很強。而現在的剪紙,也是美化生活的一種藝術品,還可以在剪紙中獲得樂趣。

5、寫春聯 寫春聯也是小年的民俗活動。

春聯是有講究的,它能驅鬼避邪,保家家戶戶平安無事。據說,春聯在兩千多年前的周代是桃符(桃梗),上面刻著咒語,每到新年就弄一副掛在大門兩旁。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6、理髮、趕亂婚 按照北方習俗,小年當天大人小孩都要沐浴理髮。

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正月裡不理髮的傳統習俗,以及想美美地過個新年的想法,讓市民們都養成了春節前理髮美髮的習慣。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我是玉玲瓏格格,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和習俗,大家瞭解的小年習俗都有哪些呢?


玉玲瓏格格


在我的老家,小年是二十三·

小學課本里的春節童謠寫道: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在我的家鄉也有這樣的順口溜,加上方言是這樣:二十三,炕鍋邊,二十四,掃房子……(二,三用河南方言發音才能念出押韻的感覺)

這裡面“炕鍋邊”,就是做火燒饃……

也就是說,除了二十三那一天,大家做到的事有所區別,二十四都是掃房子。






追風的王二


根據題主的意思,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臘月二十四,很確定的告訴,小年是臘月二十三。只是每個地方的風俗不一樣而已,這個要分南方和北方 。在我知道的,有些南方臘月二十三是不過小年的,真正春節除夕哪兩天才叫過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才是過大年。怎麼樣,長見識了吧!

來說一下,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習俗

1.祭灶王

在我們當地,傳說小年這一天灶王神會上天去向玉帝報道這一年這家人的好壞,所以人們會準備好瓜果糖餅等好好的祭灶王,希望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可以多說好話,在來年的時候能生活安穩,幸福安康。

2.大掃除

俗稱:掃年,在家裡這一天要大掃除,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得,就是把家裡所有的不快和晦氣掃地出門,寓意來年身體健康。

3.理髮,洗澡

在這一天,不僅是男女都要洗澡,不過在我們這裡,基本上天天都洗澡,這個習俗都基本淡忘了。不過理頭,還有得理他們,尤其是男生,都寓意以暫新的面貌去迎接新的一年。

4.買年貨

過了小年,沒有幾天就是春節了,都要在幾天內準備好年貨,迎接春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