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肌痛:有一種痛叫無“病”呻吟 87%患者首診被漏診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石小宏)有這樣一群人,儘管經過CT、核磁共振成像等各類檢查結果均顯示正常,但他們仍然被莫名的疼痛折磨的苦不堪言。事實上,他們是一群纖維肌痛(FM)患者。“臨床中這類患者確實很多,並且漏診率居高不下。由於醫患普遍缺乏對該跨學科疾病的認識,患者反覆奔走於各個科室卻不能獲得對症治療,不但疼痛持續,甚至常常因漏診而加重病情,個人經濟負擔和社會負擔沉重。”4月21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疼痛科劉慧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為避免漏診,應加強對纖維肌痛的宣教,提升患者及各相關科室醫生的疾病認知,並高度重視疾病的識別與診療,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

纖維肌痛:有一種痛叫無“病”呻吟

纖維肌痛是一種病因不明的以全身廣泛性疼痛以及明顯軀體不適為主要特徵的一組臨床綜合徵,常伴有疲勞、睡眠障礙、晨僵以及抑鬱、焦慮等精神症狀。在大多數研究中,患者症狀符合診斷標準的纖維肌痛患病率為2%-4%,中國目前應有約5200萬纖維肌痛患者。

纖維肌痛病因不明,目前認為環境因素包括急性創傷、特殊的感染疾病及患者社會心理因素等,可能是誘發纖維肌痛的危險因素。劉慧教授介紹說,“研究證實,纖維肌痛為中樞神經系統相關疼痛障礙,具有明確的病理機制。病生理學研究提示,持續性神經遞質釋放失衡引起患者中樞神經層面存在疼痛信號異常放大的現象。神經影像學研究驗證,纖維肌痛徵患者存在大腦內在特殊改變,這種改變可能是造成疼痛感覺異常和全身廣泛性疼痛的原因。”

“起病機制隱匿,讓患者常常感到一種莫名的疼痛存在,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大部分患者就診時不能準確回憶起疼痛開始的時間。另外,纖維肌痛的疼痛呈彌散性,一般很難準確定位,部分患者甚至說不清楚究竟哪裡疼痛。但纖維肌痛的危害不可小覷,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因此,當出現不明原因的全身多部位慢性疼痛,同時伴有軀體不適、疲勞、睡眠障礙、晨僵以及焦慮抑鬱等,經體檢或實驗室檢查無明確器質性疾病的客觀證據時,應需高度警惕纖維肌痛的可能並儘早診治。”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風溼免疫科劉毅教授提醒。

首診漏診率高達87%,“共病”增加診治難度

目前在我國,纖維肌痛仍是一種“鮮為人知”的疾病。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纖維肌痛患者首診漏診率達到87%。患者常常耗費兩年以上的時間、平均就診於3.7個醫生才能被確診,甚至有的患者用了10年的時間才能得以確診。除了疾病認知率低外,纖維肌痛診斷難點在於,其並不是一個排他性診斷,而是與其他疾病合併存在。調查發現,16.8%的骨關節炎、21.1%的類風溼關節炎,36.7%的系統性紅斑狼瘡、38.6%的抑鬱、33.8%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均合併有纖維肌痛,以及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多種慢性疼痛疾病中也常見。

“這也是導致該疾病漏診漏診率高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與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慢性腰背痛、慢性頭痛等‘共病’時,纖維肌痛的漏診率更高。由於患者往往主訴其他疾病或症狀,而各科室醫生在診斷時如同‘盲人摸象’,重點關注患者的‘局部’症狀,也就是本專科疾病,導致很多患者雖然周遊於多個科室治療,但治療體會和效果欠佳,不被家庭和社會接受和認可,被認為無病呻吟。”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黃偉教授認為,“相關科室醫生在專注本科疾病診療的同時,應提高對纖維肌痛的認知、篩查和鑑別意識,如果能做到多學科聯合診斷則效果最佳。”

談及纖維肌痛治療,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創傷外科陳仲教授指出,纖維肌痛並不是進行性疾病,其症狀可以隨著時間延長而減輕。同時由於發病機制明確,通過個體化針對性的對症治療,可以取得很好的療效。目前針對纖維肌痛機制性治療藥物已經實現了“零”的突破,全新一代鈣離子通道調節劑樂瑞卡(普瑞巴林膠囊)纖維肌痛適應症已在我國已經獲批上市。隨著研究的不斷進展和突破,未來纖維肌痛或將不再是我國難治療的慢性疼痛性疾病。”

“樂瑞卡(普瑞巴林膠囊)新適應症在中國的上市,將造福更多的纖維肌痛患者。”輝瑞普強西中國總經理袁繼紅表示,“未來,我們將持續加速向市場推出新的藥品、拓展新適應證,在保障藥物療效的同時保證安全。並與多方攜手在零售藥房、醫院、互聯網醫療、疼痛科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構建線上線下全方位的准入體系,提高社會對纖維肌痛的關注度,推動纖維肌痛規範化診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