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中國老年消費市場供需失衡問題?

小剛哥說教育


本人研究並參與養老產業將近10年了,對於如何看待中國老年消費市場供需失衡這個大問題,我認為首先要明確幾個小問題:第一,是什麼,即中國老年消費市場供需失衡,是怎麼失衡的,有何表現?第二,為什麼,即供需失衡的原因何在?第三,怎麼辦,即如何解決失衡問題。

接下來,我們詳細解析。

一、中國老年消費市場供需失衡有四個具體表現

總體而言,我國養老產業還處於起步培育階段,尚未摸索出成功有效的產業化發展模式,產業發展緩慢,供給無法滿足需求的供需失衡問題十分嚴峻,突出表現如下:

一是供需總量失衡。

我國老齡人口基數大,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壽命的延長,以及近年來“低生育率”和“低生育意願”的出現,人口增長速度放緩,人口老齡化加劇,目前已由老齡社會加速向深度老齡社會轉變,老年消費需求快速增長。

但是,我國養老產業整體上還處於低水平的徘徊階段,無法滿足巨大的老年消費需求。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統計,目前我國老年人市場年需求消費能力已經達到或超過6000億元,而每年能為老年人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供給尚不足1000億元。2016—2020年,我國社會養老需求累計為1.22萬億—2.03萬億元,預計到2030年中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可達13萬億元,老年消費市場供給缺口巨大。

二是市場化程度低,產業鏈條尚未形成。

長期以來,中國的養老服務需求主要由養老醫療衛生機構來滿足,老齡服務業發展實踐比較短,市場程度化嚴重不足。

(1)社區民辦養老服務中由於民營成本的參與只佔少數,導致我國養老服務機構的水平參差不齊,多為低端,老年人需求量較大的醫療衛生服務基本只由公立醫院提供,但公立醫院又同時存在著看病難、求醫難等問題;

(2)我國養老消費的價格形成機制還不合理。現在我國老齡服務的市場價格體制機制還沒有形成,公辦養老機構的價格並不是由市場形成的問題尤其突出;

(3)由於我國的老齡服務業涉及眾多行業領域,並且發展較晚,市場的開拓意識較弱,服務產品部門的營銷意識也較弱,從挖掘服務需求、開發服務產品、宣傳營銷渠道,到服務產品的銷售和輸送的整個服務鏈來看,中國的老齡服務市場還比較滯後。

三是產業發展無序,市場集中度較差。

老年消費產業中,行業發展已經出現了結構失衡的狀況,各個行業之間發展程度差異較大。比如說老年養護服務、康復護理服務利潤較大的產業發展較快,而老年文化服務這種投入大、產出慢、收益小的發展則相對較慢。

同時,養老消費服務行業內部發展毫無秩序,市場集中度較差,形成了人群需求慾望與市場所提供的產品不匹配的情況,這導致市場主體服務意識和品牌意識較為淡薄,這不僅制約了服務質量的提升,也影響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四是產品服務單一,缺乏創新。

此特點主要存在於老年人出門旅遊和養護服務業方面。在老年人旅遊業中,大部分的商家只是對傳統的旅遊模式進行了一定的改造,但本質並沒有較大的提升。

在老年養護服務和康復護理中,我國大部分養老服務都缺乏創新性和針對性,往往只是對外國養老護理模式的生搬硬套,根本沒有考慮到主要群體和當前的社會階段情形,造成的情況就是我國養老消費市場上的許多高端養老護理服務機構門可羅雀,這也是服務產品單一、缺乏創新性、針對性所造成的後果。

二、老年消費供需失衡的5大根源

養老產業供給和需求失衡的問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本文聚焦主要矛盾和關鍵環節,從養老產業的高投入與老齡群體的低支付能力、低支付保障、低消費意願之間的不匹配,以及養老服務內容、養老服務模式的供需結構錯配等方面,深入分析其產生根源。其中,前者的“不匹配”是造成養老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的重要根源,後者的“供需結構錯配”是導致養老產業發展緩慢、效率不高的結構性根源。

根源一:養老產業的高投入與老齡群體的低支付能力不匹配

近年來,我國的養老保障能力雖然不斷增強,但相對於實際養老支付需求而言,養老支付能力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老齡化具有典型的“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特點,支付能力弱,難以應對老齡化衝擊,成為需求方面的根本難題。

按美元計算,2017年我國人均GDP為0.88萬美元,分別不到英國3.97萬美元、美國5.95萬美元、瑞士8.02萬美元的1/4、1/6、1/9。從實際支付能力來看,我國2017年企業退休職工月人均養老金才提高到2500元左右,參保領取養老金的老齡人口收入尚不能完全保障養老需求的實現,而其他城鄉老齡人口多數沒有固定收入來源,依靠自己儲蓄很難滿足養老需求。

根源二:養老產業的高投入與老齡群體的低支付保障不匹配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建立多支柱的養老金支付保障體系是保證養老金體系持續運轉的關鍵。目前,我國正在構建多層次的養老支付保障體系,就是以基本養老保險為第一支柱,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為第二支柱,稅延型等商業養老保險為第三支柱。現狀是第一支柱強,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弱,關鍵是缺乏長期護理支付保障。

其次,三大支柱結構比例嚴重失衡,支付保障能力有限。養老保障體系較成熟的國家,三大養老支柱所佔比例通常為5∶3∶2或者4∶3∶3。而我國現行養老金總量結構是養老保險一柱擎天,而企業年金和商業養老保險則是明顯短腿,第一支柱約佔養老金總量的78%,第二支柱佔18%,第三支柱只佔4%。這種格局加大了基本養老保險的壓力,使第一支柱負擔太重,不堪重負,可持續性有風險。由於企業年金不是強制性的社會保險,而是一種自願性的職工福利,民營企業既沒能力也無積極性參與,國有企業有能力和積極性參與,但是在職工中的覆蓋面很小。

根源三:養老產業的高投入與老齡群體的低社會養老消費意願不匹配

由於傳統的家庭養老觀念難以在短期內改變,適應家庭養老能力變化的社會化養老觀念尚未完全形成,不少老人對到社區、機構、基地養老存在牴觸情緒,子女也會不同程度地揹負不孝的心理負擔,巨大的養老需求受到抑制。

另外,當前的老齡群體普遍成長和生活於短缺經濟時代,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傾向於家庭養老,社會養老意願較低。據調查,75.1%的老人月平均支出在2000元以下,且多數用於維持日常生活,不願意花錢購買養老服務。

根源四:養老服務內容供需不匹配

自理能力不同的老年群體對應不同強度的社會養老需求。社會養老服務需求強度與老人失能程度成正比,失能程度越高,對社會養老服務需求越強,需求彈性越低,越不可替代,成為剛性需求。現階段,我國養老服務供給內容與老年群體需求強度不相匹配的問題較為嚴重,剛性養老需求缺口較大,一定程度上存在本末倒置的問題。

根源五:養老服務模式供需不匹配

養老服務具有“親情性”和“家庭型”特點,老人接受養老服務的場所最好不要離開家庭或社區的“熟悉環境”,或者距離不要太遠。縱觀歐美髮達國家百年來養老服務業的演變,養老模式已經從最初的集中化、功能化(機構養老)向分散化、人性化、就近化(家庭、社區養老)變遷,形成家庭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主導、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需求導向養老體系。然而,在我國現階段養老產業化進程中,政府特別是社會資本熱衷於機構養老,片面強調建機構、增加床位,並將其作為工作考核的指標,而需求導向的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較為薄弱,養老服務模式供需錯位較為嚴重。

三、破解老年消費供需不平衡的策略

一是要全面改善老齡人口養老服務消費條件。

有效需求是具備支付能力並願意支付的需求,是能力與意願的有機結合,只有有效需求才是現實的市場需求。要創造條件將巨大的潛在需求轉化為有效需求。

首先,強支付,改善老人社會化養老消費的經濟條件。提高老人支付保障,既為老人消費養老服務創造經濟條件,又從需求方為推進養老產業持續發展提供資金保障。一是儘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二是不斷提高養老金水平,三是建立其他支付保障。

其次,轉觀念,培養社會化養老的消費習慣。現階段,既要快速構建需求導向的社會化養老產業體系,又要轉變傳統的家庭養老觀念,逐步培育形成社會化養老觀念。同時引導老年人消費觀念的轉變,快速釋放社會養老需求。倡導並鼓勵他們追求幸福的晚年生活,也要像年輕人一樣活得有品質、有品位,不僅要追求物質上的滿足,也要追求精神生活的滿足,要有豐富的老年娛樂和社交活動。

二是創造推進養老產業精準化發展的外部條件。

實施精準養老不僅要堅持需求導向,建立起供需平衡的養老服務體系,而且有賴於構建整合資源的相關機制等外部條件。有效配置養老資源不能完全依靠市場手段,而必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資源有效配置的體制機制。

首先,建立統一的供給和需求評估機制。打破碎片化與部門化現狀,強化跨部門協作,由民政、衛康、人社、發改等部門共同制定一套全國統一的系統的養老服務供給標準、養老需求評估體系和方法,使之成為養老機構分類建立、服務分類供給以及老人享受和退出服務的基本標準,也成為政府考核、補貼和監管的重要依據。這是實現精準養老的標準保障。積極探索第三方評估,形成統一的評估程序、標準、方法,以保證評估的科學性和權威性。

其次,建立精準的資源分配機制。制定全國性的養老服務資源有效配置辦法,按照統一的評估程序、標準,對老人養老需求進行系統科學的評估,再以評估結果梳理出服務類別、級別、內容和服務機構。根據老人自理程度配置養老服務資源。將有限的養老資源向剛性需求群體傾斜。增加專業化養老機構、護理床位、專業照護人員和經費供給,重點保障失能、失智、高齡、低收入的群體入住養老服務機構,或者居家獲得政府購買的養老服務。鼓勵活力老人、無疾病的高齡老人在家庭和社區養老;將生活仍能自理但患有慢性病的普通老人安排於社區與普通養老院中。注重康復保健、臨終關懷等醫療服務安排。

再次,建立銜接與轉介機制。構建跨部門服務需求和資源供給的共享信息平臺,設置轉介標準,明確不同服務機構的梯度功能定位。構建可以在不同養老機構、社區、家庭、社會專業機構相互銜接轉移的機制和渠道。根據老年人健康的評估變化,推介相應的服務方式,並通過不同機構間的銜接與合作形成梯度轉介服務模式。

最後,建立服務質量監控機制。以老人的服務滿意度為核心,整合民政、衛康、人社、發改等部門的監督資源,形成跨部門協作的覆蓋“醫、養、護”多方面內容的質量監控機制,進行全過程的服務質量監督,防止養老資源浪費。


康養產業研習社


祝福全天下的老人健康長壽快樂幸福啊!





421009蘭草


在前幾年中國的老齡化被大家所熟知。就是歲數大的人哇,他們的比例比年輕人和每年所出生的嬰兒還要多。所以中國出現了老齡化的事情。我想主要是因為爺爺奶奶那輩兒的人口比較多,而爸爸媽媽那輩兒人就提倡每家只生一個孩子的事情,當時的計劃生育就搞得家家戶戶只生一個娃,所以經過了十幾年,20幾年之後問題就出現了。老年人的比例就一直在增加,而新生兒和年輕的人就相比之下比較少。所以就顯得現在老齡化的問題特別嚴重。所以現在國家又非常提倡人們家家戶戶要兩個孩子,來解決中國老齡化的問題。

但我想過幾年之後,就算不提倡要二胎,中國的老年市場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多。因為中國的整體人口比例就會下降,但是男女比例,老少比例之下,應該就會回到正軌。

提到老年市場這個問題,作為90後的我覺得,相比較在城裡而言的老人,他們的經濟水平普遍要比年輕人要高,從那些售賣保健品和保健東西的人來看,他們售賣產品的目標都是那些老年人。那些所謂高價格的東西都被老年人所買去。對於老年人的供應市場,我想是有很大的利益間的。所以有那麼多的年輕人選擇去賣保健產品。他們所以售賣的對象就是那些年歲大的人。作為老年人,他們本身有自己的積蓄。再加上兒女所給的。就算兒女不給他們父母想要買的東西,即使是不對兒女也不敢強加阻止。所以現在的老年市場發展得非常壯大。對於那些產品和他們的價值是不相匹配的,但是卻沒有相應的人員來管控這方面的市場。

對於以上這種現象在農村來講似乎還沒有這麼嚴重。但是由於近幾年的發展,農村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各類的保健品在農村也非常的盛行。可以說賣保健品的真的是把老年人的積蓄慢慢的騙來。真的需要有相應的制度來管理這方面的事情。

可以對老年人開設這樣的課堂,讓他們知道庫個人身體的健康不是靠各種保健品來維持的,讓他們能夠知道所有正確的知識和內容都,你才能夠更好的發展和利用金錢。


二八斗財


首先,所有的經濟學理論裡,需求都是有彈性的,沒有剛需這個概念,其次,3.79萬億老年消費市場這個數據是怎麼計算出來的?是不是隻要是老年人的消費都算老年消費?還是說只有老年人看病,請人護理等等,這些消費才是老年消費?再次,現在是誰在提供老年消費品?提供了多少錢的老年消費品?與3.79萬億的老年消費市場相比較,是多還是少?這些不搞清楚,憑什麼說中國老年消費市場存在供需失衡問題?連這個問題是否存在都不一定,要大家如何來解答。


tongyurain


我也是一個五0後的老人,家裡只有一個獨生子,而且還是三十多歲才有這個寶貝,我和老伴已經進入了老年,孩子才踏入職場打拼的年齡,我們如果到了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我會和老伴去養老院,不能拖累孩子。時常有報道說養老院的護工打罵老人,這也是一些有條件去養老院的老人不願去養老院的原因。


高凌芳


老年市場需求十分龐大,特別是城市部分的老人。

一,精神慰求型。

花幾萬乃至更多的錢購買保健品,以求得對方的好臉好言。

二,追求享受型。

一年旅遊不停,聚餐聚會不停,買高檔品不停。

三,上當受騙型。

投資為名血本無歸,有點積蓄總想有點收益。

自以為是有能力之人,還想為子女作貢獻。


老楊139066966


老年消費市場最缺的是服務,各種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的服務。最大的問題是騙,各種的騙


手機用戶54845648956


許多商家只盯著老人的口袋,而不問老人到底需要什麼。假冒偽劣保健品充斥,推銷電話頻頻騷擾。老人的衣、食、住、行有大量需求,可能因利潤不足而很少問津……


多嘴老頭


養老農村和城市應該不一樣,農村一般都有子女養老,五保戶,單身,孤,不能自理的,才上養老院,至於城市就不同了,社會保障多了,大部分人都有工資,保險之類的,享受的醫療,等方面和農村沒有可比性!


金龍戲曲舞臺佈景


國家應該出臺更優惠的養老服務政策?未來的中國養老機構就像星級酒店一樣?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任意選擇星級養老服務機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