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經常幫孩子做這3件事,長大後很容易養成“白眼狼”

歡迎關注“小樹苗培育 ”,標記早教生活,探索未知天賦!

不久前幫媽在刷新瀏覽頁時看到過這樣一個新聞,深深地刺痛了我:一個成年男子因為和母親慪氣,一怒之下用水果刀捅傷了自己的媽媽……在看網友評論時,滿屏留言在痛罵男人“白眼狼”。

父母經常幫孩子做這3件事,長大後很容易養成“白眼狼”

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白眼狼”的情況:飯桌上,小孩子因為沒有看到自己喜歡的飯菜而摔碗離桌;商場裡,孩子因為媽媽不給買玩具而用手打媽媽;在爸爸媽媽想要聊天、需要陪伴的時候,孩子反鎖房門,玩遊戲,拒絕交流;成年子女啃老,拒絕工作,讓父母還房貸車貸……幫媽突然想起了一句話,“我們總是忍不住對自己最親近的人發脾氣”,而且我認為,之所以屢屢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全都是因為仗著爸爸媽媽們永遠愛孩子,不論發生什麼,他們一直都在我們身邊。

說到這裡,一些爸爸媽媽們可能就會質疑了,對自己的孩子無條件的好難道不應該嗎?孩子不是父母的全部嗎?孩子變成白眼狼,都是父母的過錯嗎?

其實幫媽想說的是,對孩子好是來源於父母的一種本能。但是,這種好並不是沒有一個具體衡量標準的好。《三字經》裡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箴言,大概意思是說,人剛出生的時候本性是善良的,大家都一樣,只不過隨著後天生長的環境和接受的知識不同而產生了差異。所以沒有人一出生就是白眼狼,而家庭作為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與孩子的成長密切相關。

通過研究觀察,我們發現,在生活中,如果爸爸媽媽們經常幫孩子做三件事,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會成為“白眼狼”,所以,這幾個誤區最好不要闖,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父母經常幫孩子做這3件事,長大後很容易養成“白眼狼”

一、大事小情,父母包辦

很多父母經歷過自己的童年後,就會想著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好好享受最無憂無慮的時光。他們寧願自己累一點,也不想要讓孩子動手。小到洗碗、疊被子,大到做飯、洗衣服,爸爸媽媽們全都一手包辦,總覺得孩子小,在自己這兒就是寶貝,“捧在手裡怕碎了,含在嘴裡怕化了”。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生活變得很難自理,所有的事情都必須依靠爸爸媽媽才能夠完成。與此同時,因為生活中所受的挫折較少,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小,一旦被父母、朋友拒絕,或者生活學習壓力過大,受到委屈後特別容易爆發。

二、不計成本,全都如願

幫媽曾經看過這樣一幅漫畫:小男孩的門前有一棵大樹,小的時候,男孩會坐在樹底下遮陽,吃果子,盪鞦韆。長大後,男孩想要娶媳婦蓋房子,大樹把自己的樹幹給了他。再後來,大樹一無所有,男孩坐在光禿禿的樹墩上給大樹說自己的心裡話。這棵大樹就是爸爸媽媽,而孩子則是一直在索取。

生活中也是這樣,買玩具汽車,買衣服鞋子,買房子,買名牌,爸爸媽媽們一直在不停的奮鬥,不停的滿足孩子的需求。可以說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開始為孩子而活,為孩子的孩子而活。在這些要求中,有很多是必要的,有很多是不必要的。所以,父母必須擦亮眼睛,堅守自己的選擇和底線,否則最終會害了孩子,傷害自己。

父母經常幫孩子做這3件事,長大後很容易養成“白眼狼”

三、小錯大錯,假裝沒見

很多父母比較注重孩子的文化課,忽略了心理、思想品德修養,也有的父母比較喜歡“護短”,覺得孩子還小,還聽不懂道理,對孩子的錯誤總是全盤接受。殊不知這會助長孩子的囂張氣焰,孩子會認為自己的錯誤舉動是被父母認可的。長此以往,錯誤不斷的累積,小錯變大錯,孩子成為“白眼狼”的可能性最大。

看完今天的分享,爸爸媽媽們有什麼想法呢?歡迎大家暢所欲言,一起分享一下吧!留言區,我們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