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40年前摄影涅槃,“四月影会”纪念展在映画廊开展


“总算活过来了,‘黑’的画家,白了一头青丝,掉了一口白牙。”这是1979年在中山公园举办的“自然·社会·人”影展上,李江树拍摄画家石鲁肖像下面赵介轩所配的短诗。一句“总算活过来了”,在历经苦难人们心中掀起波澜。诗写于一九七九年四月,画家石鲁。图/李江树。

来了”,在历经苦难人们心中掀起波澜。诗写于一九七九年四月,四月赋予大自然复苏与更生,四十年前的春天诞生了“四月影会”,那些参与者们,现在或花甲、或古稀,有的人甚至像一幅褪色的照片,留下的只是模糊的记忆。残局。图/李晓斌。

“四月影会”是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符号,是中国摄影发展绕不开的一个路标,它的意义是无可替代的。笼里笼外。图/王苗。

应该说1979年由一些热爱摄影的青年自发成立的“四月影会”及其举办的“自然·社会·人”影展是中国当代摄影的起始点,而在那之前,1976年的“四五”摄影更像是中国当代摄影一段振奋人心的前奏。风烛残年。图/王志平。

在当时的背景下,“四月影会”群体对以往极左形态的叛逆、背离,王志平在展览前言里写下“摄影艺术的美,存在于自然的韵律之中,存在于社会的真实之中,存在于人的情趣之中,而往往并不一定存在于‘重大题材’或‘长官意识’里。”让人振聋发聩。他们旗帜鲜明地以民间的身份筹办属于自己的影展。早潮。图/池小宁。


以现代的标准去衡量,“四月影会”精神也正契合了当代艺术理念。就像当时观众的留言:“我看到了摄影艺术的春天“、“从这个绝美的影展我闻到新的气息、这是时代的气息”。李恬。图/自嘲。

银甲勇士。图/吕小中。

市井。图/胡献军。

迷蒙。图/赵介轩。

旋律。图/王立平。

回音壁。图/金伯宏。

十里长亭。图/凌飞。

山雾银蛇。图/任国恩。

未出土时……。图/刘世昭。

雪里送炭。张炬。

抱佛脚。图/李英杰

《两个四月——四月影会四十年纪念展》于2019年4月20日至5月16日在北京798艺术区映艺术中心/映画廊展出,策展人:闻丹青,学术顾问:鲍昆,展览顾问:那日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