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捻軍起義為何以失敗告終呢?

密探零零發


清末的捻軍起義,是一場局部的農民起義。

最早是在北方有零星的農民組織起來,主要在安徽,山東,河南等地,力量比較分散,主要都是被壓迫,生活不下去的農民組織在一起,反抗封建壓迫,尋求生活出路。

初期力量很分散,也沒有形成規模,咸豐到同治年間,開始力量融合,在北方形成了十幾支比較規模的力量,由捻黨轉化成反清起義軍。

張樂行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渦陽)召集各路捻軍首領會盟、會議推舉張樂行為盟主,稱“大漢明王”,宣佈信條,制定《行軍條例》,分設黃、白、紅、黑、藍五色旗,五色總旗各設總旗頭。

張樂行自領黃旗,兼黃旗總目

蘇天福領黑旗,黑旗總目

龔得樹領白旗,白旗總目

韓奇峰(老萬)領藍旗,藍旗總目

侯士偉領紅旗,紅旗總目

起義口號:救我殘黎,除奸誅暴,以減公憤

鬥爭初期,武器落後,戰鬥力量弱,未形成規模時清軍也不重視,所以在戰鬥中未被消滅,但是隨著圍剿的清軍力量加強,捻軍起義受阻。

1857年張樂行率軍南下與太平軍匯合,受太平天國領導。在淮河兩岸作戰,一度攻入湖北。

隨著天京陷落,太平軍和捻軍力量受到打擊,捻軍與太平軍重組,形成新捻軍,以復興太平天國為任務。後期戰鬥中,日趨衰落,最終於1868年被消滅。

捻軍的失敗,主要是兩方面原因。

一是農民起義的侷限性,沒有統一的政治綱領,雖然改編後形成建制,但是武器落後,軍隊力量弱。雖然後期依附於太平天國,但隨著太平天國的衰落,捻軍力量也被打擊殆盡。

二是軍事策略的失誤。鬥爭過程中主要以防禦為主,雖然也有主動出擊,但主要是遊擊作戰,戰鬥成果不顯著。在防禦中,力量逐步被蠶食,尤其在天京陷落以後,清軍得以騰出手來重點打擊,最終覆敗。

捻軍發展的初期,也有清政府重點針對的是太平天國起義,所以得以發展起來。


大神曹84


要說清末捻軍起義失敗,首先要了解一下什麼是捻軍。

在19世紀中葉(與太平天國運動同期),在淮北地區爆發了一場農民起義運動——捻軍起義。(捻,是從捻繩的意思而來的,就是合起幾股為一股,團結起來有力量的意思)。

“捻子”是一個比較神秘的團體,形成時間為19世紀初,多活動在淮北一帶,主要成員是農民,且對清政府統治抱有極大不滿。1851年(另有1852年)淮北地區遭遇大旱,農民生計成為了很大的問題,為了和清政府抗爭,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捻子,同時在淮河流域和黃河流域爆發了反清起義。1851年——1868年,在皖、豫、魯、蘇、鄂交界地區,形成十餘支相對獨立的隊伍,並逐步由分散、零星的鬥爭趨向聯合。

而捻軍起義失敗,個人總結為自身原因和外在原因兩部分。

自身原因:

1、軍事素養低

捻軍成員基本都是普通農民,因迫於生計而發動起義,並沒有經過正規的軍事訓練,戰鬥經驗若,戰鬥力比較弱;武器簡陋,和正規清軍部隊拼殺起來面臨武器劣勢;紀律鬆散,指揮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在與清軍作戰時,大部分皆為消極防禦作戰,只有少部分力量能正面抗擊清軍。

2、領導階層管理差

在與清軍作戰中,捻軍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作戰方式和戰術,給予清軍極大打擊,但捻軍領導階層只在乎眼前勝利,對未來捻軍的發展沒有一個合理且清晰的規劃,導致捻軍上層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統治集團。

3、戰略意識差

在長達18年的鬥爭中,捻軍一直缺乏一個穩定的大後方,一直處於流動作戰狀態(說不好聽就是流寇),奉行走到哪裡打到哪裡,並沒有鞏固既有的勝利成果,行動比較盲目。反觀同時期太平天國運動,從金田一路北上到南京後,依託南京建都,與清軍形成對峙。

外部原因:

1.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覆滅,捻軍孤掌難鳴;

2.相對於捻軍,清軍還是非常強大的(人力、財力、軍事各方面);

同樣捻軍起義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國和北方各地的人民起義,給清朝統治以沉重打擊。捻軍在長期抗清作戰中,形成一套獨特的流動戰法,常能克敵制勝。但捻軍領導者政治目光短淺,未能形成集中統一的領導和指揮,軍事上實行流寇主義,忽視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後期又將軍力分為兩支,作戰指導盲動,致被清軍各個擊破,全軍覆沒。為此後1911年的武昌起義提供的寶貴的經驗。






龍蝦zd


第一,捻軍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且缺乏統一領導,領導人沒有將各路捻軍集合起來,隊伍缺乏嚴格的組織紀律性。

第二,古云“得人心者得天下”,捻軍沒有群眾基礎。

第三清朝抵禦流寇的戰略方針行之有效:兵以逸待勞,限以河道,守以長牆,逐漸縮小包圍圈。

第四上下齊心。在圍剿過程中,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多次受到彈劾,清廷的做法時“記過效功”,並不進行實質性的處罰,而且多有嘉獎。這樣一來清朝上下一心,以逸待勞,捻軍自然就無隙可趁了。

第五帝國主義支持清政府。清政府才得以對內集中精力圍剿捻軍,甚至還可以藉助帝國主義的貸款和軍事技術。

綜上所術,捻軍沒有明確政治綱領和群眾基礎,在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的雙重打擊下,捻軍的失敗便成為了一種必然。





小熙為人人


如果單純地用農民階級的侷限性來回答,是片面的。

捻軍起義和太平天國起義作為同時期的農民起義,顯然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更具代表性。太平天國擁有根據地,建立較為完善的政治、土地、律法、軍事、科舉等制度,具備了一個國家應有的標誌。捻軍作為活躍在淮河流域的農民武裝實力,它沒有堅實的根據地和嚴密的組織機構,更像是一股流竄勢力。

捻軍分為前期捻軍和後期捻軍。前期捻軍(1851年—1863年)首領為張樂行,主要配合太平天國的行動,屬於軍事合作性質,但“聽封而不聽調”,對捻軍保持獨立的領導性。這一時期清朝集中優勢兵力:曾國潘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蒙古親王僧格林沁軍、左宗棠的楚軍等,對太平天國進行圍剿。捻軍這一時期屬於邊緣OB,各種壓力沒有那麼大。僧格林沁軍在進攻皖北的時候,張樂行被俘殺害,捻軍前期結束。

後期捻軍(1863年—1868年)領導主要有賴文光、張宗禹等,這一時期太平天國主體基本瓦解,賴文光,張宗禹整合殘餘太平軍,組成新捻軍。這一時期捻軍最大的戰績是殲滅親王僧格林沁並斬首。清廷震怒,集中地方武裝勢力進行反擊,這一時期主力淮軍和湘軍。而捻軍內部分裂為東捻軍和西捻軍。賴文光統領東捻軍;張宗禹、張琢進入陜西聯絡回民起義,為西捻軍。李鴻章和左宗棠實行“就地圍圈”的戰術,壓縮捻軍生存空間,各個擊破,最終鎮壓了捻軍起義。

綜上所述,捻軍起義失敗的原因有:1、雙方實力差距(包括名義,兵種,武器,供給等。捻軍能存活這麼長時間得益於太平天國吸引的清軍火力),2、沒有成熟的起義計劃(階級侷限導致,打完一槍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3、內部組織無序,統治散漫,4、清朝進行正確的圍剿戰術(曾國藩上奏朝廷說:打太平軍我在行,打捻軍老夫不行,得李鴻章上)。其實失敗最大的原因還是實力差距,在實力差距面前,階級、戰略、戰術都顯得雞肋。


大亂鬥


愚見:

現在階級層面看待這個問題,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捻軍的主體成分是下層貧民階層,但對待同樣處於底層卻有著政治眼光和財力物力的富農,沒有進行拉攏,反而實施了一視同仁的打擊。極大的侷限了發現根基。

二是在前期太平天國上風時期,沒有有效配合,反而採取聽封不聽調的態度,錯失發展良機;後期太平天國覆滅,自己一家獨大的時候,沒有韜光養晦,反而,活躍起來,吸引力清庭的注意力。

三是受制於階級層次,沒有明確的發展綱領,採取普通黃巢、李自成式的流動作戰,沒有穩固的根基,沒有穩定的補給,甚至沒有兵員補充。

四是沒有政治上的追求,只貪圖快意恩仇,既沒有國內改革派的支持,也沒有國外政權扶植,與其說是起義,不如說是暴動,一味的破壞,沒有給僅有的支持者希望。

比較亂,請斧正。


愛歷史的小鵬友


清朝末年的捻軍,最開始的時候是出現在,河南寶豐的一支土匪力量。他們忙時種地,閒時搶劫。

最後因為天災和全國大亂,捻軍迅速擴大。成為了一支反抗清朝的軍事力量。太平天國和孫中山都試圖招安捻軍。因為捻軍的土匪習氣,沒有什麼遠大的政治綱領和政治目的,所以他們都拒絕參加,太平天國運動和孫中山領導的中國近代革命。最後在流竄大半個中國之後,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


邵俊豪


因為出了曾國藩李鴻章之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