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樣看待農村的發展?什麼條件才算是農民富了?

Xyz薛玉重


什麼條件才算是農民富:

1、社會保障方面: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

2、身份認同上:讓“暫住證”永遠成為歷史,讓“流民”永遠被遺忘,讓“農村來的”成為一種自豪。

3、財富創造上:讓農村成為“社會型企業”,讓農民在家鄉的土地上既是“包租公” 又是“田園工人”, 既是“股東”又是“老闆”。

4、農村基礎設施上:路通、燈亮、網快基礎設施完善。

5、人居環境上:山美、水美、田園美、生態美。

借用文件上的話就是:農業成了”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了“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了“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達到這些,才算富,就可以給中山先生和毛主席“交卷”了。

怎樣看待農村的發展?

個人認知水平有限,稍微談下個人淺見:

1、讓咱農民得腰包鼓起來才是王道。雖然經常能從電視上和網上看到別的地方採摘農業、體驗農業、田園綜合體、農戶+合作社、鄉村旅遊、互聯網+農業、村民合作社等等一些概念和模式的提出並嘗試,但是我們村似乎還無動靜,不解決單打獨鬥的小農小戶分散經營模式,今年賺,明年虧的收入不確定性就沒法解決。沒有領頭羊,缺人才啊。任何模式只要能讓農民有錢掙就是好的模式。個人覺得靠網紅推銷農產品不是長久之計。

2、打擊村霸、地頭蛇、地痞無賴不能停。農村沒有良好的風氣是不行的。你要吸引別人來村裡投資,有些蛀蟲是不得不打掃掉的。

3、得把留守老人和高齡農民工養老問題解決了,給他們兜底性的社會福利,不僅消除我們後顧之憂,更提振農民參與熱情。

4、農村民生基建還得推進。我們當地倒是村村通了,可是村裡路還沒硬化,村民只硬化自家門前的道路,反而下雨時候,水都聚集到街道上了。廁所倒是”革命了“,可是汙水系統沒有啊,還得自己肩挑人扛弄到菜地裡,聽專家說,這樣種的菜不能吃?垃圾倒是”革命“了,也拿生活垃圾給宣傳人員換盆換洗衣液了。但是參與度不高,垃圾還是四處亂扔、亂堆。

5、各個農村的自然和文化條件稟賦是不一樣的,發展空間也是不一樣的,農業科技和農業現代服務進入難度也是不一樣的,把當地文化發掘成產業與農村發展結合的難度也是不一樣的,村民之間素質也是不一樣的,契約精神是你未來要參與市場必須得在鄉村普及的。別人一個村落都種葡萄或者橙子,有自己品牌,過了國家各種認證,自然前景好,也更容易得到資金和政策扶持,資本的角逐。有的地方還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比如婺劇,還能搞搞旅遊和體驗農業。我們村種啥的都有,小打小鬧。挖地三尺也挖不出個古物來,偶爾能聽老人哼幾句戲,也是電視上學的。

6、農村建設和農村產業興旺,社會參與度和參與群體還是遠遠不夠。很多跡象已經表明,三農問題不解決,會影響各方的即得利益,國家都已經確定三農問題是重中之重了

。三農是“小短腿”。三農問題解決了,很多社會問題就解決了。很多真正實幹家,裡面有專家學者,扶貧幹部,甚至已經回到城市的“老知青”等等人和組織,早響應國家號召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戶中去考察,做實驗,找數據,遞報告,去扶貧,憂心忡忡又捨我其誰。這些人才是無雙的國士。反而有一些公知,自己提不出一些建設性的東西,還不停抓住一點點問題來唱哀歌。空有哀嘆,真抓實幹才是我輩所為。連我個農村小青年都在對鄉村未來企之,盼之,投身之。在建設的路上我覺得我比那些只知道在路邊冷嘲熱諷的人光榮多了。

7、通過看一些評論,我覺得我們農民在網上的言論普遍挺悲觀的,挺無可奈何的。恰恰說明了,有人忽視了我們關心的,有人只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了,有人還是沿著以前的老路搞三農了,有人只喊口號沒下來沾沾泥土,有人急功近利讓農民沒有受益的情況下搞面子工程了。

8、農村發展得到裡歷史性的機遇。我們國家有6億農民,3億農民工,70萬行政村。讓農民致富,讓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給農村搞民生基建,把所有人納入社會普惠性保障體系中來,是個偉岸又長久的工程,沒有任何國家有這樣的歷史經驗,也沒有任何政黨有這樣的魄力和抉擇。感謝!


文說新三農


以下個人觀點,農民富,肯定要從小,中,老三代人看,能滿足三代人以下要求,我認為就算農民富了。

第一:小孩能讀得起書,上得起學。喝的起牛奶,有一定的零花錢。(想起自己小時候,每天只有2毛錢的零花錢。初中以前就沒喝過牛奶,只有趕集天,才能吃到肉。)

第二:中年人修得起樓,養的了家。有一筆存款,可以應對得了家中的應急情況。(畢竟現在生老嫁娶都是需要大量的金錢得,所以存款少說也得有個20萬左右吧)

第三:老年人要喝的起酒,跳的起舞。(意思就是退的了休,畢竟農村很多老人一直做到死的原因就是因為沒錢退不了休。)老年人每個月至少要有幾百上千遠的收入,畢竟老年人的日常開銷還是需要得。(農村老人多數沒有養老保險,這筆錢只有記在後人頭上,也就是中年人。)

只有能滿足的了以上的三代人得要求,我認為在農村就算富了。因為能滿足上面三代人得要求,看似不難其實並不簡單,因為按照我們村上看,幾乎很少人能達到要求。



農夫小江


由於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農產品是人類生存與發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關係到國計民生,是國家運作的支柱;所以,以後的發展需要應從全局出發去規劃,去設計,去佈局,從新時代發展的角度去定位,作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及是商機,又是機會,更是發展,中國未來的農村發展應該是休閒農業,觀光農業,旅遊農業,循環農業為一體的現代化的農業。

對於農民富起來,我認為要從農民實實的根本生活上解決。

第一:要買得起房車,現在農村買車買房也不是什麼稀罕事,如果能一次性購買的人且不影響生活質量的那就算是富裕了;

第二:娶得起媳婦,現在的結婚成本是越來越高,如果能全部自己搞定的人也算是富裕了。

第三:養得起老人小孩,如果能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還能給父母衣食無憂的晚年生活,這種人也算是富裕了。

第四:看得起病,如果在重大疾病面前,能付得起高昂的醫療費用且看病無憂的也算是富裕了。

現在的生活成本是越來越高,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如果在農村以上這四點都能全部搞定的人,那就是村裡最富有的人。


當然,畢竟每個人的觀點不同,活法不同。對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多多關注評論


優質鄉村


對於這個問題,我說幾點自己的看法。首先,就目前來說,農村的發展比以前是好了很多,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許多。不過我覺得,農村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就拿我自己所在村屯來說吧,我所在的自然屯,是今年年初才煮通水泥路的,然而整個自然行政村所管轄的其他十個自然屯,都早幾年就修通水泥路了。這一點我就覺得農村的發展是比以前好了,但是發現極為不平衡,距離我所在的自然屯兩公里的另外一個屯,人家整個村屯,水泥路都修了十幾年,走得都快爛了,我們才剛剛申請到修路的指標。人家屯早就修建農村文化室,什麼籃球場等村名活動場所了,而我所在的村還沒有修建。今年初修建的水泥路,平整路面,修路基的錢還是村裡自己籌資,我們村屯又小,人口又少,上級既然扶貧撥款,為什麼還要自己出錢呢,其實我對這一點有這不理解的。

其次,我村有好幾戶都是低保家庭,包括我家在內,但是去年呢,那些工作人員卻說我們村低保全部脫貧了。當然,低保補貼還可以領到今年上半年。但是呢,我想說的是,我家裡還是那個樣子,啥也沒有改變,之前說的免費送的廚房三件套(櫥櫃,案板,水槽),我到現在還沒看到呢。這是不是有點太表面工作了點。還好是今年年初,網絡寬帶也剛入戶,我村修通了水泥路,進出村裡路好走了許多在家裡也可以上網了。不然,跟人家說脫貧了都沒人信。

再次,我覺得現在農村太多空巢老人了,包括我自己家在內,青壯年的都出去打工了,一年回來就那麼一兩次,家裡都是老人,這點是不太好的,一個是老人在家也是很孤獨的,再一個就是,有的老人身體不好的,出個什麼意外也難以照顧自己,後果難以預料。還有就是,年輕人都出去打工掙錢,家裡的老人又幹不動農活了,好多田地都丟慌了。我自己的田地就是都丟慌了,地裡都雜草叢生,蚊子都飛不進去了。這個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民生問題吧。

再次,我覺得如果哪天農民不需要背井離鄉的去打工,在家附近,或者在家耕田種地就可以有不錯的收入。那樣子,或許農民才算致富吧。


漂泊的小順


回想40年前,一家承包幾畝地,幹活不太累,收入與城市打工相當。單幹,手工作業,農民積極性高,醫療教育費用低,家庭副業紅火,家家養雞餵豬種菜,物價便宜,家家兒孫滿堂,靠務農安居樂業。今天的農村再現40年前的景象不是夢想,這不是開歷史的倒車,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那麼如何讓農村回到40年前呢?讓有知識的新型農民取代傳統耕種方式的農民,一家由手工承包幾畝地到用機械化承包幾十畝地,農民靠機械種地同樣不累。以前種幾畝地單幹不是問題,現在種幾十畝地,農民成立合作社,大家聯合種,打破土地邊界,使用大型機械耕種,統一育苗,統一種植標準,統一播種,農產品,統一運輸,統一銷售,加上政府補貼,收入對應城市打工收入。集中建造雞場豬場,每家在那兒有一固定場地養一點雞,喂一兩頭豬,家家再種一點菜,這就回到了40年前的景象。醫療教育對農村兒童免費,上大學除外,這樣農民家庭兒孫滿堂在當今農村就成為可能。這樣農民就和城市人民一樣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了。


老鄉2439


怎麼看待農村的發展呢?什麼樣的條件才算農村致富呢?據我經常去老家農村,我們農村,生態環境好、水乾淨空氣好,可以種植,養殖,再搞旅遊行業。將來的農村會有很好的發展。再來我們農村,每一個村莊都有一個優優的村長和幾個優秀的技術員。村長規劃村裡面的農業和生態環境,技術員,培養農民們種植養殖。有好的領導帶動農民老百們各種行業都賺到錢💰。


侗鄉村楊優優


農民田地萬萬年、不為餓肚子


用戶72121260310郎中


富不富不重要,必須有正常的國民待遇,比如五險一金。大禮拜,


碧海晴天48


農民能保持現狀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