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戰場上平均幾萬發子彈才能殺死一個人?

琅琊小少爺


抗戰時期,在正面戰場,每擊斃一名日軍,平均需要2000發子彈,而在蘇德戰場,蘇軍每消滅一名德軍需要4000發子彈,而美軍在太平洋戰場,平均擊斃一名日軍需要3噸彈藥。

到了越戰,平均打死一名越軍需要5萬發子彈。平均打死一名敵人的彈藥消耗量,從火繩槍,燧發槍,栓動步槍,半自動步槍一直到全自動突擊步槍,其實消耗彈藥量是越來越多了。

首先是,這裡所說的彈藥量是包括了訓練彈藥量的。美軍訓練開槍,都是打膩了為主,一次打靶一個新兵身邊就能堆起一大堆彈殼,而且要經歷若干次打靶訓練。這次二戰,新1軍,新6軍在印度接受美國軍訓,那些老兵的回憶錄可以看出來。

包括,正面戰場擊斃1名日軍平均2000發子彈,那是使用抗戰總消耗量計算出來的。實際上也包括了訓練抗戰入伍的1400萬新兵的彈藥消耗量,還有,因為其他各種原因損失的子彈在內的數字。

在戰場上,彈藥不僅僅是打掉了,還有很多彈藥是引發爆炸,從而被消耗。交通線遭到襲擊損失,以及遺落在戰場上等待各種原因。另外就是,現代步兵每人都有全自動突擊步槍,本身射速就超過二戰時期步兵幾十倍。毛瑟98步槍的射速才一分鐘10-12發子彈,士兵的手腕還要累的半死。M-16突擊步槍一分鐘射速750-900發子彈。

這樣在戰場上的壓力火力,就必須要增強。在二戰,對方開一槍,你開一兩槍就能壓制對手。但是,現代戰場,所有人都是全自動步槍,彈雨縱橫。所以,你也必須火力全開才能壓制對手。從射速和武器來看,以同樣的方式戰鬥,M-16突擊步槍本身彈藥消耗量也會比二戰時期的毛瑟步槍,增長70-90倍。


深度軍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多人受以往宣傳的“每一發子彈消滅一個敵人”的思想,認為過多消耗子彈是錯誤。

其實,這種思想是不對的。

作為八路軍、新四軍游擊隊,在子彈極端缺乏的情況下,只能強調節省子彈的精確射擊。

但即便是游擊隊,如果永遠充足的子彈,他們的彈藥消耗量也是巨大的。

實際上,從機槍發明以後,各國作戰的子彈消耗量就是很大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平均消耗1萬發子彈,擊斃1名敵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平均消耗2萬發子彈,擊斃1名敵人;其中抗戰中,擊斃1個日軍要消耗2000發子彈,已經是全世界大國中的最低。

越南戰爭,平均消耗12萬發子彈,擊斃1名敵人;

最誇張的是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美軍每消耗25萬子彈才擊斃1名敵人。

為什麼戰鬥中子彈消耗量很大?

主要是一個火力壓制的問題。

現代戰爭中,勝利的一方往往是能夠通過火力將敵人壓制住的。

也就是說,勝利一方的子彈投射量,要強於敵人。

只有火力壓制住敵人,對方才能不能從容還擊,我方才會佔據主動。

大家有沒有看過電影《阿甘正傳》。

在叢林中,阿甘他們的1個排突然遭遇北越軍隊伏擊。

交戰開始,就是雙方機槍的激烈對射。在美軍機槍瘋狂掃射的時候,阿甘他們並沒有落下風。


大家注意,由於雙方都不太看清楚叢林中的對方,機槍是朝著敵人可能存在方向胡亂掃射的,並不是精確射擊。

隨後美軍機槍突然卡殼停止射擊,沒多久又被北越軍隊用火箭筒打掉,美軍排就一潰千里了,只能逃命。

如果不是阿甘勇敢的回來救人,這個派最終只會活一個人。

即便如此,最終阿甘救出的傷員也不過只有區區幾人而已,其他人都被幹掉了。

實際作戰,也是如此。

所謂一發子彈消滅一個敵人,不是不存在,只是難以和強敵對抗,還必須採用特種的作戰戰術。

比如粟裕回憶,他們紅軍建立初期,只能依靠近距離伏擊戰和肉搏的方式,打擊國軍。

為啥?

因為他們每人只有3到5發子彈,無法遠距離射擊,只能近距離精確開槍。

伏擊戰時,雙方距離幾十米甚至十幾米,以保證射擊精度。伏擊中,每人只能開2到4槍,還得留下1發子彈追擊時候用,其餘時間基本都是肉搏拼刺。

這種打法非常危險,也是不划算的。

肉搏戰從來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神仙也不能保證自己下一秒不會被刺死,即便獲勝我方傷亡也不會小。

這種打法需要部隊不斷的勝利,不斷的補充。

如果不能勝利和補充,部隊就會很快消耗殆盡。

這種打法不能碰很強的敵人,也不能碰有豐富反伏擊戰經驗的敵人。

如果伏擊戰沒有勝利,不能繳獲到敵人的子彈,那麼紅軍就沒有子彈了,槍支成為燒火棍。

說通俗點,都是逼急了無奈奈何的打發。

即便這種特殊的伏擊戰,紅軍機槍的火力還是要持續的,機槍的子彈也是比較多的,伏擊期間可以大量射擊,作為火力支柱。紅軍也特別注重輕機槍手的培養和訓練,說明他們也是知道火力的作用,只是客觀實在缺乏彈藥而已。

很多作戰,紅軍其實也耗費了不少子彈。

比如紅軍長征期間,攻打甘肅臘子口魯大昌的區區2個營,就消耗了3萬多發子彈!!!

魯大昌的部隊利用碉堡和重機槍封鎖臘子口山道,紅軍沒有其他辦法,只能使用強大火力將其重機槍壓制,然後派步兵衝上去強攻。

如果紅軍火力不能壓制敵人重機槍,步兵衝上去就等於送死。

當時紅軍機槍手回憶:趁著暮色,我看見木橋兩頭的碉堡和附近幾座炮樓裡隱隱約約閃現出微弱的燈光,看清楚了碉堡和炮樓上的窗口射口,我知道,每個射口和窗口都架著機槍,正瞄準我們的方向。敵人居高臨下,我們稍有失誤就可能前功盡棄,傷亡巨大。

當前面的連隊敗退下來的時候,楊信義就命令我和其他幾名機槍手,分別對準臘子口上的碉堡和暗堡口射擊,我們瞄準輪番掃射,子彈像下雨似的傾瀉在敵陣地上。

這時,敵人的一個射擊口開始不斷地向我們這邊掃射,只聽得子彈簌簌飛舞的聲響,子彈打在岩石上胡亂飛舞,濺起一串串火花。我隱蔽在一塊大岩石旁邊,子彈貼著我的頭頂上飛來飛去,濺起的岩石碎片直砸在我們的身上,鑽心地疼痛。我們打了一陣,敵人的炮樓和碉堡卻絲毫無損。原來,敵人的碉堡和炮樓都是巨大的岩石做成的,衝鋒槍、機槍子彈根本打不穿它,而且從河溝裡向上掃射,很難打進敵人的射口。相反,敵人的機槍卻異常猛烈地向我方陣地掃射,幾個機槍手被敵人的機槍擊中犧牲。

我不得不停止掃射。

戰鬥中,六連連續發動了6次衝鋒,都被敵人兇猛的炮火壓制下來。這時,楊成武指示六連停止進攻,所有戰士隱蔽撤退。

最終紅軍消耗了3萬多發子彈,繳獲的槍支和子彈極少,而且都是甘肅土造的不能使用。


薩沙


這個問題其實挺有意思的,作為一個懂一點軍事的歷史愛好者,史論縱橫將從槍械發展的角度來看看在戰場上槍械的命中率問題。

關於戰場上平均幾萬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個人的數據,縱橫是沒有方法和能力去統計的,因此大部分數據都是從一些網文中提取出來的,權威性肯定是存在問題的,如果在文中有質疑,歡迎大家補充數據,說明統計方法和出處。

提取數據如下,第一次世界大戰,平均消耗1萬發子彈,擊斃一名敵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平均消耗2萬發子彈,擊斃一名敵人;越南戰爭中,擊斃一名敵人需要消耗12萬發子彈,在阿富汗以及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消耗60億發子彈擊斃了2.4萬人,也就是25萬發子彈擊斃一名敵人。

也就是擊斃一個人,從一戰到伊拉克戰爭,子彈消耗增長了25倍。

由此可見,在戰爭中命中率是如此之低,而且呈更低的發展趨勢。

馮導的電影《芳華》中有一個戰鬥的場面,十分混亂,啥也看不到,就是一頓突突,我想這才應該是真正的戰爭場景吧!那種把敵人放進了才開槍以增加命中率是二戰時期,缺少子彈,沒有辦法的辦法,在抗戰中,我軍有的部隊平均只有四發子彈,當然是能省著點就省著點了,把敵人放近了再打,實際上是用生命在增加命中率。

在《亮劍》中趙剛用三八大蓋五百米開外給日軍來個爆頭,可見日軍也是傻的夠可以了,在步槍有效射擊範圍內,竟然連掩體都不找,大搖大擺的等著你爆頭,而趙剛爆日本士兵頭的時候,日本士兵竟然不知道爆他的頭。

真正在戰場上,往往並不是在有效射擊距離內射擊,正常來說,在槍械差不多的情況下,在有效射擊距離內,只要瞄準射擊,命中率還是挺高,但是,除了我軍之外,別的國家都秉承一個道理“人命比子彈更珍貴”,士兵不會等到看到敵人再開槍,當你看到敵人的時候,敵人也發現了你。

只要知道幾點鐘方向有敵人,就往那個方向突突,在戰場上如果槍械的射擊有效射擊距離是200米,那雙方的交戰距離必然在大於200米外的位置,至於說到短兵相接,拼刺刀是不可能的事情,更多的情況下,是有效攻擊距離外的槍械對射,等到重火力到達後再進行進一步的攻擊。

當然,這也不是瞎亂放槍,用術語講這叫“火力壓制”,將敵人壓制在一個位置,就是勝利,在戰鬥中,無非是一方想衝過來,一方不想讓對方衝過來,通過密集火力壓制,讓對方無法還手,從而完成突擊的任務或者防守的任務,想要人不遭罪,那就子彈遭罪了。

如果,攻擊的一方急於拿下防守的一方,可能就需要付出點代價,讓防守方的子彈命中率提高一點了。

從另一方面來說,槍械也是從精準度向快火力方向發展,在一戰之前,槍械要求就兩個,打得遠,打的準,至於打的狠不狠都是次要的,可以說拴動狙擊步槍是這個時期的主流武器。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對槍械的要求就是,簡單說就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更短的時間內打出更多的子彈。槍械發展的重點是自動步槍、輕重機槍、衝鋒槍,乃至突擊步槍,在犧牲槍械的準確性的同時儘可能提高發射的速度。

考慮子彈價錢的,基本都是軍工實力比較差的國家,隨著各國軍工實力不斷增強,子彈已經不是問題了,在未來戰爭中,步兵的作用也會發生變法,以前可能需要步兵去完成擊斃任務,以後可能只是偵查敵人,所以,步兵能打死的人可能越來越少。


史論縱橫


★馬克思早就指出的:“暴力本身就是一種經濟力。”傳統戰爭是不計成本和代價的。古往今來,不惜一切代價贏得戰爭勝利是發動戰爭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們奉行的首要原則,在這樣的原則引領下,戰爭耗費是不受限制且很難控制的。有資料顯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平均斃傷1個敵人需消耗子彈2000發以上,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上斃傷1個敵人需消耗子彈5000發,盟軍平均1萬顆子彈才打死一個敵人。美軍也統計過在越南戰爭中的子彈消耗,要平均4000~5000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個敵人。在阿富汗戰場上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消耗的子彈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平均每25萬多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名武裝分子。以至於美國的軍火製造商無法滿足駐阿、伊美軍的彈藥需求,美國不得不從別國進口子彈。


勝算老兵


聽起來可能有些駭人聽聞,但是根據美軍的統計在近代的戰爭中消滅一個敵軍需要用五萬發的子彈,五萬發是什麼概念呢?一般來說用來掃射的機槍的射速為一分鐘五六百發,如果一挺機槍連續的射擊,打出五萬發的子彈大約需要100分鐘,這樣換算之後大概也知道了五萬發子彈是什麼概念了,這麼多的子彈打了半天才死了一個人,就效率來說的確有點底下了。



對於軍人來說,每個人要求都是爭取每一顆子彈就可以消滅一個敵人,但是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因為根據美軍的統計,就是極其高效的狙擊槍也平局需要1.7發的子彈才可以消滅一名敵軍,可見在一場戰役中實現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軍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就算是用來精準打擊的狙擊槍也做不到,那麼五萬發的子彈才殺死一個人到底真實不真實呢?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那就是普通的子彈除了狙擊槍等以外的精準打擊都是用來火力壓制的,在很多電視劇中,就算是沒有看到人,都會放幾槍,目的就是起到打壓作用,防止敵人衝的太快,所以在戰場上浪費子彈是很真實的事情,尤其是使用機槍的過程中更加如此,有時候四五挺的機槍在持續的掃射下還殺不光一個幾百人的衝鋒。



其次就是在戰場上真正死於子彈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都是死於炸彈和那些炸彈的碎片,而且子彈這樣的東西沒有打中要害根本死不了,就像當年的被刺殺的汪精衛,身中了幾槍但是都不在要害還不是活了下來,雖然最後是因為一顆體內的子彈沒有取出導致舊病復發,至少當年沒有直接去了,而且那些在戰場上訓練有素的士兵來說,只要子彈沒有打到要害,還是有很大的希望生存的。



在戰場上最致命的是因為炸彈,和那些高速飛起的炸彈碎片,所以當年的日本人就喜歡用那種炮,動不動就先炸一番,其次日本人也很少用機槍,更加喜歡用高精度的三八式的步槍,這樣的槍的特點就是射程遠、精度高、爭取做到一顆子彈殺一個人,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所以自然需要到處節約,不能像美國人那樣隨意的揮霍。


史中醉


不明白也想說。都說子彈沒長眼睛,照這樣說戰場上幾萬發子彈才打死一個敵人那子彈真沒長眼睛。

說抗日戰爭時期我們八路軍新四軍都用的三八大蓋兒,打一槍一拉槍栓。槍的撞針都是有使用壽命的,打了上千槍需要換幾支槍?而且沒打死一個敵人。照這樣下去抗日戰爭鬼子傷亡千萬算需用多少子彈?就我們當時的製造業條件怎麼能供上使用槍支彈藥?那還不如拼刺刀了!這樣下去戰爭再打八十年也打不完。

說機關槍浪費子彈是對的,它起到壓制對方的作用,開槍時都躲起來了所以打不著人費子彈。開步槍子彈也這麼費應該是槍口抬高一寸。這樣說一些傳言是有道理的:你那槍是燒火棍啊。



強歌69363307


這要說到一個戰爭經濟賬的問題上。首先,統計一場戰鬥究竟打出去多少彈藥本身就是一個糊塗賬,通常基層官兵就是一個籠統數,然後再彙總。這個數據本身就沒有精度可言,只能拿來考量戰術水平,指揮水平的一個側面數據。然後再是投入,一個國家對一場戰爭投入了多少彈藥,不管這場戰爭打贏打輸了,從軍工廠登記裝車送到戰場去的彈藥的數據是相對準確的,不管這批彈藥是打死敵人了,是火力覆蓋,火力掩護消耗了,或是運輸途中損失掉了,提供給友軍、偽軍、游擊隊了,被敵人繳獲了,被調皮的士兵拿去打兔子了,打地面兒逼著俘虜跳踢踏舞了,被拆了拿火藥生火了,或者是戰打完懶得花錢運回去就地處理了等等等等一切可能都統稱為戰爭投入成本!算大賬目,站在國家的高度來看,就只是我為這場戰爭一共生產和準備並且投入了多少彈藥,凡是投入進去的沒有收回來的都叫做戰爭消耗,生產了,購買了還未送到戰場的都屬於發動戰爭的成本!投入戰爭的彈藥可能運輸中,保存中,或者被殉爆而消耗了百分之十,打覆蓋,戰術壓制,恐嚇射擊消耗了百分之五十,正兒八經正面衝突消耗了百分之十五,日常警告槍,斃俘虜,打兔子調戲戰俘等無聊用途可能又消耗了百分之五,組建或武裝友軍,偽軍等消耗了百分之十,最後戰打完了還剩百分之十懶得拖了就地處理了。最後站在國家層面算賬就是拿這百分之百除以斃敵總數、得出的結果就是戰爭成本。並不是實際性價比,真的打一場戰你要打幾萬發子彈才打死一個敵人,那這戰真的不用打了。


9999的愛情


戰場上,並不是每一個兄弟,都叫“順溜”!

因此,在戰爭中,想要做到百發百中是很難的,即使是打中了敵人,也並不代表就能將其擊斃!

有人就曾做過這樣一個統計:說二戰中,歐洲戰場上,平均一萬發子彈才能擊斃一名敵人;而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要二十萬發子彈才能擊斃一名日軍!

中國戰場上,由於受到物資匱乏,後勤保障吃力等因素的困擾,中國軍隊打不起歐美國家那種富裕仗,因此,中國軍隊更講究節約,儘量做到少浪費子彈,多擊斃敵人!

統計下來看,中國戰場上,要擊斃一名日軍,也要耗費近四千發子彈才行,因此“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只能是軍隊用來嚴格要求自己的目標而已,真正想要做到幾乎是不可能的!

畢竟,並不是每一個兄弟都叫“順溜”,而就算是二戰時美軍最頂級的狙擊手,要擊斃一名日軍,也要耗費一點三顆子彈才得行!

其實在戰場上,大部分的火力是用在了火力壓制上,想必非洲部落間打仗的視頻大家也見過不少,那就完全是隨緣槍法,氣勢上壓倒敵人先!

而如今的敘利亞戰場,想要擊斃一名敵人,子彈的耗費量更是在近二十萬顆之多,因此,打仗其實就是在燒錢!

如今的戰場上,幾乎連敵人的影子都看不到,開槍射擊更多的是進行火力壓制,運氣好了還能看見敵人的影子,但是即使是擊中對方,也不一定能將其擊斃,或許就是個重傷!

所以一場戰爭過後,傷員的數量,可能比死亡的人更多,這也導致想要擊斃一名敵人,要耗費的子彈數量增多!

這是一個大的範圍來看,而小範圍來看,確實是有節約的,比如二戰時中國的游擊隊,其子彈的命中率和擊斃率就更高!

因為二戰中,中國的游擊隊補給更為困難,也就是開局一把刀,裝備全靠搶,因此,戰士們對每一顆子彈都倍加珍惜!

那時候的條件是真的苦,為了能夠儘可能的擊斃敵人,戰士們不得不將敵人放到更近的距離才開槍,無形中也增加了自己被擊中的危險性!

但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革命先輩們還是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戰鬥的勝利,雖然不是每一個兄弟都叫做“順溜”,但每一個兄弟都叫不怕犧牲的中國軍人!


汶與川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盡最大努力詳盡透徹的回答每一道問題。(當然有時可能篇幅有點長)。希望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上方的“關注”。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第一次世界大戰,平均消耗1萬發子彈,擊斃一名敵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平均消耗2萬發子彈,擊斃一名敵人;越南戰爭中,擊斃一名敵人需要消耗12萬發子彈;阿富汗以及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平均25萬發子彈擊斃一名敵人。

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這個數字如此龐大,為什麼戰場上平均幾萬發子彈才能殺死一個人?

首先,統計裡的彈藥量是包含了訓練消耗和戰場消耗的總彈藥量。一名新兵從入伍到能上戰場需要進行很多的軍事訓練,其中就包括射擊打靶訓練。

說的簡單易懂點,就是咱們玩第一人稱射擊類遊戲,你想要從菜鳥練到電競職業選手,那肯定要經過無數局遊戲的磨練,遊戲局數你也許可能記著,但是打了多少發子彈那就沒數了。

其次,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第一次世界大戰,平均消耗1萬發子彈,擊斃一名敵人;阿富汗以及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平均25萬發子彈擊斃一名敵人。從一戰到伊拉克戰爭,子彈消耗增長了25倍。

這裡面步兵武器的發展,自動武器不斷普及,有著主要貢獻。百餘年時間,槍械也隨著科技的發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比如,玩吃雞,98k打一發子彈後,想要再打下一發子彈,需要拉一次槍栓;這個時間做夠拿突擊步槍打出一梭子子彈了。現在士兵幾乎人手一把的突擊步槍,射速就超過一戰、二戰時期步兵的主要武器栓動步槍的幾十倍。

而且在槍械發展日新月異之時,步兵面對的戰場環境卻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依然是你拿著槍與敵人對射,要麼你打死敵人,要麼敵人打死你。戰場環境沒變,但是步兵槍械的射速更快了,原來打一發子彈的時間,現在打幾十發子彈,子彈的消耗當然會成幾何倍數增長。


其三,士兵單兵防具不斷髮展。一戰,二戰時期,哪怕是最財大氣粗的美國,給單兵的防具也不過一頂鋼盔而已,士兵身上穿的都是沒有任何防禦能力的普通軍裝。再看看現在士兵的單兵防具,頭上的鋼盔已經被防護更好的凱夫拉頭盔取代;身上單薄的普通軍裝外面套上了厚重的防彈衣。

原來一槍就死的敵人,現在裝備了三級甲。一槍打不死了,得多打機槍才行。

其四,醫學的發展使很多原來不治的傷員,可以活下來。例如,二戰時,很多傷員死於傷口感染,而當時最好的抗生素消炎藥青黴素(盤尼西林)不但價格高昂,產量也不多,滿足不了戰爭的需求。1944年2月29日,蘇聯瓦圖京大將在烏克蘭視察時,遭到烏克蘭民族主義游擊隊伏擊,身負重傷,後傷口感染,結果因為沒有青黴素,最終導致這位名將不治身亡;這還是蘇聯有大將軍銜的高級將領,普通士兵的待遇就可想而知了。在中國,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大夫,因左手中指被手術刀割破感染,並轉為敗血症,最後醫治無效在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逝世。

現在,比青黴素更好抗生素早就被研製出來,而且價格低,產量足,大大減少了傷員死於傷口感染的死亡率。

現在槍械射速高火力猛,可是士兵的防禦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受傷後醫療保障也更加先進。當所有條件綜合起來,戰場上平均幾萬發子彈才能殺死一個人也就不奇怪了。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非常歡迎大家來吐槽!!!


東斯坦因


戰爭打的就是錢,而在現代戰爭中,最不值錢的武器就是子彈。

自從戰爭進入熱武器時代,戰爭的模式和戰術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火器的發明和營運,大大的增加的戰場的殺傷力,但同時也增加了戰爭的成本。

所有的戰爭都是打的經濟,錢多有錢多的打法,錢少有錢少的打法。

在抗日戰爭初期,無論是國軍還是共軍都是資源缺乏,彈藥不足的,如我八路軍一個標準戰士的彈藥裝備每人只有三至五發步槍子彈,要哪這點家當去上戰場是遠遠不夠的,那麼如何來規避這個短板呢,就只有進行近身肉搏戰了,這就造成了我軍很大的傷亡。

據統計,一戰期間每殺死對方一個士兵需要1萬發子彈,二戰期間就需要2萬子彈,而到了近代的伊拉克,阿富汗戰爭,殺死一名士兵則需要20萬發子彈。

這種不斷上身的子彈消耗並不是因為槍械的精準度不夠,而是戰場戰術的需要,以及各個戰爭國家經濟實力的發展所至。

在近代戰爭中,雙方的器械是越來越精良,士兵裝備也越來越強悍,在絕對生死的戰場上,誰能佔據主動權,誰就多了勝利的把握。而主動權的基本佔據就是火力的強大,從步兵戰鬥來看,對方陣地上承受越多的己方火力,己方才能掌控主動權,於是大家都可勁兒的開槍。

隨著現代戰爭的日益發展,軍事器械的日新月異,利用子彈來壓制戰場火力已經不是最佳的選擇了,強悍的國家會使用遠程炮火、導彈、飛機轟炸等手段來爭取戰場的主動權,這樣的成本就比子彈高得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