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心獨戀7603
希特勒通過閃電戰橫掃西歐,挾雷霆之勢揚言3個月內滅亡蘇聯。然而由於蘇聯的頑強抵抗和秋季的多雨天氣,德軍的進攻陷入了停滯狀態。以致於德軍在零下40度的寒冬被凍死11萬人,凍傷的更是不計其數。
需要澄清的是,希特勒在德軍陷入戰爭泥淖時,就已經命令軍需部生產棉衣,而且還動員德國民眾捐獻棉衣給前線戰士,有史料記載,在蘇聯前線的德軍還曾穿過女人的棉衣,這些棉衣都是來自德國本土。
然而由於西歐的鐵路軌道的軌距和蘇聯採用的軌距是不相同的,在保證優先運輸德軍的彈藥和石油後,導致大量棉衣在波蘭擁堵,只有1/3的棉衣發放到了德軍的手裡。
假設300萬套棉衣都送到士兵手上,最多隻能挽回因寒冷被凍死的德國士兵,德軍在在蘇聯的失敗,不能只憑借300萬套棉衣能夠解決。
德軍在二戰時期太過依賴閃電戰的戰術,依靠集中坦克和空軍的機動火力優勢,出其不意突破防線後切割合圍殲滅對方。這套戰術思想能否成功,是建立在是否能短期內將對方擊潰。
蘇聯依靠廣大的戰略縱深,可以有效消化閃電戰初期帶來的不利影響。雖然德軍在前三個星期在蘇聯境內推進400到600公里,但是隨著不斷的深入腹地,要麼造成補給線拉長,後勤補給跟不上;要麼孤軍深入對方腹地後,如果對方也擁有一支同樣強大的裝甲機械化兵團,就很容易在包圍對方後被反包圍。
1941年11月30日,德軍距離莫斯科中心只有8公里,距離佔領莫斯科只有一步之遙。此時蘇軍總兵力100萬,7652門火炮,774輛坦克,1000餘駕飛機;德國共有170萬人,13500門火炮,1170輛坦克,615架飛機。
雖然從賬面上看德軍實力強於蘇軍,但由於戰線拉得太長,德軍兵力分散,有限的兵力並不能在蘇聯的城市中實現有效佔領。而蘇軍的工業區已經搬遷到了烏拉爾地區和中亞,並沒有受補給不力而造成軍需物資短缺的困擾,退一萬步講,即使莫斯科淪陷,戰爭也沒那麼快結束。
1941年12月5日,德軍閃電戰的邊際效應已經出現,進攻能力已經衰竭,蘇軍的反攻時機已經成熟。加里寧方面軍的第30集團軍首先轉入反攻,德軍裝甲集群側翼遭到強烈打擊,不得不向克林方向撤退。蘇聯的西方面軍在南北方向上對德軍發動反擊,德軍在1941年12月6日被從莫斯科擊退。
不管進行多少次沙盤推演, 德軍的結局都是一樣的,因為任何一種戰術都有缺陷和臨界點,一招鮮吃遍天的神話是不存在的。即使德軍擁有棉衣可以抵抗嚴寒,只能改變微觀層面,而宏觀層面是必須得承受的,只要蘇聯擁有廣闊的戰略縱深,德國石油短缺的問題不解決,很難有質的改變。
梓蕤
德國的棉衣不是沒有生產出來,而是根本沒辦法全部運到前線需要他們的官兵手中去。
作為最高負責人的希特勒對此都是一知半解。古德里安在12月20日夜晚和希特勒的會話就說明了這一點。
當時古德里安向希特勒提出士兵缺乏冬裝的情況時,希特勒的第一反應是聽完後突然大喊——“這完全不對,軍需總監向我報告說,冬裝早就發下去了。”
古德里安回答說——“下發自然是下發了,可是並沒送到我們那裡。我一直十分關注著冬裝的運輸情況,由於缺少機車以及鐵路線的堵塞,這些東西現在還在華沙的車站,已經在那裡停了好幾個星期了,我們早在9月和10月就提出過補充冬裝的要求,但被粗暴地回絕了,現在已經沒法挽回了。”
後來希特勒喊來了軍需總監和古德里安對峙,證明後者所說的完全屬實。
事實的確是這樣,蘇聯人的鐵路車軌要比德國人的標準寬,而且他們也把符合蘇聯軌道標準的車廂都炸燬了,同時也把橋樑炸燬了很多,道路兩旁佈置了地雷,同時雨雪天氣下泥濘的道路更使得部隊難以通行了,也就是說火車和卡車運輸都是很困難的。
普魯士之魂
如果300萬套棉衣就能左右一場戰役的結果,那士兵的母親熬紅雙眼、不吃不睡也要為孩子們趕製出來;那些長眠在冰天雪地裡的士兵只要把棉衣獻出,是否能留下朝氣蓬勃的生命?僅僅依靠棉服,德軍頂多改善了士兵的生存條件,減少因凍傷凍病的減員,讓戰鬥更加激烈、更加艱苦,但仍然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
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早在1940年7月就開始著手準備,但一直透著先天不足。
一是德國對雙方軍力的估計不足。德軍最高統帥部估計蘇軍有200個師,作為進攻方的德軍在兵力上不佔優勢,但可依靠單兵素質彌補數量上的不足。1941年6月22日,德軍153個師(超過300萬人),外加12個羅馬尼亞師,2個半斯洛伐克師,18個芬蘭師,閃擊蘇聯。結果進攻一個月後,發現光查明番號的蘇軍就有380多個師。而戰鬥中的蘇聯士兵是二戰以來從未遇到的頑強對手,即使被包圍也能穩住陣腳、繼續抵抗,不是為了勝利,只是為了給後方爭取時間。莫斯科會戰後期閃電戰被拖成入消耗戰,兵員補充的速度上德國明顯不敵蘇聯,兵力弱勢愈發明顯。
二是被意大利拖累,德國不得已出兵巴爾幹半島。先用4天收服希臘,又花11天拿下南斯拉夫,結果對蘇聯的進攻時間由5月15日推遲至6月25日。比100多年前拿破崙進軍莫斯科的時間還晚一天,結果比拿破崙當年還差,法軍好歹進了莫斯科,而德軍最接近莫斯科的地方,是通過望遠鏡看看克里姆林宮高高的尖頂。
(在冰天雪地中進軍的德軍)
三是陸軍總部與最高統帥部之間分歧不斷。進攻前不少陸軍將領不贊同閃擊蘇聯,認為這是再次把德國拖入兩線作戰的泥沼。進攻開始後,裝甲部隊被迫按照傳統派德軍領導的意見,與步兵協同作戰,從側面迂迴對蘇軍進行切斷合圍,而放棄當初在法國取勝時使用的戰術,依靠速度長驅直入,趁對手來不及建立防線時將其瓦解。在初期攻擊明斯克大獲成功之後,希特勒想先奪取烏克蘭,獲得原料和農產品、控制克里米亞的空軍基地,而陸軍部則認為戰略目標應該明確單一,讓裝甲部隊狂飆突進,直取莫斯科。結果進程都是按照希特勒的意見進行,基輔一戰,德軍又是大獲全勝,但寒冷也如期而至。
(蘇軍的重機槍陣地)
四是蘇聯的天氣和糟糕的路面條件遲滯了進攻。蘇聯的地域遼闊,但交通狀況較差,從明斯克到莫斯科只有一條柏油路面。夏天一場大雨就讓道路變得非常泥濘,迂迴包抄要走很多土路,大量的灰塵泥漿不僅讓引擎磨損嚴重,坦克的排氣管也經常被堵。戰前部隊要求準備300萬套棉服,希特勒認為德軍能在11月底之前攻下莫斯科,會在溫暖的屋子裡過冬,不需要棉衣。隨著戰事的推進,棉衣的事情一再提及,可總是沒有下文。當前線士兵大批凍病凍傷時,棉衣堆在華沙車站,送不到士兵手中。1000多公里的交通線,雨雪混雜下泥濘不堪的道路,彈藥要運、燃料要運、食品要運、補充兵員要運,能分給棉衣的運力實在有限,送到前線也是杯水車薪。而嚴寒天氣同樣在考驗機器的性能,瞄準鏡失效、汽油結冰、潤滑油被凍結、機關槍無法發射,坦克發動前要用火烤幾個小時,有時在泥濘的道路里掙扎一天才能前進6英里。即使棉衣全部送達,這些自然環境造成的困難也無法解決。
五是輕鬆橫掃歐洲讓希特勒產生輕慢之心,認為面對德軍的強大攻勢,斯大林或跑或降。可蘇聯在三個關鍵戰役中,態度非常明確,死扛,不計代價地死扛。列寧格勒如此、莫斯科如此、斯大林格勒也是如此,斯大林鼓舞全國人民用犧牲換取最後的勝利。青壯年開赴前線,婦女和青少年在沒有機械的幫助下,在莫斯科周圍挖戰壕和反坦克壕溝,幾個月內運送土石3萬立方米。
如果德軍攻入莫斯科,城市會變成巨大的戰場,蘇軍會憑藉一房一屋作殊死抵抗,而作為入侵者的德軍因後勤無法保障,消耗的人員、武器裝備無法及時補充,最終難逃失敗的命運。
今安在的文史情緣
在一九四一年,希特勒發動策劃已久的巴巴羅薩計劃,對全蘇聯進行了全面侵略戰爭;德國及僕從國軍隊大約550萬、坦克4300輛、火炮47200門、飛機5000架,兵分三路;北方集團軍進攻蘇聯城市列寧格勒,中央集團軍進攻前蘇聯首都莫斯科,南方集團軍進攻前蘇聯的糧倉烏克蘭基輔。在戰爭初期,蘇聯由於防禦不足、軍備鬆懈,根本沒有認識到納粹德國狼子野心,那戰爭打的是慘不忍睹,軍隊一潰千里;
在發動希特勒計劃之前,當時德國的氣象專家就多次提醒過他,“在一九四一年莫斯科的冬季可能會提前到來,那對我們非常不利。”
也有很多高級將領提醒希特勒,說道:“ 我們要提前做好後勤軍需安排,為前線的將士準備好御冬的軍備,在武器裝備 上使用防冬的特殊燃料等,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考慮的。”但是希特勒頗有信心,”我們會在冬季到來之前拿下蘇聯的首都,要相信我們的實力,要相信德國英勇的將士們。”希特勒說道 。實際上到了當年的九月底莫斯科的冬天就提前來臨了,納粹德國至到十月二號才推進莫斯科的郊外,正式發動了莫斯科戰爭。但一切都已經晚了,像魔鬼一樣的寒冷天氣悄悄地來臨了,納粹的喪鐘敲響了,希特勒還在夢想著能夠佔領前莫斯科。
進攻莫斯科的戰爭打的異常兇悍,但也是前蘇聯抑抗的更加堅決,更加不畏生死,讓德軍步步為艱;即使德國裝備了300萬套棉衣給士兵,也是無法打贏這場戰爭,這是外在的原因,是無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一、納粹進軍莫斯科,激發蘇聯保衛首都的決心,民眾更加團結
在德國已經打到莫斯的郊外時,前蘇聯國家主席斯大林還在莫斯科廣場進行閱兵,向蘇聯所有國民表示,“國家主席還在、中央政治局委員會還在,所在政府機構還在、我們與所在市民都在,向國民表明態度我們一定會誓死保衛首都。”政治宣傳道:“前蘇聯很大,但莫斯科後面已對無路可退。我們堅信會打敗納粹德國的侵略,國家危亡、民族危亡。“極大的鼓舞了蘇聯民眾,全民眾志城誠。
當德國打到莫斯的郊外,已對可以看到飄揚在上空的蘇聯國旗,但此時的德國卻無法再前進一步了;
二、後勤供應不上
兵馬未到,糧草先行。相信這個道理希特勒及他的那些高級將領肯定會懂得,但就是所有人都懂得的事情,卻徹底的搞砸了。閃電戰爭,尤其是在戰爭前期坦克部隊推進的速度實在太快了,軍用物資根本供應不足,不至在戰爭中出現了用馬來運送飛機坦克的燃料,路途遠、損耗之在,不難相像。中央集團軍打到莫斯的時候,連最起碼的食物都沒有吃的,武器的燃料都沒有、軍隊士氣逐漸低落;將士飢餓難忍,坦克動不了,飛機飛不了,大炮也動不了,每天部隊餓死凍死病死不計其數,試問能打贏這場戰爭嗎?
三、希特勒低估了蘇聯紅軍的潛力
希特勒及他的高級將領都認為蘇聯紅軍力量比較弱小,要是德軍加上匈牙利、芬蘭等僕從國的話,對付蘇聯紅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但在實際戰爭中,蘇聯軍隊的人數遠遠超過了希特勒的預估。蘇聯紅軍預備隊卻是十分充足,戰前徵召的士兵在前線陣亡後,預備軍立馬上前線作戰。以至德國將領總是感覺人越打越多,實際上也是如此的。斯大林發明了預補士官制度,就是任何部隊都是正副軍事將領,一旦戰事需要,就可以立馬再組建另外一支部隊;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拼的就是國家潛力,人口、資源、縱深的地域、完備的工業生產體系、科研等等。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納粹德國都是無法與前蘇聯相比的。
所以說即使希特勒同意生產300萬套棉衣給士兵,這場戰爭也是無法打贏的。任何一場戰爭的走向,最終還是內因決定,我們不能以表象來看問題。
建安秋雁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弄清楚另外兩個問題:一、寒冬都對德軍產生了哪些影響?二:德軍的失敗是不是僅僅因為嚴寒?接下來我們就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莫斯科戰役局勢圖
寒冬對德軍後勤的影響遠勝其他
在莫斯科戰場,當寒冬將近的時候,前線的德軍確實嚴重缺乏冬衣、皮靴和棉帽,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德軍戰鬥力,但這並沒有達到可以影響成敗的程度。事實上,德軍還是從其他渠道弄到了足夠的冬裝,比如從當地居民家中掠奪或者直接搶奪被俘蘇軍的冬裝。雖然冬裝的來源五花八門,但德軍士兵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問題還是比較容易解決的。
▲德軍士兵
人的問題容易解決,但武器裝備“保暖”的問題就不容易解決了。防凍液以及抗低溫柴油的缺乏讓德軍的汽車和坦克都變得很難啟動,而這些物資卻又只能依靠後勤來解決。後勤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德軍的心病。由於蘇聯交通網絡本就不發達,再加上德國與蘇聯的鐵軌並不統一,這就使得德軍的後勤供應變得極糟,後方大批軍用物資根本無法按時按量運往前線。寒冬的到來無疑更進一步惡化了德軍的補給情況:冬雪融化後讓蘇聯的道路變得十分泥濘,德軍的運輸卡車一個個陷入泥濘之中,變得無法動彈。德軍前線物資本就緊缺,寒冬的到來無疑讓形勢進一步惡化!
▲泥濘中行進的卡車
蘇聯的部署不容忽視
德軍在莫斯科的失敗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不能完全忽視蘇聯人的努力。在德軍發動進攻前,蘇軍就已經利用德軍發動基輔戰役的契機,在莫斯科周圍構築了3道防線和9道防禦地帶,並且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此外,莫斯科之戰對蘇聯人而言又可以說是破釜沉舟之戰,在地利以及人和上必然都佔據著上風,德軍若想取勝必然會十分困難!
▲投降的德軍
除了精心佈防外,蘇聯遠東師的出現也對戰局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支生力軍不僅裝備精良,還極善於在嚴寒中作戰,是蘇軍僅存的全建制部隊。當戰爭進行到12月時,雙方早已拼的筋疲力竭,最終蘇聯遠東師的出現直接打破了原有的力量對比。
綜合以上兩個方面就可以知道,德軍在莫斯科戰役期間面臨的問題有很多,缺少禦寒衣物只是其中之一,而這還並不是德軍面臨的最大難題。所以即便希特勒同意生產300萬套棉服給士兵,德軍也很難取得勝利!
關注歷史文齋,看更多精彩歷史故事!
戰情解碼
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的失敗可以歸咎於許多原因,但和嚴冬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古德里安把莫斯科的失敗歸因於蘇聯的嚴冬。他認為如果沒有嚴冬的阻攔,德軍11月份就能在克里姆林宮內慶功了。正是由於嚴冬,德軍坦克深陷雪地,火炮因燃油被凍無法開動,士兵由於嚴冬戰鬥力大打折扣。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10月莫斯科因為多雨,土地泥濘不堪。11月4日莫斯科的最低氣溫僅零下7度,8日氣溫零度。雖然11至13日,氣溫曾下降至零下15度,但很快就回暖至零下3度。因此這樣的天氣算不上“嚴寒”。
真正的“嚴寒”來臨是蘇聯反攻時期,氣溫為零下40度。因此嚴冬只為蘇聯反攻起到一定作用,但殘酷的莫斯科阻擊戰沒有在嚴冬下進行。
五味社
希特勒如果可以把棉衣發到前線士兵手上那估計能多撐個兩三天,但是蘇軍可以早個一年解放柏林,因為德國在蘇聯耗盡了資源和能量,如果一味的投入棉衣只會讓本來已經很虛弱的德國提早奔潰,德國的失敗不是敗給了天氣,天氣是失敗者最願意找的理由,你可以把所有的問題都歸咎到天氣上面,蘇德的戰爭說到底了就是一個小個子和一個大塊頭之間不相稱的拳擊比賽,是的,開始小個子靠著拳速快,技術好的特點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組合拳,還差點把大塊頭給擊倒,但是大塊頭挺過來了,而且還知道這個小個子就這麼兩下子,隨後大塊頭一頓爆錘就徹底把小個子擊倒並且還踩上了一隻腳碾壓著嘴,就是這個樣子。
希特勒其實是被自己的棉衣打敗的,沒這麼多的資源和能力實在耗不起這場戰爭,所以棉衣越多失敗的越快,希特勒能撐這麼幾年根本原因還是棉衣沒多做,也沒底氣多做,實力不允許。
DAVIDWOHA
多生產300萬套棉衣是沒用的,因為歷史上德國最大的問題不是沒有棉衣,而是沒法送到前線。
德軍在二戰時部隊的摩托化程度並不高,戰爭前夕,在103個師中,只有16個師實現了完全的摩托化,其他部隊還是依靠馬車運送補給。所以德軍的後勤補給嚴重依賴鐵路。這一問題在前期戰爭中已經有所體現,但是由於波蘭、法國等戰爭結束的快,並不是大問題。
而對蘇戰爭時,由於蘇聯的鐵路和德國的軌距不同,造成了使用上的很大不便,而且蘇聯的道路量少質差,很多土路一場大雨後就變成了泥漿,惡劣的路況加上游擊隊的襲擊,德軍的汽車隊的損失在19天內就達到25%。而且蘇聯的國土太遼闊,隨著德軍的前進,補給線日益延長,後勤就更跟不上了。
以莫斯科戰役為例,前線的部隊一直在抱怨缺乏彈藥和油料,這種情況下,即使有再多的棉衣,也根本無法送到前線。
不沉的經遠
德國如果能生產出那麼多棉衣,就不會發動二戰了,
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
是個複雜的國民經濟問題。
德國地域並不遼闊,一戰又戰敗了,德國的農業一直並不雄厚,
一戰之後,德國在戰爭失敗的陰影下發展經濟,但是在金融方面猶太金融聯手英國倫敦金融狠狠的收割了德國,物價飛漲,工廠停業,商店倒閉,民眾大面積失業,
實體經濟被金融洗劫,猶太人在金融洗劫後資金外逃,
希特勒從紛亂的時局中迅速躥紅,納粹思潮快速傳播,德國在脆弱農業基礎上貸款實現的工業化面臨巨大危機,希特勒和納粹黨,發動水晶之夜暴動,對製造了金融災難的猶太人展開打砸搶燒,迅速控制了猶太人群體手中的鉅額金融資產,當然,最大的猶太金融寡頭已經外逃,遭殃的都是二三四流的猶太人,
德國開動軍工生產,和軍事配給制,只要到工廠做工,就有飯吃,低水平的解決了中低層失業人口的吃穿問題,
注意,德國不是農業大國,工業和軍火生產,只是糧食分配的依據,德國的農業產品依然匱乏,後來,攻佔波蘭,攻佔法國都是衝著農產品去的,德國有工業技術,有工廠,但是牛羊肉糧食,棉花,一直不多,後來棉花又做了炸藥,棉花就更不足。
德國發明瞭咔嘰布,是一種很結實的化纖複合織物,充當軍服和工作服,換句話說還是缺少棉花和棉衣,
要是有那麼多棉花和糧食,還打什麼仗?
德國的國力是畸形的。
德國二戰之前發明了大批替代科技,咔嘰布替代棉,液態煤替代石油燃油,
德國有咔嘰布軍服,但是缺棉衣。
有羊皮皮衣,但總量不多。
棉花鵝絨都是法國農業才有的。
德國農產品一直不太充足。甚至可以說是匱乏,只是比日本寬裕。
這個國家是靠工業換農產品的,
AUTUYG
我覺得給士兵保暖,並不能起到戰爭勝負的關鍵作用。德軍在進攻到莫斯科後,陷入停滯狀態,再也攻不動,蘇軍有幾個方面軍嚴陣以待,還從西伯利亞抽調回善戰的部隊。德軍攻到此時已經戰線拉的過長,從巴巴羅薩閃擊,推進了150萬公里的土地,供給也跟不上,資源更是短缺。
蘇軍常年在寒冷地區,非常適應雪地作戰,即使德軍有300萬套棉衣,也得成了蘇軍的戰利品。夏季雙方都打得僵持,更不用提冬季。此時的德軍已經變得不禁打。不僅是士兵需要保暖,德軍的先進武器,在冬季也出現故障,再強大也無用武之地。反而蘇軍武器體現出戰場優勢。
蘇德戰爭初期,因蘇聯麻痺大意,導致被德軍打了措手不及,蘇聯回過頭來硬的,德軍是不能抵擋的。蘇聯人數龐大,用人堆也可以把德軍埋了。所以莫科斯會戰的勝利還是蘇聯一方。咱們假設德軍攻下三大城市,蘇聯在烏拉爾山以西還是有大量城市,就算把歐洲部分全部丟失,也還有烏拉爾山地區,有葉卡捷琳堡坐鎮。此時德軍恐怕都沒足夠的人數鋪滿佔領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