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漸退:誇誇群的沙灘上,留下了什麼丨雪人·調查

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

二三月之間,冬春交匯之時。

上海經歷了沒完沒了的數十個陰天,閩粵重溫著回南天熟悉的溼潤,連北京也下了它自去年九月以來的第二場雨。

同學們的內心,也似乎有什麼和春天一起甦醒了。

起潮:何以爆紅?

在過去的兩週內,“誇誇群”經歷了一場“狂歡式的爆紅”。緊跟而來的是它的姊妹:懟懟群、呸呸群、罵罵群……有著共同的興趣、有著共同遵循的社交規範,同類型的各種微信群聊遍地開花,和春天一樣生機勃勃地闖入了高校校園,成為媒體們爭相報道的對象。

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
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

新華社的標題起得挺好

新華社的報道中寫到,誇誇群首批群主為“西安交通大學一宿舍學生”,還有其他媒體報道稱其起源於清華、復旦、浙大等。第一個誇誇微信群的出現已經無法考證。然而,這種群聊模式其實早已不是新鮮事。據南方週末記者調查,“求求你表揚我”豆瓣小組早在2008年1月2日便已成立,而後來最為人所知的“相互表揚小組”則成立於2014年,目前已有超過十萬人加入。在豆瓣上,以“表揚”、“誇”為主題的小組有15個,其中11個在2019年以前就已經創立[1]。

真正使誇誇群走上流量巔峰的是發表於2月27日的一條曝光豆瓣相互表揚小組的微博。隨後,在3月11日主流媒體報道後,這一現象逐漸被更多人所關注。期間有人嗅到商機,發展出淘寶夸人服務,188元出售5分鐘誇獎的訂單,每日有近千名客戶諮詢,供不應求。

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

過去兩週內誇誇群傳播發展路徑

從其傳播路徑中不難看出,最開始的豆瓣小組成員其實並不主要是高校學生。然而,真正使誇誇群的種子蓬勃生長、勢不可擋的,卻是大學生這片土地。“北師大誇誇1群” 成立當天便迅速滿員,截止目前已擴展到“誇誇5群”。以每群最大數量500人計算,成員數總計已逾2000人。與此同時,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民間組織,越過了宿舍、學院甚至是學校的單位,將誇誇勢力不斷壯大,漸成星火燎原之勢。

誇誇群短時間內在高校內如此風靡,說明大夥兒除了支付寶/微信/Q錢包空空的以外,還有別的地方有點兒空。

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

京師學人2019年3月17日發佈的《大學生誇誇群小調查》中,180個大學生自己分析自己對誇誇群在各大高校迅速風靡的原因”做出了回答。

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

填寫問卷的男女比 & 問卷參與者中加入誇誇群的比例

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

“誇誇群在各大高校迅速風靡原因”的詞雲結果圖

這個充滿正能量的詞雲結果顯示,以北師大為主的高校學生普遍認為誇誇群的傳播與當代大學生巨大的壓力有關,這與不少媒體的猜測結果一致。除此之外,還有“跟風”的從眾心理、“獵奇/新穎”的娛樂心理、“人際/互動”的社交需求、“快樂/

沙雕”的情感需求,被大學生們認為是誇誇群受到追捧的幾大原因。

社會媒體也認為,高校學生成功接盤豆瓣,成為誇誇群傳播的主力,與最近考研複試、畢業求職季的壓力不無干系。

在誇與被誇的過程中,

我們究竟得到了什麼?

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

你的求誇理由通常是?(多選題結果)

調查顯示,在誇誇群中求誇的人,大多數情況下並非“求誇”,而是在“求安慰”。“穿著最喜歡的大衣走在路上被天屎使砸中”、“和異地戀六年的男友分手”、“早晨下床一揮手把奶茶打翻了”…生活中的“小確喪”總是比“小確幸”來得更多,一句安慰的“誇誇”實際上是在給你提供一個新的認知角度,讓你知道這些糟心事“原來還能這樣去看待”。

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

重要的不是消極的事件本身,而是你對這個事件的理解(Brown, 1989)

變態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為這種“換一個角度海闊天空”的現象提供瞭解釋。研究者認為,對於消極生活事件的消極認知風格(cognitive styles)對抑鬱、焦慮等一系列心理疾病有著重要的解釋作用。舉個例子,當你的老師在你辛辛苦苦寫完的毛概作業上提了一個意見,你點開word看到一片紅字立馬想到:這門課要掛了!痛哭流涕開始找豆腐來撞,卻沒有看到意見後面老師還表揚了你思路清奇、腦洞很大,也忘記了你在其他3個小作業上都拿了一百分——這就代表你犯了武斷推論(arbitrary inference)的認知錯誤,並且有著消極認知風格。

另外一種認知錯誤是以偏概全(overgeneralization)。比如一個老師上課時發現全班都睡著了,她立即認為“我不適合教書,還是退學算了”,卻忽視了可能存在的其他原因,如同學們昨天晚上剛在網吧參加完電競聯賽,她就犯了以偏概全的認知錯誤,需要被變態心理學家抓去治療[2]。

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
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

左:抑鬱認知三角:抑鬱患者很容易因為一件糟心事而推導出“我完了”、“世界完了”、“未來完了”的結論(Beck, 1976)

右:誇誇群積極認知風格優秀案例鑑賞

因此,誇誇群存在的一個重要意義便是在於給你提供新的解釋方案,使你對於消極事件擁有用積極認知風格去看待的能力正如諺語“每朵烏雲都有銀邊(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在猝不及防的小確喪將一天的好心情揉進一團烏雲,黑壓壓的空氣使雨水就要掉下時,

誇誇群就是那一束光為你趕走陰霾,讓你看見烏雲背後的幸福線。

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

“媽媽,我看見天使了!”

此外,在人際聯結過程中,脆弱性的真實表達被證明對人起著積極作用[3], 而在這種社會互動之中,他人對自我的肯定也能夠帶來幸福感[4]。

設想,如果我們把誇誇群的規則延續到一個正常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褒獎、讚揚、安慰是社會規範,批評、打擊、謾罵被視為罪惡,人們會有什麼樣的改變?

在現實生活之中,我們往往囿於可能存在的負面反饋風險,而減少表達脆弱的慾望。壓力、焦慮、抑鬱被細心隱藏,以不給別人添麻煩為由抑制心底,成為“懂事的大人”。當一個親切溫和的社交環境突然出現將你團團包裹,就像嬰兒時期母親細心準備的布草,召喚出內心的脆弱。在這裡你可以任性地哭喊、吐槽,開心地大笑,亦或分享百無聊賴的日常生活,無論怎樣都會有人對你抱有溫柔的關懷,提供積極的反饋——在你垂頭喪氣或歡天喜地地打下那一串文字,加上“求誇”的社交信號時,你就已經預見了這個結果。

在問卷調查中,同學們也表達了相似的感受:

“Gig”認為:

“高校的學生缺少一個像中學的班級那樣固定和熟悉的環境。在中學,下了課會和同學課間聊天、打鬧、出去耍。但是在大學,真正和認識的同學一起上課的時間很少,並且自習也不一定能找到時間和安排上合適的朋友。春天又是天氣好的日子,學習之餘,不免想和同學建立快樂又輕鬆的人際關係。與可愛的網友瞎聊天恰好又是件愉快的事情。”

“小明”說:

當事情都堆在一起或者偶爾倒黴的時候,大家都會變的很喪吧?但又不好意思和好朋友們說,因為事情實在太微小了怕顯得自己很矯情,而且也怕給好朋友們傳遞負能量_(:з」∠)_但在誇誇群說就不會有這種顧慮!儘管只是陌生人,但大家的善意誇誇真的能讓心情有所好轉。

從不好說到說出口,從孤身一人到與他人發生聯結。所謂“表達即治癒”——誇誇群所提供的安全溫和的社交環境和對脆弱性表達的支持本身,便是一種治癒。

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

最後,除了以積極認知風格和溫和社交環境給你提供安慰外,誇誇群還有一個少有人發現的重要作用——告訴你別人過得有多慘。

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

在“你一般會以哪幾種形式參與誇誇群的互動”一題下,大多數人選擇了:圍觀

大家都在圍觀什麼呢?

“我明天考教師資格證還沒開始複習”

“我做了兩個小時高數題還沒做出來”

“我託福只考了70分,上班被老闆罵沒用,坐公交車還坐反了”

……

在“求誇”二字的前面,一張張悲慘人生的黯淡畫卷在你面前展開。除了少數心生同情施以援手的誇誇給予者外,大多數群友都躲在手機背後,睜著雪亮的眼睛悄悄窺屏。

“原來還有人過得比我慘啊。”你這樣想著,再看看自己託福71分的成績報告,心情竟也是悄悄美麗了。

心理學證明,人確實是有“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能力。當你看見別人比你活得還慘時,社會比較發生了。社會比較是指當個體不能獲得關於自我準確的社會評價時,通過與他人進行比較來獲得關於自我認識的過程。研究證明,下行社會比較,也就是把自己和比自己更慘的人相比,能提高主觀幸福感,不過這對高自尊的人不太適用[5]。這也回答了支持噴噴群的北大辯論隊的質疑:真正需要誇誇群的人,往往不是那些年年滿績、女朋友還好看的人生贏家——他們本來就有足夠的自我肯定了,不需要再從他人那裡獲取安慰[6]。

對於那些生活並不如意的人而言,誇誇群中對於消極事件的積極解釋和下行社會比較,反而更能給人以簡單的慰藉。

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

投票結果表明,還是活得並不如意的人佔大多數(圖源:中國青年報)

當然,除了看別人過得有多慘之外,大多數誇誇群中的圍觀者還是在欣賞文采飛揚段子手們的即興表演。在“一句話評價誇誇群”一題下,不少人評價其為“展現鍛鍊部分同學文采的地方”、“表達藝術現場”、“文學修養好的沙雕聚集地”。

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

誇誇battle現場重播

讓我們以一次誇誇現場重播作為案例分析,在某一工作日的23:15分,一位主持人發出題目:“我在吃夜宵,求誇。”各位選手立馬開始搶麥“牙好胃口好!”“有錢買夜宵!”這時,“北師大浴室”醞釀已久的freestyle突然發出:“這麼晚還能點到夜宵,說明國際經濟發達,形勢一片大好”,“教九502”緊跟其後,角度精準從外賣小哥入手:“這麼晚還有人送夜宵,說明國家安全有保障,人民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激情battle勝負分曉,各位選手即興創作現場堪比大碗寬面,在場觀眾氣氛熱烈,紛紛發出愉快的聲音。

“duang”認為,誇誇群的作用實際上“和我在網上看沙雕網友評論和知乎搞笑回答得到的效果差不多”。就像相聲裡的逗哏和捧哏,在誇誇群中,有求誇者對於積極反饋的需求,也有誇誇者對於自我表達的需要。雙方一拍即合,大學生特有的沙雕網友氣質和神仙學霸屬性在誇誇者身上相融合,最終使之成為社交舞臺上最閃耀的主角。

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

讓我看看沙雕網友們的真面目

青年們無處施展的蓬勃朝氣清奇腦洞在這裡找到了出口。不被看見的才華在其中得以施展,與此同時,一份文采斐然創意飛揚的回答也為圍觀群眾沉悶的生活提供了樂趣,堪比1818黃金眼,成為大學生們的“快樂源泉”。為了獲得這份快樂, 67.7%的人“隨時”會看誇誇群。

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

左:誇誇群使用時間分佈

右:被過度引用的一句優秀回答(圖源:知乎@王偉)

此外,與真實地表達脆弱相同,放下顧慮“名正言順”地去誇讚、支持、幫助他人,作為一種親社會行為,也被證明能提高人的主觀幸福感,對人的心理狀態和情緒感受具有積極作用[7]。其實,誇誇群對於人的改變也不僅侷限於線上。在社交網絡長期的表達習慣會內化為我們的思維方式影響到線下行為[8]。對於那些提供誇讚的人而言,長期的表揚行為更類似一種積極認知風格的思維方式訓練,以至於當你退出誇誇群時,在走廊聽見舍友的一句抱怨,也能立即開啟創意飛揚的“誇誇模式”。

然而,誇誇群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
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

誇誇群是否真的解決了你的問題(左)

與常見的朋友開解相比,認為誇誇群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右)

儘管在誇與被誇的過程中,雙方都獲得了不同程度心理需求的滿足甚至人格、行為的改變,然而實際上,大多數人對“誇誇群是否真的能解決問題”仍持有質疑。

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

調查參與者對誇誇群的質疑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參與者(60.98%)認為,誇誇群不能或者“不好說”是否解決了問題,而相比於朋友開解,半數人(56.42%)認為誇誇群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如前者。

誇誇群得以在短時間內快速傳播,的確與其能夠給人提供一部分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密切相關,它規避了找朋友開解可能存在的成本:影響自我形象、給人添麻煩、影響人際關係等。它像一個深夜食堂,在半開放的群體中,什麼病患上門都能給碗雞湯解渴益體。

然而保健品不能當藥吃。套路、模式、文不對題、空泛而不具體的誇誇往往讓人摸不著頭腦,甚至心生反感。群友畢竟不是心理諮詢師,若提供誇誇者只想秀秀才華,將寬慰他人的目的放在其次,求誇者在收到誇誇後,反而容易對當前問題更加迷茫、困惑。

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

“誇誇群是否會給你帶來困擾”一題回答

退潮:

誇誇群的沙灘上,是否有時代症候的解藥

誇誇群未來會如何發展?或許正如“蔥油餅”所說:“誇固然有必要,但什麼值得被誇,怎麼誇,值得考量。”

從起潮到退潮,誇誇群的鼎盛時期如春花般絢爛。而當人們厭倦了文采上的創意爭鋒和浮誇表達的模式化,喧囂褪去,經過時間的淘洗,或許只有真正對人們有益、為人所需的東西會被留下。

看見需求是第一步。作為亞文化的誇誇群或許終將從浪尖退潮,而孤獨、焦慮的時代症候仍然存在。誇誇群是一扇窗口,讓我們得以看見問題、反思現實,從而更好地面對未來。至於如何解決人們真實存在的需求?爆火的誇誇群或許也能給我們一些啟示:譬如一個積極認知風格的社群,譬如一個真誠、溫和、安全的社交環境,譬如讓陌生人相互傾訴與傾聽的社區。

在由誇誇群所衍生出的商業化運作的“淘寶夸人”等生財之道之外,是否也能有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的相關專業人士,能從中得到啟發,為人們提供更加系統、規範、具有長久存在意義的解決方案,成為販賣焦慮中的一股清流?誇誇群除了速朽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更為規範的存在方式?或許這樣,這場爆紅與速朽的集體狂歡,才能真正發揮它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今日互動:誇誇群,對你的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你怎樣看待其之後的發展?

撰稿丨方丹

問卷設計丨陳潔 廖欣梅

徵集文案丨崔旭蕾

製圖丨曾禧盈

排版丨曾禧盈 金毛毛

參考文獻

[1]崔慧瑩. 你當玩笑的誇誇群,真有人靠它“日入千元”[N]. 南方週末, 2019-03-18.

[2] Beck, A. T. , Lerner, R. M. , Phillipson, A. , Tilley, S. , Kim, S. B. , & Lotringer, S. , et al. (1976). Cognitive Therapy and the Emotional Disorders (Meridian) [Paperback]. NEW AMERICAN LIBRARY.

[3] Brown, B. (2013).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4]Oishi, S., Koo, M., & Akimoto, S. (2008). Culture,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s, and happiness in social interactions.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4(3), 307.

[5]張小麗. (2012). 自尊及社會比較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Doctoral dissertation, 鄭州大學).

[6]張力友, 羅伊璠, & 黃寧飛. 誇誇群VS噴噴群,清華北大“神仙吵架”!誰贏了?[N]. 中國青年報, 2019-03-18.

[7] 馮琳琳. 親社會行為對幸福感的影響: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和動機的調節作用. (Doctoral dissertation).

[8] Yang, C. C. , & Bradford Brown, B. . (2016). Online self-presentation on facebook and self development during the college transition.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5(2), 402-416.

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

百態丨強迫症丨未知的下一站丨小朋友丨手的故事丨理髮店丨敬老院姐妹花丨買粉接機丨新租房時代丨便利店丨廣場舞丨北三環舞廳丨流浪動物城丨古風歌詞丨校園丨校媒狂人丨師大宿舍丨校園施工丨免費師範生丨睡眠調查丨大學生聯誼丨閒筆丨人生密密縫丨茶杯頭丨流言終結者丨羅曼蒂克發胖史丨初識話劇丨粵語歌丨踏雪尋梅丨廣西三月三丨

視野丨鬼畜丨塞爾達丨對準高樓丨藝術面前丨行走丨寂寞日本丨老城志丨歷史丨烏鴉丨民國老試題丨食記丨北師大周邊的糕點丨糖果測評丨在這顆行星的所有酒館丨

浪潮渐退:夸夸群的沙滩上,留下了什么丨雪人·调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