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東減持從未缺席,我們到底如何看待?

友情提示:這是一篇長文,如果你覺得有價值,歡迎參與評論、轉發與收藏。我是小歐,感謝關注!

大股東減持從未缺席,我們到底如何看待?

大股東減持被散戶投資者深惡痛絕

中國的資本市場瘸腿走路不是什麼稀奇事了,長久以來有兩個非常大的因素制約了這個年輕市場的發展走向,一個是歷史階段性發展的方向上出現了很多問題,另外一個就是在於市場的開放程度確實不夠。

而我們今天談及的這個問題,其實這兩方面都有極大關係。我們這個資本市場確實是不夠成熟和穩健得,其中最廣為人們詬病且長期得不到解決,甚至於去年一度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就是大股東減持這個問題了。

我想先聲明,我希望中國人可以相對理性得去看待這個問題,並不意味著我贊同這種現象的合理性,一切拿存在即合理的藉口來敷衍解釋的都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

好了,言歸正傳,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在中國化資本市場下出現的極端現象,長久以來我們的資本市場定位是融資,萬變不離其宗,正確的說法就是拿全國金融去支撐實體產業。

我想當過父母的人都會特別理解一種現象,那就是溺愛的孩子是養不大的,這個養不大還算好的,實際上逆子的可能性是極高的。像我們這樣的舉國體制辦大事的機制思維邏輯實際上也有利害得失的,往好了說可以在事物發展的某個特定時刻一舉團結所有力量攻堅克難往往無往不利,而反面教材就是支持出了一切壟斷行業的壞毛病。

資本市場的經驗儘管是從西方金融脫身而來,但是核心要點還是不變的,那就是三公機制下的優勢競爭價值。它的一切指向都是好的企業可以在市場中脫穎而出綻放價值,可是這個傳統價值核心在我們中國市場中丟失得特別地嚴重,且不說各種弊端橫行已久,光是歷史的大股東減持風氣就讓市場一地雞毛,大股東減持的背後還潛規則橫行,各種不法事實長期存在,就家喻戶曉的趙薇收購這種套路顯然就是肆無忌憚毫無公心可言的後果,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參與者如此痛恨這種現象的原因。

我們總是對這個市場又愛又恨,愛得是我們花費了一切力量去支持它發展進步,光是全國人民的血汗錢都花了不計其數,可換回來的後果還是這樣一個特情市場,簡直就和中國足球一模一樣。

但是話說回來了,我們現實生活中長期厭惡這種現象的存在,可是我們又有幾個人真正下功夫研究過這種現象的存在因素呢?我想大多數的人除了賠錢的時候,狠狠得咒罵過幾句大股東以外,能做得也就不多了吧,畢竟還得繼續在這裡混飯吃。

但事實上,事不講不明,理不辯不清,對於這個現象級的問題,我還真想鑽一鑽牛角尖,為什麼這麼多年市場詬病的弊端,管理層就是視而不見呢?

大股東減持從未缺席,我們到底如何看待?

減持不是什麼大事,關鍵在於到底有什麼貓膩!

一、套現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

關於套現,實際上並不是中國特色,西方國家的資本市場同樣存在這種現象,它是作為一種權利表現的市場現象存在的。作為資本參與方,大股東實際上和普通投資者一樣具備利益追逐的權利,這是市場化條件下的公平。

西方套現的根本是在於企業發展需求,是需要披露套現用途和接受強監管的。即使是大股東資產也需要接受掣肘,因此大部分的資產套現確實迴歸了發展本位,在壯大企業價值的同時,由於長期回饋投資者的傳統,大家並不會對資產套現過多關注。

但是這個事情拿到中國這片土地上就顯得特別不合時宜,因為中國人的利己心太重。無論是資本市場參與的任何一方都難以跳脫開眼界去看待問題,那麼這種本在西方價值體系中司空見慣的東西,對於我們而言後果就嚴重了許多。

事實上這個問題是出在尺度上,我們不應該單純地一刀切去噴減持的不合理性。從根本初衷上說,無論是大股東為了自身利益還是為了企業發展去尋求資金套現都情有可原,這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就和我們投資收益一樣具備生存空間。

我們中國式套現這麼多年看下來具備幾個十分極端的特徵,全額清倉、內幕交易、隱瞞違法、甚至利益輸送,這種風氣才是套現最可怕的地方。另外加上我們本身市場機制的不完善和長期將散戶投資者的利益置於下風,才會造成這種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從監管層到企業家再到普通投資者,在這個現象中實際上都需要擔上一點責任,因為市場的氛圍和運行機制同每個人都脫不開關係。

大股東減持從未缺席,我們到底如何看待?

中國企業少有像曹德旺先生這樣的紮實和沉穩

二、中國企業家缺了一點對未來的大氣

從我的角度來看,其實中國的企業家確實存活不易,經歷了計劃經濟到了市場經濟的巨大轉變,完成資本積累,造就事業巔峰,換句話一個人那一輩子也就換來了一次功成名就的機會,一旦你成功了,那就是成為了行業最優秀的代表,同時也收穫了名利。

可是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我們當初做事業的初心很容易在一路行來的過程中堅持不懈,因為源頭有動力的因素,但是很多人呢其實是看不到終點的。

不僅如此,而且終點這個東西有一點異議,企業發展到何種程度算是終點呢?其實在宏觀發展的角度上講,企業發展永無止境,良性循環和激勵上進才是核心驅動,那麼就這個方向來看,實際上作為企業家而言,無論企業身處何種階段所採取的策略都是基於無限發展的角度去出發的,最終的落腳點應該優質再優質,這才是現代化企業真正應該秉承的宗旨,也是一個成功企業家應該具備的眼界和素養。這樣看來上市不是企業的終點,反而應該是階段性肯定和繼續進步的一種助力手段才對。

然而現實生活,在我們中國這片特情土地的市場上,大股東將資本市場當初了最終的利益述求,同時也是企業發展的終點去看待,實在是缺了一份大氣所在。中國企業過度看重IPO的實質是無心經營和圈錢為王的價值導向出現了極端異變,這才是大股東減持問題的根源驅動。

一個不想企業永續發展的大股東,是永遠將短期收益放在第一位的,因為他看不到將來,也不想看將來,急吼吼地上市就是為了名利和分一份勝利果實的功勞,這種急切最後發展到連法律和監管也攔不住的程度,實在是難以理解。

但話說回來,看上又有一條非常簡單的邏輯可以支持這種不合理現象,那就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話放到普通人身上是不是都有效?那其實大股東也是普通人,你重視財富,他同樣也重視,至於馬雲先生說得視錢如數字,那也不過是一種花不完後的自得而已,多少企業家可以如同馬雲一樣啊?

大股東減持從未缺席,我們到底如何看待?

大股東減持從未缺席,我們到底如何看待?

散戶化市場的各自為戰助長了非理性

三、情緒化的散戶市場放大了危機

大股東減持這種事情在不同環境中確實存在不同的社會導向後果,我上面說到過西方市場的反輔循環機制是十分完善的,投資者構成也足夠成熟和對沖,對於這種事情的看法趨向於客觀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但是在我們這裡不行,將近七成的參與者是中小股東,散戶化、情緒化的從眾心理極其嚴重,輿論導向稍有不慎就會走向負面極端,這就是我們的市場實情。

散戶化的市場實際上確實放大了大股東減持的危機感,讓人們過分解讀了這個相對中性的市場行為。風險好惡在這中間起到了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散戶信息不對稱的因素,導致策略上的滯後,加上中國股東減持往往都是遮遮掩掩不可告人,這樣一來所有的東西都蒙上一層厚厚的面紗,致使普通投資者不得不質疑這裡面的貓膩和門道。

本來是一個正常的市場行為,透過媒體發酵和態度上的取捨,就形成了一個相對沖擊較強的心理壓力,致使市場沉珂難起,因此被定義為中國資本市場多年來萎靡不振的重要因素。

事實上散戶在這裡本身是一個弱者的地位,同時追漲殺跌的偏向這麼多年來越走越窄,導致價值嚴重扭曲,你們說這裡面我們自己是不是也難逃干係?

把所有的過錯都推給別人,事實上這也是不合理,但是我們也強詞奪理了這麼多年,我們認真回想一下,我們客觀看待過市場嗎?反正減持因素也不分青紅皂白,一律定義為利空去操作,即使是優質公司的大股東考慮公司未來的決策也一棒子用腳投票,這就是中國人啊!聰明和利己是生存的條件,但過分的聰明和利己也是市場扭曲的根本所在。

大股東減持從未缺席,我們到底如何看待?

導向機制核心定位不準才是大股東頻頻收割最大因素

四、缺三公導向的機制摧毀了參與者信任

好的,說了兩個輕一點的因素,重頭戲其實還是要回歸到市場監管機制的大問題,這是所有參與運作行為原則理念最大的弊病所在,因為法規和法理就是市場行為約束的公信力和利益述求的最大公約數。只是客觀說起來中國的市場導向機制真心是大謬,錯在了縱容尺度,錯在扼殺良性循環,錯在誘導輿論導向,最終最大的錯就是摧毀了所有參與者的信任和價值觀。

一個資本市場想要發揮正確的金融機制效果,必須要遵循真正的三公原則,即公平公正公開,同時導向價值優勝劣汰,鼓勵風險投資合法收益,這是底線,也是整個市場的發展定位核心。

但是說實話,我們這個方面簡直差強人意,說得過一點可能是存在極大的誤區的。基於現下的市場環境,我們看到得依然是一個極端扭曲的市場,不尊重價值,前段和終端供需形成不成一致的良性循環機制,同時也對實體經濟的支撐效果形成了負面拖累。

實際上資本市場的思路一向就應該是獨立發展,自身結構優化,價值競爭明顯,最後才是反輔經濟實體形成閉環,這才是一個真正輔助者應該發揮的作用。我想玩過任何遊戲裡輔助職業的玩家都知道,你得先活下來才能夠幫助隊友。否則如果連自身都建設不好,最後一定是整個團隊都陷入困境。

一個良好的資本市場導向機制裡,監管、企業、投資者都應該有相對的權利和義務需要認真運行,而不是到處都瞞和騙,當然我知道這在現實生活中偏向理想化了,但是無論如何都應該朝向此處,而不是機制讓整個市場參與者相互踩踏,因此而出現爭執和矛盾地對立,那麼市場裡即使有好的東西也會被扼殺和扭曲掉原本的價值,這不是一個好的市場導向機制和良性循環現象。

大股東減持從未缺席,我們到底如何看待?

必須要打破舊有秩序

五、市場可以容忍述求,但不是毫無底線

事實上中國市場的問題說了這麼久的減持套現問題,但是從來不敢徹底大改,核心述求不敢妄動,因為覺得牽一髮而動全身,但是我覺得這個代價越拖越不是辦法。以前為了股改轉型利益可以妥協,但是現狀不會因為你忽視它就得到解決。同樣的市場可以階段性容忍述求,但絕對不是毫無底線地接受。

當下這種現象已經到了非動大改不可的地步,如果我們的資本市場依然像以前一樣處於不痛不癢的地步,那還好說。但如今是金融多元化時代,資本市場的價值地位大大提升了,它關乎於國家經濟戰略定位,是一個非常大的時代切入點,搞不好資本市場我們無法定義未來金融的核心述求。

大股東套現這個問題又是整個資本市場長久以來難以啃下的硬骨頭,雖然它不一定都是壞處,但是我們應該做得就是把好的留下,把壞的剔除,一切以價值為導向,這絕不可能是歧途。

我們認真思考這問題的內在因素,希望於這次的改革大潮中能夠徹底推動多方力量,一舉破開這個困擾市場已久的桎梏,還給市場一個相對公平的導向氛圍,讓企業、投資能夠感覺到真正的正確導向在何處,這才是中國資本市場最終必將走向大時代大繁榮的起點和征途!


本文圖片來源於“東方IC”,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東方IC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