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宜州區祥貝鄉車頭村:在駐村工作中退休的第一書記

在駐村工作中退休的第一書記

2019年是宜州區祥貝鄉車頭村黨組織第一書記韋錦玲下村開展扶貧工作的第7個年頭,也是她擔任車頭村第一書記的第4個年頭。1964年3月出生的她,即將在扶貧崗位上退休,離任第一書記的崗位,離開她心心念唸的車頭村群眾。

“韋姐到村裡這幾年,帶領大家苦幹實幹,整個村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想到她即將與我們分開,村民們心裡十分不捨。”車頭村黨支部書記韋廖鳳說。

2018年已經實現整村脫貧摘帽的車頭村,當地老百姓至今仍對2016年前這個村的窮困面貌記憶猶新。

當時的車頭村,是自治區“十三五”整村推進貧困村,共有8個村民小組225戶76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含退出戶)58戶201人,貧困發生率將近20%。車頭村雖然貧困戶不多,但受山多地少、交通落後等現實條件的制約,當地群眾居住較分散,貧困程度深,村屯道路坑坑窪窪,破舊的泥瓦房隨處可見,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依然簡陋。

2016年初,韋錦玲到車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從此,這位熱心、細心、貼心的大姐,將根扎這裡,將情灑在這裡,將工作履歷中的最後四載光陰,深深鐫刻在這裡。

擺在初來乍到的韋錦玲面前的,是一串急需破解的大難題,但她沒有退縮,而是選擇迎難而上、主動出擊。

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後,她積極與村“兩委”幹部、村民小組長、黨員和群眾代表等熟悉村屯情況、謀劃基礎設施建設、共話產業發展思路,並重點到自然條件惡劣的自然屯實地深入瞭解生產、生活情況,到貧困戶家中話家常、談發展。

依靠一雙腳、一個包、一支筆、一本筆記本,她迅速地熟悉了村屯情況和各貧困戶家庭情況。2016年7月,她到拉熬屯進行走訪,在上竹排過河時,因竹排搖晃跌倒,撞上固定竹排的鐵鏈,導致尾椎骨折,治療後至今仍未完全痊癒,時常的疼痛將伴隨她一生。

摸清家底後,韋錦玲深知要實現貧困戶脫貧和整村脫貧摘帽還有一定的距離,通過與村屯幹部和群眾的深入交流,她總結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及工作重點。

抓班子,強隊伍。圍繞增強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積極實行“星級化”管理,嚴格落實黨內組織生活制度,抓好黨員幹部培訓,培養創業致富帶頭人,杜絕“軟弱渙散”,通過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把村黨組織建設成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堅強戰鬥堡壘,打造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隊”。

建基礎,惠民生。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進村入戶道路、群眾飲水、住房安全等基礎設施問題如若得不到解決,談何脫貧致富。面對制約群眾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她一方面積極動員村屯籌資籌勞、利用生態公益林資金,積極申請財政獎補一事一議項目;另一方面,積極遊走於上級各職能部門爭取資金項目。2016年以來,她為車頭村協調爭取了6條道路建設項目,實現通屯道路全部硬化;爭取到2個屯級飲水項目建設,實現每個自然屯都有安全飲水;爭取到21戶危房改造指標,易地搬遷的農戶10戶,保障了住房安全。

同時,她還爭取到車頭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項目,於2018年6月啟用新的村公共服務中心,並爭取社會資金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結束了群眾沒有活動場所的歷史,新的兒童家園、圖書室、籃球場、戲臺滿足了群眾春節、兒童節、敬老節及日常活動場所需求。

興產業,促發展。成立了車頭特色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多次舉辦農民技術、焊工技能等培訓,培養3名致富帶頭人,逐步建立起甘蔗、桑蠶、核桃、花椒種植等為主的四大產業,同時鼓勵群眾發展家禽養殖業,協調後盾單位贈送雞苗並簽訂收購肉雞協議,解決銷路問題,實現戶戶有發展項目、項項有收入,真正尋找到脫貧的路子。

整村要發展,每一戶也不能落下。

2019年元旦,大家都在休假的時候,韋錦玲卻來到宜州同福移民安置小區看望剛搬遷入住的貧困戶,瞭解他們搬到城區後住得是否習慣、工作是否已經落實、子女上學是否已落實等等。在得知搬遷戶謝玉成未落實工作時,她親自帶上謝玉成到就業招聘會應聘就業,並多方聯繫諮詢,安排其到廣西恆業絲綢集團有限公司從事鍋爐工工作。

對於組織來說,韋錦玲是一名優秀的駐村工作者,2018年4月被河池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2016—2017年度脫貧攻堅工作“優秀駐村第一書記”等榮譽稱號;

對於群眾來說,韋錦玲就像是自己的親人。駐村期間與群眾朝夕相處積累了深厚的情感,使得她至今未公開即將離任的情況,因為她擔心到時候“講不出再見”。

(河池日報 記者 王月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