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城:徵南將軍甘從矩那些事兒


豐城:徵南將軍甘從矩那些事兒


甘從矩將軍雕像


忠孝世家驪塘甘氏

甘宗萱

豐城歷史悠久,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從徵南將軍甘從矩延續至今,過去一千一百多年,歷經四十餘世,直系後裔60餘萬人,分佈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驪塘作為甘氏的發祥地,在豐城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勵志奮發,書寫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傳奇。

俗話說:“甘必驪塘”,這句話在豐城甘氏族裔中口口相傳,千百年來成為甘氏族裔尋根問祖、祭祖敬宗的重要依據。而今,豐城甘姓始祖徵南將軍甘從矩的墓便靜臥在風光秀麗的含秀湖畔,在這附近就是古老的驪塘,是甘從矩將軍致仕歸隱、擇居落戶的所在地。


豐城:徵南將軍甘從矩那些事兒


古老的驪塘於1958年修建潘橋水庫攔壩蓄水時沉入湖底,但甘從矩將軍的陵墓莊嚴肅穆,守望著煙波浩淼的含秀湖,護佑著一方康寧。遍閱豐城甘氏族譜以及相關史料,甘從矩將軍征戰沙場、清廉勤政、嚴課子孫的情形歷歷如在眼前。追尋將軍的人生軌跡,既是一部成長史,亦是一部勵志史,是甘氏族裔追慕先賢、傳承垂訓的教科書。相關資料證明,徵南將軍甘從矩公孫四代分別曾任唐朝、南吳、南唐、北宋四朝朝廷大臣,最高官位達宰相級別。這不僅是豐城甘氏的榮光,更是豐城人民的驕傲,勢必成為豐城歷史人文的品牌標誌。為了更有利於研究和挖掘豐城市的人文歷史,筆者對甘從矩將軍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探考與研究,對其祖孫四代也有一定了解,現刊發於後,以期拋磚引玉,為廣大豐城文史愛好者提供參考依據。


豐城:徵南將軍甘從矩那些事兒

豐城:徵南將軍甘從矩那些事兒

第二屆甘從矩將軍文化節在秀市含秀湖隆重舉辦

一、徵南將軍、豐城都鈐轄甘從矩

甘從矩,字方平,系出潤州之丹陽(另曾稱丹水),豐城驪塘甘氏之始祖公,生於唐鹹通乙酉年(865年)九月十六日。其父甘遵,字元夫,唐朝晚年任江南西道採訪使丞,其他未詳。

甘從矩天性明敏,文武兼優,少年仕唐,曾任江西都昌左裡城守,授致果校尉;中武進士,授皇封為丹陽縣令,欽命豐城都鈐轄。因帶兵赴豐城平亂,愛上了豐城西南鄉驪塘(今含秀湖內)水秀山明,從此定居驪塘,成為豐城驪塘甘氏始祖,一千多年來,裔孫遍及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

甘從矩任丹陽縣令期間,正是安史之亂以後的年代,唐廷日趨衰敗。中和二年(882年),撫州刺史鍾傳驅逐朝庭命官高茂卿,強佔洪州,自稱鎮南節度使。唐廷只得招撫鍾傳,封其為洪州刺史,鎮南節度使,南平王。撫州民團頭目危全諷又乘機搶佔撫州,唐廷只得招撫危全諷,封其為撫州刺史。不久,王仙芝的起義軍殘兵推向江南,加之撫州刺史危全諷乘機作亂,企圖搶割地盤,造成豐城二十八鄉都寇亂。面對混亂局面,唐庭欽命甘從矩為豐城都鈐轄,握鈐轄重符從豫章建昌(今九江)及上高、高安調兵赴豐城平亂。平亂之後,唐庭封甘從矩為豐城伯,集軍政大權於一身。


豐城:徵南將軍甘從矩那些事兒


豐城:徵南將軍甘從矩那些事兒

豐城:徵南將軍甘從矩那些事兒

豐城:徵南將軍甘從矩那些事兒

忠魂永寄美麗的含秀湖畔

由於所隸地方與撫州刺史危全諷接境,雙方勢均力敵,互相抗衡。為了保障民生,維護疆域不被割據分裂,甘從矩在軍事上強軍護境,在經濟上促農引商,在文化上辦學育教,在政治上建寺揚善。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開闢了祿崗、龍門寨場、演頭烏坑、營場北澤、曹墓、珠山等軍事託防中心及軍隊訓練基地,先後培育了一支以甘氏族裔為主體的的軍隊,既阻止了危全諷進一步擴大勢力範圍,又保衛了轄區的安定,更為後來吳王平定江西儲備了一支英勇善戰的生力軍。在強軍的同時,甘從矩還獻出自己的田園家財,以濟民苦,大力鼓勵農耕,促進發展陶瓷工業,既鞏固老陶瓷窯,又發展新窯場,將自己家的龍頭山山地用於支持發展陶瓷產業,先後發展了郭橋、蛇腦山、窯崗、黃金城、孟家山等大批新窯場,引來了長沙、南昌、九江等各地陶商,致使豐城的陶瓷工業成為時代的主導產業。甘從矩致力激勵公信與公益及慈善事業,先後於大順鄉五十二都功曹山建有寶福寺、龍巖寺,於驪塘建有隆福寺,以及學堂峰書院等。倡導讀書為高,去惡揚善,勤勞持家。在甘從矩的轄區內近半個世紀社會穩定,人際和諧,民生安勉,彰顯了甘從矩作為勤政為民、勵志發展的歷史功勳。


豐城:徵南將軍甘從矩那些事兒


豐城:徵南將軍甘從矩那些事兒


豐城:徵南將軍甘從矩那些事兒


907年,唐禪吳,楊渥改唐號稱南吳國,唐朝滅亡。甘從矩因國禪而為吳臣。909年,南吳國內亂剛平,撫州刺史危全諷自稱鎮南節度使,糾集撫、信、袁、吉四州兵力號稱十萬大軍,且有高安、上高、銅鼓等地方軍的側應,進攻洪州。吳國新任洪州節度使劉威鎮守洪州不足千人,告急於吳王,掌握吳國軍政實權的重臣徐知浩採納了智囊嚴可求的建議,派大將周本為帥(即西南行營招討應援使)領軍七千;又封都鈐轄、豐城伯甘從矩為徵南將軍、先鋒都督,帶兵五千;另外監軍領軍三千,援救洪州。吳軍與危軍交戰於象牙潭,發生激戰,吳軍詐敗,引誘危軍涉渡溪水追擊時,吳軍返回劫殺危軍,吳軍大獲全勝,生擒危軍主帥危全諷。吳軍迅速展開反攻,從主戰區的靖安、安義、奉新、新建分兵兩路,一路從新建經進賢、鄱陽橫掃撫州、信江、上饒,直搗福建南平縣,掃平江西江左一帶;另一路從新建經高安、上高、萬載、宜春、吉安掃平贛南,直達韶關,江西全境得以平定。吳王賜封周本將軍為信州刺史,晉封甘從矩為豫章刺史。

此戰後,吳國勢力大增,但內部的政治奪權鬥爭也更加激烈,將相之間互相暗算殘殺,吳王揚渥亦被殺死。新嗣位的吳王楊隆演與實際掌握著吳國軍政大權的吳將徐知浩之間的博弈十分激烈,吳國皇權岌岌可危,導致將相心寒,群臣恐慌,生靈塗炭。54歲的甘從矩不願捲入政爭,退歸驪塘。919年,甘從矩被吳王楊隆演賜封為隆興富州開國伯(正四品),誥文誇讚從矩將軍有“出將入相”之才。931年吳王楊溥加封甘從矩將軍為金紫光祿大夫,夫人辛氏為誥命夫人,一生榮耀達到頂峰。

豐城:徵南將軍甘從矩那些事兒

豐城:徵南將軍甘從矩那些事兒

將軍墓園一角

二、南唐左丞相、龍圖待制甘棠

甘從矩生有兩個兒子,長子名稔,字季豐,生於唐光啟二年(886年),乃是鎮守28都都巖寨領軍主將,生活於唐朝末年過渡到五代十國年代。因原唐朝廷賜封的重臣吳王與吳王屬下執掌重權的主將張景、徐溫產生了激烈的搶奪政權的博弈,發生了極其殘忍的殺戮。在這種形勢下,作為吳王屬下的戰將甘從矩,“思慮再三,為保全子孫宗脈”,隱姓埋名,退歸驪塘。這裡所說的“子孫宗脈”便是指甘稔這一支。五代十國開平三年(909年),甘稔由豐城轉移遷居至朱溪,後又從朱溪轉移遷居撫州府宜黃縣吳陂,再由吳陂又轉遷到南京應天府,之後又遷居安順(今貴州省安順市)。甘稔歿後歸葬於豐城株山南角。其子甘棠後來貴為南唐宰相,甘棠生有六子十八孫,因擔心捲入權爭,均沒有回原籍,分徙在境外或邊遠之境地。

甘棠,字國用,生於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建隆元年(960年)九月,南唐中主李璟賜封棠為南唐左班丞相、進光祿大夫、尚書省知政事、丞相龍圖待制。甘棠為南唐左班丞相(當時的宰相),這也是目前經考究的豐城歷史上職級最高的官位,是豐城人文的一塊豐碑。元代豐城籍文學家、史學家揭傒斯《過驪塘》詩中所指的“前朝宰相”,便是指甘棠。詩曰:

學堂峰下三間屋,人道前朝宰相家。

勳業千秋垂竹帛,書聲半夜徹桑麻。

猿猱警犬升喬木,麋鹿依人臥落花。

池水浸天涵日月,煙光明媚耀雲霞。

甘棠十八個孫男,人稱“十八宿”,為舉子者七人。

豐城:徵南將軍甘從矩那些事兒

豐城:徵南將軍甘從矩那些事兒

書法家瀚墨寄情


三、豐城開國伯、上柱國甘禎

甘從矩幼子甘禎,字季祥,唐光啟丙午年(886年)十一月初六日生。甘禎從青少年時代就跟隨父親保境護民,訓練軍隊並指揮及參戰,很快就成為鎮守演頭烏坑,營場北澤、曹墓的領軍將領,旗下數十員戰將,其中可考的甘氏戰將就有十二名。甘禎智勇深沉,才華出眾。唐天祐四年(907年),楊渥廢唐稱吳,賜封禎為左校軍衙前總管,充左平野第二部副兵馬使申報公事。天祐六年(909年)甘禎跟隨父親參加先鋒部隊去救援洪州的戰役,此役甘禎一直帶兵打到福建南平縣(時年23歲),為奪取江西全境的戰鬥勝利立下了卓越功勳,吳王楊隆演晉封禎公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監祭酒、兼監察御史,上柱國。

天福二年(937年)吳國禪位給徐知浩,建立了南唐,吳國彼此滅亡。徐知浩改名李昇,稱南唐王,甘禎因國之禪改而仕南唐。保泰元年(943年)57歲的甘禎葬父歸裡。保泰四年(946年)左平野甘禎等十二甘將捐資鑄造一隆福寺鐘,鐘上鑄文十分明確記載了始祖從矩公的來歷,欽命都鈐轄及其使命,所隸地方和當時的形勢以及安葬父親的經過等。該鐘文實際上是驪塘甘氏第一屆宗譜的第一篇序文。


豐城:徵南將軍甘從矩那些事兒


滿懷景仰之情,拾級而上

甘禎闖蕩江湖,四海結識高朋好友,相傳曾與當年正如日中天的青年軍官趙匡胤有過交識。南唐中主李璟因害怕後周的威脅,一方面自願正式削去帝號,改稱國主,稱臣於後周,另一方面又在向後周稱臣的同時,由南京遷都到江西南昌,以擺脫被控制在後周手心中的局面。但掌握著後周軍政大權的趙匡胤扣下李璟長子李從嘉留在南京作為監國(實為人質),同時也將甘禎從南京調往汴京,收歸為門下智囊,後賜封甘禎為北宋待御史。此時甘禎已74歲,依舊兢兢業業,沉穩處事,為北宋統一北方建言獻策,為國土免遭分裂、百姓免受兵災生靈免遭殺戮做了大量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宋國的國威,受到了趙匡胤的認可和恩寵。宋開寶元年(968年),82歲的甘禎被宋太祖趙匡胤封為江南王,爵齎豐城圖經;授武功大夫,衙前左軍右總管副知客事;南平縣第一部兵馬副使,申報本部公事;特進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監祭酒;兼監察御史、上柱國;食邑1500戶,並贈豐城開國伯。夫人石氏封為南昌郡夫人。開寶庚午年(970年),甘禎逝於汴京,享年84歲,誥賜迴歸豐城安葬,葬於豐城富城鄉。


豐城:徵南將軍甘從矩那些事兒


甘禎之子甘宗,字祖武,號華揚,生於後梁乾化二年(912年)六月。初為虞候,宋開寶四年襲父爵食邑如故。宋淳化元年(990年)五月七日,宋太宗趙光義親賜敕旌丹陽甘氏“忠孝世家”,甘宗受敕受寵若驚。其時甘宗已是78歲。大中祥符丙辰年(1016年)十月二十五日,甘宗去世,享年104歲。後世評價甘宗“生則精忠耿耿,死後凜然如生,鄉人立祠祀之,水旱癘疫,禱則有應”。

甘宗生子十人,各以“令”字取名,被甘姓裔稱為“十令公”。自“十令公”而下,分遷豐城各地,始終不忘驪塘祖居地。而由其先祖甘從矩以下分遷至外地、外省,甚至走出國門遠涉重洋的甘氏族裔,更是不計其數。他們牢記先賢遺訓,耕耘在各自的崗位上,用輝煌的業績酬謝社會,緬懷先賢。(責任編輯:熊廣平)

甘從矩將軍

龔志鴻

歲月呀 借一匹八百里加急的

快馬 取道江南

來到秀山秀水的秀才埠

來到美奐美輪的含秀湖

安家落戶

秋色 劍氣 寒光

秀才埠雲橫羅峰

含秀湖晚來風急

滌盪八千里路滿身征塵

可揮不去 眉宇間一抹鄉愁

風 裹不住金戈馬蹄聲

掠過空曠的湖面

掠過無垠的雲端

夢無法抵達的地方即是遠方

心無法離開的地方便是故鄉

按劍南望 呤破天涯

這一片泱泱澤國

這一方秀麗山川

掩映了多少 如夢芳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