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進攻東方六國的過程中,為何第一個消滅的就是韓國?

小末末末


秦國統一中國時,想第一消滅的國家是趙國。但是秦國幾十萬大軍,十幾年攻打趙國,就是滅不了趙國。因為趙國大將李牧,誓死抵抗,在平陽之戰和肥之戰大敗秦軍,秦國無奈,只好先去消滅最弱的韓國。戰國後期趙國大將李牧天下無敵,即使秦國大將王翦,李信,桓齮,蒙括也不是對手。所以秦國只好先去消滅韓國,韓國也就有了第一個被秦國消滅的國家。因為東方六國中,韓國最弱,最容易消滅。另外,秦國最想滅亡,秦國最恨的國家是趙國,因為秦趙有大仇。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成了東方六國最強大的國家。東方大國,齊國被燕國大將樂毅打得差一點兒就亡國了。最後雖然齊國大將田單使用反間計,讓燕王趕走了樂毅,打敗了燕國。齊國奇蹟復國了,但是國力大不如前,齊國從此衰退了。南方大國,楚國被秦國大將白起打得西部領土全丟了,損失了三,四十萬楚國軍隊。楚國幾乎快要亡國了,楚王帶著殘兵敗將,皇戚國戚,兒子公主,跑到陳地,被迫遷都了。秦始皇統一中國,第一個本來是想消滅的國家是趙國,因為趙國是山東六國,抵抗秦國最頑強的國家,趙國不亡,秦國不可能統一中國。秦始皇小時候,在趙國邯鄲做人質,受盡欺辱,所以秦始皇統一中國,第一個攻打的國家是趙國。可是趙國軍事勢力還很強大,秦國一時,還攻不下趙國,所以先第一個消滅了,六國中最弱小的韓國。



東北文憲


賈誼在他著名的《過秦論》中說,秦始皇吞併六國乃是“奮六世之餘烈”,早在秦孝公時期,秦國就已經有“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了,所以,秦滅六國在一個長期的既定國策,六國的滅亡順序一方面在源於秦國的策略,另一方面就看六國中哪個國家先惹事了。至於韓國首先被滅的原因,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

秦昭襄王時期,著名的謀士范雎就已經提出了“遠交近攻”的基本方針,提到“近”,首當其衝的當然就是韓國了。秦國要向東發展,第一個擋路的就是它東邊的鄰國韓國。而趙國名將李牧在肥之戰以及番吾之戰兩場著名戰爭中先後殲滅大約十五萬秦軍之後,秦國毅然調整了策略,開始把矛頭對準相對較弱的韓國。說白了,韓國首先破滅,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它與秦國太近了,秦出了函谷關就是韓國,而函谷關又是秦國東出的必經之路。

第二、韓國“四戰之地”的區位

韓國在戰國末期是一個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國家,它有著相當明顯是地理優勢——在戰國時期“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其出產的大寶劍更是“陸斷牛馬,水截鵠雁”,也就是說,韓國的地理資源讓它成了七國的武器製造基地。但是地理環境的優越不代表區域位置的優越——韓國可以說是戰國七雄中版圖最小的,並且處於秦國、齊國、楚國、魏國等強國的夾縫之中,鄰國之間因為利益關係而爆發軍事衝突是屢見不鮮的,更何況是在“無義戰”的春秋戰國時期呢?所以,韓國屬於“四戰之地”,這也導致了“戰國戰爭之多著莫如韓”。其實,這一條原因歸根結底還是在於韓國與秦國直接接壤,擋住了秦國向東進軍的步伐。

第三、韓國自作孽

韓國處於這麼一個尷尬的區位,為了生存自然練就了一些技能,比如韓國喜歡“打太極拳”——秦國強大了就倒向秦國,並幫秦國攻打楚國;楚國強大了就倒向楚國,並對秦國指手畫腳。當秦國和楚國之間相對和平或者有事忙不過來的時候,韓國就開始發展自己的實力,比如出兵消滅鄭國。更著名的歷史事件就是公元前365年,秦國攻打韓國上黨的時候,上黨使用了一個遺禍不淺的計謀——它沒有向秦國投降,反而向趙國投降了,這就引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讓本來可以續命的趙國遭到了滅頂之災。當然,這種牆頭草的作風讓其他六國都有點看不上,韓國向秦國割讓了南陽之後,就再也無法抵擋秦國戰車東進的步伐了——南陽被秦國當成了軍事基地!

所以,六國抵抗秦國的過程中,韓國的責任可以說是最大的,畢竟它靠近函谷關這條對秦國來說最重要的關隘。但是與此同時,韓國其危險係數也是最大的,秦國要想向東發展,首先就要清除韓國這個障礙。但是,如果韓國能和另外五國搞好關係,說不定還能繼續苟延殘喘一段時間,只可惜歷史無法假設啊!


國史通論


秦國自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開始,國力才逐漸增強,在與東方六國的爭霸中,逐漸佔據上風,但直到秦始皇時代,秦國才具備統一六國的實力。

統一天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雖然秦始皇只用了10年時間,就先後消滅東方六國,但秦國消滅東方六國的實力卻需要百餘年的積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秦始皇合理的利用了前人積累的實力,制定了合理的統一天下的戰略。



秦始皇即位親政後,面對天下形勢,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統一天下的戰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

而為了實施戰略,而採取具體的戰術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秦始皇是首個以統一天下為戰略的秦王,戰略高度不一樣,所制定的戰略就不一樣,我們來一步一步解讀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術思想。



1、籠絡燕齊

燕國與齊國在秦始皇初期都不與秦國交界,燕國與秦國中間隔著趙國,齊國與秦國中間隔著韓國、趙國、魏國三國,秦國終究不能越過別國去攻打齊國與燕國,因此對於齊國與燕國,秦國採取的是拉攏的政治手段。

燕國在戰國後期的實力也就比韓國略強一些,面對秦國的拉攏卻又無計可施,最後燕國太子丹弄出一幕荊軻刺秦王,也以失敗告終。

齊國在樂毅率領五國伐齊後,一蹶不振,後雖復國,但齊國已名存實亡,完全喪失東方大國的地位,齊國的末代國君是齊王建,奉行是明哲保身、苟延殘喘的政策,不參與秦國的對抗,不參與另五國的反秦,維持中立,直到滅亡。



2、穩住魏楚

魏國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國家,位於當時天下的正中間中樞位置,除了不與燕國交界,魏國與其它五國均有交界,如果一旦打魏國,佔領中樞位置,那麼勢必會引起其它幾國的警惕,四面樹敵,不利於統一大業。

楚國是南方的大國,雖然與秦國交界,但楚國實力是東方六國中最強的,在沒有消滅其它幾國時,解決後顧之憂時,秦國暫時不會攻打楚國,實力強的放到後面打。



3、消滅韓趙

如此算來,秦國的統一戰爭,最先打的要麼是趙國,要麼是韓國。

趙國與韓國相比,趙國是最能打的,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已經將趙國國力嚴重透支,但趙國仍然是東方六國中最能打的國家。而韓國已經衰弱得只剩下十多個城池的小國了,而且滅亡韓國對其它幾國來講,風險最小。



秦國之所以將韓國列為第一個要消滅的國家,主要原因就是:

1、韓國實力最弱。

2、韓國離秦國最近。

3、韓國的位置正好在函谷關的東邊。

4、消滅韓國的政治影響最小。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戰國七雄有二個打醬油存在感不強的國家,一是燕國一是韓國,燕國還有樂毅伐齊刷了一下存在感,而韓國從三家分晉後,就一直默默無聞,魏國因國家處於四面受敵的險境中,倒能因此奮發圖強,魏文侯武侯惠王霸佔了戰國前期近百年舞臺。韓國同是處於四面敵人的境況,卻沒有魏國的圖強和奮發,夾在小衚衕裡走不出來,西鄰秦南鄰楚東鄰齊北有魏,終於從戰國初被擠壓到戰國結束,成為悲摧國家。


在秦國滅韓之前,韓國先是成為魏齊爭霸的棋子,還誘發了馬陵之戰拖累隊友,中期因被秦昭襄王屢次派白起狂揍,喪師失地,國土被切成二段,北段的上黨不願降秦投了趙國,引發秦趙長平之戰,韓國倒作了壁上觀。(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唯一的好處是齊國,因有韓魏在前面頂住秦國來路,方便了它的不參與列國爭戰的縮頭烏龜國策,終至被軟刀子殺死。到秦始皇上位時,韓國已無力抵抗秦國的兵鋒,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它的救國之舉是用間諜,派了名工匠鄭國入秦,遊說秦國大修水利,要耗其國力,最後成全了敵人沃野千里,為滅亡六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後勤糧食。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幾代圖強,秦孝公利用商鞅變法,讓秦國走上強大之路,秦惠文王吞併巴蜀,北擊義渠,開始稱王,秦昭襄王遠交近伐,打遍四國,天下膽寒,使秦國國土佔天下一半。(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秦地又有地勢之利“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崤函之固”,到秦始皇時,東出之路北邊痛打魏趙,兩國已難以招架,趙國都邯鄲都被圍攻過。南路楚國被打得遷都壽春,兵鋒所向無前,楚國不復強楚姿容。秦始皇又用尉繚之策,重金離間六國君臣,繼續遠交近攻的戰略。


此時,南北兩路雙翼已經控制得差不多,接下來就進入實際統一的階段,東出走南北兩路過於迂迴遙遠,只能從中路突破,再與兩翼合圍,恰好中間只有弱國韓國為主,李斯也建議先滅亡韓國,指出“趙舉則韓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魏、拔荊,東以弱齊燕”,在大舉攻趙,以讒言殺死李牧後,公元前231年,韓國還在割地求和,第二年迎來了滅國之災,秦始皇派內史騰攻韓,俘虜了韓王安,以其地置穎川郡。從此,秦國兵鋒直抵齊國面前。


南方鵬


簡單來說,是因為韓國離秦國近而且弱。

秦滅六國的策略是非常務實的,遠交近攻,也就是先打近的,再打遠的,一步步吞併,而在秦王政發起滅六國戰爭之前,秦國已經用數代君王的時間把六國逐一削弱,削弱到什麼程度呢?可以說這時候六國聯合都只能跟秦國一拼,而不是必勝。

秦滅六國從前230年開始,到前221年,只用了十年,我們常說秦王掃六合,因為秦滅六國真的是用掃的,滅國的速度非常快,其所凸顯的不僅是秦國的強,還有六國的弱。

在秦王政之前,前293年的伊闕之戰,白起全殲韓魏24萬人。從此韓魏基本就廢了,出手也只能跟被人聯合著來,自己是絕對不敢跟秦國開火的。前284年五國攻齊,齊國殘廢,雖然後來複國,但國力大損,同時奉行旁觀策略,任你們打生打死,我不管。而燕國爆發失敗,退回遼東也沒多大作為。在燕齊內訌的時候,秦國又發動鄢郢之戰,楚國都城被推平。前260年,長平之戰爆發,白起坑殺趙軍四十萬,趙國一蹶不振。

在長平之戰後,六國最後的輝煌是信陵君率五國聯軍扣關函谷,可魏王比秦王更怕信陵君,信陵君受猜忌鬱鬱而終。

所以秦滅六國只是一個選擇的問題,單獨把實力拎出來,秦是可以消滅六國任意一國的,只是付出代價的問題。

擺在秦國家門口的無非三國,韓趙魏,先選誰呢?秦國最先選的是趙國,可長平之戰後的邯鄲保衛戰趙國打贏了。之後秦國與趙國屢次交鋒,互有輸贏,因為趙國還有李牧等名將,秦國兩次攻趙不成,就連王翦也拿不下。

秦國於是轉頭滅了韓國,這幾乎是白送的,內史騰率秦軍突襲韓國,一舉攻克韓都新鄭,韓國亡。

滅了韓國,再加上前242年秦國奪取魏國土地設置的東郡,秦國已經從地理上將魏、楚兩國根趙國分割開來,像邯鄲保衛戰中的魏趙楚聯軍難以再次出現,秦國放開手腳進攻趙國。

用出離間計出掉李牧後,秦滅趙,其餘四國次第被滅,天下歸秦,四海為一。


平沙趣說歷史


1.秦國吞併天下的策略是遠交近攻,韓國離秦國最近,同時也是國力最差的;

遠交近攻的策略是範睢所提的,這項策略的執行,簡單來說就是遠交燕齊、穩住楚魏、先滅韓趙;由近及遠、先弱後強,將東方六國逐一擊破。

所以,按照“由近及遠、先弱後強”的原則,第一個目標鐵定就是最近最弱的韓國了。

韓國不僅離秦國最近,而且還是實力最弱雞的存在。到秦王政時期,韓國就只剩下屁點大的領土了。因此,秦滅韓根本就是不費吹灰之力。要知道,秦滅六國基本上都是由王翦和王賁兩父子統兵的。唯獨滅韓國,秦王政沒有派王翦父子上陣,只派了個內史騰來統兵,便輕輕鬆鬆的就把韓國給滅了。

2.韓國被秦國首殺,還有一部分原因是自找的;

韓國本來就弱雞,被秦國首殺的位置早已坐穩,結果韓國又總以為自己還能再搶救一下,於是就派水利專家鄭國前去遊說秦王政修建鄭國渠水利工程,以此來達到疲秦的目的,進而延緩秦軍東進的步伐,好讓韓國多活點日子。

結果韓國還是太低估秦國國力的強大程度,鄭國渠工程不僅沒有達到疲秦的目的,反而使關中地區獲得豐沛的水資源,讓八百里秦川成為富饒之鄉,成為天下糧倉。結果反而加快了秦國一統天下的進程。而作為被“坑”的回贈,秦軍發動一統戰爭時,首先就拿韓國來祭旗。

換句話說,韓國“疲秦”這損招,不僅把自己給坑死了,而且某種程度上也間接坑了其餘五國......



這些歷史要讀


在秦始皇發動滅六國之役,第一個消滅的國家就是韓國。為什麼韓國會是第一個目標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到戰國末期,韓國是東方六國中實力最弱的

自從晉國一分為三後,韓國的表現比較平淡。相比之下,魏國、趙國都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魏國在魏文侯、魏武侯時代雄霸一時,趙國在趙武靈王、趙惠文王時也堪與秦國分庭抗禮。在整個戰國時代,韓國除了早期吞併鄭國算得上是一大武功之外,其他時間並沒有十分突出的表現,特別是與秦國的戰爭,幾乎是百戰百敗,領土不斷縮小,已經從大國淪為小國了。

第二,韓國的對秦政策出現嚴重失誤

到了戰國末期,韓國由於實力最弱,擔心被秦國吞併,遂派水利學家鄭國入秦充當間諜,鄭國的任務,是遊說秦國開挖水利大工程,以此消耗秦之財力民力,以推遲秦國滅韓的時間。然而,後來間諜案被偵破,韓國的陰謀就暴露了。

後來,韓國的公子韓非入秦當人質。韓非是著名的法家人物,但是他只是理論家,而不是政治家。韓非抱著“存韓”的目的,攻擊拆散東方合縱運動的秦國上卿姚賈,卻被姚賈與李斯反戈一擊,最後被毒死於獄中。

鄭國的間諜案與韓非捲入秦之政治漩渦,都是韓國為了自救的體現。這兩件事顯然令秦王嬴政十分不痛快,這也是後來秦國首先滅韓的原因之一。

第三,韓王安獻南陽之地,加速韓國的滅亡

韓非未能完成存韓的使命,反而丟了性命,這令韓王安大為驚恐。為了討好秦國,韓王安於公元前231年(韓非死後二年),把南陽之地獻給秦國。可是這種做法與肉包子打狗有何差別?難道一塊土地就能餵飽貪得無厭的秦國麼?秦王嬴政毫不客氣地接受了韓王的厚禮,派內史滕接管新的土地。

事實證明,韓王安完全打錯了算盤。他想用割地來換取秦國的同情,然而,獲得韓國的獻地後,秦王嬴政馬上指示地方軍政長官內史滕,為伐韓做好最後的準備。

公元前230年,秦國將領內史滕對韓國發動最後一擊。奄奄一息的韓國再也無法抵擋秦軍的攻勢,韓國首都新鄭被攻破,韓王安成為秦軍的俘虜,韓國的土地悉數被秦國吞併。韓國因此成為七雄中的第一個出局者。


君山話史


關於這件事情,秦國的朝堂內部曾經產生過一次激烈的辯論,當時一批溫和派的人,比如說韓非子就曾經對秦始皇說過,您不需要去攻打韓國,您等上個一段時間,或者是去攻打其他的國家,韓國自己就滅亡了而已,李斯為首的一批激進黨則要求秦國立刻出兵滅了韓國。

根據歷史上的記載,以及韓非子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此時的韓國已經到了一種羸弱不堪的地步,秦國出兵只滅了兩座城市,韓國就滅亡了,由此我們可知此時的韓國實力大大下降,可就是這種對秦國沒有任何威脅的國家,秦國卻急於將它消滅,這是為何?

首先第一點,歷史原因,韓國曾經多次組織過大軍攻打秦國函谷關,而且還積極地聯合其他諸侯國家一起對抗秦國,這一點秦國人一直記在心裡,比如說當初的韓國,曾經在秦惠文王繼位以後,多次的發動合縱,在這之後,以韓魏聯軍為首的軍隊曾經打的秦國很長一段時間不敢東出函谷關,直到白起在伊闕之戰消滅了28萬的韓魏聯軍。

所以說秦國人十分記恨韓國人,就是韓國人在秦國的天下統一的戰略裡面,不斷地上竄下跳,造成秦國統一六國的時間不斷地延後。所以能夠找時間,立刻斬草除根,秦國人自然也是十分願意。

第二點,韓國人本身特殊的地理位置,韓國這個國家,國家雖然小,但是卻盛產礦產,尤其是韓國的精甲,可以說冠絕天下之首,並且韓國人擁有上黨地區,擁有宜陽,一個是天下之巔,還有一個是秦國東出函谷關,必須要打下的城市沒有這個城市的支撐,秦國想要東出函谷關空畫一張。

所以秦國必須要對付韓國隊赴韓國,就是為了方便自己東出函谷關,去攻打其他的國家,所以韓國人一直是秦國人東出的一顆眼中釘,肉中刺。

第三點,韓國這個國家太弱小了,在弱肉強食的世界裡面,弱小本身就是一種罪,你的弱小證明了你是一塊被別人覬覦的膏腴之地,秦國可能不會去吃,但是其他的諸侯國家會不會去吃的,萬一我今天不去攻打,(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你明天楚國過來把你給拿下了,或者其他國家把你給拿下了,我豈不是虧死了。

與其讓這一塊肥肉一直吊在那裡,吊我的胃口,我還不如一口把它給吃了,先消化了再說,只有自己到嘴的東西,這才是屬於自己的東西,你韓非子說的天花亂墜,我也不相信!

對於秦國東出函谷關,首先就得滅了韓國!


漩渦鳴人yy


因為韓國最容易滅,肯定都是先易後難的。其實在進攻東方六國之前,秦國就滅掉了中原兩個諸侯國,一個是西周國,一個是東周國。這兩個國家對於很多人可能陌生,其實來歷也很簡單,就是春秋時期週考王把弟弟封在洛邑附近,本來是為了繼承周公的祭祀。但這個弟弟的國家日後坐大,反而把洛邑附近勢力紛紛吞併,甚至周天子都被架空。甚至韓、趙兩國都看不下去,又強行幫周國一個王子在周國東邊分了塊地,這就是西周國和東周國的由來。

西周國都在今天洛陽王城廣場,東周國都在今天鄭州鞏義。當時中原地區除了戰國七雄,和較弱小的“泗上十二諸侯”,以及一箇中山國外,就只有西周和東周了。《戰國策》前兩篇是《東周策》《西周策》,說明這兩個國家也廣泛參與縱橫活動。公元前256年,西周桓公聯合東方六國抗秦,計劃還沒實施就被秦昭王問罪。西周桓公只好投降,同年依附西周公的最後一個天子周赧王也去世。公元前249年,秦莊襄王又派丞相李斯帶軍滅亡東周。

滅亡了西周和東周,東進道路上最近也是最弱的一個,當然就是韓國了。燕國雖然也弱,但是位置比較遠,所以排在了後門。而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文官內史騰就能輕鬆把韓國滅了。但之後的五國都沒這麼容易了,接下來基本都是名將王翦、王賁父子完成的,特別是滅楚還出動了六十萬兵力。


林屋公子


對於戰國時期的歷史,我認為沒有地圖,怎麼說也說不明白,怎麼看也看不明白!

在下面的解答中,我將用高清的地圖給大家解釋這段歷史,以及秦國為何第一消滅韓國!

這張圖,是春秋時期的地方,秦國被排擠在中原之外,晉國是超級大國。

這張圖是戰國初期,晉國分成趙,魏,韓三國,其中魏國是超級霸主,四處出擊,給秦國的打擊也很大!其中佔領了秦國的河西等地區。

這是戰國中期,秦國不斷髮展,西南將巴郡和蜀郡戰領,東面收復了河西郡,牢牢的擋住趙、魏、韓三國,並且由東出之勢力,現在就可以看出,秦國如果想東出,必須南北擊敗趙、楚,才能出來,如果先南下,或者北出,則佔領的土地更像是飛地,不能牢牢守住,因此,秦國必須先從韓國下手。

第一個目標就是韓國的上黨郡,就是上圖中,韓國上面的部分。韓國割地給秦國,又將上黨郡獻給趙國,從而禍水北引給趙國,為了爭奪上黨郡,秦國和趙國發生了長平之戰,最終秦國坑殺趙軍40多萬,算是打出來了!

這一時期是長平之戰後,有打敗了楚國,佔領了楚國的國都郢(ying),除了韓國丟失上黨郡外,(看地圖,韓國從豎著的變成扁著的,就是上黨郡丟了)趙魏都喪失了很多領土。

於是在秦始皇開啟統一六國戰爭前,就形成了這個樣子,可以說,從春秋到戰國,秦國是逐漸強大,而且版圖一點點增多的,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到秦始皇的時候可以說,各國早都打服了,就差最後一下子了。

這就能看出來,為什麼秦國先滅韓國,因為從國家實力上,韓國最弱小,因此最好滅,一直以來秦國都是碾壓韓國,沒說的;從地勢上來說,秦國東出,必經韓國可以,韓國就像秦國東出的一個障礙,在秦國弱勢時,韓國是一個攔路虎,在秦國強大時,還不如一隻螞蟻!最後就是距離上的,很可能當時秦國出征是按照遠近來規劃的,韓國最近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