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姜文再也拍不出像《讓子彈飛》這樣的電影了,你怎麼認為呢?

美景良辰


很難說。

估計玄乎。

本來,

姜文是一個很令人期待的導演和演員。

但是,

看了《邪不壓正》之後,

我完全失望了。

故事,畫面,表演,等等,要什麼沒什麼?

完全不像是姜文。

那個曾經貢獻過《鬼子來了》《陽光燦爛的日子》《讓子彈飛》的姜文,

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即便是《太陽照常升起》,看的有點不明不白的,

但還總算是有些想法。

《邪不壓正》不能說沒有想法,

但總覺得離電影很遠,找不著感覺。

為什麼呢?

這些年,

隨著中國電影的不斷進步和年輕人的崛起,

一個可悲的現象是,

中國的幾個大一點的導演,一個個都衰落了。

他們本來應該有所成就,應該有更大的成就,

同時,在世界電影面前託舉起我們國家的電影。

但是,他們一個一個都衰落了。

張藝謀變成了只會排大型開幕式的形式藝術家,

即便是拍電影,也都拍得和開幕式差不多。

馮小剛就別說了,從沒文化到有點電影文化,

結果,剛剛找著感覺不久,又栽倒在大師的陰影和道德、人性、法律的泥潭裡。

賈樟柯一直堅持電影的藝術性,可最近一是有點動搖,再就是老師那個樣子,

一點變化和進步,都不明顯,人們難免會不大買賬。

陳凱歌本來很有文化感,但去年看了他的《妖貓傳》,也大失所望。

所謂的歷史,所謂的文化,完全成了空殼。

似乎在告訴我們,陳凱歌本人也差不多成了空殼。

剩下的這個姜文呢,也讓人很難打起精神來。

原因如下:

一是大師情結嚴重。

二是自我感覺過好。

三是過度相信自己。《邪不壓正》姜文又是導演,又是編劇。

四學習不夠。好萊塢,韓國,印度,審甚至伊朗,都沒好好學習。對那些大師沒好好學,對那些新秀,可能根本沒有在意。

五閉門造車的多。拍一部電影,完全憑自己一拍腦袋,缺乏外界藝術因素介入。

六藝術追求上有點走火入魔。本來拍得就怪,後來專門為怪而怪,哪有成功之理。

七世界在變,而他已經固化。

當然,話說回來,也不能完全否定了姜文,

說不定哪天忽然開竅,那個另類的,有內涵的,獨特的

——姜文,會忽然再現呢?!

也說不定。


手機攝影藝術


我記得姜文好像是摩羯座的,與其從電影“評分”上了解姜文,不如從星座角度分析下姜文的電影為什麼會是這樣。他的性格與作品間又為何產生了這些張力和矛盾。


別去看姜文說了哪些漂亮話或又做出什麼出格舉動,從魔羯座角度出發去理解,這些“不懂”十之八九都能說通。


魔羯座的內心永遠藏著一個孩子。

年紀越大,孩子的身影顯露得越明顯,而如果你見到的摩羯給你留下這樣的印象,那說明你們還不夠熟。越熟悉的人,摩羯越會放下高冷的姿態。

摩羯的高冷可以說是被迫養成的。面對紛紜的人情社會,不懂變通、不會說話讓他們在這個世界處處碰壁,為了掩飾內心的自卑感,他們選擇面無表情地沉默著,讓人誤以為很是成熟。這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換種褒義的表達就是年輕人的害羞。


等到他們年紀慢慢變大,閱歷逐漸加深,摩羯的好學本性和堅韌會幫助他們學會怎麼面對這個世界,這個過程是極為漫長的。可能有個零界點,他開始顯露出與過往不同的玩鬧個性,好像戴著一副面具。而在內心深處,他仍不過是一個單純的孩子。



最典型的摩羯座的例子莫過於周杰倫。

他二十歲出頭時創作的那些苦情歌,能把人聽出淚來,讓人誤以為這小夥子恐怕過於成熟了。再加上那副酷酷不說話的樣子,深沉、嚴肅得很。


再看看姜文,很年輕的時候就創作出《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鬼子來了》這樣的經典,以及《芙蓉鎮》、《紅高粱》等主演的電影,根本看不出他才二十來雖。這其實就是他在年輕的時候選擇用“深沉”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創作,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小時候的面具戴多了,他也就比很多人懂深沉,也比很多人瞭解人性。


等到年紀大一些,看得多了,本性便開始“暴露”。對周杰倫來說,這個轉折點是專輯《我很忙》,《我很忙》與之前周杰倫發行的專輯最大的不同在於,創作心態變得年輕了,甚至開始“玩”音樂,歌詞也不再是一貫的周氏苦情歌套路,加入了許多活潑、可愛的元素。



也是從這張專輯開始,周杰倫徹底轉變了曲風。許多人因此指責周杰倫“江郎才盡”,認為他的黃金時代停留在了《依然范特西》這張專輯(甚至更早,比如《十一月的肖邦》)。


看看姜文呢?他的轉折就是那部《太陽照常升起》,這部電影之後不是就有好些人說他“江郎才盡”了麼?

為什麼他後來在採訪中說《太陽》是上帝送給他的禮物,因為那裡面想表達的,才是他真正想要的,我的理解是一種“瘋狂”,一種不羈的孩子心態,只是放到電影中的“大人”身上後,很多人就開始過度解讀,從而忘卻本質了。



當然,很多人說他的轉折是《一步之遙》,因為觀眾那部電影的罵聲似乎更多。但在我看來《一步之遙》是放得更開了(姜文更任性了),因而失去了一些電影應該具備的東西。當然,我主要的依據還是姜文自己更喜歡《太陽》來定的。


所以,別看姜文講起話來一本正經,漂亮的話一抓一大把,滿屏幕北京爺們的陽剛氣都快溢出來了。我覺得他的內心其實還是個孩子。後者是本性,前者不過一副偽裝的面具。故作深沉的青年突然決定做自己,怎麼眾人就不能理解了呢?


我們回過頭來看,如果一定要求姜文拍一部大家喜歡的電影,那麼他要麼回到那個“深沉”的年輕時代,要麼用好萊塢的製作方式(套路)繼續來一部《讓子彈飛》,他倒是“站著”掙了你們的錢,你們也爽了,但是你們很可能將一個人的真實潛力給框在“規則”底下,讓中國少了一部“姜文”作品!




爾東飛影評


我並不這樣認為。

《讓子彈飛》是一部姜文“要站著把錢掙了的影片。”

眾所周知,姜文是個慢工出細活的導演,《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前兩部被封為神作,卻因種種原因未能上映,還曾一度遭禁。

而當姜文正打算憑藉《太陽照常升起》揚眉吐氣時,卻因電影太過文藝,雖然叫好,但票房卻異常的摻淡。

所以姜文痛定思痛,打算拍一部,讓觀眾老爺看了就覺著爽的電影。

才有了《讓子彈飛》。

從《讓子彈飛》裡能看出姜文就是要爭回一口氣,不然開篇也不會把久石讓老師給《太陽照常升起》的同名主題曲,再用一次。


《讓子彈飛》後,姜文拍了部《一步之遙》這是部屬於他自己的電影,原因很簡單,《子彈》讓他掙夠了錢,肆意揮霍下,把自己心裡的各種私貨放出來,看看這個市場有沒有同類人。


最後打著《讓子彈飛》續作的名號,雖然票房尚可,但口碑兩極化,屬於一部不太討喜的個人電影。


2018年姜文用小說《俠影》拍了部《邪不壓正》,這回姜文徹底玩嗨了,滿屏的荷爾蒙。

他自己採訪時說,這是他拍給自己孩子的電影。


咋說呢,《邪不壓正》姜文還是在玩票。


姜文的才華毋庸置疑,但我們應該多給他點時間,畢竟這老小子跟我們一樣,徹底玩嗨了之後,自然就會主動找回家的路。

畢竟縱觀姜文導演的系列作品,正經上映的也不過三部。


我們有理由期待姜文下一部作品或者下下部作品是咱們所期待姜文的電影。


影視爛番茄



哈哈,告訴大家一個可以免費看某訊和愛某藝等網上的vip視頻的方法,非常簡單,30秒就能學會,關注微信公眾號:黑貓樹洞,發送電影名字就可在線觀看,別告訴別人喲,偷偷的看!

在《讓子彈飛》之前,姜文的是影視圈幾大最坑投資人的華語導演之一。

我記得,有人把坑的程度做了個排名,姜文貌似是第二名還是第三名。

影視投資的邏輯,跟創作邏輯是不一樣的。不是說,好作品就一定有錢賺。

一要看拿票房的能力,二要看省成本的能力,三要看縮短投資週期的能力。

(這個大家都懂的,投資理財產品的時候,肯定要看收益率,還要看投資年限,以及看管理費的比例。

所以,世上最坑的所謂投資之一就是理財險,年紀輕輕的時候買進去,七老八十的時候付給你,通貨膨脹都不知道多少倍了。)


我是個聰明蛋


《讓子彈飛》說好的,大部分只是在相比較之下,看懂電影的。

簡單來說,只是電影裡的劇情你看懂了。看的熱血沸騰,看得一個開懷。

但如果說《讓子彈飛》只是姜文想來彌補《太陽照常升起》的票房呢?所以拍了一個大嗨片,讓觀眾看的過癮,票房起來了,之前的虧損也補上了。

之後的《一步之遙》、《邪不壓正》其實就是姜文自己想拍的的電影了。也不難看啊。

《一步之遙》講的也就是馬走日因為吸了鴉片出了車禍把完顏英給害死了,但自己因為心虛不敢說出真相,又因為項飛田和武七怕把自己的醜事抖摟出去,而想方設法將馬走日置於死地的故事。

《邪不壓正》講的就是一個關於復仇的故事,大仇得報,過後卻盡是迷惘。很簡單。

只不過是影片中的一些橋段,讓觀眾難以理解所以才覺得無聊透頂,沒有意思。但這是電影,而不是語文的閱讀理解。它本身就是藝術。而對於藝術來說,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我只能說姜文是一個藝術工作者,而不是電影商人。


齊嘉柳


作為一名姜文的粉絲,有必要來回答下這個問題。

其實就姜文本人而言,他的生長環境和藝術品位決定了他不屑於拍那種直來直去的商業片,《讓子彈飛》的成功其實是姜文對市場的一種妥協,為了給那些說他不能拍商業片的人看,他是有能力這麼做的。

而就算是這樣一部在商業上大獲成功的電影,姜文也並不是和其他商業片導演一樣給觀眾講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是在其中夾雜了許多隱喻作為個人觀點的表達,他骨子裡的文藝屬性是不允許他直白簡單的講一個所有人都看得懂併為之一笑的故事的。而《讓子彈飛》能夠取得優秀的票房我認為是姜文在商業和藝術中找到了那個完美的平衡點,就像劇中的臺詞所說的“站著把錢掙了”,姜文其實一直想追求的都是這個境界,他是不甘於向資本低頭的,電影對於他來說其藝術性遠遠超過其商業價值。

而後來的《一步之遙》和《邪不壓正》顯然姜文又走回到了老路上,他對普通觀眾對電影藝術的鑑賞能力是高估了的,更多觀眾其實只是希望看到一個好故事,一個看得懂聽得明白,直白簡單的故事,所以這兩部片子的票房撲街也就沒什麼意外了。

姜文作為一名有思想有藝術表達能力的導演,他一定會在藝術和市場這個天秤中繼續探索下去,相信憑藉他的聰明才智應該在不遠的將來一定能夠找到那個可以讓他“站著把錢掙了”的平衡點!


想成為醫生的偽博士


我認為一切皆有可能。

《陽光燦爛的日子》鋒芒畢露。

《鬼子來了》才華橫溢。

都是在影像表達的語境內對姜文的評價。

《太陽照常升起》時的姜文像個詩人,像個站在夕陽下,滄海前的詩人。

《讓子彈飛》時的得姜文像個米其林三星的廚子,弄一部無尿點、荷爾蒙狂飆的商業電影如探囊取物,手到擒來,食客拍手叫好,稱讚聲絡繹不絕,至於政治表達這次卻變得語焉不詳,學會了藏;或者說觀眾學會了牽強。

《一步之遙》的姜文像個瘋了的詩人,沒那麼可愛了。

《邪不壓正》的姜文像個在精神病院裡還沒有恢復的詩人。

你問他還會不會拍出《讓子彈飛》一樣的作品,誰都說不好,誰也沒有料到《太陽》之後會有《子彈》,誰也料不到《邪不壓正》之後,會有什麼。

傳聞馮小剛曾表示姜文拍商業片是對自己最大的威脅,不知道這件事是真是假,也不知道馮小剛的說法是真是假。

姜文是一個不能按常理度之的人。因為他似乎並不在乎外界對自己的評價,或者說,他營造的人設是不在乎外界評價,至於他是否會親手打破這種人設,或者直到隱退都維持這種人設,我也不得而知。


光影派


這你可真小看姜文了。

很多年前,我看過一個關於崔健的紀錄片,作為好友和曾經的合作者(姜文電影《鬼子來了》的配樂是崔健做的),姜文也在被採訪者之列。我記得他當時是這麼說的:

我跟崔健合作《鬼子來了》的經歷告訴我,崔健的音樂是好聽的——如果僅僅把「好聽」當成一個標準讓他去寫,他能寫得非常好聽,這對他來說不是個難事。

同樣的評價也可以放在姜文自己身上:如果僅僅把簡單意義上的「好看」當作判斷電影好壞的重要標準,他能把電影拍得非常好看,這對他來說不是個難事。

姜文曾經說過:《太陽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給我的禮物,《讓子彈飛》是我送給觀眾的禮物。可見他心中的高下。

《讓子彈飛》,無論姜文在裡面加了多少「私貨」,也無論大家從中解讀出了多少意義與思想,僅從敘事架構上看,它就是一個孤膽英雄(相對而言)深入敵後,智鬥實力幾倍於己的惡霸的故事——用姜文自己的話說:像西部片——它是一部符合商業電影敘事規律的電影。

可是,以姜文的野心與才華,「符合」規律恐怕並非他之所願,「打破」規律才是。或許《一步之遙》和《邪不壓正》,就是他在證明自己可以拍商業電影之後的「打破」規律之作,而非題主所謂的「江郎才盡」之作。

所以,也可以說,那些把《讓子彈飛》奉為無上經典的觀眾,其實並不真正懂得姜文。


雪寶寶愛電影


這題也沒必要針對姜文一個人,放眼望去,張藝謀、陳凱歌也一個毛病,包括這兩天推出新作的賈樟柯,也憑藉著一部《江湖兒女》躋身到了過氣且不會拍電影的油膩男導演之列。

我們先說姜文,姜文其實最沒什麼好說的,他就是一個沒什麼大文化的自戀直男,這話聽起來很武斷,倒也不是黑他,其實還真就是這麼回事兒,有時候影評人都不敢自詡影評人,姜文可是敢自詡大師導演的,但他的自詡,在他獨特的人格魅力包裹之下,又似乎奇怪得可以讓人所接受。他執拗、對新事物不夠敏感,也不如弟弟姜武懂得為人處世。事實上,他那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姿態放在其他任何一個導演身上,都會被罵得拫慘。

摩羯座的內心深處其實永遠藏著一個孩子,他們高冷的姿態可以說是被培養成的,面對這個紛繁的社會,他們也許並不那麼懂得和解與變通,為了掩飾內心的自卑感,只好選擇面無表情地沉默著,讓人誤以為是成熟,其實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

至於《讓子彈飛》的好,其實也不至於到達驚世駭俗的地步,但還是讓絕大部分觀眾高潮了,這部電影裡滿是姜文的個性,一個人怎麼能這麼霸道的自戀,這麼自戀的霸道,這麼自戀而霸道而讓人喜愛呢?也正因為他的個性深處是敞亮和單純。

我始終認為姜文是一個非常有人格魅力的男人,他的魅力正在於他身上那種外化的粗條雄渾的男人味兒。就作品來看,《一步之遙》給我的感覺就是荒謬、荒誕,它並不能算是一部一流的作品,但卻表達了姜文導演絕對的誠意與自我堅持。這也是姜文這個人難能可貴的地方。怪誕、看不懂並不能作為片子好壞的評判標準,導演也的的確確不是在講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是通過大篇幅的鋪墊和符號去解構一個簡單的故事。

至於這種看似小題大做的方式是不是徒勞,四年前我對這種說法是持否定態度的,當時看到大家一水兒批《一步之遙》,我很難過,很心疼這位飽受非議的大老爺們兒。我認定這部《一步之遙》是屬於姜文導演的深奧枯燥的乾貨,只是觀眾沒看懂而已,甚至還給出了“普通玩家選用標準配置,高級玩家自定義”的高度評價。

後來又看了很多類似的拼貼式“雜碎片”後,我才清醒的認識到,這種所謂的荒謬、荒誕感其實說白了就是不紮實的體現(Cult片裡另說),可能是劇作上的不紮實、人物上的不紮實,甚至可能是製作團隊試聽語言創作上的不紮實,簡言之就是bullshit。在不久前《邪不壓正》的豆瓣評價裡,看到某友鄰說,“不能因為導演還是個任性的孩子,觀眾就陪他一起裝傻啊”,是的,如果《一步之遙》能打60分的話,《邪不壓正》在我這裡最多隻值40。

電影說到底是敘事藝術,要講究起碼的邏輯。賈樟柯的電影也好,姜文的電影也罷,除了紮紮實實寫小人物故事的電影和帶有自傳成分性質的電影之外,其它口碑幾乎都不盡人意,說白了,就是敘事邏輯太差。一旦把電影拍成蘿蔔白菜一鍋亂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然觀賞性極差,姜文很多片子都是這樣,賈樟柯也一樣,只是沒姜文那麼明顯。

就賈樟柯新作《江湖兒女》來看,講了一個簡單的現實主義故事,主人公是三線城市的邊緣小人物,這樣的故事想要講得有趣,一定可以有很多種方法,但賈導還是選擇了一味地販賣民俗、用江湖義氣來自欺欺人、借拽些其實與角色並不相關的時代符號來做生硬填充擴句,不斷地重複自己,學人家大導把老婆變女主,可你老婆的賣相一言難盡啊!

楊德昌之所以是華語電影大師,就是因為他在敘事上的滴水不漏,知道即便是面對錯綜複雜的故事,也一樣能從各個層面上組織精妙又精細的敘事,編織成渾然的作品。再看姜文電影裡對於女人的描寫,看似風情又性感,也的確是風情又性感,可他的方式是“直給”,並不像希區柯克那種調情高手,也只是讓女人撅屁股、弓身子,這其實是A片風格。

姜文這幾年的“爛片”共同特點是想象力超豐富,我也承認那些天馬行空存在一定的高光色彩,像《邪不壓正》中的飛簷走壁,整部電影的形兒彷彿都是做了提拉的,氣兒在上面,這很高級,可惜敘事跟不上,也就把這零星的高光色彩消耗殆盡,使影片顯得不倫不類。

我大致還是會認為,姜文是好導演,但好導演,同樣會拍出差的電影。尤其是全憑衝動、激情和自信創作的導演。姜文的以後,我持一個悲觀的態度,人,真的要服老、服輸。


仔哥聊電影


有人認為?除非姜文自己站出來說我再也拍不出這樣的片子了。

我們如何能給別人下定義了。作為觀眾,本就是眾口難調,導演傳達的不是百家好,是態度,是自己的三觀,我們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可以提建議,但不要強加。

《一步之遙》我看完之後確實沒有《讓子彈飛》看的時候帶勁兒,片子中的幽默太高級了,不能夠一下子心領神會。而且特別容易讓人覺得荒誕,比周星馳的無厘頭還無厘頭。

其實電影是個很綜合性的領域,什麼都可以有,但最害怕被人定性。一次成功就得次次成功,這是哪門子的道理!自己都做不到,為什麼強加給別人?

還有《邪不壓正》,其實已經吸取了《一步之遙》當時的教訓,主線很明確,語言依然保持幽默感。風格和《讓子彈飛》很相似。

有時候想想,就好像打球一樣,一杆進球后,大家歡呼雀躍,但是後來表現有些不穩,為了再次回到高水準,就需要保守打球,知道最後達成目標。

所以,我們應該保持理性,既不要高估,也不要低估,保持平常心看待電影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