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神器”,出手急救你也可以

“救命神器”,出手急救你也可以

前段時間

一則“暖聞”引發了熱議——一名男子在北京市東單體育館突然倒地,恰好在此運動的6名醫生聯手展開搶救,將患者從生死邊緣拉了回來。

“救命神器”,出手急救你也可以
“救命神器”,出手急救你也可以“救命神器”,出手急救你也可以

在這期間,一個細節被很多人關注:急救過程中,醫生使用了體育館內安裝的AED(自動體外除顫儀)設備,該男子接受4次除顫後恢復了自主心率,隨後被急救人員轉移到了醫院急診。

“救命神器”,出手急救你也可以“救命神器”,出手急救你也可以
“救命神器”,出手急救你也可以

被譽為“救命神器”的AED

近年來多次出現在猝死事件的報道當中。AED是一種便攜式的醫療設備,能夠診斷特定的心律失常,並通過電擊除顫,搶救心源性猝死患者。

作為非醫務專業人員也可使用的急救設備,AED在生死攸關之際屢顯神威,其作用與價值得到了更多重視。然而,在城市的公共場所,AED的“數量”和“能量”還遠遠不夠。

及時救命 操作簡易

4月14日,在2019北京國際長跑節—北京半程馬拉松比賽上,出現了選手猝死事故,所幸經過急救轉危為安。隨著馬拉松賽事雨後春筍般增長,馬拉松賽場近年來成為心臟猝死的“重災區”。

“救命神器”,出手急救你也可以

馬拉松賽場猝死事故增長的背後,是我國心臟性猝死發病率逐年攀升的現實。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約有55萬心源性猝死病人,其中90%發生在院外。

“馬拉松賽上常見的心臟驟停一般都是心源性的,通過高質量的胸外按壓和體外除顫就能起到更好的急救作用。”海軍總醫院急診科醫生朱躍說。心臟驟停急救有“黃金4分鐘”的說法,若在心臟驟停後的4分鐘內進行正確急救,能夠為後續治療提供有利條件。

“從驟停到除顫的這段時間,是影響患者存活的重要因素,所以AED是心跳驟停最重要的一根‘救命稻草’。”朱躍表示。

AED之所以被稱為“神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夠顯著提高生存率。如果在心臟驟停的1分鐘內使用AED對患者電擊除顫,救活概率為90%。有國外的研究報告顯示,在院外心臟性猝死的病人中,只使用心肺復甦急救的生存率為14%,同時使用心肺復甦和AED除顫的生存率能夠上升到23.4%。

“救命神器”,出手急救你也可以“救命神器”,出手急救你也可以

AED的簡單易用也是其迅速普及的原因。專家稱,“體外除顫儀”雖然聽上去很專業,但用起來卻很“傻瓜”,只要經過簡單的培訓就可以操作。AED能夠自動分析患者的心律並判斷是否需要電擊除顫,操作者只需根據語音提示,按壓按鈕就可進行電擊。如果心電圖檢測結果認為不需除顫,即使按下按鈕也不會放電。因此,即便是非醫療人員也可以迅速掌握使用方法。

數量不足 知曉率低

“救命神器”,出手急救你也可以

從2006年前後,我國開始在公共場所配置AED。在紅十字會等相關機構以及團體、企業、志願者的助力下,我國的AED普及率和知曉程度正在逐年提升。

近日,福建省在公共場所開啟AED投放工作,預計2019年在福州、廈門兩市共投放100臺以上。記者梳理發現,近一年來,包括四川成都、浙江瑞安、江蘇無錫、陝西西安等地均逐步在公共場所安裝AED設備。中國醫學救援協會會長李宗浩認為,在城市公共場所配置安裝AED,既能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搶救成功率,也是構建城市應急保障體系的重要舉措。

儘管如此,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這一數字還遠遠不夠。有業內人士稱,目前我國的AED只有2萬臺左右,平均每10萬人僅有幾臺。而在美國和日本,每10萬人擁有的AED數量已超過300臺。

2017年,北京市發佈了《公共場所醫療急救設施設備及藥品配置指導目錄》,AED成為公共場所必備的專業性急救設備。但據媒體日前的調查發現,在北京地鐵、繁華商圈、體育館、景點、高校共25個人流密集場所中,僅在機場以及部分高校、公園、體育館等9個場所配備了AED,其中地鐵站均未發現安裝AED。

關鍵時刻,一臺AED就能夠成為劃分生與死的界線。2016年6月,某網站工作人員在北京地鐵猝死,因搶救無效離世。有分析認為,現場急救的不專業以及地鐵站沒有設置AED延誤了對患者的救助。一年後的2017年6月,上海地鐵一名20歲男子突然倒地,工作人員立即用地鐵站上的AED除顫,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救命神器”,出手急救你也可以

即便配備了AED,由於公眾知曉率低、急救知識普及率不高,“救命神器”也未必能及時派上用場。“沒聽說過”“不敢使用”——儘管AED簡單易用,由於缺乏瞭解和必要的知識,AED的普及和應用之路依然艱鉅。

加強科普 法律保障

除了加快投放速度之外,要讓“救命神器”真正“救命”,還需要解決能用、敢用等問題。

“救命神器”,出手急救你也可以

如何讓更多普通民眾瞭解AED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具備使用AED的能力?有急救專家指出,除了依靠急救中心、紅十字會、醫療機構和一些社會團體來做科普之外,政府、行業和全社會都應該共同推進,促進急救常識的普及。與此同時,也應在高中和大學開設相關課程或培訓。

“救命神器”,出手急救你也可以

記者瞭解到,目前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多所高校開設了相關選修課,向學生講解包括AED在內的急救設備和方法。

消解不敢用、不敢救的顧慮,也是鼓勵公眾使用AED、參與急救的必要保障。

2017年10月1日實施的《民法總則》中第184條明確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一被形象地稱為“好人法”的規定,確認了對善意救助者的責任豁免,也為解決“扶不扶”“救不救”的難題提供了後盾。

“救命神器”,出手急救你也可以“救命神器”,出手急救你也可以

對此,有專家表示,雖然“好人法”明確了免責保護,但要打破公眾的顧慮還需要進一步普及相關案例,並完善法律法規,鼓勵挽救他人生命的義舉。北京市紅十字會應急救護工作指導中心主任金輝表示,政府部門應加強對AED的實施監管,同時在免責、立法上,加強對現場救護人的保護,讓AED得到更廣泛的利用。

在新技術的助推下,找到身邊的AED也變得越來越容易了。在調查過程中,記者發現了多款用於尋找AED的小程序。

“救命神器”,出手急救你也可以

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與上海市紅十字會聯合推出的“AED地圖”,打開後可以立即看到距離最近的AED。由生命急救志願團隊“第一反應”開發的“救命地圖”小程序,不僅可以看到AED所在位置,還可以查看AED的照片和捐贈者信息。

“救命神器”這樣用

1. 開啟AED,打開AED的蓋子,依據視覺和聲音的提示操作。

2. 給患者貼電極,在患者胸部適當的位置上,緊密地貼上電極。通常而言,兩塊電極板分別貼在右胸上部和左胸左乳頭外側,具體位置可以參考AED機殼上的圖樣和電極板上的圖片說明。

3. 將電極板插頭插入AED主機插孔。

4. 開始分析心律,在必要時除顫,按下“分析”鍵(在此過程中請不要接觸患者,即使是輕微的觸動都有可能影響AED的分析),AED將會開始分析心率。分析完畢後,AED將會發出是否進行除顫的建議,當有除顫指徵時,不要與患者接觸,同時告訴附近的其他任何人遠離患者,由操作者按下“放電”鍵除顫。

5. 一次除顫後未恢復有效灌注心律,進行5個週期心肺復甦。除顫結束後,AED會再次分析心律,如未恢復有效灌注心律,操作者應進行5個週期心肺復甦,然後再次分析心律,除顫,心肺復甦,反覆至急救人員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