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為什麼盛產詩人詞人?

古往今來之淺談


很好的問題。換個角度表述的話,可以說為什麼唐以前或唐以後都沒有傑出詩人集中、大量湧現,偏偏是在唐朝詩人燦若星辰。建議從中國文學史中尋找答案。魏晉以前詩歌多來自民間,作者多佚名;魏晉以後,文人詩歌創作漸成規模,漫長的南北朝時期,詩歌無論在題材廣度還是聲韻格律方面都取得了深遠的發展,為唐代詩歌的全面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代經濟繁榮、軍力強盛、文化昌明;唐朝廣闊的疆域、頻繁的對外交流、盛極而衰的歷史、殘酷的內外戰爭等都有助於為詩人提供豐富的創作素材;唐代科舉制,為寒門入仕開闢了通道,也使得詩歌創作的取材更貼近廣闊社會,以詩賦取士的制度,極大鼓勵了文人們的詩歌創作;唐人在前人基礎上在詩歌創造的內容和形式方面都做了深入探索,留給後世大量令人耳熟能詳的著名詩篇,以致後世認為詩已被唐人寫盡。正因如此,宋代詩人另闢蹊徑,投入到詞的創作中去,詞別名“詩餘”,這一別稱聽起來似有些無奈,很多宋詞中可以明顯看出隱括唐詩的痕跡。唐以後,詩歌創造的數量並不少,陸游一生寫詩近萬首,乾隆帝一生寫詩四萬多首,但都難以像唐代詩作有如此深遠的傳播範圍和影響力。


煙花巷陌染千塵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北宋時期汪洙編撰的《神童詩》: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 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 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 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學而優則仕,看看吧朋友們,古代人博取功名的途徑就是讀書,而科舉制度的出現,讓一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

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選拔人才資源,而設置的一種考試製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目的是為了讓讀書人參加人才選拔考試,讓優秀的人才走進仕途,為國家效力。

從唐朝唐太宗開始,科舉制度更加完善。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的朝代。國家強盛經濟繁榮是文化繁榮的基礎。

作為中國古代詩歌文化的最高峰,唐朝共湧現出有名有姓的詩人兩千多名,比如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程子昂、張若虛 盛唐 李杜:李白、杜甫 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 邊塞詩人:岑參、高適 中唐 李賀 白居易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溫庭筠等等等等。

宋朝是中國為世界貢獻最大的時期,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發明一半以上都出現在宋朝,那時中國所謂的四大發明的三項被髮明或是開始得到大規模實際的運用,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紙幣、垂線紡織,瓷器工藝的重要改革等。宋朝航海、造船、醫藥、工藝、農技等都達到了古代前所未有、後難比及的高度。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想必朋友們讀過宋朝林升這首《題臨安邸》吧,窺一斑而知全豹,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卷裝幀精美內容華麗的宋代詩詞。

勾蘭瓦舍、絲竹管絃是宋朝的標籤。由於歌舞藝人的推波助瀾,因此才誕生了一批像柳永一樣獨領風騷的婉約派詞人。

還有像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豪放派詩詞大家,或因仕途不順而抑鬱憤懣,或因山河破碎而報國無門,因此只有拿手中的筆書寫壯志未酬的心情,在不知不覺中促進了宋代詩詞的繁榮。






今宵別夢寒


唐宋盛產詩詞人,有如下原因:

唐朝宋朝是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巔峰,是我國最有文化自信的時期。

我國古代封建制度在經歷了千百年的發展後,到了唐宋時期,達到了成熟。唐宋的強大並不僅僅體現在疆土和武力上(事實上唐宋疆土武力一般),而是體現在文化自信和文明的影響力上。

要說我們國人什麼時候最有自信,不是強漢時期,也不是傳說中最富裕的隋朝。而是在唐宋時期。那時的人們,無論高官顯赫還是販夫走卒,都是有一種老子天下第一的氣勢。氣勢決定心胸,心胸決定了文化發展。

詩以詠志,歌以抒情。志向和情懷的高遠博大註定會產生出優秀的詩詞。

元朝開始,異族第一次完全佔據中原,我們的自信開始走下坡路,詩詞也趨向沒落。

世家門閥的沒落,科舉制度的興起。

唐朝開始,世家門閥制度被打破。科舉制度的興盛打破了傳統的文化隔閡,普通人學習有了出路。直到宋朝中期以前,詩賦都是科舉取士考核的重要手段。

作為一種光大門楣,提高自己文學界地位的手段,詩詞是每個文人墨客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那時候做詩詞不是為了裝13,而是你不會詩詞都沒有裝的資格。

詩詞不再是貴族的專利,是真真正正的廣泛流傳開來的東西。

唐宋時期內憂外患不斷。

唐朝開始直到宋朝,我國不停的被內部戰亂和外族政權侵擾。對於人民來說,這是苦難。

而對於詩詞來講,苦難是靈感的根源。有了顛沛流離,有了家國仇恨,有了民族危機,詩詞就有了根。

如果說唐朝前期和宋朝前期的詩詞像大草原上翱翔的雄鷹的話,那麼唐宋中後期的詩詞更像八百里軍營中落日的蒼涼。

詩詞創作的形式更貼近生活

能被人民群眾傳承的文學,是有生命力的。它的生命力來自滋養它的土地。

在唐朝,一個白丁也能找到刺激他內心的詩,在宋朝,一個青樓女子也能千金散盡買一首詞。被普通老百姓認可的詩詞,是經得住考驗的。

唐宋後的詩詞的沒落,大的來講是因為社會的整體文明不再開放,封建集權的加劇扼殺了文采風流。小的來說,是文人的脊樑骨卸了氣,奴化的人民更願意看到能夠脫離苦難現實的藝術形式,比如戲曲,老百姓在各種曲目中可以聽聽葷段子,可以意淫一下什麼包青天。

詩詞看似高大上,實則最為貼近生活。其他藝術形式看似接地氣,實則是苦難生活的無奈,是逃離生存。



風舞鷹翎


社會大環境決定了的,正如民國,毛主席時代為什麼出現那麼多文人、作品、文藝,皆經典。


納蘭自強


詩詞盛宴

唐詩宋詞文鼎中,政經文和順時同。

格律詞曲如春染,花鮮芳豔爍群雄。


慎審古今


唐詩音韻,受前玄奘帶回的古印度經書影響。


忘記歷史就是犯罪


唐詩盛行宋詞流行又進了一個朝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