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號在丹麥海峽附近受傷,為何不原路返回去挪威而是去法國佈列斯特?

新二團孔團長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1941年5月24日的丹麥海峽海戰,無論對於“俾斯麥”號戰列艦,還是對於德國海軍而言,都稱得上是輝煌的頂點,但同時也是走向毀滅的起點。儘管擊沉了“胡德”號,但就“萊茵演習”行動總體而言,德國人已經失敗了。雷德爾擬定的巡洋作戰最關鍵的成功因素就是襲擊艦最大限度地隱蔽行蹤,對護航船隊發起突然襲擊。然而,在丹麥海峽被英軍重巡洋艦跟蹤後,作戰的突然性已經喪失了,“萊茵演習”成功的希望幾率大幅下降,而在丹麥海峽之後,“俾斯麥”號實際上也失去了繼續展開破交作戰的能力,因為在戰鬥中遭遇的損傷和燃油儲備都迫使它必須選擇入港接受維修和補給。

描繪丹麥海峽之戰中“歐根親王”和“俾斯麥”號與英艦交火的畫作。


在丹麥海峽交戰中,“俾斯麥”號在擊沉“胡德”、擊傷“威爾士親王”的同時,自身也被擊中了三枚356毫米炮彈,造成了相當程度的損傷。一枚炮彈擊穿了艦首,造成多個艙室進水,約400噸燃油洩漏;一枚炮彈擊穿了左舷中部主裝甲帶下方的船殼,但是一枚啞彈,在穿過舷側數個隔艙後,被二號鍋爐艙的裝甲隔壁擋住,造成了進一步的進水和燃油流失,同時二號鍋爐艙的水密性和部分管線被破壞;最後一枚炮彈擊中上層建築中部,嚴重毀壞了外露的甲板設施,包括起重機和彈射器,“俾斯麥”號失去了起飛偵察機的能力。

在丹麥海峽海戰中“俾斯麥”號的中彈位置。


由於“俾斯麥”號一直保持高速航行,加上艦上損管人員不足,損管作業難以實施。在交戰數小時後,“俾斯麥”號已經進水達2000噸,造成9度左傾和3度首傾,為了平衡艦體,採取反向注水措施,導致全艦進水達3000噸。二號鍋爐艙的搶修作業也沒有成功,被迫將艙室封閉,兩臺鍋爐停止工作,因此損失的動力使得“俾斯麥”號的最高航速由30節下降至28節。更為嚴重的是,由於之前在卑爾根錯過了加油機會,加上連日高速航行以及戰鬥損傷造成的漏油,“俾斯麥”號的存油下降至3000噸,加上德式高壓鍋爐的高油耗,已經不足以支撐持續作戰。綜合上述情況,艦隊司令呂特晏斯只能選擇中止作戰返航,問題是該選擇何處港口為目的地。

在丹麥海峽海戰之後,“俾斯麥”號可能採取的三種航線,顯然,無論走丹麥海峽,還是冰島-法羅水道,都更容易被英軍攔截。


當時,距離“俾斯麥”號最近的德佔港口是挪威的卑爾根和特隆赫姆,距離大約870海里(約1600公里),艦長林德曼強烈建議向卑爾根返航,但是被呂特晏斯否決,原因顯而易見。“俾斯麥”號向挪威返航只有兩條航線可以選擇,即冰島北側的丹麥海峽和冰島南側的冰島-法羅水道。在“俾斯麥”號行蹤暴露,且依然受到英艦跟蹤的情況下,沿原路返回肯定會陷入英國海軍海空力量的重重圍堵中,無論從冰島基地起飛的飛機,還是從斯卡帕灣出航的英軍艦艇,都能輕易地找到“俾斯麥”號併發起攻擊,而且上述海域相對狹窄,留給“俾斯麥”號的迴旋空間不足,所以面對英軍優勢兵力的圍攻,肯定凶多吉少,能否突破英軍的堵截抵達挪威海岸相當值得懷疑。

“俾斯麥”號最後選擇前往法國海岸,但最終未能避免被圍殲沉沒的命運。


呂特晏斯的選擇是前往法國大西洋沿岸的聖納澤爾,從距離上要比前往挪威更遠,大約1390海里(約2570公里),但相比原路返回有幾點優勢:首先,北大西洋相比冰島南北的海域更加開闊,機動空間更大,“俾斯麥”號可以利用黑夜、惡劣天氣以高速航行擺脫追兵;其次,可以期望得到德軍潛艇乃至飛機的支援;再次,可以與目前駐泊在佈雷斯特的“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號配合作戰(從戰略遠景看,如果能將“俾斯麥”號順勢部署到大西洋沿岸地區也是德國人的一項勝利),最後,聖納澤爾擁有大西洋沿岸唯一能夠容納“俾斯麥”號的大型船塢,有利於儘快修復損傷,重新投入作戰。

“俾斯麥”號的悲劇是由很多偶然因素造成的,假設它的舵機沒有被艦載機魚雷擊毀,其逃生的希望還是很大的。


不過,選擇向法國海岸返航其實也風險很高。因為英國海軍部已經抽調了北大西洋上所有可以作戰的大型戰艦對“俾斯麥”號展開圍堵,前往法國的漫長航程意味著與英軍艦艇和飛機遭遇的幾率相應增加。當時德國海軍司令部建議“俾斯麥”號在大西洋上兜圈子,消耗對手的燃料,同時隱藏駛向法國的企圖,等待英軍戰艦返回港口加油時再趁機向法國海岸撤退。假如“俾斯麥”油料充足,這種戰術還有奏效的可能,但當時該艦燃油已然十分緊張,艦上工程師建議保持22節的經濟航速以節約燃料,可是對於呂特晏斯和林德曼而言這是不可能接受的,無論是擺脫追蹤,還是撤往法國,都需要越快越好。在這種情勢下,呂特晏斯在協助“歐根親王”號脫離編隊後,就指揮“俾斯麥”號直航聖納澤爾,但最終還是未能逃脫葬身大洋的結局。


崎峻戰史


原因很簡單,原路返回挪威比去佈列斯特還危險。

“萊茵演習”航跡圖,紅色為德艦航線,黑色為英艦航線,從圖上可以看出,首先丹麥海峽海戰之後,俾斯麥號距離挪威並不比距離佈列斯特近多少。



其次,當時英軍已經佔領冰島,皇家空軍已經在冰島設立基地並開展巡邏,格陵蘭也存在英軍巡邏基地,俾斯麥號出動時能夠順利通過冰島以北海域是因為英軍當時在北部巡邏重視度不高,加上天氣的掩護,佔了出其不意的優勢,而原路返航這個優勢就不復存在,英軍必然會在北方部署密集的巡邏。



第三,原路返回要經過英國本土艦隊主要基地斯卡帕灣大門口,跑出去的時候是出其不意,再想回去,英國本土艦隊在大門口就能蹲守。




第四,威爾士親王號和兩艘英國巡洋艦還在盯著俾斯麥號,不論向北回挪威,還是向南去佈列斯特,都需要先甩掉這個尾巴,但是向南進入大西洋開闊水域甩掉尾巴算普通難度的話(事實上也甩掉了),向北返回丹麥海峽和冰島北部水域,要甩掉在冰島和格陵蘭基地航空兵協助下的尾巴就是地獄難度了……



所以說,俾斯麥號在丹麥海峽之戰後選擇南下而不是北上,是放棄了地獄難度選擇了困難難度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