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群:火箭大難不死,仍有“後患”

火箭大難不死,仍有“後患”

蘇群:火箭大難不死,仍有“後患”

哈登失常,火箭遭殃,大難不死,後福常享……

……且慢,火箭隊在鹽湖城第一戰打得那樣彆扭,雖然死裡逃生,但接下來第二輪到底是有“後福”呢,還是“後患”?

對爵士第三戰,如果不是對手的核心年輕,全隊的三分球、罰球又大面積失準,恐怕這一輪要先變成2-1。很明顯爵士隊經歷前兩場慘敗以後,第三場做了不少改變,全都針對哈登的左手,並且起到了明顯的效果。

爵士隊失去了挽救系列賽的最好機會,而這一場除了進攻之外,他們實際上調整到位,最終只能怪自己技不如人——比如全場罰球準度不到66%,三分進球12個達到了常規賽平均水平,卻出手41次,最後時刻讓塔克搶到兩個關鍵的籃板,而米切爾投丟了空位三分。

他們0-3實際上已經沒有了翻盤希望,卻給後面的對手留下了寶貴的防守資料。爵士隊“遏制左手”的防守方針,自雄鹿之後在第三戰再次成功,第二輪勇士隊即使不這麼防,也會仔細考慮一下,作為一種選擇。

蘇群:火箭大難不死,仍有“後患”

在首發陣容上,爵士作了關鍵的調整,把移動更快的小前鋒克勞德送上4號位,這是借鑑了雄鹿隊“字母”的防守效果。費沃斯雖然變成替補,卻領了新任務,他出現在輪換5號位上,這樣爵士有了兩個能守在籃下攔截哈登的大個子中鋒。

克勞德第一次防守就有效果,但最終沒有完成任務,因為火箭沒有按爵士的預計打擋拆。在進攻上他出場時間增加到24分鐘,卻跟第二場一樣仍然只得5分。不過,費沃斯被解放了,他原本首發階段打4,在戈貝爾身邊比較尷尬,打了替補以後,出場時間少了7分鐘,仍然拿下13分。

當然,更大的變化來自爵士隊的防守細節,比如中鋒戈貝爾。前兩場他雖然迫使哈登多次拋投,但總共只蓋帽1次。第三場戈貝爾的攔截位置上提到合理衝撞區以上,進一步增加了哈登拋投的難度,而他全場的蓋帽數達到7次。費沃斯也採取同樣的方式,蓋帽兩次。

當然,中鋒防出來也會產生“副作用”,因為卡佩拉更容易“空中接力”。

在防哈登的人選上,雖然仍是“車輪戰”,但增加了羅伊斯·奧尼爾的防守時間,他的出場也增加到29分鐘。同樣是防左手,奧尼爾的壓迫性明顯強過盧比奧,他的身高更能干擾哈登的後撤步投籃。哈登前40分鐘沒有進球,直到第四節最後不到8分鐘才扣籃進了第一個。

在進攻上,爵士其實也有很多變化,他們把兩個中鋒拆開使用以後,擴大了其他四人拉開的空間,讓戈貝爾和費沃斯使用更多的“假掩護”,更快地進入籃下,試圖以大打小。

下面動圖的這個進攻,就是利用克勞德的遠投,打了一個“西班牙擋拆”——這是西班牙國家隊發明的雙重掩護戰術,在NBA原本是火箭用得最多,它是在1號位和5號位第一次擋拆後,位於籃下的2、3號位球員再給中鋒做一個上掩護,也叫“給掩護人做掩護”,以便讓中鋒籃下接球打錯位,或者2、3號位投手到外線扔三分。戈貝爾“假掩護”順利到達籃下,可惜,這三場比賽克勞德投籃奇差無比。

正如盧比奧在第一戰後說的那樣,他們會整個系列賽用同樣的防守宗旨。但爵士隊的防守細節調整後,效果大有不同,隨著系列賽打到第三場,逐漸改變了火箭的進攻習慣和模式:

首先,哈登失去了從左路突破的優勢,突破、投籃、傳球“三威脅”效果大大降低,這也是為什麼哈登三戰都沒有打出常規賽的超高得分,卻場場助攻10次。

其次,盧比奧和奧尼爾在哈登左側站防守位,讓大個子無法從哈登左側提供掩護,而哈登不習慣在接受掩護後從掩護人右側、用右手運球突破,因此火箭放棄了大量的二打二擋拆戰術,大量增加了哈登的一對一單打。太多的單打,當然會有命中率的大起大落,這場比賽哈登前15次出手沒有一個命中。

第三,習慣了“吃餅”的卡佩拉,失去了大量的擋拆接球機會,這三場球共得34分,平均不到12分,而常規賽平均接近17分。

第四、保羅被迫增加了他的戰術時間,這對他的體能和健康是個威脅。同時,平常習慣了接球投三分的外線角色球員如戈登、豪斯和塔克,不得不主動去尋找和創造得分機會,有點像吃慣了媽媽做的飯,現在不得不自己出門找飯吃。

哈登當然很鬱悶,但火箭有沒有主動去尋找適應和改變呢?當然是有的,但到了季後賽再改變,效果肯定和打熟了戰術有很大區別。總體來說,改變有下面幾種:

第一,保羅先組織進攻,以麻痺對手,哈登袖手旁觀,伺機而動。第三戰的上下兩個半場,開頭幾個回合都是保羅支配進攻。

第二,哈登第一時間不接球,而是儘量站右側,讓外線隊友先和卡佩拉做假擋拆,然後哈登跟外線的隊友做手遞手掩護,試圖重新奪回左側突破的機會。下面這個球,就是豪斯跟卡佩拉配合,哈登從豪斯手中接球並接受掩護,再從左路突籃下。

第三,大量使用“五小陣容”,試圖肢解爵士的籃下防守,尋找外線接球投三分的機會。在第二節火箭用了至少半節的“五小陣容”,塔克打中鋒,配以戈登、保羅和豪斯。小陣容時,戈貝爾跟塔克對位,但他必須守在籃下,以攔截哈登的突破,這樣,底線的塔克就有很多接球機會。

五小陣容原本是火箭壓箱底的貨,以前就有過“巴哈馬五小”,現在角色陣容做了很大調整,這個名稱也不再使用,但其中塔克打中鋒是關鍵。現在塔克是NBA底角投進三分最多的球員,戈貝爾為了避免“防守三秒”,必須站到三秒區外面,給哈登突破上籃創造了機會;如果戈貝爾老虎不出洞,塔克又能投三分。

蘇群:火箭大難不死,仍有“後患”

第四,最後一節的關鍵幾分鐘,在弧頂專做保羅和哈登的兩人擋拆配合,利用對手換防,把身高有優勢的羅伊斯·奧尼爾從哈登身邊支走。如果是盧比奧對位哈登,保羅直接把球吊給哈登。從防守力度上看,盧比奧比奧尼爾更弱。

火箭的這些變化,只是針對爵士的陣容和防守而做,一旦對手換成勇士,又是另一回事。

爵士有“最佳防守球員”戈貝爾,喜歡老虎不出洞,在籃下布口袋陣。但勇士的博格特能完成擋拆換防,喜歡拉出來,勇士也有格林這樣的防守專家,有極強的籃下補位意識,所以他們未必像爵士這樣防守。然而,一旦需要,博格特完全可以像戈貝爾那樣,老虎不出洞。

勇士還有出色的外線防守高人克雷·湯普森,哈登跟他對位,原本就會比較損耗體力。現在,湯普森又多了一種像羅伊斯·奧尼爾那樣的防守方式。

所以,哈登的右手總歸是個隱患,看對手要抓你這個缺陷,還是跟以前一樣,憑藉個人防守能力在你面前一對一。退一步講,爵士給勇士提供了借鑑,至少多了一種選擇。

既然已經3-0,火箭必須儘快提前想到解決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