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農村快要插秧了,十畝農田,人工插秧要幾天完成呢?

悠然見東山


南方農村快要插秧了,十畝農田,人工插秧要幾天完成呢?



我是浙江金華人,在我們這裡一吃立夏子(雞蛋)就開始農忙了,割油菜的割油菜,耕田、撥秧、插秧、田野上都是農民在忙碌著。那是過去的農業生產景象,如今農民打工的多了,種田著不多了。過去農村都是種雙季稻的,分早稻和晚稻,早稻一般是立夏前後插秧,而晚稻即七月二十左右邊收割早稻邊插秧,那時農民叫“雙搶”。



老孃舅是農民,十二歲就生產隊放牛,一邊讀書一邊放牛,2分工分一天,那時放一天牛才8分錢。我們兄妹6個,除父母上生長打工分外,還有哥哥,我星期六星期日也到生產隊上工。小的時候生產插是不允許小孩子下田的,只有守麻雀的,在秧田裡追趕前來偷吃穀子的鳥兒。到16歲初中畢業了就正式到生產隊上工,那時幹一天才8個工分,還不算正勞力,能評上10分工就是正式勞動力了,不過可以正式下田插秧了。



播秧雖不是挑百斤擔,但腰跟腳很吃力,而且還要倒退著走。如果這丘田大幾畝以上,那從田頭到田尾最少也要插半個小時。插秧時有規矩,雙腳要退直,腰要彎,插秧的手不準搭在膝蓋 上,兩眼要看前三行,橫豎都要直。插秧我不吹牛,還是蠻快的,在生產隊同齡人當中是數一數二的。不過,早稻秧苗小,插的時候要比晚稻慢,早稻秧苗一天我自己撥秧自插,可以插半畝稻田,而晚稻秧苗都是一株一穴的插的快,自己撥秧一天可以插一畝稻田。



題主問,十畝農田,人工插秧要幾天完成?這要分早晚稻秧苗,還要分人的手足速度,秧苗是不是在本田。按我個人計算,早稻十畝田得需要20天時間,而且還要起早貪黑。那晚稻十畝田,我只需10天就完成插秧了。不過,那時生產隊是有分工的,老年人撥秧,婦女挑秧,年輕人勞動力插秧,一般一個生產隊,早稻十五天之內要完成插秧,而晚稻即早上一丘稻,下午一丘秧,十天之內要完成雙搶任務。

你小時候插秧過嗎?一天能插幾分田?

[更多三農精彩內容,敬請關注《老孃舅說事》點贊、評論、轉發、分享]


老孃舅說事


即將到五一勞動節了,在小時候其實是很不喜歡五一勞動節的。雖然這個時候放假了,但是對於我們這些農村娃來說,放假了就意味著有更多的時間來幫助父母幹農活了。在農村裡,對農民朋友來說,雖然五一勞動節是法定假日,可是農民卻沒有假期的,甚至這個時候還會更加忙碌。在南方過去種植水稻,都是雙季的。即早稻和晚稻,而早稻就是在五一勞動節期間開始插秧。

想起以前的歲月,在當時看來是痛苦的,但現在卻成為了美好的回憶。70後、80後的農村年輕人,應該都曾經有過幫父母幹農活的經歷,像放牛、扯豬草、砍柴、插秧、割禾等。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當時農村的小孩子都是從很小就會幫父母幹農活了。在眾多的農活中,農夫認為最苦最累的就是插秧了。

俗話說“會插不會插,瞅你兩隻腳”,意思是說插秧的時候,只要看你兩隻腳,就知道你懂不懂得插秧了。在過去種植水稻都是採用人工插秧的方法,從這一頭插到那一頭,並且是倒退著走的。所以一些經驗不足的人,尤其是我們這些小孩子,就常常會出現所插的秧苗是“三路十八彎”一樣,一點都不不直不說,而且秧苗的行間距也是有的寬、有的窄。

像我們村裡的成年人插秧一般都是一次插5行,而每行的間距大概是20釐米,株距是15釐米左右。這樣的話,如果一次性插太多了,那就兩邊比較費力,會伸得手臂痠痛。當然了,有些插秧能手,會一次性插秧7行的。而對於小孩子來說,因為手臂短,經驗也部不豐富,所以一般都是三行。在插秧的時候,兩條腿的站法也是有講究的,比如小孩子往往都是插三行,這樣兩條腿中間正好是夾著一行秧苗。在倒退的時候必須要是直線倒退,不然中間的一行秧苗就可能會插在之前踩的腳印裡面,這樣的秧苗要麼會浮上來,要麼就緩苗很慢。

想起當初農夫家裡才一畝二的水稻田,每天一大清早父母就要去水稻田裡拔秧苗,然後吃過早飯,全家都要去水稻田裡插秧。僅僅這麼一畝多天,父母兩個人往往要忙活兩天的時間才能搞定。所以,如果是十畝水稻田,四個成年人的話,起早貪黑差不多也要三天才能搞定。當然了,這個還和外界的一些因素有關,比如人是否勤快,水稻田有無水,天氣是否炎熱、稻田鬆軟程度及秧苗等都是息息相關的。各位朋友們,你們插過秧嗎?一天最快能插秧多數畝秧苗呢?


農夫也瘋狂


對於在農村插秧,不說多了,至小插過二十年還是有的。而網上說的機插秧,說真的,那只是在比較平坦的地方才有,像我們那地方的梯田,直到如今也沒有插秧機的影子,所以,不要將農村想的太簡單,機械化以這幾十年的發展來看,想完全普及到所有地方,沒有幾十年還是沒希望的。

至於說人工插秧,十畝田得多少人工,說真的,一個人至少得準備十天,才能插完。下面就來和大家說為什麼一天才能插一畝田。

插秧之前首先得將秧田的水放滿,才好洗秧苗,這是第一步。離水源近的可能半小時可放好,遠的則得將近1個小時。所以,人們在準備抜秧時,就得在清早五六點鐘起床放水。不要和我說,先天放水,那容易將秧苗泡軟的,泡軟之後,秧苗可能就很容易抜斷。而當天放的水,到晚上時,又得放掉,只保護一小層的保護水。

然後就是抜秧。抜秧的快慢是和水稻的品種有關鏈的,像常規水稻就比雜交水稻的秧苗多要很多。所以,如果插的是常規水稻,可能抜二小時的秧苗,插起來四個小時就能插完。也就是說早上兩個小時扯的秧苗,只能供應一個上午,下午又得重新抜秧。而如是雜交水稻,一般早上扯兩個小時能插五六個小時。



這樣從放水到抜秧,早上的這二三個小時就過去了,至於插秧,還沒動靜。

早上吃完飯之後,接下來就是用篾筐盛裝秧苗,如果秧苗田離插田的地方比較遠的,那收拾秧苗到將秧全部拋入地裡,又得半個小時。

拋完秧後,就到了正式的插秧環節,而上午的插秧時間,除了各種浪費的時間,其實只剩下了三個半小時。在這三個半小時裡,如果是插秧很快的,又插的是雜交水稻,那麼,還可以插完五分田。像一般大部分人的插秧速度是1小時1分田,這是絕大部分人的插秧速度,至於網上一些人所說的一天插幾畝田,那還是放到六十年代去說!



最後就是下午的插秧了。

一般吃完中午飯後,下午還得抜一小時左右的秧苗,才能保證供應全天的秧苗用量。雖說春季插秧的時候,中午不需要太多的休息,可奈不住天黑得早,如果是陰天,不到七點就只能趕快回家了。所以,算起來,下午插的秧其實是與上午差不了很多的。而如果是插晚稻,中午則至少休息一兩個小時,算起來,其實能用的時間都是相差不很大的!


總結,10畝農田,一個插秧能手,從早上六點起床,到下午七點回家,一天能插1畝田,也就是說10天可以插完。大部分人一天只能插7分地左右,10畝地就需要將近半個月!


湘村小之草


作為村裡僅有的兩個會插秧的90後的一員,我覺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插秧的經驗,00後幾乎都不會插秧了吧?

插秧可不僅僅是把秧苗插到田裡,還有一系列的配套作業和講究:在插秧前,母親先要拔秧苗,拔起來的秧苗把根部的泥土洗淨,然後用筍殼條綁成一小捆一小捆;父親就負責耙田,把農田耙平,泥土耙爛。這樣分工下來,通常一上午時間就過去了,匆匆吃過午飯,稍微等太陽不那麼火辣的時候(可不是因為人怕曬,而是因為太陽太烈容易曬傷秧苗),下午就開始插秧了。這樣的農忙時節,通常要到天黑了才收工回家,爸媽兩個人一下午大概能插一畝地左右。如果剩下幾行沒插完的話,父親第二天一大早會插完再回來吃早飯。

接下來就來講講我的插秧史了。十來歲的時候,我就開始學著插秧了,那時候大田需要拉繩子隔成一個區間一個區間(我們當地稱這個區間為“一社”,一社裡面需要插6行秧苗),我就負責沿著繩子插秧,我們當地叫“插線子秧”。這種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只要掌握兩顆秧苗之間的間距就好了。

慢慢地我就不滿足於此了,我就找那種面積很小的田,自己學著插秧。第一次插錯了,不成行不成列,按我們當地的土話講就是“鬥禾卵”,農家人最忌諱插秧插成這樣。結果父親把它們全部拔了,然後手把手地教我,告訴我插秧講究的是“橫平豎直”,要想插得好,每一列相鄰的三顆秧苗要成一直線,這樣想歪都難!

後來,慢慢練,雖然沒有父親插的那麼均勻,但也算能看到有行有壟了。接下來就是速度了,大概父親插完1畝地,我能插好3分地得樣子。父親總是嫌棄我插得慢,常常笑話我:你這種速度,給別人家插秧,別說工錢了,連掙飯都掙不到來吃。雖說和高手比較,相差甚遠,但在同齡人中,我也算是佼佼者了。嘻嘻!

總結:10畝農田,如果是成片的話,耙地大概要5個工,拔秧苗配套大概需要6個人,純插秧人數估計在13個左右,總工時大概在25天左右。


以上是一點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感謝閱讀,期待您的關注。對於問題“十畝地,人工插秧”你覺得需要幾天呢?歡迎留言吐槽、批評指正和補充。

——END——


一點三農


100個人不用半天,1000個人更快,當然老弱病殘的除外!


桂林全州文橋


我是60後,搞集體的時候,10畝田人工載秧一個6天就行了。因為小時候我也載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