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軍“堅強”號護衛艦昨抵青島

新加坡海军“坚强”号护卫舰昨抵青岛

新加坡海軍“堅強”號護衛艦抵達青島。 劉再耀 攝

新加坡海军“坚强”号护卫舰昨抵青岛

“堅強”號護衛艦停靠碼頭。 逄忠平 攝

新加坡海军“坚强”号护卫舰昨抵青岛

我國歡迎新加坡海軍“堅強”號護衛艦艦長。 王光傑 攝

半島記者 劉笑笑 報道

本報4月19日訊 4月19日10時30分許,在中方軍樂隊歡迎曲聲中,新加坡海軍“堅強”號護衛艦緩緩停靠青島大港碼頭。這是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週年多國海軍活動到訪的第一艘外國海軍艦艇。

“堅強”號護衛艦停靠碼頭後,中方列隊在碼頭上舉行了簡短的歡迎儀式,中方兒童為“堅強”號護衛艦艦長Aaron Li Jun Hong海軍中校獻花。

為慶祝中國海軍70華誕,60餘國海軍代表團和10餘國艦艇應邀參加多國海軍活動。

此次活動將於4月22日至25日在青島及附近海空域舉行,內容包括海上閱兵、高層研討會、聯合軍樂展示、艦艇開放、文體交流、軍事專業交流等活動。

據瞭解,新加坡海軍“堅強”號護衛艦(舷號72),排水量3200噸,長114.8米,寬16.3米,桅高35米,航速27節,艦員80名,艦長為Aaron Li Jun Hong海軍中校。

快評 | 和平,共同的期盼

“Welcome to China!”“Welcome to Qingdao!”19日上午,作為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週年多國海軍活動到訪青島的第一艘外國艦艇,新加坡海軍“堅強”號護衛艦受到中國海軍官兵和各界群眾的熱烈歡迎。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青島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將迎來60餘國海軍代表團和10多國海軍艦艇的訪問。

對和平的共同期盼,讓多國海軍匯聚到了一起。

這是對人民海軍成立70週年的真誠祝賀,更是對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的意志展示。

“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對於失去和平的教訓,有著切膚之痛。從1840年到1949年百餘年間,世界列強共470多次從海上入侵中國,給中華民族留下一道道慘痛的傷痕。

求和平、促發展、謀合作,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願,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今天的世界,和平力量的上升遠遠超過戰爭因素的增長,鑄劍為犁、永不再戰的理念深入人心,對話代替對抗、化干戈為玉帛成為處理國際糾紛的主流。

但是,和平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兵戎相見時有發生、強權政治陰魂不散、發展鴻溝難以消弭、恐怖襲擊此起彼伏……這些不斷刺痛人們的神經,對人類的和平發展造成威脅,成為難以撫平的世界之殤。

在多國海軍活動新聞中心,中國海軍提供的宣傳畫冊《中國海軍 和平力量》受到中外記者歡迎。

亞丁灣索馬里海域護航、敘利亞化學武器海運護航、為世界糧食計劃署船舶護航、撤離在也門中外人員、“和諧使命”系列醫療服務……中國海軍與世界各國同行一起,以實際行動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

將於22日至25日舉行的多國海軍活動,包括海上閱兵、高層研討、聯合軍樂展示、艦艇開放、文體交流、軍事專業交流等。豐富的內容,將為各國海軍密切溝通、增進互信搭建平臺,為各國海軍深化友誼、務實合作創造條件,為各國海軍攜手應對挑戰、捍衛和平增進共識。

人們期待,中國黃海灣畔的和平樂章,遠播四海、迴響世界……

據新華社

人民海軍70年

積極承擔大國責任

履行國際義務

出東海、經南海,過馬六甲海峽,跨越印度洋……4月上旬,由西安艦、安陽艦、高郵湖艦組成的中國海軍第32批護航編隊,沿著600多年前鄭和船隊的古老航線向亞丁灣高速航行。

據海軍參謀部統計,自2008年12月中國海軍執行首批護航任務以來,共為6600餘艘次中外船舶護航,有力保障了國際重要貿易航道的安全,助力亞丁灣、索馬里這個世界上“最危險海域”重新成為“黃金航道”。

今天,即將迎來70歲生日的人民海軍正在開放自信地走向世界,在浩瀚大洋之上彰顯大國擔當。

航程31800海里,歷時205天,診療50884人次,實施手術288例……2018年,和平方舟醫院船遠赴大洋洲和中南美洲執行免費醫療服務任務,這一串數字的背後,凝結著中國海軍熱愛和平的心願,在大洋彼岸留下了溫暖的記憶。

作為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萬噸級大型海上醫療救護平臺,和平方舟醫院船入列10年多來,先後訪問43個國家和地區,為不同國籍、不同膚色的患者提供診療服務23萬餘人次。

在到訪國民眾心中,和平方舟醫院船是希望之船、健康之船、友誼之船,已經與長城、大熊貓一樣,成為靚麗的中國名片。2015年3月,也門爆發內戰。緊急關頭,臨沂艦奉命執行撤僑任務。此後9天,臨沂艦三進三出炮火密集的交戰區,成功撤離中國公民621人、外國公民270多人。2014年,鹽城艦在地中海海域為運送敘利亞化武的船隻執行了7次護航任務,為聯合國銷燬敘利亞化學武器做出重要貢獻。2014年12月,馬爾代夫海水淡化廠失火,15萬人缺乏飲用水,中國海軍艦艇載滿960噸淡水,向馬爾代夫提供緊急送水援助。

中國海軍的發展,受益於和平。中國海軍走出去,為的是和平。

“我是中國海軍護航編隊,如需幫助,請在16頻道呼叫我。”11年來,這條以漢英兩種語言輪流播發的通告在亞丁灣海域從未間斷,已然成為中外商船的“平安之音”。

年輕指揮員

在海上歷練成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著一大批海軍主戰裝備密集入列,一批本領過硬的新型艦長、艇長、機長也不斷成長湧現。

據介紹,這批年輕指揮員人人都有執行遠海訓練、聯合軍演、戰備巡邏、遠洋護航等重大任務經歷。

2017年6月28日,海軍首艘萬噸級大型驅逐艦下水。首任艦長高克擁有包括航母在內的7種艦型艦艇工作經歷,接受過航空兵專業培訓,曾執行過中俄聯演、亞丁灣護航等20多項重大任務。

高克的成長路線,是人民海軍著眼轉型建設、全面建成一流海軍,打造過硬艦艇長隊伍的一個縮影。跨艦種交叉輪訓、跨軍兵種交流代職、跨專業換崗任職,清晰的人才培養“路線圖”使一大批善謀打仗“高克”式指揮員不斷湧現。

據海軍參謀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實戰指揮能力、臨機決斷能力是艦艇長的核心能力。海軍當前已不再安排指揮員實行“保姆式”保駕指揮,單艦、單艇原則上都按編制員額出海執行任務,艦艇軍政主官擔任指揮員,真正開始“單飛”。

進入新時代,海軍按聯合作戰指揮要求加強人才培養規劃,抓住選拔、培養、考核、使用等關鍵環節,加大對航母編隊指揮員、潛艇指揮員、兩棲作戰指揮員等新型作戰力量指揮員隊伍培養,讓一批批年輕艦艇長、機長等到聯合演訓、遠海戰巡等重大任務一線錘鍊。 據新華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