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北張黃鎮有什麼景區?

毅緒636


張黃旅遊

張黃客家儺舞(跳嶺頭)。跳嶺頭是“儺戲”的一種,由古老的中原祭祀儀式演變而來,客家人用來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活動從中秋節到農曆九月中旬在各村輪流舉行。表演者一般為本村的鄉賢或道士,身著古裝,頭戴帽子,臉掛麵具,手執刀、斧、棍、鋤、鏟之類的農具兵器,以開擅、扯大紅、跳三師、拜四師、舞五雷、五雷滅妖、慶豐收等內容為主,還伴著琴鼓笛等樂器。戲中人物栩栩傳神,時而詼諧有趣,時而神秘詭異,其客家話幽默說詞經常會引發觀眾一陣陣笑聲,其陰森森的氣氛充斥整個山坡有時不禁讓人有種涼颼颼的感覺,觀眾有的站著,有的坐著,時不時竊竊私語,談論著戲中角色。“跳嶺頭”一般從頭天下午開始,到次日上午結束,上午結束的那場表演,當地叫做“趕老虎”,應該是驅邪避災的意思。每到嶺頭節,公路就成了圩市,兩旁攤點密密麻麻,琳琅滿目,衣食住行玩,應有盡有。到了晚上,放露天電影、粵劇演出。嶺頭節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連海鮮都擺上了,再拿出珍藏的美酒,款待客人。一般家庭會擺三兩桌,寬裕點的甚至擺上十桌,宜多不宜少,不能怠慢,以免尷尬。

五皇山國家地質公園。五皇山,原名叫“五皇嶺”,五皇山是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欽州市浦北縣龍門、北通、白石水、大成、張黃五鎮境內,距離張黃20多公里。五皇山在張黃一地,百姓稱作“單竹尖”,又分下單竹、中單竹、上單竹,下單竹即是在山腳到叢林覆蓋之地,中單竹即為出了叢林到草坪接石山一帶(海拔大致與對面的通天嶺對等),上單竹就是五皇山主峰。五皇山自然風景區是由高山草坪、高山茶園、高山梯田、溪流瀑布、亞熱帶季雨林、花崗岩奇石等自然景觀和儺舞(跳嶺頭)人文景觀等構成的生態旅遊風景區,具有“山高林茂、草綠石奇、谷幽水秀、霧濃雲美、民俗奇異”的特點,是一個集觀光、休閒、體驗於一體的生態旅遊景區。

位於坡子坪村的香翰屏將軍故居。

越州天湖旅遊景區。越州天湖據張黃鎮20公里左右,主體景區在張黃鎮境內,地處合浦水庫區,南北走向,縱距最長達52公里。湖區面積79平方公里,庫容12億立方米以上,湖內有小島百餘座。這裡的湖水清澈,煙波浩渺,遠近山色碧黛,環湖荔枝、芒果園已成規模。內有仙鶴島、東坡渡、伏波灘、望夫嶺、清濁湖、對歌坡、三帝廟等自然景點。仙鶴島上棲息著成千上萬只白鶴,還有天湖大渡槽和香翰屏將軍故居等人文景觀。香翰屏故居建築藝術中西合璧,亭臺樓閣依山傍水而建,據故居2公里即是有著1500多年曆史的越州古城。

張黃鎮年初一祈福活動。

清朝年間,圩鎮南大門建有一座貞節牌坊,高十多米,氣勢宏偉,下面有三個拱門,中間能過汽車,抗戰時期已拆毀。此時,所剩的只有幾座古廟祠堂,如大王廟、媽祖廟(天后宮)、文武廟、觀音堂、三官堂及土地祠、百家祠。可惜這些古建築在解放前後特別是文革期間已拆毀或損壞,尚存的是上八團學堂,由清朝道臺大人宋安樞創辦,其時是合浦縣北部最高學府。學堂最有特色的是所有支柱全部用一丈多長的花崗石鑿成,有圓的、有方的,而每對石柱都刻有對聯(凹字),字體剛勁秀麗,可惜年久失修,已經面目全非。2005年,張黃老城區改造時拆除上八團學堂、合浦農校遺址。

百年滄桑的張黃老街。

張黃老街騎樓區。老街風貌多以民國特色建築為主,二層騎樓樓挨樓,迄今還發揮它們的作用。在老街上八團學堂遺址旁,是廣東省立合浦縣農業職業學校(愛國名將香翰屏創辦),但已被拆除。從其大理石、花崗岩及不少廣州來源的建築材料來看,已明證了當時這所農校為欽廉地區所作出了的歷史貢獻及一定的宏偉規模,門口左側立有一塊“合浦縣抗日青年代表大會遺址”碑記。張黃小吃有炸肉粉、冷粉、毛蟹粥、甜筍、黃欖、瓜皮、花籺、飯包籺、水籺、發籺、涼粉籺、槐花籺等等,形成品牌的是張黃月餅。解放路(當地稱“死食街”)是張黃小吃的主要聚集地,每入夜,食客便紛湧而來,好不熱鬧,店鋪經常通宵達旦經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