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和正史記載中,形象不符的那些歷史人物

歷史人物在正史記載和文藝作品演繹中,往往展現出不同的面孔。道貌岸然的人,或許是個腹黑大反派;聲名狼藉者,卻有可能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所以千萬不要道聽途說,人云亦云的定性某個歷史人物。

我們來看看歷史上那些被誤解很大的人物。

首先出場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項羽。

文學作品和正史記載中,形象不符的那些歷史人物

由於杜牧的一篇《阿房宮賦》,導致後來人以為項羽是火燒阿房宮的“歷史罪人”,。結果經過考證,真實的歷史上根本沒有火燒阿房宮這件事兒,因為歷史的久遠和以訛傳訛,項羽無辜的成為了背鍋俠。最近我們又經過考古發現阿房宮根本沒建成!

然後就是化身為神斷的狄公狄仁傑。

文學作品和正史記載中,形象不符的那些歷史人物

這位經過錢雁秋的幾部《神探狄仁傑》的演繹再經過《狄仁傑之XXXX》系列電影的編寫,成了一位破案專家,一個人畜無害的老好人。然而在武則天時代,要是當一個老好人何其難也!他一邊周旋於武則天,把個女皇哄得將其視為國老,恨不得換貼拜盟把酒言歡。一邊卻又極力保住唐中宗,給李氏留下了復國的種子。他曾被酷吏下獄,也曾腹黑的推薦視李唐為正統的大臣進入中樞,比如張柬之等,就是這些人後來發動神龍政變,把武周推翻,重新奉李唐為正統。你說他是神探?當然他斷過案,那是在大理寺當職的時候的事情,不過沒有電視裡演的那麼運籌帷幄。

隨著歷史的河流我們來到宋朝,發現有一個把詞填的慷慨激盪,胸中充滿憂國憂民的詞人——辛棄疾。

文學作品和正史記載中,形象不符的那些歷史人物

由於大多數人對宋朝的第一印象是“弱宋”,可能導致我們會把辛棄疾想象成一個不堪一擊的文弱書生的形象。辛棄疾在宋詞中的成就很大,可能我們很多人都只學過他的詞,在文學上的名氣雖不如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蘇軾,然而他也是善於屬文的,比如《美芹十論》。單就詞作水平而論,他的境界和內涵比蘇軾似乎更深遠。由於辛棄疾遭遇了亡國之痛,直到晚年還汲汲於北伐恢復故土。我們從他的詞裡可以看到氣象萬千波瀾壯闊的人生經歷,不僅僅是“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閒適,也有“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慨然,更多的是“天下英雄誰手”的雄壯。由於他的詞名甚盛,導致大家都以為他是一個文官,其實辛棄疾是個不折不扣的勇士,猛將。正史記載,辛棄疾一生致力於抗金,甚至為了替義軍首領耿京報仇,只帶了幾十個人千里奔襲,於眾目睽睽的金兵營帳中,將叛徒張安國綁走。這氣魄堪比當年的小霸王孫策,在兩宋史上也是數一數二的。

然後再來看唐寅唐伯虎。

文學作品和正史記載中,形象不符的那些歷史人物

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塑造了一個家財萬貫、文武雙全、風流倜儻的唐伯虎。其實,真實的唐伯虎並非如此。

據《明史稿》和好友祝枝山所寫《唐子畏墓誌銘》等記載,唐伯虎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是個小生意人,過的只是一般生活而已。他的人生經歷也是高開低走,年輕時鄉試高中解元,一度很是得意。後來到北京參加會試時,同鄉好友徐經賄賂主考官程敏政,結果東窗事發,唐伯虎遭牽連獲罪下獄。

此事成了唐伯虎人生的轉折點,出獄後他家道中落,不得已四處遊歷。雖然創作了不少詩文,畫了大量傳世名畫,還頂著“吳中四大才子”的名頭,但並未因此而改變處境。54歲時,窮困潦倒的唐伯虎,在悽風冷雨中孤獨地去世。

再有被視為推動中國近代化的轉型的洪秀全。

文學作品和正史記載中,形象不符的那些歷史人物

洪秀全雕塑

出於革命的需要,將其包裝為農民起義軍領袖、偉大的革命者。然而實際上他是披著基督教的外衣,搞君權神授論,他所用的統治所有方法,都是來自傳統,而且是全通中比較糟糕的部分。雖然名為太平天國,然而其治下的百姓,根本沒法過正常的家庭生活。其起事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的享樂。

其實我們之所以會對一些歷史人物的認知的不同,很大的原因是後世對人物進行了包裝加工,因為摻雜了私人感情,往往會美化或黑化人物,使得人物臉譜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