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清沒有像印度一樣完全淪為殖民地,而是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老兵東雷


中國和印度是兩種社會,中國不會像印度一樣被侵略者變成殖民地。

原因有兩點:


印度和中國的國情不同

對於侵略者來說,印度簡直是世界上最理想的殖民地。

為什麼呢?

因為在英國人之前,“印度”並不是一個國家概念,而是一個地理概念。在歷史上,印度從未統一過,南亞次大陸上從未有任何一個政權統一過印度,直到英國人的出現。

在英國人到來之前,“印度”和“五代十國”一樣,是若干個小國的幾個。什麼孟加拉、旁遮普、吉拉特,多的是各種各樣的小土邦,在印度的土地上犬牙交錯,互相沒有統屬關係,也不認為對方跟自己是一個國家。

從17世紀英國勢力進入印度開始,英國人用了超過兩百年,才統一了南亞次大陸(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將“印度”首次作為一個統一的概念帶到了歷史舞臺上。


而英國人的殖民政策也非常高明,英國人並非鯨吞,而是步步蠶食。而且,英國人也沒有一味依靠武力,而是通過拉攏印度的上層階級又打又拉。從整體上看,英國征服印度的過程中,沒有爆發什麼波瀾壯闊的戰爭,始終處於一個溫水煮青蛙的狀態,這和印度的分裂狀態是息息相關的。

而且印度人對英國人也並不反感,因為對於印度人來說,殖民者真是太多了。

印度在歷史上始終處於一個被動挨打的地位。從亞歷山大大帝開始,什麼雅利安人、莫臥兒人、大月氏人、塞人、波斯人、蒙古人等等等等,基本處於誰見誰打的狀態,對於中亞和西亞的勢力,要是沒打過幾次印度,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個亞洲強國。

而英國人相比於其他殖民者來說,已經算是文明多了,至少大規模屠殺比較少。而且英國人為了讓印度的資源外運,還下血本給印度建立了基本官僚體系和鐵路系統,所以很多印度人對英國人真的是感恩戴德。

而中國,跟印度是完全不同的。

從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中國人就接受了大一統的基本觀念,統一,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由於統一,讓中國擁有了統一的政府,無論這個政府有多麼孱弱,多麼腐敗,他終究有一個底線——維護自己的統治。

清政府哪怕再腐敗,如果列強要徹底推翻他,他也一定會和列強拼命的。

所以,當列強進入中國時,他們面對的不是一盤散沙的小土邦,而是一個統一的封建大帝國,這就意味著步步蠶食佔領中國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中國人遠比印度人更富有反抗精神。印度人受種姓制度控制,只要控制了印度的高種姓,就等於控制了印度。而中國人從來就富有反抗精神。從陳勝吳廣到太平天國、義和團,中國人對於強權和壓迫的反抗從未停歇。

尤其是義和團,義和團雖然戰鬥力很差,卻讓列強深深的看到了中國人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們知道了靠武力政府這個大國是不可能的,八國聯軍的首領,德國的瓦德西元帥就曾經跟各國公使說——“先生們,除了現在的中國政府之外,歐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能力統治這樣一個四萬萬人的國家”。

中國和印度的外部環境不同

中國之所以沒被征服,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這隻羊,面對的狼太多了。

還真別笑,殖民者太多,也是一種優勢。

英國人入侵印度時,世界上的殖民國家屈指可數,踏入印度的只有英國一個。英國人想怎麼搞就怎麼搞,沒有人阻攔,沒有人掣肘。

而鴉片戰爭之後,盯上中國這塊肥肉的國家太多,誰也不允許對方多吃一塊。

僅僅一個東北,就有俄羅斯、日本兩個大玩家,英國、法國兩個小玩家。日本想佔領遼東半島,還要被英、俄、法三國干涉,強行讓日本退出。

想要在中國身上割塊肉,需要其他幾個玩家的統一,而分贓不均是世界上所有的犯罪團伙都要面臨的問題。

李鴻章就是靠著八國聯軍內部的矛盾,才能讓《辛丑條約》只賠款不割地的,中國在列強的雞蛋上跳舞,才能一直堅持到二戰。如果當時中國身邊只有一個侵略者(比如日本)的話,恐怕中國很難挺過那場殖民大潮的。


小約翰


英國用了250年的時間才將印度吞併,1840年進入“大一統”的中國時,面對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欲殖民對象和新的國際環境。

(1)英國用了250年的時間,才徹底吞併“一盤散沙”的印度

英國在1600年代逐步入侵印度。經過兩個世紀的殖民,在1858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後,英國政府取消東印度公司,開始直接管理殖民地,印度莫臥兒王朝也正式結束。

在250年的歷史中,英國通過與部分土邦合作打倒另外一批的方式,逐漸控制印度。印度歷史統一時間較短,更多的只是文化統一,歷史共同記憶不多。

再加上,種姓制度的桎梏導致精英階層臣服國家也就臣服了。印度相對更容易佔領。

(2)中國則具有“儒家思想下的大一統思想”基礎,對於外敵有著天然地抗拒

與印度不同,中國則因為有儒家思想兩千年的統一流傳,使得民眾對清廷的認同感要比印度強得多。雖然,清朝也是少數民族政權,但自康熙中後期,清廷就繼承了中國封建統治者的傳統統治方式——漢人聚居地採用儒家、各少數民族採用原有宗教的思想統治。在乾隆朝開始就已經對清廷具備認同感。

義和團運動就是典型代表,還有如“捻軍”也僅是傳統的反官府起義。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受到眾多人的認同,但在曾國藩等人看來“民族是沒有儒家思想”重要的。

(3)中國人的反抗,各列強間難以達成統一意見,使得我國免於印度的悲劇

1840年進入中國之後,各列強相繼而入,英國已經沒有時間在殖民中國了。加上英俄法德美日等國令人眼花繚亂地權力合作與戰爭,其各方矛盾正可以成為我方利用。

美日兩國在當時都屬於新興帝國,其實力都還不行。例如美國主要實力放在拉美地區,日本更是在打贏了沙俄才真正成為只有區域地位的世界級列強。因此,在殖民問題上兩國都是以英國馬首是瞻。

中國的統治階層雖然以妥協投降苟安為主,但底層民間的反抗卻有思想領導者。還要說太平天國、義和團等,雖然他們的問題不少,但在反對外敵侵略上卻高度統一。由此,使西方侵略者認為:與其自身殖民倒不如清政府“以夷制夷”。

由此,英法等既得利益國家願意維持清廷的一定統治。特別是英國,在經濟上,獲得了最大的蛋糕因此不希望打破這種平衡。而“平衡”是英國維持“國際秩序主導權”的主要方法,而這使其與德國的關係越來越緊張。


坐古談今


印度就是一個地理名詞。從來不是一個國家(丘吉爾語)因為在西方國家裡。印度根本就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地區。而中國無論如何衰敗都是一個完整的國家。始終基本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沒有分裂。


晚清末年美國駐華公使芮恩紳在給美國國務院的年終報告裡說道:這個國家的領導者無疑是昏庸的,官員也是無知的。但是他們的人民卻擁有雄獅般的氣概。他們勤勞而質樸。聰慧而向上。一旦擁有了有力的領導一定會成為最強大的國家。顯然,雄獅般的中國人民不願意成為殖民地的奴隸。

再一點就是國土廣大的中國,根本無法被一個國家所佔據。幾個國家瓜分又得不償失(也有分贓不均的原因。)中國自古就是大一統王朝,向心力十分強大。意圖分割國家根本不現實。再就是西方國家通過戰爭就可以從滿清政府那裡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利益。比自己殖民利益更大。所以就放棄了殖民統治。



還有就是,滿清落後只是軍事和政治制度落後,但國家架構比西方國家還要完善,隨著時間的推進,滿清已經逐步‘’融入‘’國際社會。殖民化中國已經不現實。而通過不公平貿易,金融經濟卻可以更加合法性掠奪財富,這樣豈不美哉?也就是說,不殖民可以獲取更大的利益。殖民就失去了現實意義。

最關鍵在於,殖民統治地,首先就必須要徹底消滅這個國家文字與文化,因為文字與文化是這個國家的根基與文明基因,是民族自我認同和精神歸屬,西方國家要在文字和文化上消滅中國文明簡直就是痴心妄想。文化是中國免於被殖民的最大原因。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今天太陽挺大,晃的老梁暈暈乎乎,搞的俺心情也不錯。轉頭就刷到了題主的這個問題,老梁樂了。

印度,三哥啊,好久不見。接著就讓老梁想到了他那嘎達,慢悠悠橫穿十字路口的牛,飄著各色動植物屍體的恆河,一邊整一口美滋滋的恆河水,一邊用左手抓著咖喱往嘴巴里塞的人,還有那多如牛毛的宗教,超級讓人不安的治安……

啊,轉過頭來,老梁就想問一下題主,你是咋想的咱大清是上不了檯面,但也不至於和這麼一個玩意比吧。

好吧,既然你的問題已經出來了,老梁就勉為其難的回答你一下。

印度為什麼淪為殖民地

毫無疑問三哥就是個問題兒童,印度這大個蹲在南亞次大陸上,貌似現在是那嘎達最大的國家。但老梁要說的是,這哥們過去根本就不存在,印度這倆字代表的不是國家,而是一個地區的字號,咱說的再明確一點這倆字就是地理詞彙而已。

說道這裡,估計有些人要反駁了:“老梁你快別扯犢子了,人家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瞅見沒有裡面有個國字。大統一王朝有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你是裝看不見,還是眼睛咋的拉?”

印度文明,那全稱叫印度河文明,兩城市統治一百多個村子。這倆城市老大了,方圓五公里。很奇葩的是,這國家讓這兩城市輪流作為都城,也就是說這都城你做兩年,下一輪我來做兩年,很民主的。

至於您說的哪倆大統一王朝,事實上他僅僅統一的是北印度,而且這時間還不算長,所以說印度在過去的時候,僅僅是個地區的代名詞,沒毛病。

三哥將印度倆字變成一個國家,這完全依靠外來物種約翰牛英國佬。那將整個印度連接起來的鐵路,約翰牛修的,就那鐵路線都用到了現在。還有那政治體制約翰牛實在看不下去了,也是為了提高約翰牛自己對印度的管控,捂著臉幫著印度那幫子高種姓建立起來的。對,還有那放在全世界都相當完備的教育系統,約翰牛幫忙組建的。到了現在印度那幫子高種姓都拒絕說印度本土語言,人家扯著嗓子吼英語。

咱轉過頭來說說殖民的目的是為了啥?說穿了就是為了錢和資源。所以約翰牛為了這兩樣東西,通過殖民將一個散亂的印度給統一起來,方便管理,方便約翰牛更加高效的收集印度的錢和資源。在這種扶持下那些個所謂的高種姓權利更加的穩固了。

對於雙方來說,一個要的是權利,另一個要的是錢和資源,雙方一拍即合,這殖民地就產生了,當然苦的是社會底層的印度老百姓。

為啥中國僅僅淪為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

這麼說吧,亞洲這嘎達,扛著歐羅巴文明口號,實質是強盜文化的白皮膚的傢伙們,只有三個地方沒有被殖民,一個是中國,另一個是小鬼子,再有一個是泰國。

中國實在是是太大了,文化的根基讓咱這國家抱團抱的緊。小鬼子個子不高但敢跟老毛子對懟,拽著德國佬的尾巴上傢伙,一幫子強盜慫了。最後一個泰國這就是個滑頭,到現在都聰明的緊。

咱把話題扯回來對應著印度說說題主的問題

咱大華夏,被滿清拽著後腿硬生生拖了小三百年,衰敗是衰敗了點,但好歹是一個完整的國家。咱大華夏自打有文字記錄以來,維護國家的完整統一,那是每一個領導階層終極目標。

您試試想把咱大華夏給肢解了,您就得試試您的腦殼夠不夠硬,身上的肌肉夠不夠大。

當年滿清就剩下喘氣功能的時候,美國來的駐華公使經過多年的研究,得出一個結論:“這嘎達蹲在上面的領導都是一幫廢物,那些幫忙搞管理的當官的都已經無知到了愚蠢的程度。但生活在這土地上的人民卻很勤勞,而且很聰明。一旦出現一個強有力的領導階層,一定會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大傢伙都知道,被自己人欺負一下,還說的過去,這要是被老外欺負一下,反抗的程度是相當激烈的,不然也不會出現義和團這樣的民間組織。而且還有一點大家要注意了,滿清小三百年的統治,民間的反抗他就一直存在,沒斷過,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有一點中國的土地真的很大,而且民間的向心力真的很強,一個國家想把中國吞下去,基本不可能,幾個國家來分,他又分贓不均。

咱又回到了老話題上,殖民的目的是什麼?錢和資源。

那麼放棄殖民,扶持一個聽話的對象,讓他代理去管理收集錢和資源。顯然滿清是符合這樣的要求的,只要你滿清不服氣,持有歐羅巴文明的強盜們,就給你來一傢伙。得,你這滿清就拿出一筆不小的錢,而且還能通過各種各樣的條約來收集錢和資源。

很簡單的方法,很管用,結果更好。

所以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這符合強盜們的需求。

轉過頭來,咱說說大華夏子民為啥凝聚力很強呢?咱應該感謝秦始皇,這位統一了文字,統一了錢幣,統一了度量衡,用了郡縣制統一國家。在漫長的幾千年的進化過程中,咱大華夏的子民從心底裡認為,咱都是一個種,統一那是應該的,不統一那是絕對不應該出現的。所以文字,文化結合形成的精神讓我們團結在了一起,而且漢族自始至終都是主體民族,這很重要。

大華夏的人口多,土地多,但咱自認一個人孔子,自認一本書儒家,外邊的神是多,但咱自認自己的祖宗。

強大的文化根基是民族再次復興的基石,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是無根的浮萍,能飄到哪裡誰知道呢?

咱瞅瞅印度三哥,那片土地上光語言就有兩千種,形成的文字系統有五十五種,官方定下來的語言就有十九種之多,從精神上就散亂的,不殖民他殖民誰呀。就算是現在被老毛子敲,被美國佬詐,宗主國約翰牛還捎帶著撈一筆。為啥會這樣的呢?因為他們心裡就沒有國家這個概念。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清朝之所以沒有像像印度一樣完全淪為殖民地,而是半殖民地。這一點,原因有多種。

首先,英國在1757年開始正式對印度次大陸動手的的時候,印度,或者說印度次大陸是一個處於群雄並立的狀態。由於莫臥兒帝國在1710年代的衰落,導致其對印度的控制力越來越弱,到1740年代所能實際控制的範圍只剩下德里等少數區域。其原先的勢力版圖內,越來越多的地方勢力開始脫離莫臥兒帝國的控制或者附庸狀態,特別是馬拉塔人他們在脫離後與莫臥兒越打越強,甚至在1760年代有統一印度的趨勢,不過後來被來自伊朗的阿夫沙爾王朝打敗而喪失了統一印度的可能性。也間接幫助英國更深入的殖民印度。另外印度各區域的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很大,早期有莫臥兒帝國的震懾下尚可在表面上掩蓋,但隨著莫臥兒帝國的衰退,這種問題越顯越大。

而與之相比,英國在1840年面對的清朝是一個早已完成大一統的國家。這不同於印度歷史上幾個王朝的相對統一,而且清朝在疆域的控制力度上也不可謂不夠強。另外在民族問題上清朝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過由於漢族的比例所佔的分量極高,差不多是就成或更多。而且其他一些民族也嘗試著漢化。故而在民族問題上沒有印度那麼明顯。

儘管英國在1840年面對的清朝也是一個走向衰落的國家,但是沒有莫臥兒帝國那麼嚴重。至少清朝對地方的控制力度還是很強。

而面對印度這種分割局面,英國東印度公司採取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並且對印度的征服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慢慢的纏食印度各勢力並進一步分化與東印度公司為敵的勢力。而英國自1757年對印度開始深入的殖民後,對印度的征服過程大致可分四步,分別是1757-1760年代、1780年代、1790-1810年代、1857-1860年代。而英國實際上到1810年代已經控制了印度絕大部分區域。這期間,一個又一個強敵被英國東印度公司消除掉,這包括了馬拉塔人、邁索爾人等等。

再就是英國的需求問題,英國在1840年發起鴉片戰爭的時候,英國對擁有印度等殖民地就已經很滿足了。並且對於一個海權國家英國來說印度的戰略地位和價值相對清朝而言更加重要。印度的地理位置直接處於東亞和中東海上交通樞紐的中央地帶。而且英國在1824年還控制了新加坡這一遠東貿易航線的重要咽喉。與之相比,處於東亞的清朝就顯得不如了,當時太平洋的貿易顯得還很次要。儘管地理大發現早已完成,但東亞對西方人而言依然如同世界的另一邊。說的簡單點位置偏僻。所以在晚期時期,除了俄國這個土地慾望極強的國家外,其他諸如英國、法國這樣的國家一開始只是想要點錢和幾個重要的沿海地區。

而在需求問題上,在19世紀晚期歐洲各國對非洲的興趣遠強於對清朝的興趣。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國際形勢的問題,在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後,西方各強國,甚至日本也開始想要逐步纏食清朝。而清朝在進入20世紀後其疆域內的大部分地區已經實際上被各列強瓜分。但是列強之間各有算盤,誰都不願意對方獨吞,最後大家都給清朝留了一口氣,而沒有直接吞掉整個清朝。而清朝對他們而言如同提款機一樣。


黎塞留的野望


印度在歷史上是和中國有很大差別的,印度在歷史上從來沒有統一的狀態,在我國唐代著名探險家“玄奘”西學印度的時候,在這個時期印度是存在許多國家的。

印度人不善戰在歷史上也是很有名,偌大的地區被一個公司打敗,也是印度在歷史上的一個恥辱。在普西拉戰役中印度軍隊被克萊武所率領的東印度公司的人擊敗,失敗的原因是內部人員的倒戈,在這裡就可以看出來印度人沒有中國人的團結。

印度的國力也是遠遠比不上中國的,中國領土面積是印度的數倍,印度多國林立沒有集中優勢力量,這也是印度所面臨的現實。中國則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中國幅員遼闊、人口中國也不是一個國家一口能夠吃掉的,和中國相比印度根本沒有可比性。

印度人基本是食素民族,一般食肉民族的戰鬥力是比食素民族的戰鬥力高,體力也好。印度的淪陷也開始了清朝的悲劇,征服印度後英國相繼征服尼泊爾,將尼泊爾作為侵略我國西藏的跳板開始入侵清朝。

我國之所以沒有成為全殖民地,還有一部分是國內一部分仁人志士、有志青年通過各種措施挽救祖國。中國能夠擺脫半殖民地是因為中國自己的力量驅趕強敵,而印度則依靠是英國二戰衰弱後無力繼續統治印度。如果沒有袁世凱的一時糊塗“稱帝”的話,作為那個時代最有作為的人物,中國必定會繁榮富強,也沒有後來的“軍閥混戰”和“北伐”。


用戶107877786833


因為我們不想當狗,想做人!

在世界近現代史上,作為東方國家的我國,古代是極其輝煌的,然而近代卻是極其悲慘的。

但是相比於印度而言,我們的運氣又好了太多,在印度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時,我國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憤然而起,最終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國家。

同為四大古國之一,印度和我國同樣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但是為何近代以來的命運截然不同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歷史背景不同

|雖然都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但中印兩國卻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我國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實現了科技的巨大進步,例如四大發明;完成了專制皇權的政治框架建設,例如專制皇權達到頂峰;完成了疆域各板塊的整合,統一了中原、東北、蒙古高原、西域以及青藏高原地區。

而印度卻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打瞌睡,除了不斷被征服,這片土地上再也沒有更大的建樹。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印度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地理概念而存在,在南亞次大陸這片熱土上,分佈著大大小小几百個土邦,在英國殖民者打敗葡萄牙和法國殖民者,成為南亞次大陸的主人後,他們面對的是一個支離破碎的印度。

而我國自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確立了專制皇權的大一統制度,這一制度具有高度集中的特性,它使統治區域的各板塊連成一個牢固的整體,特別是能對外來入侵進行相當強烈的反抗。

所以當殖民者登陸我國沿海時,儘管清軍戰鬥力弱雞,民眾麻木愚昧,但殖民者仍然遭受到層出不窮的反抗,這使得他們不得不考慮用全新的方式來實現他們的殖民利益。

相比之下,在印度就簡單多了,雖然英國殖民者人數較少,但是隻要給予土邦領主以巨大的利益,他們就心甘情願的為英國殖民者所驅使,成為英國殖民統治的馬前卒。

2、國土面積不同

龐大的國土面積,不僅意味著海量的資源和巨大的市場,還意味著巨大的國土縱深。

而我國和印度之所以遭受到完全不同的命運,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的國土面積要比印度大得太多太多。

清朝末年,即使我國的領土總面積從1316萬平方公里下降到1100萬平方公里。但總面積仍然幾乎是400萬平方公里的英屬印度的三倍。

這就使得同樣是遭受英國殖民者的入侵,想要徹底征服我國,就需要比印度多派出至少三倍的力量。

而無論印度還是我國,距離英國本土至少萬里之遙,每多派出一名士兵,就意味著多一份付出,這對於侵略者而言,無疑是一項巨大的負擔。

而且,由於印度從來就沒有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國家,所以即使是400萬平方公里的英屬印度,也是英國人包打下來的,國土縱深什麼的無從談起。

而當時的我國領土,大部分是清朝前期統治者開拓的,具有強大的凝聚力。這使得清朝在面對殖民者入侵時,能夠比印度更充分地利用國土遲滯列強的侵略。換句話說,清朝能夠割讓<strong>更多的邊緣領土保住主體部分。

3、殖民者不同

中印兩國在近代的國運截然不同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們面對的侵略者是完全不同的。

雖然我國和印度幾乎同時遭受列強入侵,但當時的明朝對侵略者進行了激烈反抗,迫使早期的侵略者難以得逞,而印度則開始一步步被侵略者蠶食。

等到19世紀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殖民者捲土重來時,印度幾乎已經全面淪為英國殖民地,而清朝的厄運才剛剛開始。

不過雖然侵略清朝的列強有很多,但正因為侵略者有很多,對清朝的殖民訴求不同,這使得他們不可能在全面殖民清朝問題上達成一致,比如俄國想要全面佔領長城以北,英國和日本就堅決不同意。

而因為列強的相互扯皮,清朝統治者也充分發揮“以夷制夷”的策略,在客觀上保全了大部分領土。

而列強也終於意識到:清朝不是印度,想要徹底殖民清朝,甚至獨佔清朝的美夢是無法實現的。

另外在近現代史上,不能忽略的一點就是:

我國的社會各階層對於西方文明具有超乎尋常的默契和警惕性,從基督教在我國推廣的舉步維艱就能看出端倪。而地主和士紳階層深受儒家倫理的影響,和中華文明圈外的蠻夷合作不符合他們的價值觀,這也在客觀上使列強的侵略無法一帆風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印度被外來民族征服慣了,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也無所謂,因為印度有成為殖民地的土壤。而清朝不同,清朝是少數滿族人統治大部分漢族人,滿族人成為列強的代理人無所謂,可是漢族人有著強烈的凝聚力和文化傳統,統一思想深入民心,不容國家分裂,會激烈對抗外敵,所以列強才採取半殖民半封建的手法通過清朝政府來壓迫整個中國,這種間接手法太划算了!


印度在沒有英國來之前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各個邦有自己的文化宗教,和中央政府不對付。英國來了之後,聰明的扶持印度的各個邦去對抗中央政府,結果兩者打殘了,打的沒力氣了,英國就完全用幾千人的兵力就控制了印度,把印度變成了一個統一的政府呢,現在的印度還真的感謝英國幫他們統一了,還感謝英國幫印度建立了一套現代化的民主政治制度,和初步工業基礎呢!因此印度人還不怎麼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呢!關鍵是印度的印度教的種姓制度也幫了英國人大忙啊!印度教很奇葩,把人分為不同等級,大部分的貧窮印度人是最低級等級的人,低等級的人是註定被高種姓的人奴役的,這套種姓制度居然在印度存在幾千年啦,民眾也樂意接受這套制度,適應了這套制度,畢竟印度教是印度的國教嘛,大家都信了,自然就沒有意願去反抗高種姓的統治者了,英國只要控制好高種姓當權者就行了,其實印度的高種姓當權者和英國人可以說是利益一體的,大家還不是壓榨廣大貧窮的印度民眾嘛,搶奪民眾的勞動果實和財富,利益共同體,那就印度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也就無所謂了。


清朝不同啊,當時的民情也不同啊,清朝代表不了所有的中國人意願,清朝只不過暫時壓迫了民眾被受統治罷了,漢族人一直就不願統治在滿族人的控制之下。從秦始皇開始,大一統觀念就深深植入到每個中國人心中,不容國家分裂,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文化讓中國人具有堅實的思想內核,要想殖民中國,就必須去掉中華文化,而中華文化植入到每個中國人心中的,去掉中華文化就是要消滅所有人,這是不可能的,要知道當時中國的人口可是有幾億人啊!再說了中華民族一直都是勇於反抗強權壓迫的民族,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陳勝吳廣起義,黃巾起義,太平天國起義,義和團運動等等都是反抗殘暴統治的例子啊!列強不是傻瓜啊,推翻清政府,直接面對中華民族的人民戰爭浪潮,那是愚蠢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通過扶持清政府作為代理人去壓迫民眾是最好的方法啊,這種間接的手法,成本低啊,很划算,趁著清政府還能夠壓迫民眾,讓清政府背黑鍋,順便割地賠款,民眾有什麼怨氣,首當其衝的是清政府嘛,幫列強分擔了壓力也是擋箭牌嘛,所以半殖民半封建的方式是當時最好最恰當的手段了,當然啦最後這種方法也不行,因為中華民族是不容壓迫的,最後把清政府和列強全部趕跑自己當家做主了!



印度和中國的境遇不同,完全是民族特性和文化上的不同,一個強大的國家必須有統一的文化和民族認同感,沒有這個,就會很容易被敵人分化瓦解,所以說個人的文化思想很重要,思想殖民不了,什麼殖民都是白搭!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一半是實力,一半是運氣。

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被視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而所謂的近代史也是一部半殖民地史。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社會是在1900年的庚子事變之後,清廷完全淪為了列強統治的工具。

而印度則是在1818年的時候,完全被英國控制。之前還有不少可以抵抗殖民者的力量,比如馬拉塔聯盟。

1858年,印度大起義被鎮壓之後,英國加強了對印度的統治,直接任命總督統治印度。至此,印度徹底淪為英國殖民地,一直到1947年。

兩國命運之所以不同,跟國情以及西方殖民主義的發展階段有關。

一、國家能力不同

印度的民族和宗教非常複雜,很多民族自古就保持著自治傳統,也就意味著印度的割據狀態很嚴重。

莫臥兒帝國對印度的統治,雖然實行的是中央集權,但並不徹底。

帝國向被臣服的地區派出總督,總督權力雖大,但要依賴當地的王公或者宗教領袖來治理。因為宗教、民族都不同,語言也不一樣。

18世紀初期,莫臥兒帝國已然分裂,對抗英國殖民者的是各地的王國。但這些王國之間互相征戰,削弱了對抗殖民者的力量。

從國家層面來說,印度是不具備抵抗侵略的國家能力的。

馬克思有過一段分析:“大莫臥兒的無限權力被他的總督們打倒,總督們權力被馬拉塔人打倒,馬拉塔人的權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這樣混戰的時候,不列顛人闖了進來,將他們全部征服了。”

相比之下,清朝一直保持著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權力非常集中,內部也沒有宗教衝突。這種國家能力,使得清朝有相當的實力抵抗侵略者。清朝一直在試圖自救,比如搞洋務運動。

二、工業革命之後殖民主義本身的變化

18世紀的時候,西方殖民主義還處於重商主義階段。所謂的重商主義就是以壟斷貿易、掠奪資源、積累資本為目標。比如荷蘭壟斷貿易導致的英荷戰爭,西班牙掠奪美洲的金銀,英國對孟加拉金庫的掠奪。

到了19世紀初,處於第一次工業革命階段的西方國家,對外擴張演變成了佔領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以前的壟斷貿易變成了自由貿易。

19世紀的殖民活動,主要是向殖民地移民,拓展工業和農業。

19世紀末期,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這種趨勢加劇。荒無人煙的地方,只要有礦產都成了各國搶奪的對象。

印度由於國家能力弱,在重商主義階段就已經淪陷,英國利用壟斷貿易排斥了其他殖民者,獨佔了印度。

清朝由於國家能力相對較強,則挺過了重商主義階段的殖民擴張,也就是說當時沒有殖民者能夠獨佔,後面自由貿易階段也就沒有機會了,因為自由貿易階段競爭者多了,不太可能出現獨佔者。

20世紀的帝國主義階段,自由貿易時期的商品輸出轉變成了資本輸出。列強競爭加劇,誰想獨佔,就會遭到其他列強的攻擊。比如日本一直試圖獨霸東亞,但總會遭到西方列強打壓。

總而言之,在面對殖民者侵略時,不同的國家能力決定了不同的國家命運。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喲。

<strong>


迷蝶夢文史社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發展中國家,再加上中印有長達1700多公里的領土接壤,許多人往往不自覺的將中國和印度放在一起比較。比如在近代,印度徹底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同一時期同樣飽受列強欺凌的大清,卻沒有像印度一樣成為列強的領地,為何會這樣呢?

中國和印度

首先,中國和印度其實根本就沒有可比性。雖然我們往往將中國和印度視為兩個文明古國,但是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始終沒有斷絕文明傳承的文明古國,而印度的所謂文明古國,真的只能在古籍中尋找了。

印度的歷史對於原住民而言,其實就是一部悲催的被征服史,不斷有外來民族征服印度次大陸。最神奇的是,印度這塊土地上還滋生了獨一無二的種姓制度。占人口絕對多數的原住民們十分順從的服從著外來統治者的壓榨。

因此,印度最後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其實並不奇怪,因為對於印度人而言,來自海上的英國殖民者,與之前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雅利安人等外來統治者,並沒有什麼本質不同。而真正比較兇殘程度的話,似乎英國人還要好於遊牧民族。因此,印度人自然沒有什麼理由反抗。

其次,雖然在當代,印度是一個主權完整的國家,但是在印度脫離英國殖民者之前,印度從來不是一個國家的概念,而只是一個地理名詞罷了。即使在印度古代最鼎盛時期,依然未能有一個王朝統一南亞次大陸。

殖民地時期的印度

因此,居住在印度各地的各個民族,也從未有過國家的概念。自然,他們也就沒有為國家和民族拋頭顱灑熱血,爭取獨立的可能了。根本就沒有國,又何來為國犧牲呢?

中國則截然不同,中國作為傳承至今的文明古國,國家和民族的意識早已形成,中華民族的驕傲也已深入骨髓。因此,即使清朝的愚民政策、文字獄等措施打斷了中國人的脊樑,但中國人依然從未放棄反抗。

時局圖

面對列強的侵略,面對當年我們視為蠻夷的西方人,中國人民也從未屈服。對於列強而言,如果真的妄圖征服中國,且不說列強彼此之間的矛盾,單就征服中國所需要的代價,就遠不是他們所能承受的。

所以,雖然列強一次次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在中國劃定了勢力範圍,但是他們的極限也就是在中國獲取特權,扶持利益代言人。想要直接統治中國,化中國為殖民地,卻幾乎不可能。猶如古代王朝,權傾天下的權臣比比皆是,但掀翻傀儡皇帝篡位成功坐上皇位的,卻寥寥無幾。

列強瓜分中國

最後,則來源於人民的反抗意志。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的反抗就從未停止,也湧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雖然中國人民的反抗併為擊敗列強,但是也極大的增強了以列強徵服中國的難度。

而印度人卻很少有大規模反抗。不知道是習慣了,還是得益於種姓制度,印度人逆來順受的承受能力的確超強。也因此,印度成為英國諸多殖民地中收益最大,統治最為順利的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