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銀行“過度髮卡”的代價:半年不良翻倍

2008年,中信信用卡中心副總王寧橋曾預言,中信銀行以前沒有成為髮卡量最大的銀行,以後也不會從數量上取勝。2018年,中信銀行在零售銀行建設的潮流下卻開始進行跑馬圈地般的擴張,短短半年時間,卻在短短半年中使得信用卡不良率漲了近一倍,不良餘額漲了150%。

中信銀行“過度髮卡”的代價:半年不良翻倍


中信銀行信用卡的不良率,讓剛經歷過民間金融洗牌的市場再度一凜。

根據中信銀行2018年年報,報告期末,中信銀行信用卡不良貸款餘額81.95億,不良貸款率1.85%,較去年年末漲了0.61個百分點。

一個更驚人的現實是,中信銀行信用卡即便是在中報時各項風控指標還呈現整體好轉的狀態,短短半年,形式急轉直下。

根據半年報,中信銀行上半年末信用卡壞賬31.96億,不良率0.98%,比2018年年初時還低,且尚未披露逾期率。而僅僅過去半年時間,中信信用卡壞賬餘額就漲了156%,不良率漲了0.87個百分點。這樣的增速在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運行成熟後,尚屬罕見。

據悉,中信銀行2018年根據監管要求,對90天以上逾期貸款計入不良,導致不良貸核算範圍變大。但同時中信銀行加大不良貸款核銷力度,致使全年整體不良貸款率微增。

在不良率爆發的6個月中,中信銀行究竟經歷了什麼?中信銀行是如何在年報信誓旦旦誇耀自己的風控實力的同時,出現不良的返潮的?

髮卡量壞賬同時“爆炸”


零售轉型是銀行業近年的熱門詞彙。而因對公貸款在經濟著陸階段會充分暴露風險,而零售業務整體綁定個人永續信用,加上公民提前消費意識的提升,各家銀行自然打起了自然人生意的主意。

根據年報,中信銀行於2018年合計髮卡1748萬張,同比去年增長35.27%,同比增速加快至43.44%。作為對比,“零售之王”招商銀行2018年髮卡增速34.98%,新晉零售玩家平安銀行2018年髮卡增速34.4%,新增髮卡同比增速加快15.1%,速度均不及中信銀行。

除此之外,2018年中信銀行信用卡交易量達20,815.83億元,同比增長39.48%;實現信用卡業務收入460.23億元,比上年增長17.81%;信用卡貸款餘額4,420.46億元,比上年末增長32.63%。

信用卡狂奔時代,背後是互聯網用戶思維的引導——信用卡不僅能產生手續費、年費收入、也能產生信用貸款客戶,加大銀行個貸整體收益率,並轉化客戶至銀行其他服務甚至接觸對公貸款。

在這種以人為本的思路下,中信銀行的信用卡貸款餘額達到4420億元,三年複合增長率高達36.1%,其增速遠高於“零售之王”招商銀行17.13%的漲幅。

不過,這兩位髮卡大戶的不良率也遠不及中信銀行,兩者的不良率分別為1.11%和1.32%,分別較上年持平和增加0.14個百分點。

而從細節觀之,平安銀行藉助賬齡分析得出的30天信用卡逾期佔比,從2015年0.48%已經下降到了2018年的0.29%,側面印證總體核算不良比較保守,風險暴露相對充分。

而中信銀行2018年披露的不良貸款逾期158億,逾期率3.59%,比上年末上升0.84個百分點,其甚至一倍於信用卡不良率。而由於信用卡信貸認定逾期的範圍低於90天,大部分實質逾期的信用卡信貸,未被計入不良。

諷刺的是,2018年半年報中,由於信用卡不良率下滑,中信銀行誓旦旦的誇耀其信用卡風控能力,自稱信用卡質量在國內銀行同業中排名前列。

共債風險?


對於壞賬堆積的原因,中信銀行在年報中解釋稱,由於監管機構進一步加強對互聯網消費金融、P2P、小貸等行業的規範性監管,相繼出臺了整治互聯網金融、 肅清行業亂象的一系列政策,對肅清行業亂象,維護市場公平競爭與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避免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受宏觀經濟和監管環境影響,共債客群資產質量出現一定惡化跡象,並在一定程度上波及信用卡行業。

上文中的關鍵字“共債”,是指持有多張信用卡,或在民間融資平臺進行融資的客戶,場年採用“借舊換新”方式償還卡債的群體。在平臺資金鍊斷裂時,由於獲取借款能力打折扣,自身償付能力出現斷裂,從而波及信用卡的還款。

可是,如果“共債”能夠解釋個人壞賬的頻出,那麼零售不良餘額與不良率(不包含信用卡壞賬)的雙降,則恰恰能證明“共債”並未導致存量客戶的資信狀態產生波動。

根據中信銀行年報,公司2018年零售貸款餘額佔比較年初進一步提高 2.62 個百分點至 41.14%,零售信貸不良率(不含信用卡貸款)0.64%,比上年末下降 0.17 個百分 點,對全行資產質量保持平穩形成了有力支撐。

為何零售貸款與信用卡貸款不良率出現反向波動呢?共債現象到底是群體現象,還是中信銀行的個別現象呢?

從高端到下沉


中信銀行是最早一批涉足高端信用卡市場的股份制銀行,也是信用卡中心最快實現條線收入為正的股份制銀行。

2008年,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副總裁王寧橋曾經接受採訪,留下預言:

“中信以前沒有成為髮卡量最大的銀行,以後也不會從數量上取勝。所以準備在服務質量和效益上多做工作,將定位特點調整為高端、有責任感、時尚、服務好、盈利強。”

中信銀行的初期策略亦走高端路線,試圖復刻美國運通模式,開啟航空公司合作先河,推出個性照片卡,寶馬車主卡等高端卡,與高端奢侈品牌製作聯名卡等。而中信內部的高端俱樂部,私人銀行建設和集團系高端產品推薦,讓中信銀行成為了高端客戶第一個提及的信用卡品牌。

2016年,為順應中資銀行分支機構獨立運營的趨勢,中信信用卡開始申請獨立法人,而在獨立自主的法人結構下,公司治理條線短,人事量裁自主,風險也能部分與母公司切割……

而在此之前,中信的信用卡總部的人事情況也產生了深層次的變更。總裁陳勁卸任走馬眾安保險,而曾經說中信信用卡“不會以數量取勝”的王寧橋離職投身金融創投創業,中信信用卡門庭就此轉變。

時至今日,中信銀行信用卡聯名卡更為“接地氣”,比如與主營線下消費返利服務的返利網合作推出信用卡,免費互贈平臺享物說推出的聯名卡,以性價比為核心的小米推出的聯名卡等等。

2018年,中信銀行作為基石投資者投資了51信用卡,後者於2018年成功上市。而51信用卡APP,或成為中信銀行信用卡的重要新卡用戶來源之一。

然而51信用卡使用人群中以多信用卡持卡者為主,51信用卡本身提供撮合貸款業務,既P2P業務。在此基礎上,51信用卡用戶出現“共債”的情況,或許比別的平臺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