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北京“發洩屋”:供人打砸來減壓

探访北京“发泄屋”:供人打砸来减压

昨日,位於朝陽區798的發洩屋,顧客在房間內體驗打砸發洩。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探访北京“发泄屋”:供人打砸来减压

發洩屋內擺放著顧客發洩時需穿著佩戴的護具。

探访北京“发泄屋”:供人打砸来减压

除酒瓶外,顧客還可以選擇多種物品來發洩。

探访北京“发泄屋”:供人打砸来减压

供顧客打砸所用的棍子,上面已是“傷痕累累”。

工作人員稱週末高峰需要排隊,體驗者評價不一;專家表示如此發洩易形成不良動作習慣

穿上防護服,戴上頭盔和橡膠手套,選一根棒球棍,進入一個封閉房間,30分鐘內砸碎約25個酒瓶……一個月內,600多人體驗了這種“發洩”的感覺。

位於北京798藝術區的一家發洩屋,近日成為年輕人推崇的“網紅”。發洩屋方面介紹,參與者可以通過擊碎、損壞和破壞所提供物品來達到減壓和享樂目的。

新京報記者探訪“發洩屋”發現,這裡不僅可以砸酒瓶,還可以砸電話、鍵盤、電視,以及砸人形模特。有體驗者表示砸完確實可以緩解壓力,也有體驗者稱“比較暴力,不太適應”。

去年底,廣州出現了綜合“密室逃脫”和“發洩屋”兩項功能的體驗店。今年初,福建泉州出現收費情緒“發洩屋”,在這家“發洩屋”顧客可以砸酒瓶、砸電器、摔碗,也可以打拳擊、枕頭大戰。心理專家表示,有人提供有人“買單”,說明“發洩屋”是一種生活需要,但不建議採用這種方式“發洩”情緒。

一個月超600人來體驗 有人專砸假模特

近日,記者來到這家位於北京798藝術區內的“發洩屋”探訪。店門口展示櫥中身穿白色防護服和頭盔、手持棒球棍的模特,被砸爛的電視,以及不斷重複播放的體驗者打砸酒瓶、碎片飛濺的“發洩”視頻,吸引了不少路人駐足觀看。

在某團購網站上記者看到,這家發洩屋銷售最好的是雙人套餐,298元的套餐包括防護服、頭盔、手套、靜音耳塞、一張拍立得照片,以及兩大筐約50個啤酒瓶和砸瓶子的武器——棒球棍,發洩時間限30分鐘。

工作人員小河(化名)告訴記者,店內還提供砸電話、電視、洗衣機、模特等物品,但需另加錢。店內價目表顯示,玩具30元起、辦公用品50元起、家電125元起,“電視400元一臺,可以附送一個鍵盤;女模特300元,男模特350元”。據介紹,除酒瓶外,被砸得最多的是飲水機和電視。

小河介紹,一個月內有超過600人前來消費體驗,“週末高峰需要排隊。”

小河在發洩屋工作了幾個月,一些客人給她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有一個女孩帶著婚紗照過來,砸爛後用剪刀剪成了碎片;還有個女孩帶來了成套的口紅和化妝品,砸完又自己清洗乾淨。”小河稱,還有人專門來砸假模特,“有個男孩每次來都會砸一個女模特,來之前他會打電話詢問,有貨他才會來”。

“有一對情侶來的時候很和諧,砸了酒瓶和家電,砸完之後還AA付款。”小河說,體驗結束後,男孩才透露,他們是特意來這裡分手的。還有人問有沒有兒童模特,“我說沒有,她就選了一些小孩的玩具砸,小汽車、電子琴之類。”

“發洩”結束 有人“很爽”有人“很累”

據瞭解,這家發洩屋去年9月開業,此前媒體報道稱這裡一天內最多砸掉2000個酒瓶。記者在一個牆壁刷成灰色、播放著重金屬音樂的體驗房間看到,牆角堆積著發洩者砸碎的酒瓶和模特碎片,“這是不到20天積攢的量”。

“我當時剛從校園走出來,沒有適應社會的快節奏,有點煩悶,所以到發洩屋看看”,一位曾來“發洩”的女孩告訴記者,“我砸了三箱半的酒瓶子,砸完感覺當時很爽,但是一出來就回歸現實了。”

從事金融行業的艾迪(化名)正面臨來自生活和工作的多重壓力。“砸完感覺還挺釋放壓力的。”在其看來,發洩屋“挺適合年輕人的”。

但也有不少體驗者認為,這種打砸的“發洩”方式比較暴力,“不會再去”。

“我們是第一次來,砸了兩筐酒瓶”,一對情侶告訴記者,“感覺有一點解壓作用,但不太適應這種方式,挺累的,比較暴力”。還有一位女性體驗者表示砸完沒感到減壓,“我不會再去,砸東西挺暴力的,破壞慾真的會讓人上癮,而且也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還可能使事情變得更糟。”

小河告訴記者,發洩屋的一個房間正在重新裝修,“有很多客人問有沒有不那麼‘暴力’的發洩方式,比如撕書、捏娃娃,我們打算增加一些更溫柔的‘發洩’項目”。

未成年人由監護人陪同也可體驗“發洩”

店方要求,顧客進行體驗前需要簽署一份免責聲明,其中列出十項安全須知。但工作人員表示,只要遵守規則做好保護措施,體驗者一般不會受傷。

免責聲明顯示,為安全起見,必須年滿16歲才可以參加。體驗者小白告訴記者,此前在店內碰到一個小學生,在詢問是否可以體驗時被店主拒絕。

但免責聲明也提到,“12-18歲青少年本人自願進行體驗,需在父母、成年直系親屬或法定監護人的陪同下籤訂免責聲明”。

此外記者探訪時發現,體驗並不需要提供身份證等年齡證明。

■ 聲音

“嚴重心理問題不能靠發洩來解決”

有網友認為,“發洩屋”是一種破壞性療法,現實生活中多少次想砸東西的衝動,在這裡都可以正當宣洩。但也有人質疑,這種“暴力性”的發洩方式,是否會對發洩者產生不良的後續影響,使其更易怒?

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李獻雲表示,不同人群各有各的宣洩方法,能起到作用就可以。“如果發洩者心理問題嚴重,顯然不是發洩能解決的,必要的話需要接受心理治療。”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心理學專家李玫瑾則表示,有人提供有人“買單”,證明“發洩屋”這種模式是一個生活需要。但她並不贊同這種發洩方式。“這種暴力性的方式容易導致發洩者形成一種不良的動作習慣,並在發洩後跟隨這種習慣。”

李玫瑾解釋,所謂“發洩”,落到心理學的生理基礎上,即某些神經壓抑要通過人的身體末梢比如手腳、表情和言語釋放出來,有些人不擅長言語表達,更重的心理壓抑就需要動作來解決。

她認為,對一些到“發洩屋”砸模特、砸兒童玩具的人來說,這些被砸的物品實際上起到的是目標替代的作用。這種發洩會容易形成一些定式,體驗者會習慣使用這種方法。“面對替代對象,當你發洩得很過癮,達到目的後會認為這是一種有效緩解情緒的方式,一旦發洩的替代物不在眼前,就可能會對原有物進行攻擊。”

李玫瑾表示,最好的舒緩方法應該是運動,比如跑步、游泳、健身,這些方式同樣可以把緊張、焦慮、煩躁通過神經末梢傳導出來。發洩是為了緩解,不要在緩解過程中增加副作用。

新京報記者 吳嬌穎 實習生 梁寶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