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項羽,為何不渡過烏江,原來另有“隱情”

我今雖死,卻還是西楚霸王。這一句話說出了霸王項羽一生的輝煌。西楚霸王自刎江邊,至死也不願意,乘船度過烏江。和敵人血戰一番 卻因寡不敵眾。最後選擇殺死自己心愛的虞姬,自己用劍自刎。一代英豪就此而去,但是他的名字至今被後人銘記。他的英雄事蹟也被後人帶帶流傳。

西楚霸王項羽,為何不渡過烏江,原來另有“隱情”

楚國貴族後裔項羽高舉義軍旗幟,以江東八千子弟兵起家,於鉅鹿破章邯主力,入關滅秦,復山東六國,分封十八路諸侯,自稱西楚霸王,威震天下。然終不敵劉邦集團,兵敗垓下,自刎烏江。項羽如果不在烏江自刎而死,項羽後來的結局會是什麼樣子呢?曾經項羽本人就給身邊的人說過:“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

西楚霸王項羽,為何不渡過烏江,原來另有“隱情”

當時的人們和項羽本人都稱自己為“西楚霸王”,而不是大楚的開國皇帝。那時候江東地區土地肥沃,人口密集,又佔據天險,易守難攻。項羽作為項燕的後代,在本土具有極高的威望。渡過烏江,整頓軍馬,發展生產,強國富民。可繼續與劉邦爭雄天下,勝負另當別論。如同烏江亭長告訴項羽,江東地區幅員遼闊 ,生活的民眾也不少,如果渡江而去,在等以後兵馬強壯的時候再來劉邦決一死戰。

西楚霸王項羽,為何不渡過烏江,原來另有“隱情”

很大一部分人都認為項羽之所以自刎主要誘因是自尊心太強,太愛面子,兵敗無顏回江東見父老鄉親,如果他可以放下自尊不要面子回江東總結經驗教訓,重整旗鼓東山再起的話結局還真不好說!以項羽的實力和才幹他定能重新來過,和劉邦一決雌雄。但是我認為,他的自刎一定一定是思前想後全方位全方面考慮的一清二楚之後的最終決定。他已認定不論怎樣變通自己已終再無回天之力之術,不自刎,他的結局也是不得善終的。自刎是他唯一可以體面的、報答為他拼死的兄弟子弟、回饋寄予他厚愛厚望的江東父老百姓的最好的“善終”。

西楚霸王項羽,為何不渡過烏江,原來另有“隱情”

無論有什麼樣的結局,都由不得他來選擇了。這殘酷的現實,對於一個自視甚高的英雄而言,是個打擊。《東越列傳》一書中明確記載著當時的情況,書中說到在秦末時期,閩越一帶的人們全部都一致聽從項羽號令,響應當時項羽的想法,一起共同伐秦,重新建立輝煌的楚國。由於江東子弟的能爭善戰,還有項羽的英明指揮。再加上當時秦國的統領,人們都早已經有了意見。就差有人率先起義。

西楚霸王項羽,為何不渡過烏江,原來另有“隱情”

當時項羽高舉義旗,而且還是楚國後裔,響應的人不在少數。秦國大勢已去,項羽所到之處必然是所向披靡。那時候的項羽才是真正的威風凜凜。秦滅之後,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戰爭才是剛剛開始。項羽為人豪氣,說話做事性子很直,有什麼說什麼。由於項羽身為滅越的楚國後裔,項羽怕閩越人心存異心。

西楚霸王項羽,為何不渡過烏江,原來另有“隱情”

所以項羽徹底推翻秦國以後,一直沒有對閩越地區的首領進行冊封,就因如此,當楚漢爭霸一開始爆發的時候,閩越人直接就就把繩子伸到劉邦這邊了。項羽和劉邦爭權失敗的時候,閩越人早就已經完全掌控了長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區。就算項羽乘船渡過烏江逃過一劫,也會被閩越首領死死的盯著,或者把他看押起來,成為與劉邦談判或者是言和,所利用的重要的籌碼之一。劉邦這個流氓,肯定不會放過項羽,逼迫閩越首領交人,肯定會盡可能地滿足閩越首領的欲求。項羽是個極端自傲的人,與其受制於人,不如痛痛快快自行了結,還得個一世英名。

西楚霸王項羽,為何不渡過烏江,原來另有“隱情”

楚漢之爭後,天下大局已定。當初項羽風光一時無二之時,僭越之事沒有少做,封天下諸侯本來做得就不很地道,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弒君”,以至於天下諸侯皆背棄項羽,或投靠了劉邦,或擁軍觀望,但斷不可能再去支持項羽。天下大勢已經十分明瞭,項羽難道會看不出來?而且,項羽當初帶出來的8000江東子弟僅剩28騎,即使渡過烏江,已經很難再東山再起。造反需要本錢。

西楚霸王項羽,為何不渡過烏江,原來另有“隱情”

江東魂牽夢繞之地,已成他人虎踞龍盤之所;父老殷殷期盼之人,已是走頭無路,進退兩難。。儘管他始終相信自己能夠“英雄造時勢”,但最後還是不得不承認“時勢造英雄”。時局的快速轉換,逼迫得他不得不放棄虛幻縹緲的夢想,覺得自己再生存下去已無多大意義,徒垂死掙扎、苟活無日而已,唯有自刎。即能不讓別人羞辱,也能留下一代英豪的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