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霖:我沒有開掛


HFI學生故事 | 邵霖:我沒有開掛

邵霖(Charles Shao)


華附AP 2019屆畢業生,初中畢業於廣外附屬中學,在18/19海外大學早申請中獲美國佛羅里達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馬塞諸塞大學安默斯特分校等海外院校錄取。

在HFI我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普通人。

我並不是一個沒有個性的人:我追求快樂,不甘沉默,做任何事都喜歡加入一點幽默。而身邊的人能被我的話逗笑更是可以讓我獲得極大滿足感的事情。

但我的確非常普通。

論學業成績,HFI有能把GPA保持在straight A/標化考試輕鬆下車的學霸,而且一抓一大把,但這些都是我遙不可及的水準;論課外活動,HFI有國家級運動員,有計算機專家,有技藝高超的廚師,有思想深刻的詩人,有天資過人的歌手,而我一樣專項特長都不擁有;我可能只擅長給別人帶來快樂,而我也不確定我做的到不到位。在這裡,每個人都各有一個不同的“外掛”來讓他們出類拔萃,我卻沒有開掛。

在HFI,優秀似乎變得平常。

平常到去年,我看著HFI公眾號po出學長學姐一篇篇學生故事時只能搖頭,因為我確信那裡永遠不會有我的位置;平常到今年,我是這麼回覆我的升學指導老師的:

HFI學生故事 | 邵霖:我沒有開掛

我當然非常喜歡我的大學:簡單來說,處於美國最南部所以不冷,消費水平低,專業排名高,也在東海岸。但綜合排名上僅列全美第35,想到本文讀者有很大一批是已被或將在幾周後RD放榜被前30名校錄取的同學,屬實有指點江山的感覺。

幸福的是學校並不持功利的態度,而樂意給予每一個學生平等的機會。我自知腦袋裡東西不多,寫不出多麼發人深省的主題。所以既然我要寫,我就寫一點平凡的經歷。你可能可以從中總結出一點經驗,也可能沒有感悟,那就權當這是一篇展示HFI一個普通學生有怎樣生活的故事。

初升高

我當然記得三年前五月份那個涼爽的夏日午後。14:50,初三(1)班的教室裡,同學們剛剛做完眼保健操。作為我校可能是校史上唯二報考過甚至聽說過華附國際部的學生。我和同班同學吳中創,一個坐在第一排一個坐在最後一排,手各自一致地緊握著抽屜裡的手機,焦急地等待錄取結果公佈。官方給的時間是下午三點整,不過在兩點五十二分時錄取結果就刷新出來了。

我欣喜地抬頭望前排的中創;從他的神情我知道,我們又要再做三年同學了。

小升初

我也記得再三年前,我聽從父母的建議選擇了以附小學生身份保送直升離家較近的附中,而不是入讀當時另外考取的兩所學校(藉此機會提一下我初中母校的名字讓更多人起碼能聽說過)。父母的建議是廣外附中離家近,每天可以省去許多車程,週中也不用住宿,學習和生活上都方便許多。我的意見是我想睡多點覺,我可不想每天早上6點起床洗漱趕公交。就這樣定下來了。

那時的我膽子實在不夠肥。如果讓現在的我再重新做決定,咬咬牙就放棄未來三年安逸的被窩了。但也只有現在的我才會做出那樣的決定,因為只有走過的路,才體會到其中的不足。但我並不因此而不喜歡我的同學;他們都是非常善良的人,對我都很好,我一直很愛他們,畢業後還經常聚會。

初中後我就明白了一點:生源不好的學校,老師註定在教學的時候需要“留力”,來讓大部分學生在有限能力範圍內達到最佳的成績,這就會一定程度上限制有潛力的同學的發展。而在生源更好的學校,學生整體接觸的信息和知識更多,眼界會相對廣闊。

因此,我希望我的高中,能在一個有更優秀同學的環境中學習。

然後我收到HFI錄取,繼而改變了我人生軌跡。

那時,父母實際上已經為我定好了另一套高中計劃----確實是走出國路線,父母堅決不讓我留在國內走高考的路子,我也同意;我將去的是另一所我能為雞頭而非鳳尾的國際學校,在那裡我還可以省下許多學費,並且在高三能轉為美國高中生身份,申請會便利許多。我原先也接受了這個安排。而當時考HFI是想證明我有這個學術能力,就像小升初時一樣。

但從4月份進行筆試時未抱希望,到5月份進入面試滿意發揮,再到offer真的擺在眼前時,我的心態已經完全不同了。這一次,面對和小升初時幾乎雷同的選擇題,我想憑藉自己的判斷為我的人生道路做一次決定。我要去更高的平臺看看,去接受廣州最精英一批學生形成的學習氛圍的薰陶,去感受他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

於是那一晚,我站在我家書房裡一把鼻涕一把淚,跟父母“鬥爭”了一個多小時。不過你們都知道結果了。時間沖淡一切,不論當時我是狂喜還是失落,現在都忘卻了;重要的是我如願以償,最終來到了這裡。

在HFI

進入HFI以後,說一點都不曾感到後悔那一定是撒謊。

學業上,同齡人給了我太大的壓力。

同學們沒有辜負我選擇這所學校時的期待---他們實在太優秀了,優秀得令我窒息。在HFI入學考試時我的數學僅僅過線兩分,是英語拿到足夠的分才讓我獲得面試資格。這注定我的理科學習相較其他同學要吃力。

高一學習四門理科,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我拼死把分數維持在85或以上,而我的同學們卻會為了考試低於96分可能拿不到perfect GPA而捶胸頓足;以至於高二高三後我見到高一物理數學化學老師常常低頭繞道而過避免打招呼,真的不是因為缺乏禮貌,而是這幾門我比其他同學學得差太多了,自覺無顏直面各位老師。如果幾位老師閱讀了這篇文章而且記得我是誰我想對你們說一聲對不起!雖然以後我可能還是會繞路走。

雪上加霜的另一個問題是HFI賣弱成風。每場考試結束時,同學們總會抱怨“哎呀這次考的好難我好多不會做”,我心想好巧啊我也這麼覺得,結果成績一出來個個將近滿分。就像一個高水平和低水平的遊戲主播,兩者都會說“我沒有開掛”,大家不一定相信前者,但絕不會懷疑後者,因為他是真的菜。(這不是一個恰當的比喻,更好的學術水平當然不是像外掛一樣不勞而獲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提升的)

當集體同學都擁有高學術水平時,這麼做沒有什麼負面影響。但現在聽到學霸們賣弱,真正弱的我的內心是實實在在會被刺痛的。

生活上,peer “pressure”同樣顯著。

優秀的人總是懂得如何給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他們享受生活的方式並不超出我的想象,但也正是因此而顯得更具有吸引力。這正是渴求新見聞與新體驗的年紀。看著別人的生活如此充實美滿多元化且富有意義,何嘗不會感到羨慕呢?這不像考試成績那樣令人失望,但卻更容易令人心煩意亂。

不過既然前一段開頭說“說沒有後悔過那是撒謊”,那就一定有一個“但是”。

這個“但是”就是我沒有被打臉。我得到了我來這所學校想要得到的,我也不願意用更少的壓力來交換我在這所學校接觸到的見聞:我的同學們為我展示了遇到問題時會用怎樣全新的思路去解決,與人交際時如何考慮他人的感受來體現出足夠的禮儀,看似遙遠的國內政策與國際政治事件怎樣去理解分析/為何與我們息息相關。這幾點說起來輕巧,像是隨便舉例,其實卻是塑造一個人性格和觀念非常重要的幾種經歷。三年時間,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這實際上也是對我影響最大的過程,如果要在全文範圍比較,可以稱得上佔有45%的重要性,可惜我只能用不到10%的篇幅敘述。

微觀經濟學有一個概念,叫機會成本,即做出某一個選擇所需的放棄or成本。不論做出哪個選擇,都會有或大或小的機會成本,因為總要放棄其他的一些選擇。從在HFI就讀的三年經歷來看,我相信我做出了機會成本最小的一個選擇。

高二高三進入標化考試和申請,我的經歷依然平凡。感到欣慰的是我的標化都考到了滿意的分數,是我觀念裡對於一名HFI學生來說還算體面的標化分數,於是就不再往上衝分了。高二我沒有申請暑期夏校;高三許多同學都會向香港英國加拿大美國澳洲投遞很多份申請,而我只在早申請階段向美國5所院校遞交了申請,沒有申RD。家裡不富裕,每所學校的申請費都不是可以忽略的。父母在生活勤儉的同時也堅持貫徹“該花的錢不要省”,他們鼓勵我申請多幾所學校,但我不覺得有必要為了多拿幾封offer或者碰運氣去申請(呃,也可能包含1%懶得寫更多文書的因素)。最終我被自己設定的“第一夢校”脆拒------我把它當作“夢校”僅僅出於它屬於全美前30的功利之心,後來瞭解UF各方面的條件才發現它同樣優秀也能給我更舒適的生活,僅學費這一點對我和家庭來說就很重要了------然後end up in Gainesville.

我也慢慢找到了自己在HFI的生存方式:我不再主動去了解其他人的成績,而是隻想做好自己能做到的,把更多精力和關注放在自己身上。高二高三的走班制也讓我的想法更容易實現,因為原本高一的同班同學未必會選擇完全一樣的課,在成績上沒有那麼多需要去比較的地方。將近兩個月前我甚至關掉了朋友圈的入口,已經很久不去了解別人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我想,列表裡同學朋友的生活固然很精彩,但如果我看了只會去想“為什麼我得不到這樣的生活”,那我不如選擇“眼不見為淨”,因為,我的生活,in my own way,同樣充實;知足才能常樂。直到目前,這對我是一種平淡而輕鬆的美妙體驗。

最後

看到結尾的讀者,感謝你們的耐心和尊重。

文字 | HFI Y12 邵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